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半熟社會,我們都在尋找“未曝光少年”

放在當下去看, 移動互聯網社交應用構建的新型社會關係描述, 自然比四年前更貼切:“你們仿佛很熟悉, 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

所有這一切, 都形成了你們交往的’社交貨幣’。 你們仿佛又不太熟悉, 也許到老的那一天都沒有見過面, 也許並沒有太大的見面的欲望。 但他仿佛你周圍的空氣, 通過他你印證了自己的存在。 ”

去中心化時代, 大眾被裂變成一個個小群體和個體, 身份和地位的約束在虛擬世界作用力並不大。 而半熟社會中, 每一個想法、每一種價值觀、每一種愛好,都能找到歸屬感。 另一面, 每一個想法、價值觀和愛好也都受到猛烈的衝擊, 每個人都像互聯網本身一樣, 是年輕且獨具個性的。 內容世界尤其如此, 舊有的秩序已經難以為繼, 新的秩序尚在建立之中。 如果我們從做音樂和欣賞音樂這件充滿荷爾蒙氣息的事情作為觀察切入口,

便尤其能感受到反覆運算之兇猛。

少年的含義

Lens雜誌說, 中國搖滾的黃金十年, 因其時代的特殊性成為不可複製的時代縮影。 一代人對於青春、自由、才華、獨立的追求, 深遠影響了那個時代。 曾經的搖滾先驅, 自己也在反覆運算, 放蕩不羈的少年用思考替代了憤怒。

另一邊, 大陸校園民謠運動過去二十多年了, 一直處於後續乏力的狀態。 但邵夷貝、程璧、陳粒等歌手, 似乎接棒遺風, 以新的方式繼承了白衣飄飄的意象。

2015年簡單生活節的時候, Lens與高原合作出品的“把青春唱完”矗立在現場。 那一年現場的歌手, 雖然是50後的李宗盛, 60初的周華健, 60後的林憶蓮、萬芳、雷光夏, 張楚;70後的劉若英、範曉萱、許美靜、戴佩妮, 萬曉利、李志;80後的程壁;90後的陳粒,

但他們每個人好像都是在唱自己的年少時光。

就像李宗盛和瑪莎對談的時候說的:“李叔叔雖然58歲了, 也有過18歲的時候。 我18歲時沒什麼人理我、鼓勵我, 自己一個人苦苦思索“, ”那時候並沒有覺得世界在討好我們年輕人”。

如今年輕的音樂人一提起Pink Floyd, 內心皆是崇敬。 可時間倒推至上世紀60年代, 在英國倫敦的街頭, 隨處可見背著吉他的長髮青年, 他們全都不名一文。 他們滿腦子稀奇古怪的念頭, 非要做出“不一樣”的音樂。

1972年的夏天, 這幾位年輕人在傳奇錄音室Abbey Road一頓鼓搗, 變著戲法地製造怪異聲響, 樂隊主心骨“水爺”Roger Waters為了製造非同凡響的Loop, 甚至不惜把磁帶答錄機打碎再重新固定後, 最終造就了他們的傳世名曲Money。

不止Pink Floyd, David Bowie、Lou Reed等老炮們都是一輩子的內心少年。 他們從不會在某種風格上嘗到甜頭後便止步不前。

現在各家音樂平臺甚至今日頭條、鬥魚等音樂週邊的平臺都在尋找下一個音樂少年。 但究竟何為音樂少年?李宗盛和五月天阿信的“有練”咖啡館牆上, 掛著一個個空白的相框, 李叔叔說那裡要放未來音樂人的專輯。 這個想法和蝦米音樂的尋光計畫不謀而合。 就像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南瓜)所解釋, 音樂少年不在於年齡界限, 強調的是少年的狀態。

QQ音樂、蝦米音樂、網易雲音樂、今日頭條都出爐了各自的獨立音樂人扶持計畫, 先不論模式優劣和資金投入規模, 從他們所取ID來看, 蝦米音樂更勝一籌。 QQ音樂是大而泛之的“眾創+音樂”,

網易雲音樂的“石頭計畫”略抽象, 蝦米音樂的尋光計畫取追尋或找尋之意, 說得矯情一點, 追尋的, 是音樂從未放棄過的理想、堅持、創作與樂趣;找尋的, 是這個時代正在醞釀的獨立、個性、真誠與力量。

這是蝦米堅持的文藝和情懷風。 在命名第二季尋光計畫主題的時候, 蝦米選擇了“未曝光少年”,他們在宣傳片中加入了諸多致敬上述音樂老炮的經典元素,但真正致敬的,其實是少年心態。年輕躁動,無關性別和年齡。

