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形成“建盞斑紋”的技術難度到底有多大?

《收藏家》2005年發表李達寫的《宋代油滴茶盞鑒賞》一文, 文中詳細介紹了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的區別, 並對兩種油滴燒制難度以及審美問題作了初步討論。 文中提到, 判斷一件瓷器的燒制難度, 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制瓷因素的制約程度考慮, 這就需要瞭解制瓷過程中四個因素對產品的影響有多大。

不同斑紋的建盞燒制難度也差別很大, 下面我們節選李達老師文章中的部分內容, 從四個制瓷因素入手, 來分析建盞斑紋形成的技術難度問題。

華北油滴

壹 坯的制約

建盞的坯體材料是採用一些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製, 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 收縮大, 耐火度也不高。 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 在乾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 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 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 還易使坯體起泡, 實際上這種坯泥只適宜制陶。 由於建盞斑紋須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形成, 坯體在這種條件下, 極易產生變型、起泡等缺陷, 宋代建盞坯中含有粗顆粒石英, 雖然對克服這些缺陷有幫助, 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毛病。 如果採用氧化鐵含量較低的粘土,

或採用瓷土加氧化鐵制坯, 雖可提高耐火度, 但燒出的釉面斑紋效果不佳。 這表明坯體的化學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重大影響。 南宋時期福建其它窯口兔毫效果不好, 與坯鐵含量低有直接關係。

其實, 宋代人也沒能很好地解決建盞坯的問題,

成山的廢品給窯匠帶來的心裡創痛是巨大且無奈的。 現代有些人避開黑坯, 使用白坯, 斑紋效果與宋代差距太大。 宋代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 是由於後期氧化所致, 坯體內部還是黑的。

貳 釉的制約

釉是釉色的需要, 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紋。

釉層太薄, 釉不黑, 釉薄處呈醬色。 再則, 釉層薄, 兔毫斑紋短, 不流暢。 油滴(即鷓鴣斑)斑點也不大, 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條件。 但是, 高溫厚釉給建盞帶來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 一是釉厚乾燥收縮大, 易使釉層開裂, 與坯粘不緊, 燒時易縮釉或脫釉。 二是建盞在1300℃高溫燒成, 此時釉粘度降低, 流動性增大, 使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 釉層厚度上下不均, 對斑紋的形成影響很大。

就兔毫來說,斑紋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並突出釉面,在下部較稀疏,沉在釉中,似隱似現。斑紋的浮沉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紋的形態和色彩都有所不同。斑紋形態和色彩的變化,從審美角度看似是好事,但實際變化的結果很難令人滿意。往往是上部斑紋過密,下部斑紋過稀或無斑紋。或者是碗上部斑紋都變灰色了,下部斑紋還不能析出。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記載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指得是銀色的兔毫,從上到下,流暢通達的為上品。

釉流動性大給建盞帶來的另一劫難是,只要釉層過厚,或燒成溫度過高,或燒成時間過長,釉就流下粘底。現代其它結晶釉流動性也大,但燒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會報廢。建盞器形碗外下部露胎,從技術上就是給下垂的釉留些空間。若下垂的釉恰到好處聚成滴珠狀,就有欲墜非墜之玄妙美感。建盞特徵是:碗口幾乎沒有釉遮蓋,釉色不黑又很乾澀,碗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

建盞釉的配方也難以確定,因為四個制瓷因素對斑紋效果的影響很大。而窯中各處溫度與氣氛有差別,導致配方很難適應,使製作者耗費大量精力也難適從。就是現代每窯僅燒數件作品,配方也要經常變,因為坯變或其它因素些許改變,配方要跟著變。所以最難且最貴的配方其實是難穩定的配方。

三 溫度的制約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如上所述,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而燒華北油滴因溫度低(約1240℃),用黑坯就不成問題,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現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為釉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降低。 

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建窯鼎盛時期許多黑釉盞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制的。

如果窯溫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也就成了褐色,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種釉色,來源很複雜,要根椐跡象具體分析。如褐色釉,當黑釉釉層薄,或建盞釉過燒,或還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鐵含量低,都可能出現。

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無缺餡的兔毫盞燒成溫度範圍很窄,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而燒油滴的條件更苛刻,因為油滴的斑點很容易流成條形。

對於曜變,從曜變斑紋的形態與分佈狀況,筆者推測,其形成機理是高溫氣泡機理。華北油滴相對屬於低溫氣泡機理。(建窯油滴屬浮萍機理)。從現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由於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化為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紋消失。從曜變碗內的斑點也可看出斑紋消失的速度很快

有些斑點較清晰,有些斑點較模糊,有些部位就沒有斑點。所以曜變斑紋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姹紫嫣紅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續時間很短,如果這個動態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跡象就保留下來,否則就成了黑釉盞。曜變斑點周圍的光暈,正是二價鐵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變色現象。由上可知,判斷真假曜變,只要從斑紋的分佈狀態分析,就不難辨別。

肆 還原氣氛的制約

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在氧化氣氛下釉面少有斑紋。這說明構成斑紋的物質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生。但建盞釉屬於鐵系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氧化鐵中有二價鐵和三價鐵,還原使三價鐵變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建盞釉與其它結晶釉(包括鐵紅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構成斑紋的物質不穩定。普通結晶釉晶體物質在析晶時穩定存在。即使是華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點,斑點的大小和分佈與氣氛無關。

