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山中,那大片大片的野菊花

我出生時是個女嬰。

在我出生的那個被群山環抱著的貧瘠落後、重男輕女的小山村裡, 生女嬰, 尤其是頭胎就生女嬰的女人是最沒有地位的。 這樣的女人不僅會受到公婆的歧視、還要受到丈夫的怠慢。 家族裡的親人看不上我這樣一個晦氣的小東西, 就連爺爺奶奶也懶得親近這樣一個做不了指望的血糊糊的女娃子。 我一出生, 註定就是一個卑微的小東西。

媽給了我一個絕對溫暖的小世界, 她用自己羸弱的身體竭盡全力的呵護著我, 給了我一個相對平安的幼年。 直到三歲後弟弟出世, 媽的地位才略有提高。

媽自感無力給我更多的呵護, 就把我送到了素有小漢口之美譽的千年古鎮——蜀河鎮, 把我交給了生活相對富裕的外婆撫養。 自此, 我在那座古樸的陝南小鎮裡度過了無憂的幼年時代, 外貌美麗、性格活潑的小姨成了我的代理媽媽。

媽的一生很是坎坷, 她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裡, 一出生就被外公外婆寵愛著、被丫鬟伺候著。 後來, 因為一場巨大的變故, 媽一夜之間由一個富家的千金小姐淪為小家碧玉。 5歲時, 外婆帶著她改嫁, 直到18歲時由一支極小的接親隊伍接到了我貧瘠的家鄉, 媽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蹩腳的村婦。

到了我該上小學的年齡, 媽把我接回家鄉上學。 童年裡的舊事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記憶,

只有幾件事印象極其深刻。

七十年代的窮鄉僻壤, 生活的窮困和物資的匱乏可想而知。 上學時, 每天要起得很早, 要走很長一段路程才能到校, 途中要過幾次小河, 小河上的橋是由幾塊相對大的石頭組成的省略號, 我們當地人稱其為“列石”。 在那一道道列石上, 留下過媽密密麻麻的腳印。 那腳印, 從春走到冬, 又從冬走到夏, 一直伴我走過了整個小學。 媽每天早晨總是早於我起床, 從灶洞裡掏出一兩個被紅火灰燒的熟透了的紅薯、一個煮雞蛋塞進我的書包, 送我和同伴至院壩頭, 黑暗中, 總是極溫柔地叮囑:珍兒娃, 路上過細啊——

媽雖無奈成為村婦, 但又和其他村婦有所不同。 媽對生活的細節很是講究, 洗臉、洗澡必用胰子(香皂),

出門前, 頭髮、鞋子、衣服必是仔細打理後才肯出門。 因此, 童年裡的衣服, 我總是較之于其他同伴, 還有弟弟妹妹要漂亮、講究的很多。 直到今天,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我那足以讓同伴羡慕好多年的大紅色的、棗紅色的、淡紫色的、淡粉色的花衣裳。

小學和初中, 每天放學後, 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後院的石磨的磨盤上。 我在那裡讀書、寫字, 還有就是我家坎上住的修築襄渝鐵路的軍團團長家的小院。 團長家有一個比我大兩歲的女兒, 她有好幾箱子書, 她幾乎每天邀我和她一起讀書。 我們或誦讀、或默讀、或摘錄, 每每見此情景, 媽總是在一旁看上一會兒, 總忘不了叮囑上一句:珍兒娃, 好好讀, 讀成了, 你就能出山外當工人了!那時,

在媽眼裡, 能出山外當工人就是最有出息的人了!

吃零食, 在我那個年代那個山村幾乎就是奢望。 每逢過年節, 媽總是轟轟烈烈地為我們姐弟三人製造零食。 媽把灶洞裡的草木灰用篩子仔細篩過放進鍋裡, 再把珍藏了很久的曬得嘣幹的包穀粒倒進燒紅了的有草木灰的鍋裡, 一陣急促的、悅耳的劈裡啪啦的聲響過後, 滿案板的、堆得像小山似的包穀花兒呈現在我們眼前。 我和弟弟、妹妹大快朵頤, 媽繼續炒下一鍋。 此時, 我眼前那頭戴草帽、雙臂不停舞動著的媽, 美得就像是從畫上走下來的一樣。

