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相聲巨擘楊寶璋――郭德綱為他推了個8千萬的演出

相聲巨擘楊寶璋先生, 今年九十有二, 是現今中國內地相聲界年齡最長者。 他是幽默大師, 受到相聲界眾多名家的仰慕。 楊寶璋先生90壽辰慶典時, “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前來祝壽, 一上臺就說:“師爺的90大壽, 我推了個8千萬的演出, 來給寶璋師爺祝壽。 ”台下一片笑聲, 大家都知道, 他是在調侃, 以此表達對寶璋先生的親情和敬慕。

楊寶璋與郭德綱的故事

德雲社成立二十年慶典時, 郭德綱邀請楊寶璋先生進京。 楊寶璋當然是會上的重量級嘉賓, 主持人張國立請他致詞, 楊寶璋先生靜氣平心, 拿出了逢場“現掛”的本事,

讓台下千余名觀眾炸了窩。 他說:“為參加德雲社的這次活動, 我推了個一億六千萬的堂會。 為什麼呢?是俺寶林師哥組的穴, 我沒敢去!”台下掌聲雷動, 笑聲一片。

進京參加德雲社成立二十年慶典

郭德綱與楊寶璋之間可是有故事的。

2005年, 郭德綱率德雲社來鄭州演出, 省曲藝團的名角許五零前去接站。 郭德剛一下車, 第一句話就問:“你們河南有個楊寶璋先生?”許五零答:“有, 他不在鄭州, 在開封。 ”許五零一聽明白了, 他是想見見楊先生, 便隨即打了個電話。 許五零:“先生, 郭德綱來鄭州演出了, 人家一下車就問您,

您老來吧。 ”楊寶璋:“郭德綱是誰呀?”許五零:“北京德雲社的, 現在全國‘大火’。 ”楊寶璋:“我也不認識他, 就不去了。 ”

隔年, 郭德綱跟師父侯躍文、師叔石富寬又來鄭州演出, 許五零又打電話:“先生, 郭德綱又來了, 你來瞅瞅唄。 他‘活’(段子)使得好, 可謂朱少文再世。 ”楊先生想, 五零兩次相邀, 又說郭德綱可與朱少文媲美, 去一趟也罷。 他立馬給石富寬打了電話, 石富寬說:“叔, 我給您準備好票, 恭候著您。 ”楊先生輩兒大能耐大, 全國當紅的笑星都敬重他。

郭德綱遵規守矩、禮數周全, 見到仰慕已久的楊寶璋先生駕臨, 動情地說:“師爺, 您可來了!”爺兒倆一見如故, 一通神聊。 楊先生一生把玩相聲, 肚囊寬敞。 郭德綱後起之秀, 會的段子也“海”。

但楊先生有些“活”, 郭德綱還真是只聽說過沒見過, 楊先生一一道來, 倆人聊得投機, 緣分從鄭州相見開啟了。

2010年, 開封市為楊寶璋先生舉辦“從藝68年, 86歲生日慶典”活動, 于謙代表郭德綱前來祝壽, 于謙遠道而來, 盛情難卻, 楊先生給于謙說了塊《鬼的故事》。 于謙返京後對郭德綱說:“楊爺肚裡東西真多。 ”

沒過多久, 郭德綱第三次來鄭州演出, 一到鄭州便讓於謙來汴接楊先生到鄭。 這回, 他是帶著想頭兒來的。 他想跟寶璋師爺多聊聊、多聽聽、多學學。 寶璋先生給他過了塊鮮為人知的長篇單口相聲《紅杏出牆》, 郭德綱欣喜不已, 讓他的徒弟錄了一下午。

楊先生90歲生日那天, 郭德綱、于謙一行四人千里迢迢從北京飛來, 他在致辭時說:“4年前我說過, 楊師爺90大壽我准來, 今兒推了個8千萬的商演來了。 9年前俺爺兒倆在一起論藝, 老爺子實在, 沒把我當外人兒, 給我過了《皮匠招親》《羅成戲貂蟬》, 俺爺兒倆越交越深。 很早就聽老藝術家給我說過, 楊師爺‘地上’的買賣一頂一, 好至極。 今兒90大壽我來了, 往後100歲、110歲,我還來。”德雲社成立二十年慶典時,郭德綱又邀請楊先生赴京,就有了“我推了個一億六千萬的堂會”的包袱。

