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警惕!治療“倉耳”切莫信偏方

5歲的陳小花(化名)剛生下來耳前就有一個小孔, 不過這麼多年來一直相安無事, 但在上個月, 這個小孔開始有膿性分泌物外溢。

雖然其他部位沒有不舒服, 但是家裡人很是擔心, 害怕炎症會影響聽力, 甚至對頭部有不好影響, 於是, 家人聽信了江湖遊醫的話, 用粉狀藥物敷貼在瘺管處, 一天敷一次, 洗澡後替換。 就這樣嗎, 連續敷貼了兩天后, 本來沒事的小孔周圍皮膚開始紅腫、化膿, 耳前處還出現腫突一直延續到太陽穴。 家人這才警惕起來, 帶她來到了醫院檢查。 醫生為她進行了切開排膿和抗感染治療, 待瘺管感染控制、局部痊癒後, 醫生還建議她採用一次性徹底切除術, 以免受感染困擾。

耳前小孔原來是“先天性耳前瘺管”

接診醫生, 武警醫院耳鼻咽喉中心高增斌教授介紹, 個別人一生下來耳前就有一個臍樣的小孔, 俗稱“倉耳”, 而醫學上稱之為“先天性耳前瘺管”, 與遺傳有關。 這種瘺管大多長在一邊, 也有長在兩邊的, 外面看它只有一個小孔, 但小孔深處往往象樹根樣呈多個分支, 瘺管長短、深淺不一, 還可呈枝狀, 常與耳廓軟骨相貼。 一般情況下, 無症狀者無需處理, 偶爾在擠壓時, 見少許黏液或皮脂樣分泌物自瘺口溢出,

且除此外沒有其他臨床不適, 但一旦繼發感染時, 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化膿;反復感染可形成囊腫或膿腫, 破潰後可形成膿瘺或皮膚瘢痕。

耳前瘺管無症狀可以不處理

對於患有先天性耳前瘺管的患者, 高增斌教授表示, 無症狀者無需處理, 偶爾在擠壓時有少許黏液或皮脂樣分泌物自瘺口溢出, 擦拭後, 注意保持清潔;如果經常有臭味的分泌物排除或曾有過局部腫痛、化膿, 提示有感染存在, 需儘快就醫, 在醫生指導下抗感染治療。

早期手術切除效果最佳

一旦感染控制後, 最好進行手術切除, 切勿認為炎症消退後就萬事大吉, 以致再次感染或膿腫, 形成破潰, 甚至形成瘢痕, 拖延病情,

增加患者痛苦, 影響患者工作、學習。

二次感染控制後再行手術切除, 創傷會增大, 手術效果不如早期手術好;另外, 切勿聽信江湖遊醫的話, 亂用藥物敷貼, 引發其他不適症狀加重病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