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昆明:一座與自己賽跑的城市

昆明創文, 至今已歷時數年。

這座城市, 時時在變, 變得更乾淨、更整潔、更溫暖。

667萬昆明人, 共同參與、見證了這些變化。

如今回頭看,

與其說我們是奔著創文的目標, 倒不如說我們是走在文明的路上。

這條路上的每一天, 我們都在和自己賽跑, 讓這座城市更美好一點。

奮進 昆明24小時

在昆明, 很多人可能在淩晨4點鐘打量過這座城市!每天, 24小時, 他們都在盡職盡責, 為了讓這座城市更整潔、更安全、更有序、更文明……

4:00

環衛工人嚴書瓊

20年如一日 起早貪黑清掃街道

嚴書瓊老家在成都一個農村, 是昆明雍盛保潔公司的環衛工人。 從39歲到59歲, 她一直在昆明從事環衛保潔工作, 從嚴寒到酷暑, 無論颳風下雨。

每天, 她都會在淩晨3點半醒來, 然後踏著夜色走上街頭, 開始一天的工作。 她與200多位環衛工人, 分工清掃官渡區太和街道100多萬平米的路面。

趁著天亮之前人車稀少, 她們要抓緊完成一遍大掃除。 接著是街道的迴圈保潔, 用抹布清洗約15公里長的護欄和500多隻垃圾桶。 工作10多個小時後, 腰酸背痛, 運垃圾時, 有時被大塊的垃圾砸到, 青一塊紫一塊, 但第二天仍會堅持上班。

這些, 嚴書瓊習慣了, 每天如果不工作就感覺好像缺了點什麼。

她說自己喜歡這份工作, 準備工作到65歲以後, 到不能工作為止。 她說, 她已經把太和街道當成家了。

嚴書瓊見證了太和街道日新月異的變化。 她39歲來昆明時, 太和街道路面不好, 昆明還有馬車和瓦房, 火車站也還沒有新建, 後來太和街道才漸漸繁榮起來。

特別是昆明創文以來, 街道上鋪平了路面, 粉刷了牆面, 增設了隔離欄、分類垃圾桶, 實行門前三包, 新劃了非機動車停車區。

嚴書瓊覺得, 昆明創文, 環衛工人應做起表率, 自己先要文明禮貌。 有行人主動把垃圾放在撮箕裡, 嚴書瓊都會說聲謝謝。 而在她看來, 路人的行為, 也在漸漸變得文明起來, 比如有秩序地過馬路, 把垃圾扔進垃圾箱, 有的還知道分類投垃圾。

每次看到行人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丟到垃圾桶裡, 嚴書瓊都覺得很“暖心”。 她說, 現在亂丟垃圾的少了, 聽勸導的多了, 道路乾淨整潔了, 打掃起來輕鬆了許多。

20年來, 嚴書瓊從沒請過假, 春節也是如此。 她有一個女兒, 嫁到了湖南, 讓她遺憾的是:“沒有去過女兒住的地方,

親家長啥樣也沒有見過。 ”有時候她也很想去, 但放不下工作。

5:00

洗掃車司機張芝偉

車道上的煙頭等垃圾變少了

比嚴書瓊稍晚一點, 比大多數人都早。 32歲的張芝偉, 淩晨4點半起床, 5點開始工作, 他是清掃車司機。

2012年, 剛考到B2駕駛證的昭通小夥張芝偉, 想找一份與駕駛員相關的工作, 經朋友和做環衛工作已有7年之久的父母推薦, 他成了一名保潔公司洗掃車駕駛員。

張芝偉一干就是5年。 他負責太和街道轄區所有主次幹道的沖洗、清掃作業, 唯一幫手是公司分配的洗掃車, 處理的主要是道路上的垃圾, 包括煙頭、果皮紙屑。

洗掃車雜訊大, 行駛速度較慢(時速約5-10公里)。 在工作中, 曾經一些行人會因為洗掃車聲音太吵而發脾氣。 一些駕駛員不理解他的工作,在並道過程中,也會因為洗掃車擋道吼他。

不過,創文以來,張芝偉覺得,機動車駕駛員的素質明顯提高了。行駛過程中,機動車司機會跟著清掃車走,等可以並道時,再並去其他機動車道。司機們也開始尊重張芝偉的勞動成果。最近,在洗掃作業時,張芝偉明顯感到車道上的煙頭等垃圾變少了。

洗掃車有兩個發動機,一個控制車輛行駛,一個控制洗掃。洗掃車集掃路車和高壓清洗車功能於一體,實現在一次作業中完成清掃、高壓清洗和垃圾、污水收集的目的。所以,張芝偉要兼顧兩方面的操作,精力必須比一般駕駛員更集中。洗掃車刷盤與路面臺階的位置必須剛好碰到,才能將路面洗掃乾淨。尤其是轉彎的時候,不能離路邊臺階太近,否則車輛刷盤會被撞掉。

