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學術」淺談標準化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生產消費領域出現的幾個突出問題。 結合對於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考, 文章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 基於標準化的理論, 從標準化增益鏈和品牌建設兩種途徑分析了消費生產領域如何解決突出問題,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從而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品牌, 標準化法

1 發展中的問題

隨著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進程, 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地發展,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我們現在並不是經濟強國, 而且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 這些問題也不斷凸顯,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我國企業呈現小、多、散的特點, 大部分產業園區只是簡單的產業集聚, 未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程度高的產業聯盟, 未能實現抱團發展, 同質化競爭嚴重, 形成了無序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第二、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研發資金投入不夠, 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 未能向高端產業轉型, 傳統產能過剩, 未能實現新動能轉換接續;第三、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效果不佳, 週期較長。 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淡薄, 技術成果和專利未能及時轉化為標準, 標準創新和引領的作用沒有得到體現;第四、沒有自己的品牌或自己的品牌市場佔有率低,

淪為代工企業。 絕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仍然以發展規模, 增加產量和銷量為目標, 沒有發展長遠的品牌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質。

2 新舊動能轉換提出

上述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隱患, 並且會起到越來越大的阻礙作用。 如何解決和防範這些問題?2017年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 《意見》強調, 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創新行政管理, 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主動求變,

促進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融合互動、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銜接、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協調互動。

2017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當前傳統動能正面臨改造升級的迫切任務。 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消化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推動傳統動能, 尤其是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4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培育發展新動能”座談會上指出“新動能覆蓋一二三產業, 重點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 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 以知識、技術、資訊、資料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 體現了新生產力發展趨勢, 是實體經濟發展升級的強大動力”。 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的外在表現,

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 同時產業轉型升級又為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提供強大支撐, 二者相互促進, 相輔相成, 共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1]

3 基於標準化的思考

新舊動能該如何轉換?傳統動能該往何處轉型?實體經濟又應該向什麼方向升級呢?我們應該看到, 在當今經濟時代, 互聯網已扮演了顛覆傳統的角色, 從根本上改變了交際關係、生產過程、體驗、權力和文化的運作與結果。 在“互聯網+”的時代, 尤其是大資料、智慧製造快速發展與普及應用的大背景趨勢下, 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和上述存在的問題, 筆者認為傳統動能要轉型升級和發展,

必須貫徹“以消費者為主導”的理念, 致力於研製新技術、開發新產品, 不斷滿足消費者對於品質和品質的要求, 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段精准對接消費者群體, 滿足市場中高端需求。 [2] 下面基於標準化的理論, 從以下兩種情況進行分析。

3.1標準化增益鏈途徑

當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非常明確時, 生產過程可以通過標準化增益供應鏈來完成。 如圖1所示, 我們可以採用延遲生產+柔性生產的理念, 把差異點放在柔性生產環節, 通過整合各種柔性資源, 如人、雲平臺、柔性製造設備等, 運用標準化的高級形式——模組化原理, 使產品既可以大規模生產, 降低生產成本, 又可以通過柔性生產技術, 盡可能滿足差異化需求, 增加產品價值,使之產生標準化增益,並解決大規模生產和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3]。

圖1標準化增益供應鏈模式

3.2品牌建設途徑

當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尚不清楚、不明確時,我們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消費者首先會選擇品牌。因為品牌不僅僅是商標、標識,更是一種文化,品牌文化中包括了創新和品質,目的是滿足人們的一種期望,消費者會以最大限度滿足自己需求的品牌為選擇物件,這是品牌效應的表現之一。那麼圍繞品牌效應,我國的生產企業應如何來做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為生產企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其中第一個轉變指的是創新,第二個轉變是品質,第三個轉變是品牌,要用創新和品質塑造品牌。

3.2.1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新興產業發展

一個企業要發展,創新是第一位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式上強調指出,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傳統動能煥發生機。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和生命線,離開了創新,企業和產業就失去的發展的魂魄。例如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小靈通”,產品品質非常好,但是不能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聯通、視頻傳輸的需求,所以沒有創新,企業就失去了靈魂和生命力,品質再好也會被淘汰。一方面作為製造業企業,創新要尊重市場規律,挖掘社會需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利用知識、技術、資訊、資料等新生產要素開發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創新驅動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創新要由政府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因創新需要企業大量的資金、人力等資源投入,會有很大的風險,往往是一個企業難以承受的,企業應立足現有技術和產業優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型產業集群發展。

