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打仗喜歡號稱百萬大軍,真的有百萬嗎?看完赤壁之戰中的種種謎團就知道了,其實沒那麼多

赤壁之戰的大決戰不在赤壁

對於赤壁之戰的發生地點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在赤壁, 但是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真的是在赤壁打的嗎?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赤壁之戰到底在哪裡爆發的?

火燒連營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敗在火燒連營之上了, 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帶的兵馬, 大部分是從北方帶來的陸軍, 只有一小部分是劉表次子劉琮送來的水軍。 這部分水軍人很少, 而且都是曹操在許縣鑿了人工湖訓練出來的水軍, 根本不能和東吳的水軍相比。

當時曹操派水軍分兩軍沿江順流而下, 陸軍也分兩句沿江而行, 一路逼近赤壁,

西元208年,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 十一月, 曹軍和周瑜的前鋒部隊相遇了就受了挫。 兩軍相遇的地方, 就是赤壁。

這一路人馬是曹軍中的南軍, 吃了虧後, 曹操立即下令, 南岸的陸軍全部上船, 駛向北岸, 北邊就不叫赤壁了, 北邊是烏林。

烏林在北, 赤壁在南, 兩地隔江相對。

去了北邊的曹軍上岸紮營, 全軍龜縮在北岸, 固守陸口上游斜對岸的烏林, 安頓傷病員。

曹操轉進攻為防禦正是赤壁和周瑜一戰受挫的原因, 而周瑜這邊卻從防禦轉為進攻。

在赤壁的這一戰雖不是著名的火燒連營, 但是這一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決定意義。

緊接著在烏林的菊展爆發了, 我們印象中的大燒大殺, 其實發生在曹軍的北岸, 也就是說被燒的其實是烏林。

但是因為赤壁的赤字與火燒更容易聯想起來, 在後來傳說中被說書人口口相傳成赤壁之戰。 但是其實赤壁相遇的一戰只是序幕, 而真正的決戰卻發生了對岸的烏林。

曹操

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一樣都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戰爭。 戰爭過程中包括了許多智計故事, 有很多戲劇性元素讓這場戰爭聽起來波瀾曲折十分精彩, 但是這些當中到底有多少是演義成分, 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赤壁之戰被認為是和官渡之戰一樣的實力懸殊之戰,

那麼真正的赤壁之戰真的是這樣的嗎?

赤壁之戰並非實力懸殊

赤壁之戰時, 操自己說八十萬人馬, 但是史學界研究後皆不認同。

曹操南征荊州時, 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 但是這些人馬並沒有全部參戰。 就算是今天上路的車多了, 還會發生堵車, 一條線路上能走的人數有限, 超過數量, 後勤根本沒法保障。 僅道路擁塞, 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糧食及其他物資, 牲畜也要消耗糧草。

根據史學家的研究, 當時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將共帶領了三萬五千人馬是沒有參加過赤壁之戰的, 由此推測當時到達江漢間的北兵數量應當是不滿六萬人。

陳兵百萬

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剛剛拿下, 曹軍能動用的只有襄陽的兩萬人馬, 新附的荊州兵也不過七八萬。 所以江漢間的曹操水、步、騎諸軍, 估計也就是八萬左右。

而且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 令曹仁鎮守江陵, 駐軍不能不留人啊。 如此算來, 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

而孫權這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這個沒有爭議。而劉備和東吳聯手,帶去了劉備自己的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二萬人馬。所以孫劉的聯軍大概是五萬人參戰。

五萬對七萬,這樣的實力不算懸殊。只能說是曹操自己誇了海口,讓人誤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實際情況確實雙方勢力相當。

古人打仗號稱百萬大軍,其實沒那麼多

100萬人相當於一個移動的巨型城市,戰國時期的最大城市齊臨淄與燕下都滿打滿算也才各30萬人口,這還是固定地點才能做到養活30萬人,一隻移動中的百萬大軍...光是喝一次水說不定就真能像希羅多德說的那樣,把一整條河喝光。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換算漢代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是200鬥,三人合10石,換算成公制大概38.8公升每人,100萬人一個月就是3.9萬立方米的糧食,折合每日1300立方米,這對於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狀況極差的的古代來說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運輸條件允許,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可供軍隊使用,漢代的畝產按照吳慧的(現在被認為是偏高的)估算,一畝地大概均產是3石(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p123),也就是說在運輸儲存過程中不計損耗,13畝地才夠供給一個士兵。

