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明知司馬懿會造反奪朝:為何不殺了他?

曹操時代司馬懿沒什麼根基, 曹操碾壓司馬懿。

繼位的曹丕也不是庸才, 政治上精明能幹, 司馬懿基本上沒有機會, 可惜死的早。

曹丕死後, 曹睿繼位, 大將軍曹真與陳群、曹休、軍司馬懿四人受遺詔輔政, 曹真並不像三國演義那般無用, 可以壓制司馬懿, 無憂。 曹睿也是明君, 集中君權, 不僅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 並且平定鮮卑, 攻滅公孫淵, 頗有建樹。

司馬懿毫無機會。

在曹睿死之前, 曹休228年死, 曹真231年死, 陳群237年死。 只剩下司馬懿了。 曹睿死後, 曹芳繼位, 為了防禦吳、蜀, 還必須重用司馬懿及司馬懿的家臣, 已經無人可以制衡司馬懿了。

其實, 與其說司馬懿活得長, 都不如說曹家公子死的太早, 否則司馬懿真的沒有什麼機會造反多朝的, 又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

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而不殺他, 這其實是一偽問題, 因為曹操根本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 而司馬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最後會造反。 人的命運不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 所以歷史上的帝王將相, 沒有幾個是從小就立志要當皇帝的, 這種野心只有在人生的經歷中慢慢生長出來, 連曹操都有一個“漢臣”到“漢賊”的轉變, 在曹操都還沒完全變成“漢賊”的時代, 司馬懿就成了“魏賊”, 那有這樣的道理呢!

產生這樣的認知完全是後來晉朝建立後官方歷史書寫過程中刻意製造出來的一種假像, 目的是為了論證司馬懿身為“人臣”, 深受曹丕、曹叡父子兩皇帝的重用, 接受“托孤”之重任(三國時代托孤很多, 比如張昭、諸葛亮都分別受過孫策、劉備的托孤, 孫策和劉備都分別表示如果自己的繼承人“不才”, 張昭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張昭為諸葛亮忠心耿耿地把托孤事業幹得很好,但只有司馬懿以托孤身份欺負孤兒寡母,最後兒子孫子繼續執掌曹魏大權,最終纂權奪位。晉朝這樣的“創業史”,就連晉明帝(東晉第二代皇帝)自己看了都說這樣的家族創業法,我朝的國運怎麼能長久呢!那麼論證晉朝創業史的“正當性”的辦法是什麼呢?

晉朝的官方做法當然就是樹立起一個司馬懿一向與曹操“不對路”的“歷史”來,形成“晉—魏”兩代之間一貫“對立”的故事,換句話說,如果曹操一開始就仇視司馬懿,則司馬懿與曹家之間就沒有“君臣之恩”,司馬懿就可以不顧“君臣之義”。這樣司懿對曹氏“不忠不義”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司馬懿不是“不忠”,而是在曹操的逼迫之下“潛伏”搞革命了。這個論證司馬氏建國的正當性的策略,在《晉書》裡面就表現得很明顯,為這個策略的副產品,就是給人們一個錯覺,好像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忠臣卻又拿他沒辦法的印象,說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並且對他進行種種逼迫的事情,大體出自《晉書》裡面的兩個故事,一個是司馬懿在曹操還是司空的時候拒絕曹操的征辟,裝病不出來為曹操賣命,遭到曹操忌恨,二個是所謂的“三馬食槽”的故事,其實這兩個故事都經不起推敲,其中的情節是典型的“小說家言”的風格。顯然這些故事是把司馬氏成為曹魏權臣以後,司馬家和曹家的矛盾提前到了司馬懿剛剛在歷史上登場的時候。

張昭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張昭為諸葛亮忠心耿耿地把托孤事業幹得很好,但只有司馬懿以托孤身份欺負孤兒寡母,最後兒子孫子繼續執掌曹魏大權,最終纂權奪位。晉朝這樣的“創業史”,就連晉明帝(東晉第二代皇帝)自己看了都說這樣的家族創業法,我朝的國運怎麼能長久呢!那麼論證晉朝創業史的“正當性”的辦法是什麼呢?

晉朝的官方做法當然就是樹立起一個司馬懿一向與曹操“不對路”的“歷史”來,形成“晉—魏”兩代之間一貫“對立”的故事,換句話說,如果曹操一開始就仇視司馬懿,則司馬懿與曹家之間就沒有“君臣之恩”,司馬懿就可以不顧“君臣之義”。這樣司懿對曹氏“不忠不義”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司馬懿不是“不忠”,而是在曹操的逼迫之下“潛伏”搞革命了。這個論證司馬氏建國的正當性的策略,在《晉書》裡面就表現得很明顯,為這個策略的副產品,就是給人們一個錯覺,好像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忠臣卻又拿他沒辦法的印象,說曹操知道司馬懿要造反,並且對他進行種種逼迫的事情,大體出自《晉書》裡面的兩個故事,一個是司馬懿在曹操還是司空的時候拒絕曹操的征辟,裝病不出來為曹操賣命,遭到曹操忌恨,二個是所謂的“三馬食槽”的故事,其實這兩個故事都經不起推敲,其中的情節是典型的“小說家言”的風格。顯然這些故事是把司馬氏成為曹魏權臣以後,司馬家和曹家的矛盾提前到了司馬懿剛剛在歷史上登場的時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