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健忘中醫論治探討

健忘是指記憶力減退, 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證, 屬神 志病的範疇, 與五臟虛損、 情志失調、 痰瘀互結等密切 關係, 臨床病情多遷延難愈或進行性加重發展為癡呆。 現代醫學認為老年健忘與衰老密切相關, 隨年齡增長, 智慧將會明顯下降, 這是人體機能生理性衰退的表現 之一。 然而, 部分健忘卻是老年性癡呆的早期症狀, 可 能發展成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甚至轉化為癡呆, 因此需 要進行早期識別和干預。

1 病名源流及內涵演變

《 黃帝內經》 有 “善忘 ” “喜忘” 等病名記載, 這是最 早出現的相關記載 。 《肘後方》 載 “治人心孔昏塞多忘 喜誤方” ,

提出 “ 多忘” 的病名並開立相應的方藥來治療 本病 。 《 備急千金要方》 載有 “好忘” , 並立開心散等方 來治療本病。 最早出現“健忘” 一詞的是《太平聖惠 方》 , 其後諸代醫家均以 “ 健忘” 作為病名, 並沿用至今。 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首次對健忘的內涵進 行了闡述 :“盡心力思量不來 ” “常常喜忘, 謂之健忘” 。 “喜忘” 即經常遺忘 , “常常喜忘” 則更甚, 且盡心力思 量不來, 闡明健忘是一種經常性的遺忘。 戴思恭首次 將健忘與先天愚傻進行鑒別 :“健忘者, 為事有始無 終, 言談不知首尾, 故以此為病名 ” , “非此生成之愚頑 不知人事者” 。 指出健忘不同於先天愚傻, 為後天諸 因素所致, 只要調理得當, 藥達其所, 即可好轉。 陳士 鐸在 《辨證錄》 對健忘和呆病進行描述 :“健忘者,
近事 多不記憶 ” “忽忽如有所失 ” “對人說話隨說隨忘, 人迷 其言杳不記憶, 如從前並不道及” 等。 而癡呆者“終日 不言不語, 不飲不食, 忽笑忽歌, 忽愁忽哭, 與之美饌則 不受, 與之糞積則無辭, 與之衣不服, 與之草木之葉則 反喜 ” “終日閉門獨居, 口中喃喃, 多不可解, 將自己衣 服用針線密縫, 與之飲食, 時用時不用, 嘗數日不食, 而 不呼饑 ” “有時睡數日而不醒, 有時坐數日不眠, 有時 將己身衣服密密縫完, 有時將他人物件深深藏掩, 與人 言則無語而神遊, 背人言則低聲而泣訴, 與之食則厭薄 而不吞, 不與食則吞而若快” 。 使健忘的概念更為詳 盡而充實, 同時與呆病進行詳細的鑒別。

現代醫學認為, 老年健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如伴隨人體正常老齡化而出現的症狀, 主要以主訴健 忘或抱怨記憶減退, 但客觀記憶測驗在正常範圍。 並 不是全部體驗都忘記, 之後能在某種提示下記起, 程度 較輕, 無記憶以外的腦功能障礙。 患者往往對此有自 知力, 不會惡化, 對生活不會構成障礙, 屬生理性健忘 範疇,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多不進行處理。 如果指記憶 力顯著低下, 近事遺忘, 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 患者往 往沒有自知力, 而是隨著疾病進展, 病情逐漸惡化, 出 現記憶障礙(即時記憶和遠期記憶均喪失)、 失語、 失 認、 失用、 執行功能障礙及其繼發出現的行為異常和精 神症狀等。 常常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生活, 甚至生活完 全不能自理。 這種類型的病理性健忘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先兆,
需要早期識別和干預。

2 健忘的病因病機

2. 1 病位在腦, 五臟相關 腦為髓海, 元神之府, 神機 之用。 人至中年, 臟腑功能減退, 年高陰氣自半, 肝腎 虧虛, 腎中精氣不足, 不能生髓, 髓海空虛。 如《靈樞 ·海論》 篇中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酸眩冒, 目 無所見, 懈怠安臥” 。 所謂“髓海” , 即指大腦。 汪昂 《本草備要·辛夷》 有“吾鄉金正希先生嘗語余曰:人 之記憶, 皆在腦中。 小兒善忘者, 腦未滿也;老人善忘 者, 腦漸空也。 ” 說明人的記憶由腦所主, 腦髓充盛對 於認知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林佩琴 《類證治裁·健 忘》 指出 “人之神宅於心, 心之精依於腎, 而腦為元神 之府, 精髓之海, 實記憶所憑也” , 明確指出了記憶與 腦的關係。