建盞中褐色斑紋相對銀色好燒,因為形成褐色斑紋的物質以三價鐵為主,雖然燒成前期需要還原來控制斑紋的形態,但後期在控制斑紋色彩時可轉氧化,氧化氣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紋形態與色彩較穩定。銀色斑紋燒的難度要大的多,因為在燒成後期仍需還原,此時若三價鐵過高,斑紋就呈灰色,灰色斑紋表面有髒物感,還不如褐色美觀。所以燒銀色斑紋,不僅色彩很不穩定,同時會危及斑紋的形態,影響到斑紋的大小、厚薄、邊界、清晰度、沉浮、鏡面與否等諸多問題。特別是銀藍色的斑紋,更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所以建盞中銀色斑紋大都不如褐色斑紋清晰,斑紋邊界較模糊,斑紋表面常有毛刺感。曜變斑紋比銀色斑紋難度更大的原因在於其形態在燒成前期就易散開消失,形之難存,更何況色。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代建盞斑紋

通過上述四個制瓷因素的討論

可見形成“建盞斑紋”的技術難度不亞于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今日七夕,武夷建盞向您推薦

建盞大師陳慧敏【 情愫永恆 油滴對盞禮盒】

▼▼▼

就兔毫來說,斑紋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並突出釉面,在下部較稀疏,沉在釉中,似隱似現。斑紋的浮沉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紋的形態和色彩都有所不同。斑紋形態和色彩的變化,從審美角度看似是好事,但實際變化的結果很難令人滿意。往往是上部斑紋過密,下部斑紋過稀或無斑紋。或者是碗上部斑紋都變灰色了,下部斑紋還不能析出。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記載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指得是銀色的兔毫,從上到下,流暢通達的為上品。

釉流動性大給建盞帶來的另一劫難是,只要釉層過厚,或燒成溫度過高,或燒成時間過長,釉就流下粘底。現代其它結晶釉流動性也大,但燒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會報廢。建盞器形碗外下部露胎,從技術上就是給下垂的釉留些空間。若下垂的釉恰到好處聚成滴珠狀,就有欲墜非墜之玄妙美感。建盞特徵是:碗口幾乎沒有釉遮蓋,釉色不黑又很乾澀,碗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

建盞釉的配方也難以確定,因為四個制瓷因素對斑紋效果的影響很大。而窯中各處溫度與氣氛有差別,導致配方很難適應,使製作者耗費大量精力也難適從。就是現代每窯僅燒數件作品,配方也要經常變,因為坯變或其它因素些許改變,配方要跟著變。所以最難且最貴的配方其實是難穩定的配方。

三 溫度的制約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如上所述,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而燒華北油滴因溫度低(約1240℃),用黑坯就不成問題,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現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為釉的粘度隨溫度升高而明顯降低。 

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所以建窯鼎盛時期許多黑釉盞是燒兔毫、油滴、曜變時溫度過低或還原過頭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燒制的。

如果窯溫過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蓋,也就成了褐色,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種釉色,來源很複雜,要根椐跡象具體分析。如褐色釉,當黑釉釉層薄,或建盞釉過燒,或還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鐵含量低,都可能出現。

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無缺餡的兔毫盞燒成溫度範圍很窄,窯溫稍低,碗上部有斑紋,下部沒有斑紋。窯溫稍高,釉就流下粘底。而燒油滴的條件更苛刻,因為油滴的斑點很容易流成條形。

對於曜變,從曜變斑紋的形態與分佈狀況,筆者推測,其形成機理是高溫氣泡機理。華北油滴相對屬於低溫氣泡機理。(建窯油滴屬浮萍機理)。從現存的三件曜變傳世品看,碗外斑點極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狀,氣泡較早破滅,由於曜變在高溫燒成,由氣泡破滅形成的斑點很容易散開,在還原氣氛作用下,三價鐵迅速轉化為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紋消失。從曜變碗內的斑點也可看出斑紋消失的速度很快

有些斑點較清晰,有些斑點較模糊,有些部位就沒有斑點。所以曜變斑紋的形成,就象夜幕中姹紫嫣紅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續時間很短,如果這個動態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跡象就保留下來,否則就成了黑釉盞。曜變斑點周圍的光暈,正是二價鐵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變色現象。由上可知,判斷真假曜變,只要從斑紋的分佈狀態分析,就不難辨別。

肆 還原氣氛的制約

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在氧化氣氛下釉面少有斑紋。這說明構成斑紋的物質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生。但建盞釉屬於鐵系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氧化鐵中有二價鐵和三價鐵,還原使三價鐵變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建盞釉與其它結晶釉(包括鐵紅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構成斑紋的物質不穩定。普通結晶釉晶體物質在析晶時穩定存在。即使是華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點,斑點的大小和分佈與氣氛無關。

建盞中褐色斑紋相對銀色好燒,因為形成褐色斑紋的物質以三價鐵為主,雖然燒成前期需要還原來控制斑紋的形態,但後期在控制斑紋色彩時可轉氧化,氧化氣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紋形態與色彩較穩定。銀色斑紋燒的難度要大的多,因為在燒成後期仍需還原,此時若三價鐵過高,斑紋就呈灰色,灰色斑紋表面有髒物感,還不如褐色美觀。所以燒銀色斑紋,不僅色彩很不穩定,同時會危及斑紋的形態,影響到斑紋的大小、厚薄、邊界、清晰度、沉浮、鏡面與否等諸多問題。特別是銀藍色的斑紋,更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所以建盞中銀色斑紋大都不如褐色斑紋清晰,斑紋邊界較模糊,斑紋表面常有毛刺感。曜變斑紋比銀色斑紋難度更大的原因在於其形態在燒成前期就易散開消失,形之難存,更何況色。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代建盞斑紋

通過上述四個制瓷因素的討論

可見形成“建盞斑紋”的技術難度不亞于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今日七夕,武夷建盞向您推薦

建盞大師陳慧敏【 情愫永恆 油滴對盞禮盒】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