騎兵

再來看看徵兵途中的損耗。抗戰中期蔣夢麟曾實地考察過兵役的狀況,在缺乏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一夥700人的壯丁最終僅僅有17最終人入伍,剩下的人不是餓死就是患痢疾而死,不考慮這個特例,蔣夢麟曾估算過八年抗戰時期還未入軍隊就死亡的壯丁不下1400萬人,當時的軍事高級長官們認為這個數字只會少不會多(蔣夢麟:西潮·新潮,2000,p294-296);董必武也曾描述過征壯丁的情況:“在拉去的時候, 沒有衣服沒有被單, 曾有從雲南到湖南前線去的新兵, 一路上一絲不掛, 只弄些草遮一遮蓋, 見到老百姓的東西, 就拿到嘴裡吃。捆來的兵在送補訓處之前都是關在小屋子裡, 既無草, 又無鋪, 熱天悶得要死, 冬天凍得要死, 吃喝大小便都在那裡, 生病的很多, 新兵能到達前線的, 達到百分之五十就算是最好的, 經常只能保持百分之三十”(董必武: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情況,近代史研究,1980)

這個數字是當時中國已經有初步的現代化交通工具和衛生水準的情況下了,古代只會比這個更慘

其實《三國志·魏志·國淵傳》裡面都說了,“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而孫權這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這個沒有爭議。而劉備和東吳聯手,帶去了劉備自己的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二萬人馬。所以孫劉的聯軍大概是五萬人參戰。

五萬對七萬,這樣的實力不算懸殊。只能說是曹操自己誇了海口,讓人誤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實際情況確實雙方勢力相當。

古人打仗號稱百萬大軍,其實沒那麼多

100萬人相當於一個移動的巨型城市,戰國時期的最大城市齊臨淄與燕下都滿打滿算也才各30萬人口,這還是固定地點才能做到養活30萬人,一隻移動中的百萬大軍...光是喝一次水說不定就真能像希羅多德說的那樣,把一整條河喝光。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換算漢代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是200鬥,三人合10石,換算成公制大概38.8公升每人,100萬人一個月就是3.9萬立方米的糧食,折合每日1300立方米,這對於只有畜力和人力,道路狀況極差的的古代來說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運輸條件允許,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可供軍隊使用,漢代的畝產按照吳慧的(現在被認為是偏高的)估算,一畝地大概均產是3石(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p123),也就是說在運輸儲存過程中不計損耗,13畝地才夠供給一個士兵。

騎兵

再來看看徵兵途中的損耗。抗戰中期蔣夢麟曾實地考察過兵役的狀況,在缺乏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一夥700人的壯丁最終僅僅有17最終人入伍,剩下的人不是餓死就是患痢疾而死,不考慮這個特例,蔣夢麟曾估算過八年抗戰時期還未入軍隊就死亡的壯丁不下1400萬人,當時的軍事高級長官們認為這個數字只會少不會多(蔣夢麟:西潮·新潮,2000,p294-296);董必武也曾描述過征壯丁的情況:“在拉去的時候, 沒有衣服沒有被單, 曾有從雲南到湖南前線去的新兵, 一路上一絲不掛, 只弄些草遮一遮蓋, 見到老百姓的東西, 就拿到嘴裡吃。捆來的兵在送補訓處之前都是關在小屋子裡, 既無草, 又無鋪, 熱天悶得要死, 冬天凍得要死, 吃喝大小便都在那裡, 生病的很多, 新兵能到達前線的, 達到百分之五十就算是最好的, 經常只能保持百分之三十”(董必武: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情況,近代史研究,1980)

這個數字是當時中國已經有初步的現代化交通工具和衛生水準的情況下了,古代只會比這個更慘

其實《三國志·魏志·國淵傳》裡面都說了,“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