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喜獲大單卻遭遇水軍,觀致這是要“打明牌”了

出名好, 還是默默無聞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 相信都會選擇前者。 畢竟, 出名意味著更多關注度, 和更多的機會。 但是, 對於觀致來說, 問題卻並不這麼簡單。

最近, 一直徘徊在車市邊緣的觀致汽車, 突然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成為業界爭議的焦點, 甚至連觀致汽車市場與傳播執行副總裁甯述勇都親自發文“參戰”。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下來慢慢聊。

事情的起因, 其實很簡單, 自從寧述勇今年履新觀致汽車後, 觀致汽車的行銷便出現相當大的轉變。 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 就是觀致開始在“娛樂行銷”上下功夫。

最典型的, 就是觀致汽車突破傳統, 打造了一檔專屬的直播節目——《瘋狂的觀致》。

按道理說, 汽車界與綜藝圈合作, 並不鮮見, 比如全國各檔綜藝節目, 經常能看到汽車品類的合作。 但觀致此番出牌非常大膽, 請來了MC天佑、利哥等直播界網紅, 及柳岩、張大大等爭議度較高的明星。

由於節目形式比較大膽, 加上請來的嘉賓比較“接地氣”, 《瘋狂的觀致》播出後就一路升溫, 也帶火了觀致品牌。

事情到這裡, 還算是按照常理出牌的, 但是再往後, 就開始出現爭議了。

借著這個熱度, 觀致近日宣佈達成了一筆“超級大單”:觀致通過《瘋狂的觀致》與家和眾信達成3萬輛大客戶合同。

這個三萬輛合同的大單, 是什麼概念呢?可能有些同學還不太瞭解, 我們不妨用一個直觀的數字來表示。

2017年上半年, 觀致品牌總共銷售車型5962輛。 如果覺得這個資料比較極端, 沒有說服力, 那麼我們不妨看看去年的資料。 2016年, 觀致品牌全年銷量24188輛。

很明顯, 這個三萬輛大單的概念, 相當於這一個單子, 就是觀致今年上半年銷量的近五倍, 或是相當於觀致2014年加上2016年的銷量總和!

正是因為這個單子相比觀致本身的銷量而言過於“龐大”, 以至於觀致這個“大單”一曝出, 就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

接下來, 狗血的事件, 上演了。

在某些汽車論壇及社交平臺的評論區, 對觀致此舉質疑的聲音蜂擁而至。 很快, 這種就事論事的質疑, 就轉變為對觀致品牌的質疑和攻擊。

而這些質疑和攻擊的聲音, 非常集中的出現,甚至讓人懷疑是一種有組織的行為。

就在人們還在隔岸觀火之際,觀致汽車市場與傳播執行副總裁甯述勇所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則把這個矛盾完全暴露在了台前。

上週末,寧述勇在朋友圈發表了一篇名為《3萬訂單打開銷量局面觀致要做中國特斯拉》的文章,並且很直白地指責這是業界同行雇傭“水軍”攻擊。

有意思的是,寧述勇強調,“你們家賣這麼多車,還要靠黑別人賣車”,分明表示出他自己已經知道幕後“黑手”是誰。

事情至此,已經完全白熱化,攻擊與被攻擊的雙方,都已經開火,而且大有“打明牌”的架勢。

對於觀致來說,自從多年前品牌初創以來,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態勢,儘管高層像走馬燈一樣的換,都難以力挽狂瀾。

此番好不容易做了次有關注度的行銷,提升了熱度,卻又招惹了這樣一番麻煩事,確實讓人扼腕。

實際上,不單單觀致,在汽車行業裡,絕大多數的品牌,都或多或少地被“水軍”所攻擊過。對於這個行業來說,這已經是一個“潛規則”了。

相比之下,一些競爭壓力比較大,尤其是車型集中在十萬左右區間的品牌,更為傾向使用這種“潛規則”。

據悉,寧述勇在回應媒體關於此事的看法時,曾經表示稱“觀致通過調研,發現大量水軍幕後來自一家銷量不錯的自主品牌”。他認為,這種行為,是惡意引導消費者,是對行業的不負責任。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在觀致“火”起來之前,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它,但是在它要“起勢”的時候,麻煩便接踵而至,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不過,中國車市還是一個持續增長中的市場,它還需要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善,良性的競爭,自然是好的,但惡意的手段,終究難以成事。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實實在在地把產品力做起來,才是持久之道。

非常集中的出現,甚至讓人懷疑是一種有組織的行為。

就在人們還在隔岸觀火之際,觀致汽車市場與傳播執行副總裁甯述勇所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則把這個矛盾完全暴露在了台前。

上週末,寧述勇在朋友圈發表了一篇名為《3萬訂單打開銷量局面觀致要做中國特斯拉》的文章,並且很直白地指責這是業界同行雇傭“水軍”攻擊。

有意思的是,寧述勇強調,“你們家賣這麼多車,還要靠黑別人賣車”,分明表示出他自己已經知道幕後“黑手”是誰。

事情至此,已經完全白熱化,攻擊與被攻擊的雙方,都已經開火,而且大有“打明牌”的架勢。

對於觀致來說,自從多年前品牌初創以來,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態勢,儘管高層像走馬燈一樣的換,都難以力挽狂瀾。

此番好不容易做了次有關注度的行銷,提升了熱度,卻又招惹了這樣一番麻煩事,確實讓人扼腕。

實際上,不單單觀致,在汽車行業裡,絕大多數的品牌,都或多或少地被“水軍”所攻擊過。對於這個行業來說,這已經是一個“潛規則”了。

相比之下,一些競爭壓力比較大,尤其是車型集中在十萬左右區間的品牌,更為傾向使用這種“潛規則”。

據悉,寧述勇在回應媒體關於此事的看法時,曾經表示稱“觀致通過調研,發現大量水軍幕後來自一家銷量不錯的自主品牌”。他認為,這種行為,是惡意引導消費者,是對行業的不負責任。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在觀致“火”起來之前,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它,但是在它要“起勢”的時候,麻煩便接踵而至,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不過,中國車市還是一個持續增長中的市場,它還需要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善,良性的競爭,自然是好的,但惡意的手段,終究難以成事。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實實在在地把產品力做起來,才是持久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