楊寶璋的相聲之路

楊寶璋原名楊雲貴,他從小就喜歡相聲。開封大相國寺當時是曲藝的集中地,諸多相聲名家都來這兒“撂地”。 楊寶璋天天去聽,迷上了相聲,天長日久會了幾個段子,就和幾個同道開了個相聲園子。畢竟是初學乍“練”,況且沒有門戶,沒受過專業師長的“夾磨”,“活”不瓷實,入不了相聲的主流。他想,要是能拜個名師就妥了。相聲大家陶湘九先生的出現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陶湘九何許人也?中國相聲第五代傳人,他擅說長篇單口相聲,曾為全國相聲名家張傑堯、劉寶瑞捧哏。楊寶璋不知陶先生住處,於是每日散場就遠遠地跟著。可他怯生,就是沒勇氣進門兒。他的好友說:“想拜師,就不能臉皮薄,你明兒個買幾包點心,壯壯膽兒不就去了嗎。”他一聽這話有理,第二天掂了幾斤“果兒”進了陶先生的家門兒。陶先生一見說:“我認識你,你不是天天聽我的相聲嗎?今兒來有啥事兒?”他鼓足勇氣說:“請先生開開山門,收我為徒吧。”陶先生說:“咱倆無任何牽掛,事出無因,我不能收你。”他連去三回,陶先生婉拒三次。好友又支招兒:“你進門就磕頭,看他咋辦!”他一聽是個好主意,第二天一進門兒,面對陶先生磕了三個響頭。陶先生看這孩兒實心實意且天資聰穎,遂答應收其為弟子。楊雲貴這一輩相聲演員為“寶”字輩兒,陶湘九為他賜藝名為楊寶璋。從此,中國相聲界有了位儒將姓楊名寶璋,他像一面火紅的旗幟,至今飄揚在中州大地。

進了師門,有人傳教,楊寶璋有了底氣,每日苦練功夫,下了大勁兒。清晨,他在城牆上喊嗓子;夜晚,他到龍亭湖畔練繞口令。功夫下到了,“活”瓷實了,楊寶璋邁步走向了相聲的舞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封有了曲藝工會。有一回,市里召開文教衛系統大會,邀請曲藝工會演出。有位老藝人突發急病不能參演,救場如救火呀,當家兒的就派楊寶璋頂一場。楊寶璋胸有成竹,上場使了段《一封慰問信》。呵,這塊“活”使得熱烈火爆,台下掌聲如雷。

楊寶璋(右)在表演

楊先生使“活”以文哏見長。所謂文哏,是指他的語言和表演清新典雅、不溫不火,文化氣息濃郁。這類相聲不是“活”保人,而是人保“活”,沒有能耐,你掂不起來。楊寶璋功力扎實,信手拈來,《解學士》《怯拉車》《小神仙》《朋友論》《化蠟纖》等,楊先生一使准響。

從藝幾十年來,楊寶璋先生緊跟時代步伐,創作了不少謳歌時代、貼近百姓的精彩段子。白沙撒字是舊時相聲演員“撂地”時的一種技能,現在已瀕臨絕跡。楊先生是白沙撒字的高手,他的“一筆壽”全國無人能及,他撒出的“書童研墨,墨抹書童一手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功夫扎實、筆筆到位,文學氣韻濃厚,充分展示了相聲藝人的文學素養。相聲大師侯寶林撰聯曰:“口頭文學是文學,土地文章有文章。”

楊寶璋先生是一位相聲巨匠,他是中國相聲界僅存的幾位“寶字輩”大家,但他卻謙虛得要命,他常說:“我就是個藝人,平生就幹一件事兒,就會說個相聲。”這話聽起來平淡,個中分量人們都能掂量出來。他從藝76年,肚子裡的“活”300多段;他傳承相聲藝術,入門弟子15人。他教授的這些徒弟個個都是好手,有的是省曲協、市曲協的主席、副主席,有的在全國各種大賽中拿了大獎。徒孫輩兒更是“家丁興旺”,他們中,有的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高材生,有的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畢業生,有的是電臺、電視臺的當紅主持人,還有幾撥兒徒孫,辦起了相聲茶社,這樣的相聲群體全國罕見。