音樂選秀變遷

移動互聯網改造唱片公司、音樂人和樂迷之間的關係前,我們是通過一場場的選秀見證少年之崛起的。

內地出現最早的音樂選秀節目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電視臺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以下簡稱青歌賽),其培育出的歌唱家、歌星構成了當時流行音樂的中流砥柱。青歌賽參賽選手主要是專業科班出身,更多是唱功的比拼。2004年的《超級女聲》面向全國有著音樂夢想的女生,掀起了音樂選秀節目的高潮,也幾乎標誌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儘管後來超女因過分娛樂化而被停播,但是其開創的選秀模式一直延續至今,並被演繹和改版。

音樂選秀節目第三次春天是《中國好聲音》帶來的。“導師制”和“盲選制”耳目一新,《中國好聲音》前三季的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導師的“失語”“越位”等行為,具有很強的戲劇性,能夠調動觀眾的注意力。借著流量火爆和導師光環,節目也推出了吳莫愁、張碧晨等明星歌手。但整體來看,節目對觀眾的判斷、音樂鑒賞和大多數選手的個人發展並不算多大的利好。

幾個在重要節點的電視選秀節目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很多歌手通過這些節目出道。但一大批選手還是被埋沒了,他們猶如曇花一現,節目結束後就漸漸淡出了大眾視線。有些固然是因為功底尚且不夠,但不能否認其中不乏一批富有音樂才能的歌手。

這期間的選秀節目更多和造星相關,和原創音樂幾乎沒有關係。這之中,有一定影響力且側重歌曲大於歌手本身的,似乎只有《中國好歌曲》。但是這樣一檔缺乏腎上腺素因數的節目,已經很難複製中國好聲音的輝煌。雖然通過這個節目,不少原創音樂的影響力得到擴散,但歌手本身仍然沒有得到匹配其才華的回報。況趙雷不必說,《畫》因為劉歡的點評出名了,但最後趙雷卻還是通過另外的選秀走紅。

當然,複製趙雷很難,但音樂選秀本身就不是一套科學的音樂邏輯。邱比、金玟岐這樣的歌手也都參加了中國好歌曲,想必他們如果去參加超女快男或者好歌聲,連海選入圍都夠嗆。

我是分別通過蝦米音樂《尋光集》,電影《北京愛情故事》大學放映,認識到邱比和金玟岐的。邱比是個25歲的男生。他最擅長的是Trance(迷幻電子),所以新聞晨報對他音樂風的評價是:格特別像後期的王菲,嗓音類似蘇打綠的主唱吳青峰,旋律在低音的渲染下有一些詭異神秘。

金玟岐此前一直是幕後狀態,創作了不少影視金曲。2014年她走到台前的時候,被貼的還是網路歌手的標籤。金玟岐參加《中國好歌曲》止步16強,但她發行個人創作單曲《才華有限公司》,收錄於《尋光集》中,該曲之後還會被改編成電影。

邱比和金玟岐都沒有在電視選秀中拿到特別好的名次,他們的歌是流行的,只是他們的流行顯得有些不一樣。選秀是節目效果以及背後商業利益投票,而對音樂平臺來說,是歌迷用腳投票。無論是被收錄在《尋光集》裡邱比的單曲,還是尋光計畫裡金玟岐的個人唱片,都有用戶作為他們的市場選擇者。

苟且與詩意

馬克斯.韋伯說: “透過任何一項事業的表像,其背後都有一種時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撐,這種以社會精神氣質為表現的時代精神與特定社會的文化背景有著某種內在的淵源。”

2011年的時候,好妹妹樂隊的秦昊和張小厚說他被去看四大天王演唱會的人堵在工體了。張小厚回復他說:“以後咱們也半個大的,堵死別人”。這是個玩笑話,但四年後他們通過眾籌的方式,讓市場和樂迷做主,真的登上了工體舞臺。

最近,《中國有嘻哈》低開高走,口碑翻轉,節目的爆紅引發社會的“嘻哈熱”,帶來的蝴蝶效應已經引發各界爭搶嘻哈紅利。一句“你有freestyle嗎”更是催生出各種freestyle梗。很多人不服,但同時,很多嘻哈少年看到了希望。

