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曾經放蕩不羈愛自由的“西藏”金城武,卻被它收了心性

旦平很帥, 朋友們都叫他“西藏”金城武。

曾經的旦平也很叛逆, 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覺得自己精力無限充沛, 也曾瘋狂迷戀當代藝術。

但隨著自己日漸成熟, 更深刻地明白:“人生能做好一件事已十分不易。 ”

於他這件事, 便是——唐卡。

我問:“是在描繪西藏的顏色嗎?”

他答:“不, 是心的顏色。 ”

對, 是心的顏色。

風物君語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每當憶及那遼闊的雪域高原, 耳邊不經意地重播起倉央嘉措的詩, 眼前不自覺地浮現著八廓街上朝聖的信徒。

對, 還有那群在歲歲年年裡“指語菩提”的人們。 他們在線條中尋覓信仰的力量, 在佈局中隱匿精神的守望。

卡朵•旦增平措(以下簡稱旦平), 一位被粉絲們親切稱為西藏“金城武”的85後唐卡藝術家, 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丹巴繞旦之子, 西藏勉唐畫派第四代傳承人。

擇一事, 終一生

見他第一面時的樣子。

回京後我打電話給他:“Hello, 西藏‘金城武’, balabalalalala……”他說:“快別這麼叫我了, 讓金城武聽見, 他會氣死的。 ”

炭筆勾線, 旦平朋友圈的視頻。

從小在拉薩長大的旦平, 家教十分嚴格。 他說:“小時候, 父親的書櫃裡有很多書, 我特別喜歡翻他的各種畫冊, 父親從不准我出去玩。 所以, 我平日就去學校上課、週末只能在家練藏文書法、畫畫。 ”

《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的插圖和蘇繡裡的花鳥、風景,

曾是旦平童年最親密的小夥伴兒。 這些兒時的臨摹之作, 後來成為他藝術創新的重要元素。

“記得有一次, 我在父親的畫冊裡看到一幅抽象畫, 覺得很新奇, 就把家裡所有的顏料都拿出來, 臨摹了這張作品。 當時對自己的臨摹作品很滿意, 就把畫好的畫掛在了床頭上。 父親看到後很生氣地把畫撕下來沒收了。 那時很不理解父親, 長大後才明白, 他希望我先練習好扎實的基本功。 ”旦平回憶。

《大威德金剛》唐卡 丹巴繞旦1980年作

13歲那年, 旦平正式拜爸爸為師, 此後的生活便是讀書、畫唐卡。 “和爸爸學習, 也要拜師嗎?”我問。 他鄭重其事地說:“當然了!所有唐卡畫派, 都有拜師儀式的。 在藏文化中, 老師就是上師, 他會為你指點人生。 ”

藏族的拜師儀式很隆重, 師徒二人早起要吃象徵吉祥的人參果, 然後學生向老師獻哈達、磕頭拜師。

旦平與父親在布達拉宮考察。

初三畢業旦平到南通去讀高中,之後如願地考上了西藏大學。畢業以後,他進入拉薩師專當了大學老師,並于2013年從父親手中接管了西藏丹巴繞旦唐卡藝術學校。從那時起,他便在拉薩師專和唐卡培訓學校兩邊跑,高校的課上完了,他就回到家中去教學。

培訓學校現有學生90多人,這些孩子大多來自青海、甘肅、四川藏區。學生從拜師學藝到出徒,至少要6年時間,此間,旦平與父親免費為學生們教學。或許在這對父子心中,這是他們“供養佛陀與眾生”的方式。

唐卡,信徒內心可移動的精神佛堂

唐卡,藏文標準正字作“thang-ga”,也寫作“thang-ka”“thang-kha”,字面意為“平坦、展開、廣闊”,《藏文大辭典》釋為“卷軸畫,畫有圖像的布或紙,可用軸卷成一束者”,具體指在紡織品上繪製的有錦緞裝裱的宗教繪畫。

相傳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之後,無意間把鼻血滴落在面前的絹布上,他隨手用手指蘸血繪製了一幅白度母像,此為藏區第一幅唐卡。

