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旅遊能讓柚子價格漲一倍?!這裡的奧秘只有他懂……

早出發

Let’s go!

想出遊看這裡

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

晚的是你總是不敢出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何創新廣西全域旅遊模式

成為新的探討方向

今天發仔去開了一個座談會

廣西全域旅遊未來發展何去何從

看看大咖們在會上都說些了什麼吧

坐著遊船, 穿越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 用最愜意的方式瞭解桂林;騎著單車, 縱情於陽朔山水間, 或停或走, 或隨時找個驛站歇歇腳。

你怎麼也不會想到, 這些都是廣西全域旅遊的發展成果。 8月24日, 全域旅遊廣西模式提升與推廣座談會在南寧召開, 全域旅遊在廣西這片熱土上成效顯著。 這些成效給其發展帶來不少生機, 但要發展, 仍需突破不少瓶頸。

旅遊名縣是發展基礎

在旅遊界有“世界是嘈雜的, 廣西是寧靜的”一說, 但對於全域旅遊, 廣西卻是一片發展的熱土。 廣西旅遊以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主, 最好的旅遊資源在縣域, 發展旅遊願望最迫切、潛力最大也在縣域。 如何發展好縣域旅遊, 也是發展廣西全域旅遊的一個風向標, 而這些, 也是特色旅遊名縣的。

早在2013年, 廣西就召開旅遊發展大會, 提出建設20個特色旅遊名縣和一批名鎮名村, 以特色旅遊拉動縣域全面發展, 提升旅遊業整體水準, 拉動經濟增長。 四年來, 在各方的努力下, 已成功創建陽朔、興安、東興、龍勝、金秀、憑祥、上林、欽南、容縣、巴馬、三江和宜州等三批共13個特色旅遊名縣。

玉林容縣晉升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華海德介紹, 依託名果沙田柚, 每年舉行的“柚花節”和“柚子節”等旅遊節慶活動, 吸引遊客10萬余人次。 旅遊推動沙田柚價格節節攀升, 價格從每公斤6.5元提高至13元,促進了沙田柚產量增收、價格翻番,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龍勝縣也用旅遊這計“良藥”,讓當地的農家樂由2012年的300多家增至目前800家,近3萬人變成“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的“兩栖農民”。

模式創新成全國典型

坐著遊船,穿越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伴著璀璨的燈光,是每個遊客瞭解桂林最愜意的方式。可你是否知曉,現在能如此自如地在當年“桂林水城”上舟楫縱橫,得益於“兩江四湖”工程的修建。

《2017全域旅遊發展報告》顯示,桂林“兩江四湖”工程創新了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它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澇、環境整治、城市建設、文化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於一體,將城市景觀文化拓展成為全域旅遊,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澇、排汙,改造舊城,優化城市風貌,實現了創新突破。

除了兩江四湖,桂林陽朔縣的“全域生態+高新業態”的模式也是創新的典型。陽朔本就是一個景色絕佳的人間天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現在又加入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元素,其成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推薦的“休閒度假最佳旅遊目的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推行“3+N”多元增長極

當全域旅遊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實踐的實驗、一種探索時,不同地區給出的解讀與摸索是不同的。由此,國內全域旅遊形成了海南模式、桐廬模式、寧夏模式等等。別人的成功無法複製,廣西沿江沿海,山地資源豐富,亦要有自己的模式。

什麼是“3+N”呢?

“3”為大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帶動全省全域旅遊發展;“N”為縣域旅遊增長極。以大帶小,以小帶多,走出全區全域旅遊發展創新之路。

華南理工大學旅遊與管理系主任吳志才走訪廣西16個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後,頗有感觸地說:“廣西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雙創模式,又服務廣西邊關風情旅遊帶、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北部灣濱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促進廣西全區經濟的發展”。

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這些國際化體育旅遊賽事品牌,呈現的是廣西的青山秀水,參賽的運動員,用最新潮的方式,感受廣西的最美風景。其實,

以賽事吸引遊客和市場關注,也屬於全域旅遊發展的一部分。

廣西旅遊規劃設計院院長滕健還介紹,發展全域旅遊,實施“產業+旅遊戰略”,促進農業、林業、水利、文化、康療養生、商務會展、體育等產業與旅遊融合,實現1+1>2的效果。

發展瓶頸

(一)認識觀念轉變不好

很多縣區一把手對旅遊的認識,基本停留在景點旅遊和景區旅遊階段,沒有深刻認識全域旅遊在調整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多產融合、帶動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認為發展旅遊就是打造幾個景點,建設幾個上檔次的星級酒店,設計推出幾條旅遊線路,舉辦個把旅遊節慶活動就可以了;甚至認為旅遊富群眾不富財政的論調比比皆是,導致縣域旅遊發展緩慢。

(二)基礎設施配套不全

由於歷史欠帳太多,廣西旅遊資源豐富的縣份,如樂業、淩雲、天峨、鳳山、金秀等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尤其是景區景點與縣鄉村道路連接,縣域與縣域、縣域與市域、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尤其滯後,嚴重制約這些縣域全域旅遊的發展。幾十年前響徹祖國大江南北的口號——“要致富,先修路”,對於目前廣西發展全域旅遊的依然十分適用。