曾幾何時,做音樂基本上代表著窮,至少賺不到什麼錢。但堅持做音樂的人等到了自己的成長,也等到了音樂人平臺的相對成熟化。當然,獨立音樂人很難靠版權分成和打賞來實現製作成本回收,新的消費形式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在這之前,音樂人和外部環境一起成長是關鍵。

尋光計畫第二季,讓我想起一直對獨立音樂充滿熱情的蝦米音樂。活動的評選機制也有點意思,由用戶組成的“全民尋光團”進行賽事初選,第二輪封閉評選引入由資深樂迷組成的“尋光伯樂”和 “專業評審”雙評委團,再由用戶票選最終入圍者。專業評委包括ZHU、88Rising和電音廠牌Spinnin’Records,以及日本樂壇的MONO和岸部真明。參與者有目前在《中國有嘻哈》正火的艾福傑尼、已經小有名氣的李雨、麋鹿樂團,以及資深的沼澤樂隊……

南瓜說,創業之初就是想説明獨立音樂人完成從0到1的起飛,讓所有不同風格的音樂人,都有被欣賞、被認可的機會,更能夠靠音樂就能把錢掙了。

目前尋光第二季TOP10已出爐,又會有一批未曾曝光的音樂人,像程璧、邱比、金玟岐一樣,在專業評委和用戶的雙重篩選後,獲得立體式的推薦,包括推薦到各大唱片公司成為職業歌手;推薦到中國好歌曲平臺放大作品影響力;推薦到各個音樂節現場增強表演經驗;推薦給部分商家獲得音樂繼續下去的收入……

苟且和詩意並不矛盾,甚至是組成此方和遠方的必要素材。雖然羅胖的很多言論我並不贊同,但他在奇葩說導師表演賽的一段演講還是頗有誠意,與此前梁寧講的“破碎是成長的關隘”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碎了,沒關係,我看一眼,是什麼讓我碎了,不熟悉的東西、討厭的東西,讓我難受的東西,攤在一地……我用一雙大家看不見的手,把那些東西摞起來,裝到自己身體裡。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真實過程。”

遠方時而詩意,時而苟且,我們每個人和音樂創作都很相似,都是和周遭的環境一起成長、同時博弈。旋律中流淌出的最為深刻的詩意,往往來自我們無法擺脫的痛苦、追尋和執著。去年去世的歌手萊昂納德·科恩說,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蝦米選擇了“未曝光少年”,他們在宣傳片中加入了諸多致敬上述音樂老炮的經典元素,但真正致敬的,其實是少年心態。年輕躁動,無關性別和年齡。

音樂選秀變遷

移動互聯網改造唱片公司、音樂人和樂迷之間的關係前,我們是通過一場場的選秀見證少年之崛起的。

內地出現最早的音樂選秀節目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電視臺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以下簡稱青歌賽),其培育出的歌唱家、歌星構成了當時流行音樂的中流砥柱。青歌賽參賽選手主要是專業科班出身,更多是唱功的比拼。2004年的《超級女聲》面向全國有著音樂夢想的女生,掀起了音樂選秀節目的高潮,也幾乎標誌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儘管後來超女因過分娛樂化而被停播,但是其開創的選秀模式一直延續至今,並被演繹和改版。

音樂選秀節目第三次春天是《中國好聲音》帶來的。“導師制”和“盲選制”耳目一新,《中國好聲音》前三季的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導師的“失語”“越位”等行為,具有很強的戲劇性,能夠調動觀眾的注意力。借著流量火爆和導師光環,節目也推出了吳莫愁、張碧晨等明星歌手。但整體來看,節目對觀眾的判斷、音樂鑒賞和大多數選手的個人發展並不算多大的利好。

幾個在重要節點的電視選秀節目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很多歌手通過這些節目出道。但一大批選手還是被埋沒了,他們猶如曇花一現,節目結束後就漸漸淡出了大眾視線。有些固然是因為功底尚且不夠,但不能否認其中不乏一批富有音樂才能的歌手。

這期間的選秀節目更多和造星相關,和原創音樂幾乎沒有關係。這之中,有一定影響力且側重歌曲大於歌手本身的,似乎只有《中國好歌曲》。但是這樣一檔缺乏腎上腺素因數的節目,已經很難複製中國好聲音的輝煌。雖然通過這個節目,不少原創音樂的影響力得到擴散,但歌手本身仍然沒有得到匹配其才華的回報。況趙雷不必說,《畫》因為劉歡的點評出名了,但最後趙雷卻還是通過另外的選秀走紅。

