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共用金融:銀行時代的終結與涅槃

迄今為止無比輝煌的傳統銀行或將面臨生存挑戰、不得不面對兩難選擇:或洗心革面、或自我淘汰。

郝一生/文

2017年6月餘額寶規模沖到1.43萬億元,

比2016年底的0.8萬億元激增了近80%, 一舉超過了國內吸儲能力最強的招商銀行。 不僅如此, 餘額寶平臺的規模已經占到整個中國公募基金(2017年3月末)9.21萬億的約12%。

這股欣欣向榮的金融新風, 會為金融界的未來帶來怎樣的鳳凰涅槃、滄桑巨變呢?

17世紀中葉以前, 全世界最富麗堂皇的建築都是給君主和上帝住的, 而到了300年後的今天, 世界上最輝煌的建築都是給“錢”住的。

從蘇州的“金銀行”(西元847年~858年唐宣宗時期)算起, 人類最早的銀行已有1100多年歷史。 雖然歐洲的銀行始於1580年的威尼斯, 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商業銀行, 應當是1694年創立於英國的第一家私人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 堪稱現代商業銀行的標誌。

320年風風雨雨走過來的“銀行”,

締造了全球無比龐大的金融帝國, 2008年全球的銀行資產就已達到96.4萬億美元。

科技和創新不論過去、今天還是未來, 都將是顛覆性革命的源泉。 300年前現代商業銀行把“錢莊”送進了博物館, 而迄今為止無比輝煌的傳統銀行或將面臨生存挑戰、不得不面對兩難選擇:或洗心革面、或自我淘汰。

傳統銀行命系何方

2017年3月28日, 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和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親自出席簽字儀式, 中國建設銀行與阿裡巴巴、螞蟻金服戰略合作協定落槌。

6月16日京東宣佈和工行簽署金融業務合作框架協定;6月20日百度和農行聯姻;6月22日, 中行官網公佈與騰訊合作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

餘額寶等人氣急升的背後,

是2017年3月初以來餘額寶萬元收益從0.97一路攀升到1.14, 不用說銀行0.35%的活期存款利率, 其已達4.15%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普通銀行的長期理財收益水準。 居民存款像潮水一般湧入, 因為其利差總量高達約550億人民幣。

比收益差更讓銀行界憂心的、是存款流失的加速。 據麥肯錫早前對消費者的一項調研, 隨著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滲透到三、四線城市、以及互聯網銀行的崛起, 在快速增長的零售銀行業務中, 四大行正失去其市場份額, 銀行存款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流失形勢。 其中, 富裕階層和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儲戶“撤離”四大行現象尤為明顯。

2017年6月28日馬雲的“無現金”運動起航。 天津將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座“無現金城市”。

年內, 城市公交、高速、客運等逐步實現支付寶購票、掃碼乘車, 醫保移動支付、養老金領取等全面開始試點。 同日, 與福州簽約:年內“消滅”福州90%以上實體店的現金。

慌不擇路, 四大銀行爭先恐後、躍躍欲試地開始與移動支付聯姻。 在這雨後春筍般景象的背後, 是具有壟斷地位的傳統銀行業, 向“共用金融”和新興金融業的大幅讓步, 是大象向螞蟻的妥協。

“法人餘額寶”誰主沉浮

消費者(個人)貨幣資產流向“共用金融”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 試想, 一旦工資越來越多地匯入“共用金融”, 銀行將何去何從?

是時, 個人收入部分的大部分也就自然匯入餘額寶等形式的共用金融領域。 2016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口總收入約13.9萬億, 目前餘額寶的1.43萬億元將增加10倍。

“法人餘額寶”是現存餘額寶的邏輯延伸。 更具顛覆性的事態, 將隨著法人餘額寶的問世展開。

從總量上說, GDP作為總收入, 無非是法人(企業)收入和個人(居民)收入的總和。 法人收入差不多相當於企業的總利潤、或企業總收入。 中國2016年的法人收入大約45.9萬億(其中國企利潤僅2.3萬億), 是GDP總量74.4萬億的約62%, 據此推算中國的企業收入, 至少會是個人收入的2倍(美國和日本的法人收入大約僅占總收入GDP的40%)。