媽年輕時的確很美麗, 彎彎地眉毛、大大地眼睛、輪廓分明地臉龐。 今天再次回想起媽那時的美麗眼睛, 才解讀出裡面蘊含著的東西——有喜悅、有無奈、還有一絲淡淡的憂傷。

在我12歲那年, 父親得了一場罕見的大病, 險些半身不遂。 當地一位相當有名的老中醫能治這種病, 只是費用極其昂貴。 媽一下子從上鎖的箱子底取出了一個我從沒見過的黑色的、精緻的木匣子, 媽告訴我說, 那叫首飾盒, 是外婆給她的陪嫁。 媽把裡面珍藏著的金的、銀的、瑪瑙的、玉石的首飾拿到了當地的銀行, 全部兌換成了現金。 一年後, 父親的大病初愈, 媽的首飾幾乎全沒了。

15歲那年, 我離開家鄉, 乘火車、搭客船, 再次回到了我度過幼年時光的千年古鎮讀高中。

高中放大周, 也就是每兩個周休一個週末。 每逢大週末, 媽總是給我蒸上一鍋白麵饃, 切片、烤幹, 給我做一大周的乾糧, 再炒上一大瓶自製的豆瓣醬。每個大週末,我總是空著包回家,周日,再裝滿包返校。每次離家返校,媽總是站在院壩邊上目送我和同伴遠去,總是極溫柔的叮囑:珍兒娃,路上過細啊——

每天,下晚自習從教室返回宿舍的途中,我總是喜歡仰望蒼穹,每每看見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星,眼前老晃動著媽那略帶憂傷的、美麗的大眼睛。那時,媽的眼睛幻化成了那顆星,在夜空中閃爍著、久久地注視著她心愛的長女兒。

那顆星一直伴隨著我好多好多年……

後來,一紙改變我命運的高校的錄取通知書被傳遞到媽手裡,媽不識字、看不懂,但我能看得懂媽的眼神,媽並沒有太多的驚喜,只是那雙美麗的大眼睛裡有一層亮晶晶的東西在閃爍。後來,我發現,媽在為我默默地縫製走出大山上學用的被子時,眼裡也有一層亮晶晶的東西。當我背著行囊走向山的那一邊時,媽又站在院壩邊,望著我漸行漸遠的背影,又高聲叮囑:珍兒娃,路上過細啊——

再後來,我讀書、畢業分配、在城裡供職、結婚、生子,夜幕中那顆最亮的星星一直在我的心頭閃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在家逗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回家的路也變的越來越漫長。

偶爾回家,也常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起初,媽堅決留我再多住哪怕一天。再後來,媽不再勉強留,只是喃喃道:行啊,咋樣都行啊!然而,分明地,我捕捉到了媽眼睛裡的那份無奈與淒然……

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媽變成了電話媽,媽的長女兒也變成了電話女兒。只要是隔上一兩天忙的沒顧上打電話,媽總是跟父親叨叨:大女兒不知道又忙成啥樣了,你快打個電話過去,我想聽聽女兒的聲音。每次在結束通話時,照例柔柔地叮囑:珍兒娃,上下班的路上過細啊——

一天清晨,剛起床,父親的電話就來了,說昨夜裡媽做了一個噩夢。夢見我在上班途中橫遭車禍,驚得一夜無眠,硬是坐到天亮打來電話核實。

老家的廁所距離房屋有一小段山路,偶爾在寒暑假回一趟老家,無論冬夏無論晝夜總習慣於上廁所解手。

媽的瞌睡極易醒,稍有動靜,便會立即披衣起來照應。每每夜間上廁所,媽總是拿著手電筒尾隨其後,陪到廁所門口,還照例叮囑:珍兒娃,過細啊——

媽歸真(去世)時65歲,那一天是九月初一。我那叔父急促將我喚回。一路上,我哭得昏天黑地。等我幾次倒車、倒船趕回老家時,媽已靜靜地躺在堂屋裡臨時支起的、冰冷的洗板上等我們姐弟三人和馬阿訇了。媽的身下鋪著雪白的棉布,身上蓋著雪白的棉布臥單。妹妹輕輕揭開雪白的棉布臥單,我又看見了那張慈祥、親切的面孔了。媽的臉安詳的簡直就是睡著了,還微微帶著笑,沒有絲毫的痛苦和憂傷,花白的頭髮整齊的順在腦後。此時,我並沒有號啕大哭,我坐在媽的身邊,一遍又一遍地輕聲呼喚著:“媽——”“媽——”“媽——”一如我往日歸來喚娘的呼聲……