當然,複製趙雷很難,但音樂選秀本身就不是一套科學的音樂邏輯。邱比、金玟岐這樣的歌手也都參加了中國好歌曲,想必他們如果去參加超女快男或者好歌聲,連海選入圍都夠嗆。

我是分別通過蝦米音樂《尋光集》,電影《北京愛情故事》大學放映,認識到邱比和金玟岐的。邱比是個25歲的男生。他最擅長的是Trance(迷幻電子),所以新聞晨報對他音樂風的評價是:格特別像後期的王菲,嗓音類似蘇打綠的主唱吳青峰,旋律在低音的渲染下有一些詭異神秘。

金玟岐此前一直是幕後狀態,創作了不少影視金曲。2014年她走到台前的時候,被貼的還是網路歌手的標籤。金玟岐參加《中國好歌曲》止步16強,但她發行個人創作單曲《才華有限公司》,收錄於《尋光集》中,該曲之後還會被改編成電影。

邱比和金玟岐都沒有在電視選秀中拿到特別好的名次,他們的歌是流行的,只是他們的流行顯得有些不一樣。選秀是節目效果以及背後商業利益投票,而對音樂平臺來說,是歌迷用腳投票。無論是被收錄在《尋光集》裡邱比的單曲,還是尋光計畫裡金玟岐的個人唱片,都有用戶作為他們的市場選擇者。

苟且與詩意

馬克斯.韋伯說: “透過任何一項事業的表像,其背後都有一種時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撐,這種以社會精神氣質為表現的時代精神與特定社會的文化背景有著某種內在的淵源。”

2011年的時候,好妹妹樂隊的秦昊和張小厚說他被去看四大天王演唱會的人堵在工體了。張小厚回復他說:“以後咱們也半個大的,堵死別人”。這是個玩笑話,但四年後他們通過眾籌的方式,讓市場和樂迷做主,真的登上了工體舞臺。

最近,《中國有嘻哈》低開高走,口碑翻轉,節目的爆紅引發社會的“嘻哈熱”,帶來的蝴蝶效應已經引發各界爭搶嘻哈紅利。一句“你有freestyle嗎”更是催生出各種freestyle梗。很多人不服,但同時,很多嘻哈少年看到了希望。

曾幾何時,做音樂基本上代表著窮,至少賺不到什麼錢。但堅持做音樂的人等到了自己的成長,也等到了音樂人平臺的相對成熟化。當然,獨立音樂人很難靠版權分成和打賞來實現製作成本回收,新的消費形式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在這之前,音樂人和外部環境一起成長是關鍵。

尋光計畫第二季,讓我想起一直對獨立音樂充滿熱情的蝦米音樂。活動的評選機制也有點意思,由用戶組成的“全民尋光團”進行賽事初選,第二輪封閉評選引入由資深樂迷組成的“尋光伯樂”和 “專業評審”雙評委團,再由用戶票選最終入圍者。專業評委包括ZHU、88Rising和電音廠牌Spinnin’Records,以及日本樂壇的MONO和岸部真明。參與者有目前在《中國有嘻哈》正火的艾福傑尼、已經小有名氣的李雨、麋鹿樂團,以及資深的沼澤樂隊……

南瓜說,創業之初就是想説明獨立音樂人完成從0到1的起飛,讓所有不同風格的音樂人,都有被欣賞、被認可的機會,更能夠靠音樂就能把錢掙了。

目前尋光第二季TOP10已出爐,又會有一批未曾曝光的音樂人,像程璧、邱比、金玟岐一樣,在專業評委和用戶的雙重篩選後,獲得立體式的推薦,包括推薦到各大唱片公司成為職業歌手;推薦到中國好歌曲平臺放大作品影響力;推薦到各個音樂節現場增強表演經驗;推薦給部分商家獲得音樂繼續下去的收入……

苟且和詩意並不矛盾,甚至是組成此方和遠方的必要素材。雖然羅胖的很多言論我並不贊同,但他在奇葩說導師表演賽的一段演講還是頗有誠意,與此前梁寧講的“破碎是成長的關隘”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碎了,沒關係,我看一眼,是什麼讓我碎了,不熟悉的東西、討厭的東西,讓我難受的東西,攤在一地……我用一雙大家看不見的手,把那些東西摞起來,裝到自己身體裡。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真實過程。”

遠方時而詩意,時而苟且,我們每個人和音樂創作都很相似,都是和周遭的環境一起成長、同時博弈。旋律中流淌出的最為深刻的詩意,往往來自我們無法擺脫的痛苦、追尋和執著。去年去世的歌手萊昂納德·科恩說,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