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政策效應”催生“陸家模式”

一個是國家級貧困縣裡的貧困村, 一個是國家級新區, 一個缺錢, 一個缺地, 在一項土地新政的推動下聯動發展, 通榆縣陸家村走出一條獨特的精准扶貧之路……

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64歲的張福軍, 自打住進村裡分的住宅樓, 每天早醒如墜夢裡, 都要把房間打量一番, 他不相信這是自己的家——全村300余戶村民像他這樣的不在少數。

為沉寂多年的陸家村帶來震撼的是一次特殊的“聚合”:一個是國家級貧困縣裡的貧困村, 一個是國家級新區, 一個缺錢, 一個缺地, 在一項土地新政的催生下結成“發展共同體”。

依託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作, 借助增減掛鉤土地政策, 陸家村“聯姻”長春新區, 不到一年時間, 實現整村脫貧, 為我省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個曾經步履維艱的貧困村, 就這樣“華麗轉身”, 實現了精彩嬗變。

“四兩撥千斤”——

政策“撬動”, 一次可圈可點的精准扶貧實踐

2015年3月18日, 當了三屆陸家村村委會主任的伍鳳友, 走馬上任陸家村黨支部書記。 他太熟悉這片土地了:沒有真金白銀的政策, 拿啥撬動這貧困的現實?

山重水複, 柳暗花明。 通榆縣國土資源局提供的增減掛鉤新政資訊, 讓伍鳳友嗅到機遇。 脫貧攻堅, 陸家村“突圍”, 缺的就是這“四兩撥千斤”的巧勁。

通榆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江振東告訴記者,

陸家村宅基地面積大, 土地品質好。 “如果將這部分土地盤活, 那就是生金流銀的寶地;同時易地搬遷, 農民還能住上樓房, 何樂而不為?”

可當伍鳳友將打算告知村民時, 卻立即遭到質疑。 新政雖好, 村民不理解。 經一番動員、講解、算帳, 村民動心了:一畝地風調雨順的時候能掙幾百元, 養幾十隻羊也就掙一萬多元, “小打小鬧”比不上規模經營;把耕地和養殖包出去, 既能分紅, 還有時間打工。 聽縣領導說, “增減掛鉤”是國家出臺的土地新政, 含金量高, 這可是“天上掉餡餅”!

2016年2月, 民意測驗顯示, 同意易地搬遷村民達八成。 時機成熟, 縣裡、鎮裡啟動規劃——國土資源、發改部門和勘測規劃單位召開調研會, 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代表大會全程參與,

按照村民自治、村民自願、政府主導原則, 村三委成員、村民代表、群眾代表對村民地上物進行評估……

與陸家村建設用地增加“掛鉤”的是長春新區。

作為國家級新區, 長春新區近兩年發展勢頭強勁, 基礎設施建設風生水起, 各類建設項目紛至遝來。 長春新區面臨著建設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的窘境。 增減掛鉤所提供的新增建設用地用於開發建設, 將緩解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

一東, 一西, 一個缺地, 一個缺錢, 長春新區、通榆縣就這樣“聯姻”:長春新區向陸家村輸送1.5億元:3000余萬元用於100公頃土地的提等升級, 5600萬元用於建設9棟住宅樓, 以及公寓樓等設施建設, 其中2778萬元為補償款……

2016年6月7日, 陸家村易地扶貧社區開建;11月末竣工;2017年元旦前,

村民全部入住。

重在“可持續”——

“四駕馬車”, 夯實陸家村後續脫貧根基

陸家村, 作為通榆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第一村, 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作為“支點”, 成功轉型, 華麗轉身。

農民上樓後, 將來怎麼辦?“精准扶貧, 重在建長效機制, 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支撐不行, 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陸家村的探索實踐, 正在趟出我省西部資源匱乏型貧困村精准脫貧的新路。 ”烏蘭花鎮黨委書記徐英偉說。

基於這種認知, 陸家村在易地扶貧搬遷後, 開啟了全村後續脫貧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之路:

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

通榆縣陸家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陸家村集體牽頭興辦, 為白城市首家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2016年集中連片流轉土地35.32公頃, 與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白城支公司合作, 全部種植“天意紅”辣椒。 通過調整農業種植、養殖結構,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做大做強辣椒等特色產業, 使陸家村農民(含92個貧困戶)長期受益。 今年陸家村開展整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試點, 全村1147公頃耕地經營權全部入股陸家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由合作社統一組織向相關企業出租, 資源性資產實現“股權化”, 全村農戶戶均保底分紅可達1.5萬元。

規劃建設牧業社區, 實現農牧結合發展。

陸家村牧業發展基礎較好。 由村集體提供設施農業用地, 結合政策資金扶持, 投資600萬元, 建設面積16.2公頃、規模養殖3萬隻牲畜的標準化牧業社區, 採取合作經營、效益分紅方式,走標準化、產業化發展之路。同時陸家村整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後,實行糧改飼實驗,種植飼料作物300公頃以上。

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16年,陸家村已被白城市政府納入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兩年完成試點任務。目前初步確認全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912人,持基本股1415.021股,農民變股東,可按股份紅。在工商局註冊了全市第一家“政經分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通榆縣陸家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0萬元以上。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全村將建設棚膜經濟園區21公頃、農機服務園區7公頃、高標準水田100公頃;發展鄉村旅遊,建設四季玫瑰園、農家樂、採摘園等景點,打造鄉村體驗遊、休閒農業遊、生態養生遊等特色品牌;就地轉化勞動力,新村物業用工安置50人就業,400農民“變身”產業工人,興高采烈到龍頭企業打工。