父親告訴我,你媽這幾天很高興,也沒有啥異常。吃罷早飯就到坎下鄰居家去取個東西,還沒走到鄰居家,和鄰居正說著話,就慢慢地蹲下去了,接著慢慢跌倒了,臉著地。幾個鄰居慌忙去抱,你媽再也沒有醒過來……

小姨陪著我們姐弟三人陪媽度過最後兩個夜晚。陪媽的還有父親和幾個表弟。在那最後的兩個夜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有哪個最淵博的學者能幫我詮釋“忠孝兩全”,抑或給我一個僅供參考的答案也行啊!

深夜時分,我的耳畔依稀聽見媽柔柔的叮嚀:珍兒娃,路上過細啊——

我們姐弟三人跋山涉水把媽送回了她的故里,就是那個千年古鎮蜀河,送進了回民公墓,安埋在外爺外婆附近。那天,媽娘家的穆斯林親友老早地等候在媽歸回必經的鎮口,長長地送埋隊伍在崎嶇的山路上蜿蜒著。那天,秋陽高照,秋風乍起,吹得漫山遍野漸漸變黃的樹葉和齊腰深的茅草颯颯地響。秋陽下,送埋的穆斯林親友們頭上的禮拜帽、頭巾,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

馬阿訇誦經的聲音在媽墳坑周圍的人群中莊嚴、肅穆地響起。不久,冰冷的新墳,媽在裡頭,我在外頭。

在媽的第五個紀念日子,我們姐弟三人請馬阿訇去給媽走墳。

那天,我看見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開的煞是燦爛,五彩斑斕,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野菊花在秋陽下微笑著。我久久地凝望著那燦爛的山花,眼前幻化出媽的臉龐。淚水也一如小河,肆無忌憚的順著臉龐流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女,回族,小學教師,陝西省旬陽縣人。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學、小學任教,現供職於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鼓樓小學。

東方散文,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視野求廣,語言求美。請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愛情懷、鄉愁、親情友情愛情、生態情懷、性靈自然等。

主編:劉莉

東方散文合作平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鳳凰網,一經採用,全網推出。

徵文投稿郵箱:buxiangxin6666@163.com

普通投稿郵箱:hebeilli@163.com

再炒上一大瓶自製的豆瓣醬。每個大週末,我總是空著包回家,周日,再裝滿包返校。每次離家返校,媽總是站在院壩邊上目送我和同伴遠去,總是極溫柔的叮囑:珍兒娃,路上過細啊——

每天,下晚自習從教室返回宿舍的途中,我總是喜歡仰望蒼穹,每每看見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星,眼前老晃動著媽那略帶憂傷的、美麗的大眼睛。那時,媽的眼睛幻化成了那顆星,在夜空中閃爍著、久久地注視著她心愛的長女兒。

那顆星一直伴隨著我好多好多年……

後來,一紙改變我命運的高校的錄取通知書被傳遞到媽手裡,媽不識字、看不懂,但我能看得懂媽的眼神,媽並沒有太多的驚喜,只是那雙美麗的大眼睛裡有一層亮晶晶的東西在閃爍。後來,我發現,媽在為我默默地縫製走出大山上學用的被子時,眼裡也有一層亮晶晶的東西。當我背著行囊走向山的那一邊時,媽又站在院壩邊,望著我漸行漸遠的背影,又高聲叮囑:珍兒娃,路上過細啊——

再後來,我讀書、畢業分配、在城裡供職、結婚、生子,夜幕中那顆最亮的星星一直在我的心頭閃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在家逗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回家的路也變的越來越漫長。