14年前的2003年10月18日, 將是一個可能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 淘寶網首次推出支付寶服務。 而在這一天, 幾乎沒有哪個銀行家覺察到, 這個面向小微支付的“螞蟻”會對大象的飯碗有什麼威脅。

不到5年後的2008年2月, 全世界還沉浸在金融風暴前的亢奮之中, 支付寶卻悄然進軍移動電子商務、推出手機支付業務。

兩年後的2010年12月23日,支付寶宣佈與中國銀行合作,首次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一舉夯定了全新金融模式與傳統銀行的嫁接,拿到了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的通行證。

誰把金融與每個人手中的手機綁定,他就為“共用金融”插上了翅膀、誰就將主宰世界。手機移動支付引爆的是一顆金融原子彈,他的爆炸會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擴張,它的膨脹係數必定會與傳統銀行的萎縮係數成正比。

支付寶、餘額寶等從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一個擦邊球。因為不論何種形式消費者的錢一旦進入支付寶或餘額寶,就變成了另外一種“存款”,其本質都是在挖走銀行蛋糕的一角。

聯合國環境傘下的無現金聯盟(Better_Than_Cash_Alliance)發佈了一份題為《中國社交和電子商務平臺和中國數位支付生態的成長》的報告: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已經明顯領先於全世界,普及率也最高。數位金融顯著加速了商家和使用者之家的經濟活動,建議全球政府和機構吸取經驗推廣。

據此麥肯錫2016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預測,2025年數位金融服務可以為全球帶來3.7萬億美元的產值貢獻,相當於在現有水準上提升6%。對中國而言,這則意味著GDP提升4.2%、大約相當於增加收入1.05萬億美元。

在對“共用金融”的矛盾心境下,餘額寶的限額從每人100萬被壓到了20萬元,這意味著其總體規模上限被壓縮了5倍,即便如此其規模總量依然會高達140萬億人民幣。

哪怕在完全資本自由化的國家,國內與海外資產也是涇渭分明的,但是共用金融卻最終會徹底改變這一切。

即便餘額寶等的限額可能會在中國國內被進一步壓縮,只要他們走向國際,拉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的消費者加盟,則意味著大量國外資金都將匯入這些資金池,那些低利率國家的閒置資本、自然流入高息國家共用金融平臺的流速會更快。

2016年,支付寶一舉拿下了海外十大機場。在美國,支付寶與支付處理平臺First Data、Verifone展開合作,打響進入美國市場的第一槍。截至2016年10月,螞蟻金服的實名用戶超過4.5億,其中境外用戶4500萬,加上此前在印度的戰略合作夥伴Paytm服務的1.5億使用者,螞蟻金服已經在為近2億海外使用者提供服務。

到2017年年底全球移動電商的規模將達到972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移動支付規模預計將達到3萬億美元,約相當於2013年全球最終消費42萬億美元的7.1%。

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是什麼鬼

所謂“區塊鏈”,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套通過數位方式“連結”起來的“區塊(資產、貨幣及其交易)”。它的基礎是基於資產所有者自身間的共識、認同和信賴。

如果我們把區塊鏈理解為一種加密交易記帳方式,那麼它所取代的就是傳統的銀行、交易所和一般記帳單。

由於區塊鏈所建立的信賴是從細胞開始、且不可塗改,因此它除了將貨幣和金融交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大大升級以外,也同時不再需要銀行這樣一個中心。

傳統金融體系的中心是銀行和國家信用。共用金融的意義在於:它讓區塊鏈基礎上的所有交易和記錄儲存不再需要一個以外在的強制力(法律、強制和被迫)來維繫。總之,在未來“區塊鏈”基石上的金融和交易中,銀行、員警和法院或不再必需。人們信賴的不再是國家機器或國家信用,而是從此相信自己。

不難想像,未來的金融和交易會越來越不再需要銀行,不論你是私營還是國企。在縝密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體系中,M2本身都將改寫,甚至濫發貨幣都不再可能。

