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五臟六腑之心(含食譜·中篇)

(二)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是:

為陽髒而主通明。 心位於胸中, 在五行屬火, 為陽中之陽, 故稱為陽髒, 又稱“火髒”。 火性光明, 燭照萬物。

心喻為陽髒、火髒, 其意義在於說明心以陽氣為用, 心之陽氣有推動心臟搏動, 溫通全身血脈, 興奮精神, 以使生機不息的作用。 心主通明, 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 心神以清明為要。 心脈暢通, 固需心陽的溫煦和推動作用, 但也須有心陰的涼潤和寧靜作用。 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調, 心臟搏動有力, 節律一致, 速率適中, 脈管舒縮有度, 心血才能循脈運行通暢。 心神清明, 固然需要心陽的鼓動和興奮作用, 但也須有心陰的寧靜和抑制作用。 心陽能推動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動, 使人精神振奮, 神采奕奕, 思維敏捷;心陰的寧靜作用, 能制約和防止精神躁動。 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調, 則精神內守, 既無亢奮, 也無抑鬱。 因此, 古代醫家把心喻為人身之“日”,
如清·高士宗《醫學真傳·頭痛》說:“蓋人與天地相合, 天有日, 人亦有日, 君火之陽, 日也。 ”唐宗海《血證論》也說:“心為火髒, 燭照萬物。 ”實際是強調心以陽氣為用, 以及心陽的溫通血脈和興奮精神的作用, 並非忽略心陰的作用。 若心的陽氣不足, 失于溫煦鼓動, 既可導致血液運行遲緩, 瘀滯不暢, 又可引起精神萎頓, 神識恍惚;心陰不足, 失于涼潤寧靜, 可致血行加速, 精神虛性亢奮。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係

1.在體合脈, 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 是指全身的血脈統屬於心, 由心主司(見上)。 其華在面, 是指心臟精氣的盛衰, 可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 “有諸內, 必形諸外”, 內在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機能的強弱, 可顯露於外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 由於頭面部的血脈極其豐富, 全身血氣皆上注於面, 故心的精氣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 可以顯露於面部的色澤變化。 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心氣旺盛, 血脈充盈, 則面部紅潤光澤。 心氣不足,

可見面色★白光白、晦滯;心血虧虛, 則見面色無華;心脈痹阻, 則見面色青紫;心火亢盛, 則見面色紅赤;心陽暴脫, 可見面色蒼白、晦暗。 故《素問·五藏生成》說:“心之合, 脈也;其榮, 色也。 ”

2.在竅為舌

心在竅為舌, 又稱心開竅於舌, 是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其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 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瞭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舌為心之竅, 其理論依據有四:①心與舌體通過經脈相互聯繫。 《靈樞·經脈》說:“手少陰之別……循經入於心中, 系舌本。 ”②心主血脈, 而舌體血管豐富, 外無表皮覆蓋, 故舌色能靈敏地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 ③舌具有感受味覺的功能。 心主血脈, 心之氣血通過經脈上榮於舌, 使之發揮鑒別五味的作用。

故《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 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④舌與言語、聲音有關。 舌體運動及語言表達功能依賴心神的統領, 故說:“舌者, 心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

綜上所述, 舌與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 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 則舌體紅活榮潤, 柔軟靈活, 味覺靈敏, 語言流利。 若心有病變, 亦可從舌上反映出來。 如;心血不足, 則舌淡瘦薄;心火上炎, 則舌紅生瘡;心血瘀阻, 則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 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 則可見舌強、語謇, 甚或失語等。

舌本為口中的實體感覺器官, 並非為“竅”, 與耳、目、鼻、口等孔竅性器官不同。 心本有竅, 《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南方赤色, 入通於心, 開竅於耳”, 是說耳之聽聲與心神相關。 此外, 舌通過經絡與脾、肝、腎等髒也有聯繫, 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說相合。

3.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與喜志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髒為心,在志為喜。”喜,一般來說屬於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良性反應。喜樂愉悅有益於心主血脈的功能,所以《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喜樂過度則可使心神受傷,如《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從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精神亢奮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於悲哀,如《素問·調經論》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另外,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所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4.在液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後,經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如《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心在液為汗,是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素問·五藏生成》有“五臟化液:心為汗”之說。

