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韓國:人心不足蛇吞象,聯趙攻魏,反被打的向齊國求援

龐涓是第一時間知道孫臏下臺消息的。

作為和騶忌的利益共同體, 龐涓當場給出的千兩金子依然持續地發揮著作用。

他突然感覺一陣輕鬆。 那是一種飄飄然。 一種放眼天下舍我其誰的飄飄然。 繼上次與孫臏交手戰敗之後, 他再一次產生了強烈的衝動:真想跟誰他奶奶的再打一仗。

但戰爭是要藉口的。 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戰爭, 都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龐涓不知道, 這樣的戰爭藉口在哪裡。

在遙遠的韓國, 全國上下都沉浸在勝利者的喜悅當中。

因為鄭國被滅了。 韓國不僅滅了鄭國, 還把國都遷到了鄭國。

因此全國放假三天, 舉國歡慶。

仲侈也來慶賀。

仲侈是趙國國相, 他是代表他的國家來慶賀的。 只是他看上去不是很開心。

強顏歡笑。

龐涓

不是發自肺腑的那種笑。 因為滅鄭國的不是趙國而是韓國, 趙國他奶奶的也需要勝利者的喜悅, 也需要分田分地真忙啊。 仲侈向韓國國君韓昭侯建議:兩家聯手, 把魏國給做了, 然後瓜分了它。

韓昭侯看著他不說話, 那叫一個一臉凝重。

那一刻, 仲侈突然感覺到了一種恐懼:這老韓頭, 會不會聯手魏國把趙國給做了啊?

但是沒有, 因為韓昭侯的眼光很快變得溫和了。 他答應明年出兵助趙攻魏——今年韓國的收成實在是不好, 老百姓們肚子都吃不飽, 不可能再去為國家的利益而奮鬥了。

一個戰略聯盟以口頭協定的方式于瞬間形成。 不過韓昭侯當時並不知道, 韓國很快就要為自己的承諾付出代價。

因為龐涓知道了他的蠢蠢欲動。

龐涓的心情除了震驚之外就是喜悅。 震驚是因為韓國太自不量力。 不錯, 你韓國是吞併了鄭國, 但在龐涓眼裡, 這只是一隻蛇吞併了一隻青蛙而已, 它體積再膨脹, 終究還是一條蛇。 可魏國是什麼?魏國是大象啊!什麼叫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

所以喜悅也就接踵而來, 因為龐涓終於找到了戰爭的藉口。

孫臏

魏國的大部隊就這樣出發了, 他們殺氣騰騰, 直撲韓國。 韓昭侯一聽到這個消息, 急火攻心。 這個六神無主的韓國國君此時唯一能想到的法子就是向齊國求援——在當時的江湖上,

齊國在很多他國遇到困難的關鍵時刻都挺身而出, 充當一把江湖老大的角色:上次出兵救趙, 就是這種老大思維的表現。

此時的齊國國君是齊宣王。 齊宣王一上任, 就做了撥亂反正的工作, 重新重用了田忌和孫臏。 但是騶忌依然做相國。 齊宣王很喜歡濟濟一堂的感覺。 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說, 他也喜歡臣屬們鬧點小矛盾, 這樣一來, 他這個齊國老大的重要性才可以真正發揮出來——有矛盾找宣王啊, 他負責擺平。

這一回的矛盾又爆發了。 在是否出兵救韓的問題上, 騶忌和田忌的觀點針鋒相對。 騶忌認為:韓魏兩國鬧矛盾, 打來打起, 這對我們齊國來說是好事啊!那句話是怎麼說的,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我們就做漁翁好了。 但田忌很顯然不甘心做漁翁。 田忌認為, 韓魏兩國鬧矛盾, 不是打來打起的問題, 而是韓國生死存亡的問題——韓國這樣的小國, 將很快被魏國這樣的大國打敗, 如此一來, “則禍必及于齊”, 所以救韓國就是救我們自己。

但是孫臏卻不說話。

因為他覺得這兩人都說錯了。 就像銅板的正面和反面, 他們都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所以他們把一個事物看扁平了。 在齊國是否出兵救韓的問題上, 既要看到魏國前年攻趙、今年攻韓的險惡用心——不救勢必要引火焚身, 也要看到韓魏兩國現在戰火剛起, 齊國過早出擊的確有代人受過之苦。 所以孫臏的看法是, 韓國是要救的, 但這只是個戰略上的表態。 齊國真正出兵的時機應在韓魏兩國打得差不多的時候。

這樣一來, 齊國就是收拾殘局來了, 代價最小, 收穫最大。

掌聲響起來了, 這是齊宣王發出的掌聲。 他再一次體會到, 人才濟濟一堂的感覺就是好、就是好啊。 話不說不透, 理不辯不明, 而他只需下個判斷就可以了。 這一回, 他把寶押在了孫臏身上。

齊宣王

田忌也鼓掌了, 發自肺腑的, 因為他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軍。 雖然孫臏的看法和他最初的提議有些差距, 但是在“出兵”這一點上, 他們是有戰略共識的。 而令人意外的是騶忌也鼓掌了, 他不多不少, 只鼓三下掌, 禮節性的——騶忌宦海沉浮這麼多年, 總結出一個樸素的道理:凡是國君支持的, 自己也要支持, 哪怕心裡恨之入骨, 臉上也要和藹可親。

他把這,稱之為人生真諦。

臉上也要和藹可親。

他把這,稱之為人生真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