財產不安全,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只是曇花一現。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始,“保證財富安全”首次躍升為中國高淨值人群的首要財富目標,超過了此前的“創造更多財富”。而共用金融的一大亮點,就是安全性的大大提高。

公募基金雖然安全性遠勝私募基金,但是其本質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金融模式。對民眾而言,其投資和資產運用最終會轉變為“公有”、其安全性的背後依然還是國家信用。投資一旦虧損,最終是要所有納稅人認可後共同分擔。

於是,這就仍然很難避免投資責任人或操盤手“責任意識”的淡薄、或當個人利益與公眾資產安全發生衝突時出現扭曲(作弊)。

“自征信系統”下的金融共用

雖然移動支付平臺的信貸也是突飛猛進,僅2016年9月螞蟻金服就向411萬中小商家貸款7400億元,但包括餘額寶在內資金的運用依然是傳統方式,即在基於常規征信基礎上的常態信貸。

2006-2016的10年,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從最初的26萬億增長到了165萬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了20%。2017年,預計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188萬億。

高淨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從2006年的5萬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49萬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20%。預計2017年高淨值人群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58萬億元。

大量的閒置資本走投無路;同時大量的創新和創業專案死於資金不足。傳統和現有的金融體系或已走到了盡頭。

相反,“共用金融”的核心,或將是“自征信系統”下的自主信貸系統:每一個人或法人,其在系統中的“信用”是自動形成的,你的全部收入及其增量、房地產、古董字畫、金銀首飾、既往信用評級等等,都會自動生成你的“自我信用評級”。

在此基礎上,不論創業、投資還是消費,只要在“自我信用等級”內,你便可能分分鐘得到貸款。你想借就有貸。從此你既不必再為“創業投資”的融資犯愁,更不會再去費勁巴拉地申請購車、購房貸款。即便目前信用等級不夠,只要你的親朋好友願意在你的“求助方案”上“點贊”,問題會迎刃而解。

共用金融與國有壟斷金融系統的根本區別在於,在共用體系中,投資人不論背後承擔風險的主體是誰,投資都將依然是一種私人行為,因為其風險最終是由一部分人(包括擔保人)自願承擔。出於對個人資產安全的更慎重考慮,這些私人投資的周密性與安全性最終會高於公有投資。

大部分“風險”會在系統內部消化,你也可以違約或搞鬼,但成本會高到讓你不敢妄為,因為它不僅會讓你從此永無信用、甚至會累及你的子孫後代。

在共用金融系統中,最終實現的是有產者之間的金融共用。只有到了那一天,共用金融才可以說修成了正果。

那時,理財的利潤率會更加趨於平均,不再有暴利和大起大落,於是理財便成了一種類存款。整個社會的利率、資產收入、和收入再分配的水準,最終都會成為收入增長率(GDP增長率)的一個函數。

在共用金融領域,一種新型金融關係被稱為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開發售的加密數位代幣融資),與“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相對應,它的背後就是區塊鏈社區。不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就像沒有錨的船、沒上保險的車。

現代產權理論的基礎是科斯的“交易成本”(科斯:《企業的性質》1937),企業之所以成為市場活動中的基本組織,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在未來共用金融的世界裡,企業的行銷成本和融資成本會大為降低,而這種降低不是依賴市場組織、市場限制、企業組織及現代公司制度,而是通過大資料和網路電腦技術完成的“人/人交集”來實現的。

在全新的共用金融環境中,所有權的權重將大幅下降,而使用權的權重會大幅上升。錢是誰的不再那麼重要,而誰在使用或利用這些錢會成為決定要素。例如,支付寶聚集起來的錢是誰的無所謂,誰在有效使用或利用這些資本和資源錢就是誰的。

