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都不曾跳出的五條定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又像陀螺一樣, 不停地轉圈, 周而復始的回到原點。 在這個轉圈的過程中, 有些東西, 保持恒定的狀態, 不曾改變。

杜牧說“後人複哀後人”, 其實反映的就是中國歷史在變化的過程中, 那些保持不變的東西會一直存在。 我們把這一種規律, 稱之為歷史定律。 儘管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它們的確在不斷地被重複, 呈現出某種規律性。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 不曾跳出的五條定律。

第一條:象牙筷定律

紂王即位不久, 命人給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臣子萁子看到了, 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 要配犀角之碗, 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 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 住茅草陋屋, 而要衣錦繡, 乘華車, 住高樓。 國內滿足不了, 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 我不禁為他擔心。

”(馮夢龍)

最終結果也確實如此, 紂王越來越荒淫無道, 酒池肉林, 百姓怨聲載道, 最終諸侯皆反, 紂王身死國滅。

這個世界上就是這樣, 貪欲會吞噬一個人的內心, 古人說得寸進尺, 得隴望蜀, 都是形容沒有止境的人心。 對於君王來說, 更加的可怕, 因為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詩》雲, “商鑒不遠, 在夏後之世。 ”這裡所說的商鑒, 究竟要我們鑒什麼?

其一:不能有第一次, 因為有了第一次, 後面的事情根本就不會受自己的控制。 人的意志力遠比想像中的薄弱, 一旦沾染權力的交椅, 有幾個人能拒絕第一次?

其二:整個過程是不會中斷的, 會一直的進行下去, 最終走向不可控的態勢。 再賢明的臣子都不可能制約君王的權力。

其三:“其亡也忽焉”。

說的是, 滅亡在忽然之間, 猝不及防。 古代很多能人, 比如秦二世、隋煬帝、李自成等, 都沒有一個好的克制, 突然滅亡。

這個定律其實說的就是權力的欲望, 如果把控不好, 頃刻間滅亡很正常。

第二條: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 臥薪嚐膽二十年,

毅力何其非凡, 但是一旦複國成功, 對於兩個大功臣, 就絲毫不留情面。

他對文種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 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 你那裡還有四種, 把它帶到先王那裡去吧。 ”智慧如文種, 都難免遭到勾踐的毒手。 范蠡曾經勸過文種:“蜚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 可與共患難, 不可與共樂。 ”

可惜文種不聽, 範蠡只能自己辭官, 才逃過這一難。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 歷史上不斷地重演。 漢高祖坐穩皇帝位後, 誅殺韓信、英布、彭越等一批開國功臣, 只有張良藉口辟穀, 躲到深山。 等到劉邦一死, 張良的辟穀表演也就結束了。

大明的朱元璋更加狠毒, 當年幫他打天下時候戰將如雲, 等到後來朱棣南下, 朝廷居然沒有得力的將領去領兵,

在朱元璋手裡, 把稍微有點能力的將領, 全部殺戮乾淨。

這種定律是一種思維定勢, 不管誰坐(搶)到這個位置, 總是會害怕失去, 害怕別人也來搶。 因此兔死狗烹的故事, 總是不斷在重演。

第三條:朋黨定律

中國歷史上, 黨派之爭, 持續不斷。 唐穆宗時期,有長達四十多年牛李“朋黨之爭”,讓朝廷烏煙瘴氣。

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宋有“元佑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崑黨,清有帝黨、後黨。

每個朝代,都有朋黨、幫派,這個是很有中國特色的歷史現象。究其原因,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盤根錯節,注重血緣地域關係。

就算如今再聰明的人,不管到了什麼位置,都會勤奮的去運作自己的關係,編織自己的人脈網,從而去打通很多路子。

第四條:權大欺主定律

自從有帝制開始,歷朝歷代的政治家都會遇到這個難題:權大欺主,而且此類事件還屢次發生。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弑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

無數的慘劇都發生在封建的皇朝中,皇帝和太子之間,皇帝和權臣之間,父(母)殺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殘的慘劇,屢見不鮮。

皇儲和權臣是歷史上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君王權力的威脅和挑戰,一旦稍微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大的動亂。因為古代權力的私有性和人們內心的拜權主義,兩者疊加在一起,才導致了一幕又一幕的血腥連續劇。

《韓非子》裡面說,作為君王要能控制這種情況,要有一種強大的“勢”(以勢壓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勢”,整個壓力系統就會崩潰。一般開國的君王,熟諳權術,具有鐵腕,擁有某種強“勢”,下麵的人攝於其“勢”而不敢有非分之想。

如果後代接位君主缺乏這種“勢”,就只能出現“強枝弱幹”,“權大欺主”,“取而代之”。

第五條: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份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的知識份子就變成了“毛”。

在秦朝之前,諸子百家爭鳴,每個人都可以闡述自己的思想,去謀求權利,謀求名聲,天馬行空,自由奔放。但是秦朝以後呢?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缺乏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自我,因而只是依附于皮上隨風抖動的“毛”。

從漢代至清朝,能讓知識份子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動輒有性命之憂,他們只能依附皮之上,變成“毛”才得以苟延殘喘。因此,這些失去思想的“毛”,再也沒有誕生過影響世界的人物,晚清以後的落後和挨打,似乎也是種歷史必然。

唐穆宗時期,有長達四十多年牛李“朋黨之爭”,讓朝廷烏煙瘴氣。

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宋有“元佑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崑黨,清有帝黨、後黨。

每個朝代,都有朋黨、幫派,這個是很有中國特色的歷史現象。究其原因,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盤根錯節,注重血緣地域關係。

就算如今再聰明的人,不管到了什麼位置,都會勤奮的去運作自己的關係,編織自己的人脈網,從而去打通很多路子。

第四條:權大欺主定律

自從有帝制開始,歷朝歷代的政治家都會遇到這個難題:權大欺主,而且此類事件還屢次發生。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弑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

無數的慘劇都發生在封建的皇朝中,皇帝和太子之間,皇帝和權臣之間,父(母)殺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殘的慘劇,屢見不鮮。

皇儲和權臣是歷史上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君王權力的威脅和挑戰,一旦稍微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大的動亂。因為古代權力的私有性和人們內心的拜權主義,兩者疊加在一起,才導致了一幕又一幕的血腥連續劇。

《韓非子》裡面說,作為君王要能控制這種情況,要有一種強大的“勢”(以勢壓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勢”,整個壓力系統就會崩潰。一般開國的君王,熟諳權術,具有鐵腕,擁有某種強“勢”,下麵的人攝於其“勢”而不敢有非分之想。

如果後代接位君主缺乏這種“勢”,就只能出現“強枝弱幹”,“權大欺主”,“取而代之”。

第五條: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份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的知識份子就變成了“毛”。

在秦朝之前,諸子百家爭鳴,每個人都可以闡述自己的思想,去謀求權利,謀求名聲,天馬行空,自由奔放。但是秦朝以後呢?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缺乏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自我,因而只是依附于皮上隨風抖動的“毛”。

從漢代至清朝,能讓知識份子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動輒有性命之憂,他們只能依附皮之上,變成“毛”才得以苟延殘喘。因此,這些失去思想的“毛”,再也沒有誕生過影響世界的人物,晚清以後的落後和挨打,似乎也是種歷史必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