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鮮為人知的民國報人張海珊,一位來自連江的英雄!

辛亥革命時期, 福建眾多英才俊傑積極追隨孫中山“終帝制”“起共和”, 義無反顧, 慷慨赴義, 灑熱血、拋頭顱, 用生命鋪墊了共和之路, 以鮮血凝聚了辛亥閩魂, 為推翻清王朝、創造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黃花崗之役七十二烈士, 福建連江烈士有10位, 故當年孫中山言, 光榮犧牲最多者當推“粵之花縣”、“閩之連江”。 黃花崗連江十烈士, 廣為人知, 但有一個更不一般的人物, 而長期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他就是連江的張海珊。

張海珊, 原名張傳滋, 別名張冠瀛, 號海珊。 清光緒二年(1876)九月初七出生于現連江縣馬鼻鎮南門村。

興辦教育 傳播新學

據馬鼻鎮南門村《高樓張氏族譜》記載, 他自幼聰穎, 飽讀詩書, 博通經典, 文思敏捷, 行文暢如流水。 他十余歲便中秀才。 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 經濟凋敝, 慈禧專政, 親貴當權, 官吏貪污, 列強侵略, 割地賠款, 連年天災,

民不聊生。 張海珊憂於時局, 特別是戊戌變法失敗後, 內憂外患, 他時常痛心疾首, 深慨“八股策論均不足以應世”, 乃發憤求進, 力修新學, 尋找挽救國家危亡的道路。

福建官立法政學堂

1906年春夏, 同盟會設立福建分會, 革命種子隨之繁衍。 1907年, 年青的張海珊胸懷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仇視和對清王朝的不滿,

毅然放棄科舉仕途, 進入福建官立法政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前身之一, 現址為螯峰書院原址, 位於格致中學附近)研習西方法政, 試圖尋找實行立憲出路。

宣統三年福建公立法政學堂文憑

不久, 他秘密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與立憲派保持密切來往。 後來, 他看到民智不開, 民力不振, 民德不新, 他認為救國首先應該“喚民心”“啟民智”, 從教育民眾入手, 普及教育, 培養青年的愛國思想, 推翻反動腐朽的清政府。 人民有知識, 國家才有前途。 他決心以教育、救國為已任。

位於福州倉山區的魯貽圖書館, 1944年為紀念黃展雲(字魯貽)而建

於是便同好友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之婿、素稱“福建黃炎培”的黃展雲一起創辦“西南”“官江”兩所學校, 在青少年中啟迪民族意識, 灌輸愛國反清的革命思想, 培養革命苗子。 後自任福州西城堂長。 同時, 他還回到家鄉馬鼻設立“公民養成所”, 在家鄉傳播新學理念。

創辦報紙 宣傳民主思想

宣統二年十二月初十(1911年1月10日), 他受同盟會立憲派劉崇佑等委託, 與福州同盟會週邊組織“橋南公益社”鄭祖蔭、劉通等協商, 雙方各籌集500銀元, 創辦了《建言報》。 剛創辦時, 林雨時任社長, 張海珊任主編(後劉通接任), 林斯琛為總發行人, 社址設在倉山梅塢。 每週二、四、六出版, 主要內容有論說、批評、紀事、雜錄、圖畫等, 對外標謗“以發揮憲政精神,指陳地方利病為宗旨”,實是在同盟會福建分會的指導下,極力提倡革命,“嬉笑怒駡,皆成文章”,“於是都人士之關心時事者,莫不以斯報評論為依歸”(鄭祖蔭編《福建辛亥光復史料》),一時,人們“視革命党人為天神,皆以為滿清政府即將覆滅,黃金時代即將實現”(劉通《福建光復紀要》)。

清宣統三年(1911)初,廈門同盟會黃複初(後為廈門大學校董)到福州,與他商談籌辦廈門同盟會機關報的事,並要他支持,張海珊欣然奔赴廈門相助。

從此,他開始參與廈門同盟會的活動。那時,在廈門標謗“敦睦鄰誼、指導民眾”的《全閩新日報》被日本人滲透,公開以隸屬于臺灣總督府的“善鄰協會”的名義出面經營,不僅成為地道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搖旗呐喊的日本政府喉舌,並且成為日本在廈門的特務機關。宣統三年九月十二日(1911年11月2日),廈門同盟會創辦了同盟會機關報,名為《南聲日報》,張海珊為總編,其宗旨為“標榜革命主義,鼓吹民權”,與《全閩新日報》相抗衡。

《南聲日報》宣傳政治時局,響應武昌起義,呼籲民眾參加革命,與當時革命運動進一步結合,造成很大聲勢。張海珊等所創辦的《南聲日報》,後又在護國與護法等鬥爭中,積極發揮揭露時弊、反復辟、軍閥、封建、帝國等輿論鋒芒作用。《南聲日報》於民國二年(1913年)被查封,後改為《閩南報》,又於民國六年10月被廈門北洋軍閥封閉。

振臂激呼 組織廈門辛亥革命起義

受武昌、福州起義先後成功的鼓舞,1911年11月14日,張海珊與廈門同盟會主要負責人王振邦等,組織領導廈門辛亥革命起義。11月15日午後,廈門的工人、農民、學生、手工業者、城市居民從四面八方聚集於寮仔後天仙茶園(今晨光路附近)召開群眾大會,張海珊上臺慷慨發表演說宣佈起義。數千名起義者左臂個個纏紮著“革命軍”三個字的白布條,以作起義標識。會上推選張海珊為革命軍正司令。起義開始後,同盟會會員領先,幾千人馬分成四路,浩浩蕩蕩向道署、炮臺、警署等部門進軍。道台等官吏聞風而逃,起義隊伍下午3點就佔領了道署,隨後又攻領廈防分府,胡裡山炮台管帶率兵列隊迎接,廈門反清武裝起義宣告成功。第二天,廈門軍政分府成立,大家推選張海珊為統制(黃花崗起義連江籍帶頭大哥吳適,在廣州黃花崗起義失利入獄後,獲救回閩時,途徑廈門,曾被張留作襄助)。