中小企業或創新企業的融資和償還都會變得相當簡便,這些企業甚至不知道是從誰手裡借到的錢。某種意義上說,那時這些企業都在“跑軟體”,而不再是跑銀行。

在存與貸兩端,貸的分量更重。共用金融的生命力在於,該系統中的信貸會比傳統金融系統更便捷、更高效、而且成本更低。

自動化的無限可能

人類的所謂工業革命,本質上都是一個不斷升級的自動化機器生產、取代手工作業的連續過程。自動化程度越高,工業革命的水準越高。

屬於人機互動的UX(用戶體驗),還無法囊括共用金融的人機關係。在未來的共用金融體系中,“人機互動”的比重也會越來越輕,“機機(包括手機)互動”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其最終邏輯結果就是“金融機器人”。

每個人只要事先對自己的理財偏好(金額、風險選擇、期限、結構等)完成設定,理財機器人就會自動為你理財。當你對理財結果不滿意時,理財機器人會為你提供幾種調整方案供你選擇。

一旦所有人、或大部分人的理財都交給了理財機器人,不僅理財成本會大為降低、金融服務業也會有大批人失去工作,留下的也會收入銳減。更重要的是,理財的收益會大大趨於平均。

在距紐約曼哈頓一小時車程的“對沖基金之城”格林威治(Greenwich),那裡即便收益較好的對沖基金公司,也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智慧型機器。格林威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詹姆斯·埃爾羅(James Aiello)感歎:“人們工作更加努力,但是收入卻比以前少了。”以前那些獎金達到100萬美元的基金經理人,現在的收入可能已大打折扣,降至25萬美元左右。

“共用”世紀的魔力

到2017年6月,僅僅一年共用單車領域的融資金額已超過70億人民幣。按照每輛單車200元概算,現在已經有3500萬輛共用單車遊弋在中國的大街小巷。

除了美國和新加坡之外,摩拜單車將於下個月進入日本市場。可望徹底解決日本幾十年來的車站自行車停放成災的城市問題。

未來的共用社會,不僅“共用單車”、“滴滴快車”、“貨拉拉”、“共用雨傘”,甚至“共用圖書”、“共用保姆”、“共用護士”、“共用司機”、“共用軟體”、“共用玩具”、“共用工具”、“共用工程師”、“共用私教”、“共用轎車”、“共用集裝箱”、“共用託盤”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無所不能。

協作產生生產力,共用本質上也是一種協作。它不僅可以節省資源、減少能耗,同時還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共用經濟的百花園中,“共用金融”一定是那最為光彩炫目的一朵。擁抱它,也許世界就是你的。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資本金融計量中心主任)

支付寶卻悄然進軍移動電子商務、推出手機支付業務。

兩年後的2010年12月23日,支付寶宣佈與中國銀行合作,首次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一舉夯定了全新金融模式與傳統銀行的嫁接,拿到了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的通行證。

誰把金融與每個人手中的手機綁定,他就為“共用金融”插上了翅膀、誰就將主宰世界。手機移動支付引爆的是一顆金融原子彈,他的爆炸會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擴張,它的膨脹係數必定會與傳統銀行的萎縮係數成正比。

支付寶、餘額寶等從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一個擦邊球。因為不論何種形式消費者的錢一旦進入支付寶或餘額寶,就變成了另外一種“存款”,其本質都是在挖走銀行蛋糕的一角。

聯合國環境傘下的無現金聯盟(Better_Than_Cash_Alliance)發佈了一份題為《中國社交和電子商務平臺和中國數位支付生態的成長》的報告: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已經明顯領先於全世界,普及率也最高。數位金融顯著加速了商家和使用者之家的經濟活動,建議全球政府和機構吸取經驗推廣。

據此麥肯錫2016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預測,2025年數位金融服務可以為全球帶來3.7萬億美元的產值貢獻,相當於在現有水準上提升6%。對中國而言,這則意味著GDP提升4.2%、大約相當於增加收入1.05萬億美元。

在對“共用金融”的矛盾心境下,餘額寶的限額從每人100萬被壓到了20萬元,這意味著其總體規模上限被壓縮了5倍,即便如此其規模總量依然會高達140萬億人民幣。

哪怕在完全資本自由化的國家,國內與海外資產也是涇渭分明的,但是共用金融卻最終會徹底改變這一切。

即便餘額寶等的限額可能會在中國國內被進一步壓縮,只要他們走向國際,拉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的消費者加盟,則意味著大量國外資金都將匯入這些資金池,那些低利率國家的閒置資本、自然流入高息國家共用金融平臺的流速會更快。

