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解決“脫實向虛”可從考核機制入手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上,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 金融業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 過度自我迴圈, 就失去了盈利的基礎, 最後必然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最後只好由財政買單。

全球金融危機在給我國經濟帶來極大衝擊的同時, 也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矛盾和問題逐步暴露出來, “脫實向虛”就是最為突出、也最為典型的問題之一。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 不僅“脫實向虛”的問題繼續存在, “脫實向虛”產生的後果也正在逐步顯現。

在財政方面, 財政收入增長的潛力越來越小、增長速度越來越慢, 經濟能夠提供的稅源越來越有限, 增長率已在1位數徘徊。 在金融方面, 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明顯, 不良額、不良率呈上升趨勢, 尤其是隱性不良貸款率嚴重, 多數銀行的利潤率在向盈虧平衡點靠攏。 因此, 房貸和開發貸就成了銀行最主要的追求目標, 最終導致“脫實向虛”矛盾更為嚴重。

毫無疑問, “脫實向虛”帶來的後果, 不僅已經顯現, 而且正在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尤其是, 金融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能量的能力在減弱。 譬如地方債務置換, 實質就是風險向後延續。 而由於財政承擔了許多不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導致財政對經濟的促進能力也在下降,

減稅、補貼、轉移支付等能力減弱。 所以, 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 “脫實向虛”問題的產生, 也不是銀行一家的事。 如果外部環境好, 外部環境不利於“脫實向虛”問題的產生, 也能夠對“脫實向虛”產生有效制約。 問題的關鍵在於, “脫實向虛”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是各個環節共同影響的結果。 在政策層面, 對房地產市場過度放開, 對地下金融過度容忍;在項目審批層面, 有關方面基本上是不顧產業政策、不講產業政策引導, 而是憑感覺辦事, 譬如鋼鐵行業, 已經產能嚴重過剩, 竟然還能批准大鋼鐵項目;在資金引導方面, 這些年財政資金對實體經濟給予了多少扶持, 又在引導實體經濟方面安排了多少資金,

應該讓更多人瞭解;在操作層面, 開發商和政府融資平臺能夠獲得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支持, 沒有銀行的“脫實向虛”是做不到的。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 面對“脫實向虛”的風險, 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地方政府, 似乎並沒有擺脫掉“土地財政”、“政績經濟”的渴求, 仍然寄希望于依靠房地產開發、城市建設來穩定經濟、創造政績, 房價持續上漲、土地收入屢創新高, “脫實向虛”還如何解決?所以, 要想解決“脫實向虛”問題, 就必須從解決政府的考核機制入手。 在此基礎上, 再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與辦法, 制定有利於資金“脫虛向實”的政策, 不要再在“脫實向虛”之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不有效化解“脫實向虛”帶來的風險, 後果不堪設想。 (譚浩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