3.2.2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提升產品品質和價值

(1)技術創新要與標準研製相結合。創新並不能創造最大價值,大部分的價值在技術創新之後的標準化活動中產生的,品質是技術創新後進行的標準化活動的結果。由創新到價值實現大致要經歷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價值路線圖

由此可見,標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樑和紐帶。《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對強化標準化工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出了要求。當前,標準研發和科技創新同步趨勢明顯,標準研製逐步嵌入到科技活動各個環節中,為科技成果快速進入市場、形成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4]。因此企業應在技術創新、技術研發的同時進行標準研發,及時將科技成果和專利轉化為標準,努力實現科技研發與標準研發同步,實現技術與標準的高度融合。同時,注重標準的戰略性和引領作用,以先進標準引領消費品質量提升,倒逼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新需求,改善消費環境釋放新動能,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新活力,以科技創新支撐標準化和品質提升,創新品質供給,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5]

(2)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優先選擇團體標準。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可以更快地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現在技術創新成果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就需要以能夠最短週期完成轉化的標準形式來實現。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協調面廣、制定週期長、立項困難,在轉化初期往往很難以較短時間做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是比較好的選擇。團體標準不僅制定和發佈週期大為縮短,程式簡單,而且是提升產業集群產品品質的有力手段,因此它是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加速器。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要求“要培育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提高標準國際化水準”,也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量。因此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一般的過程,如圖3所示。

圖3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路線圖

(3)標準的實施和監督是提升品質的關鍵。無論企業執行哪一級標準都需要標準的實施監督,企業標準、團體標準需要企業自律和行業協會(聯盟)的約束,需要各級標準化主管部門和社會相關方的評價、規範和社會監督;標準的層級越高,標準實施和監督的範圍越廣,創新科技成果適用的範圍越廣,對整體品質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越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則需要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積極履職,按照相應規定和程式進行標準實施監督和評估,強化對標準實施資訊的回饋和處理。

綜上,創新、品質和品牌是一脈相承的,創新和品質最終體現在品牌上,同時品牌必須以創新和品質為支撐,而創新和品質以標準為中間轉化和實現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品牌價值的重要基礎。為了發揮我國品牌影響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消費,適應引領消費結構升級,我國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吹響了我國品牌建設發展的號角。

4 結語

傳統動能要實現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應該遵循“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原則,具體在標準化工作中,要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政府職能部門出臺扶持政策,幫助、鼓勵、引導企業大膽搞技術創新,加強標準化知識培訓,提升企業標準化水準,幫助企業及時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搭建標準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等等;而企業也要加大創新的投入,積極成立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聯盟,抱團發展,強化企業自律,通過協商,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良性迴圈,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爭取企業在國際標準中的話語權。

作者簡介

王修鵬:臨沂市技術監督資訊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標準化研究與品質管制。

高蕾紅:臨沂市技術監督資訊所,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業、農業和服務業標準化諮詢服務。

參考文獻

[1]趙麗娜.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有序轉換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理論學刊,2017,(3):68-74.

[2]陶嵐.“標準化+”發展論[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68.

[3]王修鵬,高蕾紅.標準化視角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探[J].中國標準化,2017,(5):84-86.

[4]GB/T33450-2016,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指南[S].

[5]國辦發〔2016〕68號.消費品標準和品質提升規劃(2016—2020年)[S].2016年9月6日.

-THANKS FOR READING-

來源 | 《中國標準化》2017年第8期

關注「中國標準化 」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標準化重要資訊!

