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落馬官員心態梳理:新形勢下為官要謹防落入這些“圈套”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央密集出臺了多項規定、禁令, 全面整肅黨風, 受到舉世矚目。 時至今日, 正黨風、治官風、樹清風的工作仍“在路上”。 然而, 就在我們在編織嚴密的“護廉網”過程中, 仍有不少人冒天下之大不韙, 用身家名譽去“沖關、破網”。

面對這些落馬官員, 我們看到的多是他們收受高額賄賂、濫用權力進行各種非法“交易”……其實當年, 他們意氣風發步入仕途時, 也都是立志幹出一番事業。 是什麼, 讓他們慢慢放鬆要求, 漸漸扭曲方向, 最終走上不歸路?

官員貪腐:哪些心態在作祟?

>>>求償心理<<<

一些人將“公權力”等同於滿足“私權利”的工具,

認為擁有權力之後就需要補償自己曾經在取得權力過程中的辛勤付出。 在這樣的情境下, 掌權者在觀念上不是敬畏權力而是利用權力, 他們對權力的態度保持很大程度的鬆弛性與隨意性。

“看著那些老闆住豪宅開好車, 穿名牌出入高檔會所,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過得何其瀟灑自如!比比自己, 沒日沒夜地加班, 有時招商引資還要陪著笑臉, 每個月就拿這點工資, 覺得太虧了!”

——廣東電網公司原總經理吳周春

>>>從眾心理<<<

有些官員人看到其他人能夠通過使用手中權力滿足個體私利實現, 進而受到這種行為影響, 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效仿他人的行為選擇。

“看到別人利用手中權力由窮變富,

我漸漸產生了“有權不用過期沒用”的想法。 ”

——河南省社旗縣水利局水利股原股長薛彧

>>>僥倖心理<<<

僥倖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識, 通常並不足以支配人的行為選擇, 只是作為潛意識的表現。 但是當個體自控能力差, 這種潛意識得到膨脹之後, 就會引發行為衝動。 一些掌權者利用所掌握的權力偶然或意外獲取利益之後, 卻沒有因此得到懲罰, 從而導致貪求不止, 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我粗淺地認為,收受紅包禮金行為比較隱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風險小,一般會抱以僥倖心理。 ”

——四川省農業廳原巡視員胡相全

>>>貪利心理<<<

對於利益的期待與攫取是人永恆不變的行為動機, 這直接決定了個體的行為選擇。 一些手握權力者往往抱有“不佔便宜就感覺自己吃虧了” 的心理,

他們往往抱著“大事不敢犯, 小事無所謂”的心態, 利用手中的權力盡可能地滿足自己私欲。

“在收受蔡某錢財時,也曾有過顧慮和動搖,最終都還是私心和貪欲之念佔據上風,從而作出錯誤選擇。 ”

——貴州省水利廳原廳長黎平

官員心理異化的文化土壤

腐敗現象從表面上看是由於社會轉型期政治生活不規範、國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 但從更深一層分析, 則是一種文化困境使然。 “官本位”“圈子文化”“潛規則”三種不良取向, 是滋生基層腐敗行為的有害土壤。

圈子文化

同學講“同學圈子”, 朋友講“朋友圈子”, 官場也要講“官場圈子”。 一個個“圈子”所形成的“生態”環境, 讓人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縱橫交錯、五顏六色的“怪胎文化”。

在“圈子文化”中, 情大於法, 關係的威力高於法律的威嚴。

官本位

“官本位”體現的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價值觀。 在這種價值觀的驅動下, “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成了一部分人的習慣性思維方式。 “官本位”是一種錯誤的特權思想和價值取向, 其存在違背了党的根本宗旨。

潛規則

以權力尋租, 以金錢開路, 是權力蛻變過程中刻意規避法律與道德所產生的不良風氣。 若長此以往, 必然會滋生或助長腐敗現象。

杜絕貪腐的具體路徑:

加強官德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官德, 也就是從政道德, 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 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

加強官德建設, 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需要不斷深化官德培育, 以教育方式為主, 促進官員道德修養提高。 不斷完善官德制度, 制度建設是官德建設的外在保障。 加強官德考核, 通過不斷反思與審視官員的道德水準來提升官員道德水準。

構建監督體系

系統構建自我監督、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以及同級相互監督方式的錐形立體監督網格, 讓監督機構和監督人員捆綁集合式發揮效能, 使各項監督在環節上保持緊扣、在功能上達到互補、在時間上保持同在、在空間上達到並存, 充分發揮監督職能。

建立倒逼追責機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