《勝樂金剛》唐卡 丹巴繞旦1980年作

關於唐卡的起源,學界無一定論。學者們或以為源於印度、或以為源于中原內地,也有稱源自西藏本土的,可確信的是,唐卡是藏人受到臨近國家與地區影響形成的具有藏族獨特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

勉唐畫派作為西藏唐卡藝術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世紀,它由勉拉頓珠創建,17-18世紀發展達到鼎盛。勉唐派唐卡創作題材雖與其他畫派相近,但其畫面構圖會更飽滿一點,用色更沉重一些。

與那些“高產”的藝術家相比,旦平畫唐卡的速度很慢,每年他最多畫10幅唐卡。每天畫唐卡的時間少則2-3個小時,多則4-5個小時,在畫室畫到淩晨1點是生活常態。

一個關注靈魂的民族。

“父親11歲就隨祖父學習唐卡,後來又在沙拉寺專修繪畫理論與佛教知識,但他那一輩,因經歷過特殊時期,到80年代再想重拾畫筆時,唐卡已接近斷絕。” 他說。

改革開放後的拉薩,也就20名唐卡畫師,其中最年輕的就是旦平的父親,以往的唐卡畫師,或去世、或改行,“父親和他的朋友們認為一定要保護、發揚這門藝術,為追溯源頭,爸爸和阿旺晉美老師發起了恢復礦物顏料的項目,於是西藏大學便有了‘礦植物唐卡顏料傳統工藝加工廠。’”

丹巴繞旦唐卡藝術學校繪製唐卡的學生們。

旦平說:“學習唐卡,訓練扎實的基本功最重要。”

學習勾線一般要2年時間,它有很多講究。每位初學者在畫稿時,需按照《造像度量經》的規則,將佛像的尺寸、比例、位置在畫面中安排妥當。

《大智渡海》唐卡 旦增平措2014年作

“很多外行說,西藏的唐卡有格子框、比例線,約束了唐卡的創新。這樣的人是沒有深入學習過唐卡的,這些格子框上的比例線能説明學生準確地造型。比如對剛學習素描的初學者來說,把握幾何形體的高低、大小、黑白關係也尤為重要。”當然,學成出徒、基本功十分扎實的畫師,並非每次都要用格子框輔助起稿,但這對初學者來說卻很重要。

底板打好,便要覆色。唐卡顏料是從礦物質與植物中提煉出來的,色澤純正、耐光耐熱,具有極佳的色彩壽命。

開臉為繪製過程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點睛之筆,此工序結束後,唐卡便被賦予了“靈氣”。

有人說,一幅唐卡好不好,要看“開臉”,事實上這種說法是極為片面的。“一幅畫是整體的,品格高低要從造型、構圖、設色等多方面來看,開眼重要,但畫面中的其他元素也很重要。”開臉要注意描繪佛的慈悲相,細節的美化,包括五官的分佈、眼睛的線條、眼角的染色、嘴角略帶微笑的感受……

一幅勉唐派唐卡是這樣繪成的

經藝術家本人授權,該組圖片截取於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唐卡世家新勢力 旦增平措》

他把高級灰帶進了唐卡

在談到創新時,他說:“唐卡本身是傳統繪畫,如果和西方當代藝術比,它的創作空間一定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可以創新。”對旦平而言,借鑒各種風格的繪畫,吸收其他畫派的經典元素,非常有趣。

與許多朋友聊起唐卡時,他們的印象更多是暗紅、金色系,我想這是一種錯覺。

旦平喜歡將高級灰帶入繪畫中,“顏色太強烈會讓畫面看起來不安、浮躁,我也不喜歡為了追求古樸而將色彩做舊。我喜歡灰調子,它不會很跳、很亮,畫面看起來和諧、雅致才舒服。”

你問藏人他們動人的色彩源於何處?他們一定告訴你,藍天、雪山、湖泊……

構圖上,他追求畫面的空間感,唐卡畫師對主尊與背景關係、虛實關係的把握很重要,“我不追求滿密的構圖,我覺得畫面要有空靈感。有時也會嘗試將山水畫中的風景融如其中。而怎樣去恰當地平衡畫面裡的諸多元素,這是一個高層次的問題,或許要花費我一生的時間去探索……”他說。

