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用慣了微信、QQ的你,還記得什麼是尺牘傳情嗎?

有鑑於此, 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宣傳部、西安高新區文明辦攜手西安青年美術館特此舉辦“尺牘傳情——中國近現代書信文化展”。 小小的尺牘書信, 往往寄託了真摯的情感, 通過這些紙間所承載的生活片段, 我們可以還原一個時代的資訊, 感受故紙溫暖;該展覽彙集了近現代的文化名人如舒同、荀慧生、趙樹理、張奚若、李問渠、艾青、老舍、石魯、趙望雲、何海霞、王子雲、陳忠實、賈平凹等人的書信百餘通, 比較全面地展示了近現代中國尺牘書信文化的面貌。 我們希望本次展覽不僅具備一定的學術標準和文化品格,

具備公共美育的現實意義, 希望借由展覽展現西安高新管委會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 對於堅持“文化自信”的遵循。

展覽中所呈現的關於尺牘書信歷史的一般常識和書信寫作的基本範式、稱謂的規矩以及設置的尺牘書信寫作的現場體驗區域, 都是寄希望於當下的人們在看過展覽之後能夠重拾紙筆, 直抒胸臆。

古代書信所用的竹簡或絹帛長約一尺, 久而久之便用“尺牘”代稱書信。 古代文學中, 書信的別稱也作尺素、尺函、尺簽、尺書、雁書、鸞箋、手劄、簡牘等。 尺牘的歷史非常悠久, 漢代司馬遷《史記》和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等都有尺牘的提法。 尺牘是中國古代最廣泛的應用文體, 也是集文學、書法、音韻等多種資訊於一體的藝術樣式。

在文學史上, 有很多美妙的語句描述尺牘書信, 如《古詩十九首》裡:“客從遠方來, 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 中有尺素書。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長相憶。 ”南朝樂府民歌裡:“憶郎郎不至, 仰首望飛鴻”, 唐代杜牧的“憑君莫射南來雁, 恐有家書寄遠人”, 等等。 歷代的文學大家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庾信、陶弘景、王維、韓愈、蘇軾、黃庭堅、王安石、曾鞏、徐渭、袁宏道、袁枚以至於清末的曾國藩等歷代先賢,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他們所作的傳世名作, 在彼時大多就是尺牘書信。 《報任安書》《遺大夫種書》《與子儼等疏》《曾文正公家書》 等尺牘書信名篇, 舉不勝舉。

而在書法史上, 最著名的如王羲之《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平安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等傳世書法傑作原本皆是尺牘書信。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書法大家的日常尺牘書信也成為後世書法史上享譽甚高的經典作品。

不僅如此, 作為傳統社會中日常最為重要的應用文體, 歷代基礎教育中也特別重視關於尺牘書信寫作的教育, 在此門功課中, 舉凡格式、稱謂、措辭等皆有一套成熟的範式可以學習。 直到民國時期, 尺牘類的文集和教材還很盛行;

到了近代, 民國很多才子佳人從相識到相戀, 從相戀到相濡以沫, 從相濡以沫到相忘於江湖, 都能從他們之間的尺牘書信中找到些許痕跡, 魯迅與許廣平的往來書信被魯迅謂之《兩地書》,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日記被梁實秋編為《愛眉小劄》,

所謂鴻雁傳書、尺牘傳情, 應如是也;亦可以說,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的諸多資訊是依靠尺牘書信這種文體形式流傳後世的。

展覽地址:永陽公園西北角青年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7年3月24日——4月15日(每週一閉館)

朗 誦 會:2017年3月29日下午2:3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