2016年,支付寶一舉拿下了海外十大機場。在美國,支付寶與支付處理平臺First Data、Verifone展開合作,打響進入美國市場的第一槍。截至2016年10月,螞蟻金服的實名用戶超過4.5億,其中境外用戶4500萬,加上此前在印度的戰略合作夥伴Paytm服務的1.5億使用者,螞蟻金服已經在為近2億海外使用者提供服務。

到2017年年底全球移動電商的規模將達到972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移動支付規模預計將達到3萬億美元,約相當於2013年全球最終消費42萬億美元的7.1%。

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是什麼鬼

所謂“區塊鏈”,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套通過數位方式“連結”起來的“區塊(資產、貨幣及其交易)”。它的基礎是基於資產所有者自身間的共識、認同和信賴。

如果我們把區塊鏈理解為一種加密交易記帳方式,那麼它所取代的就是傳統的銀行、交易所和一般記帳單。

由於區塊鏈所建立的信賴是從細胞開始、且不可塗改,因此它除了將貨幣和金融交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大大升級以外,也同時不再需要銀行這樣一個中心。

傳統金融體系的中心是銀行和國家信用。共用金融的意義在於:它讓區塊鏈基礎上的所有交易和記錄儲存不再需要一個以外在的強制力(法律、強制和被迫)來維繫。總之,在未來“區塊鏈”基石上的金融和交易中,銀行、員警和法院或不再必需。人們信賴的不再是國家機器或國家信用,而是從此相信自己。

不難想像,未來的金融和交易會越來越不再需要銀行,不論你是私營還是國企。在縝密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體系中,M2本身都將改寫,甚至濫發貨幣都不再可能。

財產不安全,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只是曇花一現。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始,“保證財富安全”首次躍升為中國高淨值人群的首要財富目標,超過了此前的“創造更多財富”。而共用金融的一大亮點,就是安全性的大大提高。

公募基金雖然安全性遠勝私募基金,但是其本質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金融模式。對民眾而言,其投資和資產運用最終會轉變為“公有”、其安全性的背後依然還是國家信用。投資一旦虧損,最終是要所有納稅人認可後共同分擔。

於是,這就仍然很難避免投資責任人或操盤手“責任意識”的淡薄、或當個人利益與公眾資產安全發生衝突時出現扭曲(作弊)。

“自征信系統”下的金融共用

雖然移動支付平臺的信貸也是突飛猛進,僅2016年9月螞蟻金服就向411萬中小商家貸款7400億元,但包括餘額寶在內資金的運用依然是傳統方式,即在基於常規征信基礎上的常態信貸。

2006-2016的10年,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從最初的26萬億增長到了165萬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了20%。2017年,預計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188萬億。

高淨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從2006年的5萬億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49萬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20%。預計2017年高淨值人群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到58萬億元。

大量的閒置資本走投無路;同時大量的創新和創業專案死於資金不足。傳統和現有的金融體系或已走到了盡頭。

相反,“共用金融”的核心,或將是“自征信系統”下的自主信貸系統:每一個人或法人,其在系統中的“信用”是自動形成的,你的全部收入及其增量、房地產、古董字畫、金銀首飾、既往信用評級等等,都會自動生成你的“自我信用評級”。

在此基礎上,不論創業、投資還是消費,只要在“自我信用等級”內,你便可能分分鐘得到貸款。你想借就有貸。從此你既不必再為“創業投資”的融資犯愁,更不會再去費勁巴拉地申請購車、購房貸款。即便目前信用等級不夠,只要你的親朋好友願意在你的“求助方案”上“點贊”,問題會迎刃而解。

共用金融與國有壟斷金融系統的根本區別在於,在共用體系中,投資人不論背後承擔風險的主體是誰,投資都將依然是一種私人行為,因為其風險最終是由一部分人(包括擔保人)自願承擔。出於對個人資產安全的更慎重考慮,這些私人投資的周密性與安全性最終會高於公有投資。