《靜相轉為忿怒的蓮師》唐卡及局部 旦增平措2016年作

所以,一幅唐卡作品中的每一個元素,如造型、動態、位置、大小、構圖、設色等,都有無限的創作空間。而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也必將使他擁有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

旦平最喜歡的藝術家是洛紮旦增羅布。據說這位元藝術家,在繪製“醫典彩色系列掛圖”時,曾親自去天葬台與醫生一同參與解剖屍體,實地繪製人體肌肉骨骼、內臟、脈絡等……

對虔敬的唐卡畫師而言,繪畫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亦是他們與“佛陀”對話的過程。他們在心靈中央建立起一個與滾滾紅塵背道而建的清潔世界。

嚴格來講,許多唐卡畫師在繪製一幅唐卡前,會向喇嘛卜擇吉祥、焚香禱告,然後一邊誦經、一邊備料。在唐卡完成之後,會精心裝裱,然後開光,請高僧大德為唐卡加持,請得神靈入駐唐卡後,唐卡便可正式使用,供信眾修養觀修。

我問旦平今生有何理想?

他說:“想必這一生都將與唐卡形影不離,我就努力做好老師和藝術家吧。爸爸說:‘天上的星星很多,但是星星的光芒總比不上月亮或太陽,所以,我不要你做星星,這輩子,你做好一件事就夠了。’要聽爸爸的話。”

也曾追過世界之巔的繁星。

文 / 婷哥

部分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其他源於網路

-END-

投稿郵箱| didaofengwu2015@qq.com

我們每天都會看哦

旦平與父親在布達拉宮考察。

初三畢業旦平到南通去讀高中,之後如願地考上了西藏大學。畢業以後,他進入拉薩師專當了大學老師,並于2013年從父親手中接管了西藏丹巴繞旦唐卡藝術學校。從那時起,他便在拉薩師專和唐卡培訓學校兩邊跑,高校的課上完了,他就回到家中去教學。

培訓學校現有學生90多人,這些孩子大多來自青海、甘肅、四川藏區。學生從拜師學藝到出徒,至少要6年時間,此間,旦平與父親免費為學生們教學。或許在這對父子心中,這是他們“供養佛陀與眾生”的方式。

唐卡,信徒內心可移動的精神佛堂

唐卡,藏文標準正字作“thang-ga”,也寫作“thang-ka”“thang-kha”,字面意為“平坦、展開、廣闊”,《藏文大辭典》釋為“卷軸畫,畫有圖像的布或紙,可用軸卷成一束者”,具體指在紡織品上繪製的有錦緞裝裱的宗教繪畫。

相傳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之後,無意間把鼻血滴落在面前的絹布上,他隨手用手指蘸血繪製了一幅白度母像,此為藏區第一幅唐卡。

《勝樂金剛》唐卡 丹巴繞旦1980年作

關於唐卡的起源,學界無一定論。學者們或以為源於印度、或以為源于中原內地,也有稱源自西藏本土的,可確信的是,唐卡是藏人受到臨近國家與地區影響形成的具有藏族獨特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

勉唐畫派作為西藏唐卡藝術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世紀,它由勉拉頓珠創建,17-18世紀發展達到鼎盛。勉唐派唐卡創作題材雖與其他畫派相近,但其畫面構圖會更飽滿一點,用色更沉重一些。

與那些“高產”的藝術家相比,旦平畫唐卡的速度很慢,每年他最多畫10幅唐卡。每天畫唐卡的時間少則2-3個小時,多則4-5個小時,在畫室畫到淩晨1點是生活常態。

一個關注靈魂的民族。

“父親11歲就隨祖父學習唐卡,後來又在沙拉寺專修繪畫理論與佛教知識,但他那一輩,因經歷過特殊時期,到80年代再想重拾畫筆時,唐卡已接近斷絕。” 他說。

改革開放後的拉薩,也就20名唐卡畫師,其中最年輕的就是旦平的父親,以往的唐卡畫師,或去世、或改行,“父親和他的朋友們認為一定要保護、發揚這門藝術,為追溯源頭,爸爸和阿旺晉美老師發起了恢復礦物顏料的項目,於是西藏大學便有了‘礦植物唐卡顏料傳統工藝加工廠。’”

丹巴繞旦唐卡藝術學校繪製唐卡的學生們。

旦平說:“學習唐卡,訓練扎實的基本功最重要。”