茶話會叫停“燎灶風”——

“陸家模式”,從物質到精神的跨越

2017年元旦,陸家村300多戶村民陸續搬入樓房。免費供熱,窗明几淨,一團喜氣。上了樓房,平均每戶農民淨“賺”了10.7萬元。

“村裡開茶話會了!可熱鬧了,走,看看去!”會議室裡,歡聲笑語,歌舞正酣。二十多天前,經過一番籌畫,陸家村黨支部決定用這種方式,與父老鄉親共慶喬遷之喜。

“開茶話會,僅用2000元,既表達了感情,又節約了成本,還杜絕了互吃互喝的‘燎灶風’,僅這一項就給老百姓省下二、三百萬元!”村黨支部書記伍鳳友給記者算著這筆賬。

“環境改變人。住上樓房,環境美了,老百姓懂得愛護了,陳規陋習也少了!”鎮委書記徐英偉感慨道。

高豔華,張福軍的老伴兒。她告訴記者,自打去年11月20日搬入新房就沒閑著--去物業報了名,兩位老人給物業公司打工,當保安、打掃衛生,一個月1600多元。

紅火的小日子照亮了曾經貧瘠的土地--陸家村農民1公頃土地可分紅5016元,打工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集體產權股份分紅,人均收入能達10000元;

老百姓的資產也增值了--瓦房換樓房,從前的破土房、磚瓦房變成了20萬元或更高價值的樓房;

搬入樓房的農民不需拿一分錢——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各種房型都有,家家有車庫,社區裡還有畜牧社區、農機社區。

採用統一標準對被拆遷戶進行社區化安置,完善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改善散、亂、髒的舊面貌。增減掛鉤,精准脫貧,效果立杆見影,不但形成了扶貧長效機制,也實現了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跨越。

2016-2018年,全縣規劃易地扶貧搬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專案區覆蓋15個鄉鎮31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344戶,設置21個安置新區,複墾新增耕地3220公頃,產生掛鉤節餘指標3116公頃……

舊貌換新顏,貧富兩重天。陸家村變遷之所以稱為“陸家模式”,是因其發展經驗,對於尚未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所有村子來說,可資借鑒。沿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將看到更多“陸家村”走出貧困,奔向小康。

報導:本報通訊員 張強 本報記者 張力軍 翟勁濤

採取合作經營、效益分紅方式,走標準化、產業化發展之路。同時陸家村整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後,實行糧改飼實驗,種植飼料作物300公頃以上。

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16年,陸家村已被白城市政府納入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兩年完成試點任務。目前初步確認全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912人,持基本股1415.021股,農民變股東,可按股份紅。在工商局註冊了全市第一家“政經分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通榆縣陸家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0萬元以上。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全村將建設棚膜經濟園區21公頃、農機服務園區7公頃、高標準水田100公頃;發展鄉村旅遊,建設四季玫瑰園、農家樂、採摘園等景點,打造鄉村體驗遊、休閒農業遊、生態養生遊等特色品牌;就地轉化勞動力,新村物業用工安置50人就業,400農民“變身”產業工人,興高采烈到龍頭企業打工。

茶話會叫停“燎灶風”——

“陸家模式”,從物質到精神的跨越

2017年元旦,陸家村300多戶村民陸續搬入樓房。免費供熱,窗明几淨,一團喜氣。上了樓房,平均每戶農民淨“賺”了10.7萬元。

“村裡開茶話會了!可熱鬧了,走,看看去!”會議室裡,歡聲笑語,歌舞正酣。二十多天前,經過一番籌畫,陸家村黨支部決定用這種方式,與父老鄉親共慶喬遷之喜。

“開茶話會,僅用2000元,既表達了感情,又節約了成本,還杜絕了互吃互喝的‘燎灶風’,僅這一項就給老百姓省下二、三百萬元!”村黨支部書記伍鳳友給記者算著這筆賬。

“環境改變人。住上樓房,環境美了,老百姓懂得愛護了,陳規陋習也少了!”鎮委書記徐英偉感慨道。

高豔華,張福軍的老伴兒。她告訴記者,自打去年11月20日搬入新房就沒閑著--去物業報了名,兩位老人給物業公司打工,當保安、打掃衛生,一個月1600多元。

紅火的小日子照亮了曾經貧瘠的土地--陸家村農民1公頃土地可分紅5016元,打工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集體產權股份分紅,人均收入能達10000元;

老百姓的資產也增值了--瓦房換樓房,從前的破土房、磚瓦房變成了20萬元或更高價值的樓房;

搬入樓房的農民不需拿一分錢——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各種房型都有,家家有車庫,社區裡還有畜牧社區、農機社區。

採用統一標準對被拆遷戶進行社區化安置,完善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改善散、亂、髒的舊面貌。增減掛鉤,精准脫貧,效果立杆見影,不但形成了扶貧長效機制,也實現了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跨越。

2016-2018年,全縣規劃易地扶貧搬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專案區覆蓋15個鄉鎮31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344戶,設置21個安置新區,複墾新增耕地3220公頃,產生掛鉤節餘指標3116公頃……

舊貌換新顏,貧富兩重天。陸家村變遷之所以稱為“陸家模式”,是因其發展經驗,對於尚未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所有村子來說,可資借鑒。沿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將看到更多“陸家村”走出貧困,奔向小康。

報導:本報通訊員 張強 本報記者 張力軍 翟勁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