大部分“風險”會在系統內部消化,你也可以違約或搞鬼,但成本會高到讓你不敢妄為,因為它不僅會讓你從此永無信用、甚至會累及你的子孫後代。

在共用金融系統中,最終實現的是有產者之間的金融共用。只有到了那一天,共用金融才可以說修成了正果。

那時,理財的利潤率會更加趨於平均,不再有暴利和大起大落,於是理財便成了一種類存款。整個社會的利率、資產收入、和收入再分配的水準,最終都會成為收入增長率(GDP增長率)的一個函數。

在共用金融領域,一種新型金融關係被稱為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開發售的加密數位代幣融資),與“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相對應,它的背後就是區塊鏈社區。不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就像沒有錨的船、沒上保險的車。

現代產權理論的基礎是科斯的“交易成本”(科斯:《企業的性質》1937),企業之所以成為市場活動中的基本組織,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在未來共用金融的世界裡,企業的行銷成本和融資成本會大為降低,而這種降低不是依賴市場組織、市場限制、企業組織及現代公司制度,而是通過大資料和網路電腦技術完成的“人/人交集”來實現的。

在全新的共用金融環境中,所有權的權重將大幅下降,而使用權的權重會大幅上升。錢是誰的不再那麼重要,而誰在使用或利用這些錢會成為決定要素。例如,支付寶聚集起來的錢是誰的無所謂,誰在有效使用或利用這些資本和資源錢就是誰的。

中小企業或創新企業的融資和償還都會變得相當簡便,這些企業甚至不知道是從誰手裡借到的錢。某種意義上說,那時這些企業都在“跑軟體”,而不再是跑銀行。

在存與貸兩端,貸的分量更重。共用金融的生命力在於,該系統中的信貸會比傳統金融系統更便捷、更高效、而且成本更低。

自動化的無限可能

人類的所謂工業革命,本質上都是一個不斷升級的自動化機器生產、取代手工作業的連續過程。自動化程度越高,工業革命的水準越高。

屬於人機互動的UX(用戶體驗),還無法囊括共用金融的人機關係。在未來的共用金融體系中,“人機互動”的比重也會越來越輕,“機機(包括手機)互動”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其最終邏輯結果就是“金融機器人”。

每個人只要事先對自己的理財偏好(金額、風險選擇、期限、結構等)完成設定,理財機器人就會自動為你理財。當你對理財結果不滿意時,理財機器人會為你提供幾種調整方案供你選擇。

一旦所有人、或大部分人的理財都交給了理財機器人,不僅理財成本會大為降低、金融服務業也會有大批人失去工作,留下的也會收入銳減。更重要的是,理財的收益會大大趨於平均。

在距紐約曼哈頓一小時車程的“對沖基金之城”格林威治(Greenwich),那裡即便收益較好的對沖基金公司,也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智慧型機器。格林威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詹姆斯·埃爾羅(James Aiello)感歎:“人們工作更加努力,但是收入卻比以前少了。”以前那些獎金達到100萬美元的基金經理人,現在的收入可能已大打折扣,降至25萬美元左右。

“共用”世紀的魔力

到2017年6月,僅僅一年共用單車領域的融資金額已超過70億人民幣。按照每輛單車200元概算,現在已經有3500萬輛共用單車遊弋在中國的大街小巷。

除了美國和新加坡之外,摩拜單車將於下個月進入日本市場。可望徹底解決日本幾十年來的車站自行車停放成災的城市問題。

未來的共用社會,不僅“共用單車”、“滴滴快車”、“貨拉拉”、“共用雨傘”,甚至“共用圖書”、“共用保姆”、“共用護士”、“共用司機”、“共用軟體”、“共用玩具”、“共用工具”、“共用工程師”、“共用私教”、“共用轎車”、“共用集裝箱”、“共用託盤”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無所不能。

協作產生生產力,共用本質上也是一種協作。它不僅可以節省資源、減少能耗,同時還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共用經濟的百花園中,“共用金融”一定是那最為光彩炫目的一朵。擁抱它,也許世界就是你的。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資本金融計量中心主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