增加產品價值,使之產生標準化增益,並解決大規模生產和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3]。

圖1標準化增益供應鏈模式

3.2品牌建設途徑

當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尚不清楚、不明確時,我們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消費者首先會選擇品牌。因為品牌不僅僅是商標、標識,更是一種文化,品牌文化中包括了創新和品質,目的是滿足人們的一種期望,消費者會以最大限度滿足自己需求的品牌為選擇物件,這是品牌效應的表現之一。那麼圍繞品牌效應,我國的生產企業應如何來做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為生產企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其中第一個轉變指的是創新,第二個轉變是品質,第三個轉變是品牌,要用創新和品質塑造品牌。

3.2.1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新興產業發展

一個企業要發展,創新是第一位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式上強調指出,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傳統動能煥發生機。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和生命線,離開了創新,企業和產業就失去的發展的魂魄。例如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小靈通”,產品品質非常好,但是不能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聯通、視頻傳輸的需求,所以沒有創新,企業就失去了靈魂和生命力,品質再好也會被淘汰。一方面作為製造業企業,創新要尊重市場規律,挖掘社會需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利用知識、技術、資訊、資料等新生產要素開發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創新驅動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創新要由政府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因創新需要企業大量的資金、人力等資源投入,會有很大的風險,往往是一個企業難以承受的,企業應立足現有技術和產業優勢,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型產業集群發展。

3.2.2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提升產品品質和價值

(1)技術創新要與標準研製相結合。創新並不能創造最大價值,大部分的價值在技術創新之後的標準化活動中產生的,品質是技術創新後進行的標準化活動的結果。由創新到價值實現大致要經歷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價值路線圖

由此可見,標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樑和紐帶。《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對強化標準化工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出了要求。當前,標準研發和科技創新同步趨勢明顯,標準研製逐步嵌入到科技活動各個環節中,為科技成果快速進入市場、形成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4]。因此企業應在技術創新、技術研發的同時進行標準研發,及時將科技成果和專利轉化為標準,努力實現科技研發與標準研發同步,實現技術與標準的高度融合。同時,注重標準的戰略性和引領作用,以先進標準引領消費品質量提升,倒逼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新需求,改善消費環境釋放新動能,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新活力,以科技創新支撐標準化和品質提升,創新品質供給,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5]

(2)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優先選擇團體標準。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可以更快地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現在技術創新成果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就需要以能夠最短週期完成轉化的標準形式來實現。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協調面廣、制定週期長、立項困難,在轉化初期往往很難以較短時間做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是比較好的選擇。團體標準不僅制定和發佈週期大為縮短,程式簡單,而且是提升產業集群產品品質的有力手段,因此它是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加速器。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要求“要培育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提高標準國際化水準”,也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量。因此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一般的過程,如圖3所示。

圖3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路線圖

(3)標準的實施和監督是提升品質的關鍵。無論企業執行哪一級標準都需要標準的實施監督,企業標準、團體標準需要企業自律和行業協會(聯盟)的約束,需要各級標準化主管部門和社會相關方的評價、規範和社會監督;標準的層級越高,標準實施和監督的範圍越廣,創新科技成果適用的範圍越廣,對整體品質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越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則需要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積極履職,按照相應規定和程式進行標準實施監督和評估,強化對標準實施資訊的回饋和處理。

綜上,創新、品質和品牌是一脈相承的,創新和品質最終體現在品牌上,同時品牌必須以創新和品質為支撐,而創新和品質以標準為中間轉化和實現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品牌價值的重要基礎。為了發揮我國品牌影響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消費,適應引領消費結構升級,我國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吹響了我國品牌建設發展的號角。

4 結語

傳統動能要實現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應該遵循“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原則,具體在標準化工作中,要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政府職能部門出臺扶持政策,幫助、鼓勵、引導企業大膽搞技術創新,加強標準化知識培訓,提升企業標準化水準,幫助企業及時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搭建標準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等等;而企業也要加大創新的投入,積極成立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聯盟,抱團發展,強化企業自律,通過協商,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良性迴圈,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爭取企業在國際標準中的話語權。

作者簡介

王修鵬:臨沂市技術監督資訊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標準化研究與品質管制。

高蕾紅:臨沂市技術監督資訊所,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業、農業和服務業標準化諮詢服務。

參考文獻

[1]趙麗娜.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有序轉換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理論學刊,2017,(3):68-74.

[2]陶嵐.“標準化+”發展論[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68.

[3]王修鵬,高蕾紅.標準化視角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探[J].中國標準化,2017,(5):84-86.

[4]GB/T33450-2016,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指南[S].

[5]國辦發〔2016〕68號.消費品標準和品質提升規劃(2016—2020年)[S].2016年9月6日.

-THANKS FOR READING-

來源 | 《中國標準化》2017年第8期

關注「中國標準化 」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標準化重要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