縱觀歷代醫家,

認為健忘雖病位在腦, 但與五臟關 系密切,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側重點不一 。 《內經》 對健 忘的認識較為全面, 是後人發展的淵源。 隋唐時期認 為五勞六極均可致健忘, 在髒為心腎虛衰, 在氣血精津 液為精血虧虛。 兩宋時期認為心虛、 腎虛、 心勞、 精極、 血極、 脈極皆令人健忘, 而心虛為主要因素。 同時強調 脾虛致忘, 氣血生化不足, 累及於心, 脾虛意舍不精, 心 虛神功不職, 故多有心脾兩虛。 明清時期認為智慧生 於心腎之交, 心血涸、 腎水竭均可致健忘。 但隨著大量 西醫湧入, 形成了腎精髓腦學說。 因此, 以腎虛為主的 五臟虛損是老年健忘發生的內在機理。

2. 2 情志所傷, 痰瘀致忘 《靈樞·本神》 雲 :“肝悲 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忘不精……” “腎盛怒不止則 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 記載了有關情志失調所致 的健忘。七情有助於維持人體的正常心理狀態。而當 七情超過人體可承受的心理程度時, 就有可能導致健 忘的產生。如陳士鐸在 《辨證錄》 中 :“人有氣郁不舒, 忽忽如有所失, 目前之事竟不記憶, 一如老人之善忘, 此乃肝氣之滯, 非心腎之虛耗也” 。可見人體正常情 緒的宣洩主要依賴於肝之疏泄, 雖腦為髓海, 肝腎同 源, 腎精不足常伴有肝血的虧損, 或木旺克土, 五臟失 養, 清陽不升;或肝氣鬱結, 化生痰濁瘀血, 阻塞脈絡; 或水不涵木, 肝陽上亢, 頭目不清, 發為健忘。

《傷寒論》 中 “陽明病, 其人喜忘者, 必有蓄血。所 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的記載。明確提出瘀 血可致健忘 。《石室密錄》 中記述“痰氣最盛, 呆氣最 深” , 認為健忘因痰致病, 痰盛而發健忘。痰瘀相關, 痰可致瘀, 瘀可致痰。痰飲積久, 阻礙氣機升降, 氣血 運行不暢, 則成瘀血;瘀積日久, 津液不行, 聚而為痰。 此正如唐容川 《血證論》 所說 :“痰水之壅, 瘀血使然” 。 總之 , “痰” 與 “瘀” 的出現, 進而發展為痰瘀互結, 釀生 濁毒, 阻滯脈絡腦竅, 清竅受邪所擾而失靈, 出現健忘 甚至癡呆的表現。

3 健忘的論治

現代醫學對於以健忘為主訴的認知功能障礙治療 進展不一, 目前針對 MCI 的藥物治療都基本上等同於 AD。而祖國醫學對健忘的論述頗為豐富, 相較於癡 呆, 健忘發病較早, 進展相對緩慢, 需儘早干預。正所 謂 “上工治未病” 。在平補五臟虛損的基礎上, 兼以化 痰開竅、 行氣活血。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 在繼承 古代醫家辨證論治的基礎上, 同時將辨證和辨病論治 結合起來。

3. 1 五臟論治, 重在肝腎 腎精虧虛, 髓海不足為健 忘的基本病機, 而肝腎同源, 腎為五臟六腑之本, 肝木 尤需腎水的滋涵, 才不致上亢、 化風, 所以補腎重於養 肝, 具體用藥選用滋腎為主, 常佐以平肝之品, 如天麻、 鉤藤、 珍珠母之類。兼以養肝的制首烏、 枸杞子、 桑寄 生、 女貞子、 墨旱蓮、 山萸肉等, 此類藥補而不滯, 滋而 不膩, 且藥性平和, 善收緩功。張景嶽雲 :“善補陰者, 必于陽中求陰, 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 所以臨床上 在平補五臟的同時, 需重視補益肝腎之陰, 又不忽視溫 腎助的應用。