學習勾線一般要2年時間,它有很多講究。每位初學者在畫稿時,需按照《造像度量經》的規則,將佛像的尺寸、比例、位置在畫面中安排妥當。

《大智渡海》唐卡 旦增平措2014年作

“很多外行說,西藏的唐卡有格子框、比例線,約束了唐卡的創新。這樣的人是沒有深入學習過唐卡的,這些格子框上的比例線能説明學生準確地造型。比如對剛學習素描的初學者來說,把握幾何形體的高低、大小、黑白關係也尤為重要。”當然,學成出徒、基本功十分扎實的畫師,並非每次都要用格子框輔助起稿,但這對初學者來說卻很重要。

底板打好,便要覆色。唐卡顏料是從礦物質與植物中提煉出來的,色澤純正、耐光耐熱,具有極佳的色彩壽命。

開臉為繪製過程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點睛之筆,此工序結束後,唐卡便被賦予了“靈氣”。

有人說,一幅唐卡好不好,要看“開臉”,事實上這種說法是極為片面的。“一幅畫是整體的,品格高低要從造型、構圖、設色等多方面來看,開眼重要,但畫面中的其他元素也很重要。”開臉要注意描繪佛的慈悲相,細節的美化,包括五官的分佈、眼睛的線條、眼角的染色、嘴角略帶微笑的感受……

一幅勉唐派唐卡是這樣繪成的

經藝術家本人授權,該組圖片截取於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唐卡世家新勢力 旦增平措》

他把高級灰帶進了唐卡

在談到創新時,他說:“唐卡本身是傳統繪畫,如果和西方當代藝術比,它的創作空間一定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可以創新。”對旦平而言,借鑒各種風格的繪畫,吸收其他畫派的經典元素,非常有趣。

與許多朋友聊起唐卡時,他們的印象更多是暗紅、金色系,我想這是一種錯覺。

旦平喜歡將高級灰帶入繪畫中,“顏色太強烈會讓畫面看起來不安、浮躁,我也不喜歡為了追求古樸而將色彩做舊。我喜歡灰調子,它不會很跳、很亮,畫面看起來和諧、雅致才舒服。”

你問藏人他們動人的色彩源於何處?他們一定告訴你,藍天、雪山、湖泊……

構圖上,他追求畫面的空間感,唐卡畫師對主尊與背景關係、虛實關係的把握很重要,“我不追求滿密的構圖,我覺得畫面要有空靈感。有時也會嘗試將山水畫中的風景融如其中。而怎樣去恰當地平衡畫面裡的諸多元素,這是一個高層次的問題,或許要花費我一生的時間去探索……”他說。

《靜相轉為忿怒的蓮師》唐卡及局部 旦增平措2016年作

所以,一幅唐卡作品中的每一個元素,如造型、動態、位置、大小、構圖、設色等,都有無限的創作空間。而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也必將使他擁有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

旦平最喜歡的藝術家是洛紮旦增羅布。據說這位元藝術家,在繪製“醫典彩色系列掛圖”時,曾親自去天葬台與醫生一同參與解剖屍體,實地繪製人體肌肉骨骼、內臟、脈絡等……

對虔敬的唐卡畫師而言,繪畫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亦是他們與“佛陀”對話的過程。他們在心靈中央建立起一個與滾滾紅塵背道而建的清潔世界。

嚴格來講,許多唐卡畫師在繪製一幅唐卡前,會向喇嘛卜擇吉祥、焚香禱告,然後一邊誦經、一邊備料。在唐卡完成之後,會精心裝裱,然後開光,請高僧大德為唐卡加持,請得神靈入駐唐卡後,唐卡便可正式使用,供信眾修養觀修。

我問旦平今生有何理想?

他說:“想必這一生都將與唐卡形影不離,我就努力做好老師和藝術家吧。爸爸說:‘天上的星星很多,但是星星的光芒總比不上月亮或太陽,所以,我不要你做星星,這輩子,你做好一件事就夠了。’要聽爸爸的話。”

也曾追過世界之巔的繁星。

文 / 婷哥

部分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其他源於網路

-END-

投稿郵箱| didaofengwu2015@qq.com

我們每天都會看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