汗液的生成、排泄與心血、心神的關係十分密切。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潤皮膚,又可排出體內代謝後的廢水。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見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心神清明,對體內外各種資訊反應靈敏,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就會隨體內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節,所以情緒緊張、激動、勞動、運動及氣候炎熱時均可見汗出現象。驚恐傷心神,又可導致大量汗出,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由此可見,心以其主血脈和藏神功能為基礎,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從而維持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又,汗是陽氣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氣或心陽,大汗可致心氣、心陽暴脫而出現氣脫或亡陽的危候。

5.與夏氣相通應

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應,是因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熱為主,在人體則心為火髒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陰陽之升降而發生週期性變化。夏季則人體陽氣隆盛,生機最旺。從五臟來說,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心之陽氣在夏季最旺盛。一般說來,心臟疾患,特別是心陽虛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緩解,其自覺症狀也有所減輕。而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陽勝則身熱……能冬不能夏。”從預防角度來看,中醫養神理論重視根據時令來調攝身心,在夏三月應當“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儘量延長戶外活動時間,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狀態,這樣可使心的機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擴展,發揮生命的潛能。從治療角度看,中醫學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論。如陽虛性心臟病在“水旺”的冬季易於發作,而“王氣”是不易治療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內外陽氣隆盛之時給以適當調理,藉內外陽氣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養心藥膳食療:

五紅湯

是指紅棗、紅豆、紅花生、紅糖、枸杞五味食品共同熬的湯。中醫認為紅色入心,可養心補血。

五紅湯組成:

紅棗七牧,紅豆50克,紅花生50克,紅糖適量,枸杞5克,五味共同熬湯,連湯共食用。適用於一般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這個量熬好後分兩次服用,必須把豆熬爛,連湯帶豆吃喝。

葛根養心粥:

將新鮮葛根切片磨粉加水攪拌,沉澱取粉。以粳米100克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粥煮至濃稠時,將葛根粉調入粥內,再放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早晚作點心服食。

近代藥理實踐證實,葛根有效成分是黃酮苷,能擴張心臟血管,增加冠心動脈血量,對緩解心絞痛有較好效果。

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說相合。

3.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與喜志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髒為心,在志為喜。”喜,一般來說屬於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良性反應。喜樂愉悅有益於心主血脈的功能,所以《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喜樂過度則可使心神受傷,如《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從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精神亢奮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於悲哀,如《素問·調經論》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另外,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所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4.在液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後,經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如《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心在液為汗,是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素問·五藏生成》有“五臟化液:心為汗”之說。

汗液的生成、排泄與心血、心神的關係十分密切。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潤皮膚,又可排出體內代謝後的廢水。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見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心神清明,對體內外各種資訊反應靈敏,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就會隨體內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節,所以情緒緊張、激動、勞動、運動及氣候炎熱時均可見汗出現象。驚恐傷心神,又可導致大量汗出,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由此可見,心以其主血脈和藏神功能為基礎,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從而維持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又,汗是陽氣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氣或心陽,大汗可致心氣、心陽暴脫而出現氣脫或亡陽的危候。

5.與夏氣相通應

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應,是因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熱為主,在人體則心為火髒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陰陽之升降而發生週期性變化。夏季則人體陽氣隆盛,生機最旺。從五臟來說,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心之陽氣在夏季最旺盛。一般說來,心臟疾患,特別是心陽虛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緩解,其自覺症狀也有所減輕。而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陽勝則身熱……能冬不能夏。”從預防角度來看,中醫養神理論重視根據時令來調攝身心,在夏三月應當“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儘量延長戶外活動時間,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狀態,這樣可使心的機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擴展,發揮生命的潛能。從治療角度看,中醫學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論。如陽虛性心臟病在“水旺”的冬季易於發作,而“王氣”是不易治療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內外陽氣隆盛之時給以適當調理,藉內外陽氣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養心藥膳食療:

五紅湯

是指紅棗、紅豆、紅花生、紅糖、枸杞五味食品共同熬的湯。中醫認為紅色入心,可養心補血。

五紅湯組成:

紅棗七牧,紅豆50克,紅花生50克,紅糖適量,枸杞5克,五味共同熬湯,連湯共食用。適用於一般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這個量熬好後分兩次服用,必須把豆熬爛,連湯帶豆吃喝。

葛根養心粥:

將新鮮葛根切片磨粉加水攪拌,沉澱取粉。以粳米100克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粥煮至濃稠時,將葛根粉調入粥內,再放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早晚作點心服食。

近代藥理實踐證實,葛根有效成分是黃酮苷,能擴張心臟血管,增加冠心動脈血量,對緩解心絞痛有較好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