3. 2 痰瘀同治, 行血為先 “痰不化則竅不開, 瘀不 除則神明不能自主” 。痰濁、 瘀血均是因臟腑功能失 調或衰退而產生的, 痰濁可以導致血瘀, 血瘀可以化生 痰濁, 兩者可互相影響、 轉化, 以致加重病情。老年健 忘患者瘀血的產生與痰濁有關。因為痰與濁陰之邪, 具黏滯、 重著之性, 留伏遏阻脈道之中, 滯澀不散影響 氣血的運行, 痰阻氣滯, 導致血瘀。因此在臨床上化痰 開竅的同時, 需重視活血化瘀, 旨在使久留之瘀血速 去, 使脈絡通暢。如川芎、 三七、 丹參、 赤芍、 水蛭、 葛 根、 土鼈等藥物擴張腦動脈, 改善血液黏稠度、 改善腦 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在行氣活血的基礎上兼以化痰 開竅, 臨證時根據辨證, 靈活運用各類藥物。

3. 3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在強調辨證不失傳統的同 時, 根據辨證的病理特點, 採取行之有效具有針對性的 用藥加減, 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效的結合現代 醫學檢查資料, 如血脂血糖、 頸部血管 B 超、 腦血流 圖、 頭顱 MR 檢查、 量表篩查等, 強調辨病的處理。健 忘也是血管性癡呆的早期病症之一。現代研究證實, 益智仁、 銀杏可提供大腦機能, 增強智力, 從而對智慧 減退病症其防治作用, 補益藥如人參、 五味子、 刺五加、 棗仁、 茯神、 枸杞、 潼蒺藜、 益智仁等對提高人體智慧有 一定作用, 在辨證的基礎上亦可適當選用。

4 小結

目前全球 4680 萬癡呆患者(2015 年), 隨著人口 老齡化的加速, 癡呆的發病率也迅速攀升, 預計 2030 年, 該人數將翻倍, 而且中晚期癡呆的治療效果欠佳, 目前 MCI 被認為是癡呆干預治療的“新靶點” 。因此 為了更好地識別認知功能障礙患者, 國內各大醫院建 立了記憶門診, 旨在對健忘為主訴的認知功能障礙患 者進行危險因素的篩查和神經心理量表的評估。然 而, 與國外相對成熟的規範化記憶門診相比, 目前國內 記憶門診還存在很多問題,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 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記憶門診診療規範。

健忘為臨床常見病證, 中老年人多患, 輕者生活不 便, 重者可發展為老年性癡呆, 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 的負擔, 因此其防治意義重大。而祖國醫學對健忘的 論述頗為豐富, 中醫論治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 延緩病程進展、 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方面發揮了很大優 勢, 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 記載了有關情志失調所致 的健忘。七情有助於維持人體的正常心理狀態。而當 七情超過人體可承受的心理程度時, 就有可能導致健 忘的產生。如陳士鐸在 《辨證錄》 中 :“人有氣郁不舒, 忽忽如有所失, 目前之事竟不記憶, 一如老人之善忘, 此乃肝氣之滯, 非心腎之虛耗也” 。可見人體正常情 緒的宣洩主要依賴於肝之疏泄, 雖腦為髓海, 肝腎同 源, 腎精不足常伴有肝血的虧損, 或木旺克土, 五臟失 養, 清陽不升;或肝氣鬱結, 化生痰濁瘀血, 阻塞脈絡; 或水不涵木, 肝陽上亢, 頭目不清, 發為健忘。

《傷寒論》 中 “陽明病, 其人喜忘者, 必有蓄血。所 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的記載。明確提出瘀 血可致健忘 。《石室密錄》 中記述“痰氣最盛, 呆氣最 深” , 認為健忘因痰致病, 痰盛而發健忘。痰瘀相關, 痰可致瘀, 瘀可致痰。痰飲積久, 阻礙氣機升降, 氣血 運行不暢, 則成瘀血;瘀積日久, 津液不行, 聚而為痰。 此正如唐容川 《血證論》 所說 :“痰水之壅, 瘀血使然” 。 總之 , “痰” 與 “瘀” 的出現, 進而發展為痰瘀互結, 釀生 濁毒, 阻滯脈絡腦竅, 清竅受邪所擾而失靈, 出現健忘 甚至癡呆的表現。