楊寶璋先生率領著這幫調侃生活的“使口”人,意氣風發地往前走,越走越光亮。

往後100歲、110歲,我還來。”德雲社成立二十年慶典時,郭德綱又邀請楊先生赴京,就有了“我推了個一億六千萬的堂會”的包袱。

楊寶璋的相聲之路

楊寶璋原名楊雲貴,他從小就喜歡相聲。開封大相國寺當時是曲藝的集中地,諸多相聲名家都來這兒“撂地”。 楊寶璋天天去聽,迷上了相聲,天長日久會了幾個段子,就和幾個同道開了個相聲園子。畢竟是初學乍“練”,況且沒有門戶,沒受過專業師長的“夾磨”,“活”不瓷實,入不了相聲的主流。他想,要是能拜個名師就妥了。相聲大家陶湘九先生的出現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陶湘九何許人也?中國相聲第五代傳人,他擅說長篇單口相聲,曾為全國相聲名家張傑堯、劉寶瑞捧哏。楊寶璋不知陶先生住處,於是每日散場就遠遠地跟著。可他怯生,就是沒勇氣進門兒。他的好友說:“想拜師,就不能臉皮薄,你明兒個買幾包點心,壯壯膽兒不就去了嗎。”他一聽這話有理,第二天掂了幾斤“果兒”進了陶先生的家門兒。陶先生一見說:“我認識你,你不是天天聽我的相聲嗎?今兒來有啥事兒?”他鼓足勇氣說:“請先生開開山門,收我為徒吧。”陶先生說:“咱倆無任何牽掛,事出無因,我不能收你。”他連去三回,陶先生婉拒三次。好友又支招兒:“你進門就磕頭,看他咋辦!”他一聽是個好主意,第二天一進門兒,面對陶先生磕了三個響頭。陶先生看這孩兒實心實意且天資聰穎,遂答應收其為弟子。楊雲貴這一輩相聲演員為“寶”字輩兒,陶湘九為他賜藝名為楊寶璋。從此,中國相聲界有了位儒將姓楊名寶璋,他像一面火紅的旗幟,至今飄揚在中州大地。

進了師門,有人傳教,楊寶璋有了底氣,每日苦練功夫,下了大勁兒。清晨,他在城牆上喊嗓子;夜晚,他到龍亭湖畔練繞口令。功夫下到了,“活”瓷實了,楊寶璋邁步走向了相聲的舞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封有了曲藝工會。有一回,市里召開文教衛系統大會,邀請曲藝工會演出。有位老藝人突發急病不能參演,救場如救火呀,當家兒的就派楊寶璋頂一場。楊寶璋胸有成竹,上場使了段《一封慰問信》。呵,這塊“活”使得熱烈火爆,台下掌聲如雷。

楊寶璋(右)在表演

楊先生使“活”以文哏見長。所謂文哏,是指他的語言和表演清新典雅、不溫不火,文化氣息濃郁。這類相聲不是“活”保人,而是人保“活”,沒有能耐,你掂不起來。楊寶璋功力扎實,信手拈來,《解學士》《怯拉車》《小神仙》《朋友論》《化蠟纖》等,楊先生一使准響。

從藝幾十年來,楊寶璋先生緊跟時代步伐,創作了不少謳歌時代、貼近百姓的精彩段子。白沙撒字是舊時相聲演員“撂地”時的一種技能,現在已瀕臨絕跡。楊先生是白沙撒字的高手,他的“一筆壽”全國無人能及,他撒出的“書童研墨,墨抹書童一手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功夫扎實、筆筆到位,文學氣韻濃厚,充分展示了相聲藝人的文學素養。相聲大師侯寶林撰聯曰:“口頭文學是文學,土地文章有文章。”

楊寶璋先生是一位相聲巨匠,他是中國相聲界僅存的幾位“寶字輩”大家,但他卻謙虛得要命,他常說:“我就是個藝人,平生就幹一件事兒,就會說個相聲。”這話聽起來平淡,個中分量人們都能掂量出來。他從藝76年,肚子裡的“活”300多段;他傳承相聲藝術,入門弟子15人。他教授的這些徒弟個個都是好手,有的是省曲協、市曲協的主席、副主席,有的在全國各種大賽中拿了大獎。徒孫輩兒更是“家丁興旺”,他們中,有的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高材生,有的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畢業生,有的是電臺、電視臺的當紅主持人,還有幾撥兒徒孫,辦起了相聲茶社,這樣的相聲群體全國罕見。

楊寶璋先生率領著這幫調侃生活的“使口”人,意氣風發地往前走,越走越光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