但廈門同盟會在取得政權後不久,卻分裂成兩派,一派以張海珊為首的福州派,一派以王振邦為首的廈門派,王不服張為統制。後來,兩派發生格鬥,死2人,傷了28人。事後,張海珊被迫辭去統制職位,回到福州就任政務印鑄局局長。王振邦也忌憚不就職。不久,廈門在福建都督孫道仁的主持下成立參事會,部分同盟會成員代表被聘任參事員,同盟會多數人認為革命已成功,輕易放棄了政權。

投身印務 晚年避世隱居

民國十三年(1924),張海珊被福建省長林森召為福建省契稅局局長。1925年,林森離開福建後,閩政重入軍閥之手,張海珊離職,被上海李拔可聘為福州商務印書館經理。那時,商務印書館以刊印、發行教科書為主,在他苦心經營下,商務印書館日益發達,曾年營業額達30多萬銀元,年盈利達10多萬銀元。後他又到廈門分館任經理。晚年他“悟空一切”,便避世隱居,到浙江一寺院出家,並當上方丈,持錫弘法,最後圓寂寺院。

【作者:王容餘】

對外標謗“以發揮憲政精神,指陳地方利病為宗旨”,實是在同盟會福建分會的指導下,極力提倡革命,“嬉笑怒駡,皆成文章”,“於是都人士之關心時事者,莫不以斯報評論為依歸”(鄭祖蔭編《福建辛亥光復史料》),一時,人們“視革命党人為天神,皆以為滿清政府即將覆滅,黃金時代即將實現”(劉通《福建光復紀要》)。

清宣統三年(1911)初,廈門同盟會黃複初(後為廈門大學校董)到福州,與他商談籌辦廈門同盟會機關報的事,並要他支持,張海珊欣然奔赴廈門相助。

從此,他開始參與廈門同盟會的活動。那時,在廈門標謗“敦睦鄰誼、指導民眾”的《全閩新日報》被日本人滲透,公開以隸屬于臺灣總督府的“善鄰協會”的名義出面經營,不僅成為地道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搖旗呐喊的日本政府喉舌,並且成為日本在廈門的特務機關。宣統三年九月十二日(1911年11月2日),廈門同盟會創辦了同盟會機關報,名為《南聲日報》,張海珊為總編,其宗旨為“標榜革命主義,鼓吹民權”,與《全閩新日報》相抗衡。

《南聲日報》宣傳政治時局,響應武昌起義,呼籲民眾參加革命,與當時革命運動進一步結合,造成很大聲勢。張海珊等所創辦的《南聲日報》,後又在護國與護法等鬥爭中,積極發揮揭露時弊、反復辟、軍閥、封建、帝國等輿論鋒芒作用。《南聲日報》於民國二年(1913年)被查封,後改為《閩南報》,又於民國六年10月被廈門北洋軍閥封閉。

振臂激呼 組織廈門辛亥革命起義

受武昌、福州起義先後成功的鼓舞,1911年11月14日,張海珊與廈門同盟會主要負責人王振邦等,組織領導廈門辛亥革命起義。11月15日午後,廈門的工人、農民、學生、手工業者、城市居民從四面八方聚集於寮仔後天仙茶園(今晨光路附近)召開群眾大會,張海珊上臺慷慨發表演說宣佈起義。數千名起義者左臂個個纏紮著“革命軍”三個字的白布條,以作起義標識。會上推選張海珊為革命軍正司令。起義開始後,同盟會會員領先,幾千人馬分成四路,浩浩蕩蕩向道署、炮臺、警署等部門進軍。道台等官吏聞風而逃,起義隊伍下午3點就佔領了道署,隨後又攻領廈防分府,胡裡山炮台管帶率兵列隊迎接,廈門反清武裝起義宣告成功。第二天,廈門軍政分府成立,大家推選張海珊為統制(黃花崗起義連江籍帶頭大哥吳適,在廣州黃花崗起義失利入獄後,獲救回閩時,途徑廈門,曾被張留作襄助)。

但廈門同盟會在取得政權後不久,卻分裂成兩派,一派以張海珊為首的福州派,一派以王振邦為首的廈門派,王不服張為統制。後來,兩派發生格鬥,死2人,傷了28人。事後,張海珊被迫辭去統制職位,回到福州就任政務印鑄局局長。王振邦也忌憚不就職。不久,廈門在福建都督孫道仁的主持下成立參事會,部分同盟會成員代表被聘任參事員,同盟會多數人認為革命已成功,輕易放棄了政權。

投身印務 晚年避世隱居

民國十三年(1924),張海珊被福建省長林森召為福建省契稅局局長。1925年,林森離開福建後,閩政重入軍閥之手,張海珊離職,被上海李拔可聘為福州商務印書館經理。那時,商務印書館以刊印、發行教科書為主,在他苦心經營下,商務印書館日益發達,曾年營業額達30多萬銀元,年盈利達10多萬銀元。後他又到廈門分館任經理。晚年他“悟空一切”,便避世隱居,到浙江一寺院出家,並當上方丈,持錫弘法,最後圓寂寺院。

【作者:王容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