3 健忘的論治

現代醫學對於以健忘為主訴的認知功能障礙治療 進展不一, 目前針對 MCI 的藥物治療都基本上等同於 AD。而祖國醫學對健忘的論述頗為豐富, 相較於癡 呆, 健忘發病較早, 進展相對緩慢, 需儘早干預。正所 謂 “上工治未病” 。在平補五臟虛損的基礎上, 兼以化 痰開竅、 行氣活血。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 在繼承 古代醫家辨證論治的基礎上, 同時將辨證和辨病論治 結合起來。

3. 1 五臟論治, 重在肝腎 腎精虧虛, 髓海不足為健 忘的基本病機, 而肝腎同源, 腎為五臟六腑之本, 肝木 尤需腎水的滋涵, 才不致上亢、 化風, 所以補腎重於養 肝, 具體用藥選用滋腎為主, 常佐以平肝之品, 如天麻、 鉤藤、 珍珠母之類。兼以養肝的制首烏、 枸杞子、 桑寄 生、 女貞子、 墨旱蓮、 山萸肉等, 此類藥補而不滯, 滋而 不膩, 且藥性平和, 善收緩功。張景嶽雲 :“善補陰者, 必于陽中求陰, 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 所以臨床上 在平補五臟的同時, 需重視補益肝腎之陰, 又不忽視溫 腎助的應用。

3. 2 痰瘀同治, 行血為先 “痰不化則竅不開, 瘀不 除則神明不能自主” 。痰濁、 瘀血均是因臟腑功能失 調或衰退而產生的, 痰濁可以導致血瘀, 血瘀可以化生 痰濁, 兩者可互相影響、 轉化, 以致加重病情。老年健 忘患者瘀血的產生與痰濁有關。因為痰與濁陰之邪, 具黏滯、 重著之性, 留伏遏阻脈道之中, 滯澀不散影響 氣血的運行, 痰阻氣滯, 導致血瘀。因此在臨床上化痰 開竅的同時, 需重視活血化瘀, 旨在使久留之瘀血速 去, 使脈絡通暢。如川芎、 三七、 丹參、 赤芍、 水蛭、 葛 根、 土鼈等藥物擴張腦動脈, 改善血液黏稠度、 改善腦 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在行氣活血的基礎上兼以化痰 開竅, 臨證時根據辨證, 靈活運用各類藥物。

3. 3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在強調辨證不失傳統的同 時, 根據辨證的病理特點, 採取行之有效具有針對性的 用藥加減, 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效的結合現代 醫學檢查資料, 如血脂血糖、 頸部血管 B 超、 腦血流 圖、 頭顱 MR 檢查、 量表篩查等, 強調辨病的處理。健 忘也是血管性癡呆的早期病症之一。現代研究證實, 益智仁、 銀杏可提供大腦機能, 增強智力, 從而對智慧 減退病症其防治作用, 補益藥如人參、 五味子、 刺五加、 棗仁、 茯神、 枸杞、 潼蒺藜、 益智仁等對提高人體智慧有 一定作用, 在辨證的基礎上亦可適當選用。

4 小結

目前全球 4680 萬癡呆患者(2015 年), 隨著人口 老齡化的加速, 癡呆的發病率也迅速攀升, 預計 2030 年, 該人數將翻倍, 而且中晚期癡呆的治療效果欠佳, 目前 MCI 被認為是癡呆干預治療的“新靶點” 。因此 為了更好地識別認知功能障礙患者, 國內各大醫院建 立了記憶門診, 旨在對健忘為主訴的認知功能障礙患 者進行危險因素的篩查和神經心理量表的評估。然 而, 與國外相對成熟的規範化記憶門診相比, 目前國內 記憶門診還存在很多問題,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 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記憶門診診療規範。

健忘為臨床常見病證, 中老年人多患, 輕者生活不 便, 重者可發展為老年性癡呆, 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 的負擔, 因此其防治意義重大。而祖國醫學對健忘的 論述頗為豐富, 中醫論治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 延緩病程進展、 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方面發揮了很大優 勢, 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