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群驢友發現的山洞,竟然是古代的崖墓

來到商州城外的楊峪河鎮, 站在路旁向河邊崖壁望去, 山崖密密麻麻的石洞穴, 一個連著一個, 有大有小, 排列整齊, 錯落有致。 當地人稱其為“巴人洞”。

崖墓, 是東漢時期流行於我國西南地區的一種特殊墓葬, 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於河流兩岸的陡坡峭壁上, 是用人工開鑿出來的墓室。

商洛地處秦嶺南麓, 境內以低山和中山為主, 岩性軟硬適宜的紅砂岩、泥灰岩等地質條件, 地理結構適合鑿洞, 具備鑿制崖墓的客觀條件。 在商洛市境內的7個縣區, 目前存在著從漢代到現代的崖墓點721處、崖墓4232座, 分佈範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

在古代極講究風水, 對於崖墓的選擇極挑剔, 丹江上游地區及其支流兩岸為崖墓分佈的中心區域。 自洛南和丹鳳的東端, 至柞水乾佑河兩岸, 為商洛崖墓分佈的密集區, 長度約為150公里。 令人驚歎的是, 建造在懸崖峭壁上的這些崖墓依山順勢, 其選址定位取向、佈局之科學令人難以置信, 好像經過統一規劃設計似的。

據現有公開資料顯示, 商洛崖墓大約成型於漢代, 其主人可能是古代長安的一些富戶大家。 漢代人講究“天人感應”, 他們認為只有將墓葬造于高山上, 人們的靈魂才能無限的接近於上天, 加之人們對依山傍水生活環境的自然崇拜與心理依賴, 決定了他們死後多選擇靠山臨水的位置。


漢人講究“養生”和“送死”, 並有“視死如生, 視死如存”之說, 他們相信若以“生人之禮而葬之”, 靈魂會獲得再生, 從而入神入仙, 進入來生的理想世界, 因此漢代墓葬的一個重要特點, 就是不少墓葬力求複製和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樣式。

商洛地區目前共發現有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磚室墓和異型墓等六種類型崖墓,在墓室的設計上,臥房、廳房、廚房、貯藏室分工明確,水池、水井、廁所、灶台、壁龕等輔助設施應有盡有,與現代人居住的單元房相似。

這些崖洞,就是用現代的機械來開鑿,其工程量之巨、施工難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我們的祖先竟在2000多年前如何開鑿出了這樣宏大的崖墓群,這還是個迷。

【三秦人文地理】

商洛地區目前共發現有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磚室墓和異型墓等六種類型崖墓,在墓室的設計上,臥房、廳房、廚房、貯藏室分工明確,水池、水井、廁所、灶台、壁龕等輔助設施應有盡有,與現代人居住的單元房相似。

這些崖洞,就是用現代的機械來開鑿,其工程量之巨、施工難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可我們的祖先竟在2000多年前如何開鑿出了這樣宏大的崖墓群,這還是個迷。

【三秦人文地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