偶爾回家,也常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起初,媽堅決留我再多住哪怕一天。再後來,媽不再勉強留,只是喃喃道:行啊,咋樣都行啊!然而,分明地,我捕捉到了媽眼睛裡的那份無奈與淒然……

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媽變成了電話媽,媽的長女兒也變成了電話女兒。只要是隔上一兩天忙的沒顧上打電話,媽總是跟父親叨叨:大女兒不知道又忙成啥樣了,你快打個電話過去,我想聽聽女兒的聲音。每次在結束通話時,照例柔柔地叮囑:珍兒娃,上下班的路上過細啊——

一天清晨,剛起床,父親的電話就來了,說昨夜裡媽做了一個噩夢。夢見我在上班途中橫遭車禍,驚得一夜無眠,硬是坐到天亮打來電話核實。

老家的廁所距離房屋有一小段山路,偶爾在寒暑假回一趟老家,無論冬夏無論晝夜總習慣於上廁所解手。

媽的瞌睡極易醒,稍有動靜,便會立即披衣起來照應。每每夜間上廁所,媽總是拿著手電筒尾隨其後,陪到廁所門口,還照例叮囑:珍兒娃,過細啊——

媽歸真(去世)時65歲,那一天是九月初一。我那叔父急促將我喚回。一路上,我哭得昏天黑地。等我幾次倒車、倒船趕回老家時,媽已靜靜地躺在堂屋裡臨時支起的、冰冷的洗板上等我們姐弟三人和馬阿訇了。媽的身下鋪著雪白的棉布,身上蓋著雪白的棉布臥單。妹妹輕輕揭開雪白的棉布臥單,我又看見了那張慈祥、親切的面孔了。媽的臉安詳的簡直就是睡著了,還微微帶著笑,沒有絲毫的痛苦和憂傷,花白的頭髮整齊的順在腦後。此時,我並沒有號啕大哭,我坐在媽的身邊,一遍又一遍地輕聲呼喚著:“媽——”“媽——”“媽——”一如我往日歸來喚娘的呼聲……

父親告訴我,你媽這幾天很高興,也沒有啥異常。吃罷早飯就到坎下鄰居家去取個東西,還沒走到鄰居家,和鄰居正說著話,就慢慢地蹲下去了,接著慢慢跌倒了,臉著地。幾個鄰居慌忙去抱,你媽再也沒有醒過來……

小姨陪著我們姐弟三人陪媽度過最後兩個夜晚。陪媽的還有父親和幾個表弟。在那最後的兩個夜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有哪個最淵博的學者能幫我詮釋“忠孝兩全”,抑或給我一個僅供參考的答案也行啊!

深夜時分,我的耳畔依稀聽見媽柔柔的叮嚀:珍兒娃,路上過細啊——

我們姐弟三人跋山涉水把媽送回了她的故里,就是那個千年古鎮蜀河,送進了回民公墓,安埋在外爺外婆附近。那天,媽娘家的穆斯林親友老早地等候在媽歸回必經的鎮口,長長地送埋隊伍在崎嶇的山路上蜿蜒著。那天,秋陽高照,秋風乍起,吹得漫山遍野漸漸變黃的樹葉和齊腰深的茅草颯颯地響。秋陽下,送埋的穆斯林親友們頭上的禮拜帽、頭巾,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

馬阿訇誦經的聲音在媽墳坑周圍的人群中莊嚴、肅穆地響起。不久,冰冷的新墳,媽在裡頭,我在外頭。

在媽的第五個紀念日子,我們姐弟三人請馬阿訇去給媽走墳。

那天,我看見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開的煞是燦爛,五彩斑斕,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野菊花在秋陽下微笑著。我久久地凝望著那燦爛的山花,眼前幻化出媽的臉龐。淚水也一如小河,肆無忌憚的順著臉龐流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女,回族,小學教師,陝西省旬陽縣人。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學、小學任教,現供職於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鼓樓小學。

東方散文,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視野求廣,語言求美。請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愛情懷、鄉愁、親情友情愛情、生態情懷、性靈自然等。

主編:劉莉

東方散文合作平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鳳凰網,一經採用,全網推出。

徵文投稿郵箱:buxiangxin6666@163.com

普通投稿郵箱:hebeilli@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