(三)多規銜接執行不強

各地對優勢產業發展的規劃引領作用不足。如桂西資源富集區、石漠化片區和廣西生態保護功能區所覆蓋的縣份,具備發展全域旅遊的優勢資源條件,但由於沒有推進多規合一,統籌頂層設計,形成行業分割推進,導致整體發展形象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品牌知名度底等。

(四)政策落實到位不夠

全區旅遊發展大會後,雖然出臺了決定和若干獎勵辦法,但由於專項資金有限,很難完全落實到位。如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的縣(市、區),按辦法規定應獎勵2000萬元,但截至目前成功創建的13個縣(市、區)未完全兌現到位。

(五)旅遊資金投入不足

有青山綠水,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往往是經濟條件發展較為落後的地方,財政困難,路途遙遠,且旅遊項目回收投資較慢,招商引資有一定難度。導致投入不足,影響全域旅遊發展。

來源 l 南國早報記者 艾薇 實習生 劉思思

價格從每公斤6.5元提高至13元,促進了沙田柚產量增收、價格翻番,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龍勝縣也用旅遊這計“良藥”,讓當地的農家樂由2012年的300多家增至目前800家,近3萬人變成“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的“兩栖農民”。

模式創新成全國典型

坐著遊船,穿越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伴著璀璨的燈光,是每個遊客瞭解桂林最愜意的方式。可你是否知曉,現在能如此自如地在當年“桂林水城”上舟楫縱橫,得益於“兩江四湖”工程的修建。

《2017全域旅遊發展報告》顯示,桂林“兩江四湖”工程創新了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它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澇、環境整治、城市建設、文化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於一體,將城市景觀文化拓展成為全域旅遊,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澇、排汙,改造舊城,優化城市風貌,實現了創新突破。

除了兩江四湖,桂林陽朔縣的“全域生態+高新業態”的模式也是創新的典型。陽朔本就是一個景色絕佳的人間天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現在又加入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元素,其成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推薦的“休閒度假最佳旅遊目的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推行“3+N”多元增長極

當全域旅遊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實踐的實驗、一種探索時,不同地區給出的解讀與摸索是不同的。由此,國內全域旅遊形成了海南模式、桐廬模式、寧夏模式等等。別人的成功無法複製,廣西沿江沿海,山地資源豐富,亦要有自己的模式。

什麼是“3+N”呢?

“3”為大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帶動全省全域旅遊發展;“N”為縣域旅遊增長極。以大帶小,以小帶多,走出全區全域旅遊發展創新之路。

華南理工大學旅遊與管理系主任吳志才走訪廣西16個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後,頗有感觸地說:“廣西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雙創模式,又服務廣西邊關風情旅遊帶、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北部灣濱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促進廣西全區經濟的發展”。

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這些國際化體育旅遊賽事品牌,呈現的是廣西的青山秀水,參賽的運動員,用最新潮的方式,感受廣西的最美風景。其實,

以賽事吸引遊客和市場關注,也屬於全域旅遊發展的一部分。

廣西旅遊規劃設計院院長滕健還介紹,發展全域旅遊,實施“產業+旅遊戰略”,促進農業、林業、水利、文化、康療養生、商務會展、體育等產業與旅遊融合,實現1+1>2的效果。

發展瓶頸

(一)認識觀念轉變不好

很多縣區一把手對旅遊的認識,基本停留在景點旅遊和景區旅遊階段,沒有深刻認識全域旅遊在調整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多產融合、帶動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認為發展旅遊就是打造幾個景點,建設幾個上檔次的星級酒店,設計推出幾條旅遊線路,舉辦個把旅遊節慶活動就可以了;甚至認為旅遊富群眾不富財政的論調比比皆是,導致縣域旅遊發展緩慢。

(二)基礎設施配套不全

由於歷史欠帳太多,廣西旅遊資源豐富的縣份,如樂業、淩雲、天峨、鳳山、金秀等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尤其是景區景點與縣鄉村道路連接,縣域與縣域、縣域與市域、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尤其滯後,嚴重制約這些縣域全域旅遊的發展。幾十年前響徹祖國大江南北的口號——“要致富,先修路”,對於目前廣西發展全域旅遊的依然十分適用。

(三)多規銜接執行不強

各地對優勢產業發展的規劃引領作用不足。如桂西資源富集區、石漠化片區和廣西生態保護功能區所覆蓋的縣份,具備發展全域旅遊的優勢資源條件,但由於沒有推進多規合一,統籌頂層設計,形成行業分割推進,導致整體發展形象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品牌知名度底等。

(四)政策落實到位不夠

全區旅遊發展大會後,雖然出臺了決定和若干獎勵辦法,但由於專項資金有限,很難完全落實到位。如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的縣(市、區),按辦法規定應獎勵2000萬元,但截至目前成功創建的13個縣(市、區)未完全兌現到位。

(五)旅遊資金投入不足

有青山綠水,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往往是經濟條件發展較為落後的地方,財政困難,路途遙遠,且旅遊項目回收投資較慢,招商引資有一定難度。導致投入不足,影響全域旅遊發展。

來源 l 南國早報記者 艾薇 實習生 劉思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