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工回家務農, 同樣是工作, 卻沒有和城裡人一樣的退休待遇

我父母就是農民, 一直在農村生活, 長期種地, 現在還有一小片菜地, 年年種些菜, 一直吃到現在。 從我出生到現在家裡冬天就沒有買過大白菜。 我父母現在還是農業戶口 , 現在具有農業戶口可以享受一些待遇, 每年村裡可以分幾千元的確權錢, 如遇到征地, 還可以分到一些征地補償款。

父母都已達到退休年齡, 由於沒有正式工作, 沒有交過社保, 所以沒有正式退休金。 不過交過幾年的新農保, 現在叫城鄉養老保險, 一年交一千。 女的55算退休, 男的60算退休, 現在是每月領500多元。 我們村也有養老金, 女的50歲算退休,

男的55算退休, 每月領300元。 農村有新農合 , 每年交一次。

鄉鎮門診報銷55%, 區裡住院70%, 具體每年交多少不太清楚, 因為都是村裡免費給交的。 農民一般是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通常指務農的人。 每個地方經濟發展水準不一樣, 所以差距很大。 希望所有的農民達到一定的年齡,

都可以領取養老金, 享受醫療保險。 做到老有所養 , 老有所醫。

現下農村, 除了少數經濟發達地區, 對年老農民養老給予制度安排外, 多數地區農民養老仍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 這種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 不說農民子女沒有充足的經濟條件供養年老父母, 單是為父母治病(人老了難免生病)便是子女不堪承受之重。

所以有人提出, 農民養老應從家庭養老模式向社會養老模式轉變, 可是, 人們又忽略了一個“養老要素”, 即沒有經濟支撐的養老, 無論哪種模式也難維持。 也就是說, 年老農民要有“養老收入”——退休金, 否則, 即便社會養老模式完善, 也難以支付龐大的養老開支。

單從工作的屬性來講, 農民種地務農是沒有退體年齡的, 也談不上講退休。 但是現在國家有政策, 只要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社保), 或新農村合作保險(新農保), 並持續繳費滿15年, 到符合國家退休年齡, 辦理了相關手續, 就可以退休了。

政府就會按月發給退體金, 具體每月發多少,

要根據繳費年限和個人帳戶的金額來確定。 繳費年限長, 繳得多, 就拿得多。 有一點要注意, 社保和新農保與醫療保險是分開的, 繳什麼保險, 享受什麼保險, 不能兼享。 如果農民年滿60周歲, 沒有繳費, 國家也會按每人每月發一百多元的基礎養老金, 但這不是退休金。 只能算是生活補助。

農民養老問題說了很多年, 國家也在積極推進農民養老問題, 並在部分地區進行了試點, 但按照現行“新農保”標準, 農民老了一年只能領取不足1200元養老金, 這點錢只能勉強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一旦生災害病, 生活又將“不保”。

退休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我們在討論“退休年齡問題”時, 不能也不應該將農民排除在外, 而且更應該將目光投向老無所依、老無所靠的農民。

農民之所以“不到實在不能勞動了, 都不會停止勞作”, 說到底還是老無所養。 毫無疑問, 正在邁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 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而如何讓農民也能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更是解決這一現實問題一道邁不過的檻。

農民沒有退體,也沒誰給農民規定到什麼年齡退休。因為農民是種地人。他又不是工廠的工人,退休了,還可月月領取幾千塊,用來養活全家老小。而農民現在退休,現在就沒飯吃,沒錢花。為了過好自己一家人家,能幹只管幹,能掙只管掙。

直至幹到把房子蓋起來,把媳婦娶過來,把孫孫添出來,會跑了,會叫爺爺了,自己才肯松下一口氣。反正自己感覺還不能退休,幹不動重幹輕,養豬,種菜,看護莊稼。直至幹到走不動,爬不起,重病 跌倒,剩下最後一口氣才算盡職盡終。

農民應該說一輩子都在操勞,也不象城裡人每月都領取養老金。可每個農民在六十歲時,國家都會按時每月給予七十元養老補貼,到了七十歲以上高齡還可領取一百八十塊,也算是國家對高齡農民的優惠補貼。隨著養老政策的穩步實施,國家出臺對農民的社保養老政策更寬鬆更貼心。

而更多的廣大農民越來越意識到未來養老的迫切和重要,紛紛加入交社保養老的行列。第一代吃螃蟹的農民已品嘗到月領可觀養老金的甜頭。俗話說得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付出了才會有好的回報,當你年邁六十,便同城裡人月月享受養老金,直至終結。也借此奉勸全國的農民兄弟父老鄉親,趁國家的許多優惠政策已出臺,別猶豫,大膽地做出抉擇,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更是解決這一現實問題一道邁不過的檻。

農民沒有退體,也沒誰給農民規定到什麼年齡退休。因為農民是種地人。他又不是工廠的工人,退休了,還可月月領取幾千塊,用來養活全家老小。而農民現在退休,現在就沒飯吃,沒錢花。為了過好自己一家人家,能幹只管幹,能掙只管掙。

直至幹到把房子蓋起來,把媳婦娶過來,把孫孫添出來,會跑了,會叫爺爺了,自己才肯松下一口氣。反正自己感覺還不能退休,幹不動重幹輕,養豬,種菜,看護莊稼。直至幹到走不動,爬不起,重病 跌倒,剩下最後一口氣才算盡職盡終。

農民應該說一輩子都在操勞,也不象城裡人每月都領取養老金。可每個農民在六十歲時,國家都會按時每月給予七十元養老補貼,到了七十歲以上高齡還可領取一百八十塊,也算是國家對高齡農民的優惠補貼。隨著養老政策的穩步實施,國家出臺對農民的社保養老政策更寬鬆更貼心。

而更多的廣大農民越來越意識到未來養老的迫切和重要,紛紛加入交社保養老的行列。第一代吃螃蟹的農民已品嘗到月領可觀養老金的甜頭。俗話說得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付出了才會有好的回報,當你年邁六十,便同城裡人月月享受養老金,直至終結。也借此奉勸全國的農民兄弟父老鄉親,趁國家的許多優惠政策已出臺,別猶豫,大膽地做出抉擇,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