工作時間主要是早晨5點-7點,中午12點-14點,晚上19點-21點。如果發現路面不乾淨,張芝偉也會立馬開車去處理,加班是常事。

6:00

女交警張凱

柔性執法4個月改變路口交通秩序

清晨5點50分,天還沒亮透。交警六大隊的民警張凱的手機鬧鐘響了,她從床上爬起來,去廁所洗了把臉,防曬霜過敏的她只簡單擦了點補水乳液,然後拿起昨晚準備好的麵包下樓,到交警隊換好著裝,騎著摩托趕赴執勤崗亭。

7點10分,張凱準時出現在江東花園北路與北京路交叉口北口的崗亭——她執勤的地方。另外3名女交警、30多名交通協管員、交通體驗員也陸續趕到這裡,迎接早高峰的到來。

新一天的工作,將在張凱執勤4個月、800多個小時的工作記錄上再增加8小時。創文以來,張凱有100多個早晚高峰在路口維持交通秩序、整治交通亂象。此外,值班、站崗、勸導、調解、專項整治、處理交通事故等任務,張凱一個也沒落下。

早高峰的路口車來人往,她167釐米的個子、身材勻稱,移動步伐,以便對交通動態及時做出反應。

騎電動車的小夥在人行道上穿行,她連忙上前制止,勸告小夥下車推行;兩個老人拄著拐杖緩慢踱步到路口時,她快步上前對右轉彎的機動車打停車禮讓行人的手勢。

“剛開始比較難管,經過4個月的整治後,現在這個路口交通秩序好多了。”張凱說起話來語調溫柔,愛笑,她的同事說,這是女交警的優勢——“柔性執法”。

在張凱執勤的4個月裡,查處機動車違法3500起,非機動車違法1200起,勸導教育的司機和行人數以萬計。

北京路早晚高峰車水馬龍,一次綠燈只能通行40多個人以及近90輛機動車,張凱和同事們要疏導龐大的人流和車流,工作緊張又有條不紊。

晴天,烈日暴曬後地表溫度接近30℃,站崗到晚高峰結束,汗流浹背是常有的事。在高溫天氣下工作,張凱一有時間就喝水,但她的嘴唇還是乾燥起皮,臉上曬出不少紅點。

雨天,執勤五分鐘後,整條褲子都是濕的。如果是晚班,晚上10點乃至更晚,張凱才收工回家,當她脫去警服走在大街上,人們看不出,她是一名女交警。

7:00

交通協管員錢能發

指揮車輛和行人有序通過有成就感

比張凱稍晚一些,清晨6點半,32歲的錢能發準時起床,步行10分鐘來到北京路和人民東路交叉口。穿上橘黃色背心,戴上帽子和白手套,挎著口哨和對講機。7點正式開始一天的交通協管工作。

紅燈亮起,錢能發一隻手拉著繩子,防止非機動車直行,另一邊提醒走到斑馬線外的行人走回線內。綠燈閃爍,錢能發提醒走在路中間的行人加快步伐。

綠燈亮起,錢能發收起繩子,一聲長哨,排列整齊的非機動車依次通過。這期間,他還會撿起掉落在路中間的垃圾。錢能發說,以前偶爾會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市民,不遵守交通規則,自己上前勸阻,還會挨幾個白眼。

不過,這種情況創文以來有了改觀。行人過馬路不怕非機動車亂闖了,右轉車輛也會禮讓行人,交通更有序了。

上週三值守時,錢能發幫助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綠燈閃爍,老人走路慢,才走到路中間就變成紅燈了。“她不敢過去,車來車往,老人年紀又大,撞到咋個整。我們就趕緊跑過去把她攙扶到路對面。”事後,老人一直說著感謝。錢能發說:“不用謝,我們就是為大家服務的。”

每次站在路中間,看著在自己指揮下,車輛和行人有序通過,錢能發覺得“挺有成就感”。

對於自己的工作,錢能發說:“就是累,每天腿都站僵了,嗓子也喊啞了。幹這個,就是要能曬太陽,能淋雨。”

9:00

90後社區書記陳世傑

工作事無巨細讓老小區變得宜居

早起後從家裡出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陳世傑8點半到達新聞裡社區服務中心。安排好社區工作,他帶上“創文”橫幅、居民意見建議表、防盜門鑰匙,準備去走訪社區。

他當天的工作,是要去各個社區發放防盜門鑰匙,一個院子兩棟單元樓的防盜門有點問題要處理,還要徵集居民意見。

9點20分,陳世傑和社區工作人員到達西壩路迎春巷2號院,“院長”李世珍早已在社區門口等候。新聞裡社區有33個居民院壩,其中24個沒有物管,每個院壩選出一名“院長”來協助社區管理。每個社區前都設有點位,居民有意見可以填寫意見徵集表,有什麼困難也可以跟點位上的志願者反映,社區來幫助解決。

處理完迎春巷2號院的工作,上午10點,陳世傑出發去新聞南路56號院,要在兩個單元安裝防盜門。防盜門只能安裝在樓梯上,開門時要在樓梯上往後傾才能順利開門。然而,這裡老人多,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一番討論後,他們決定在原來樓梯上再澆築一個平臺來解決。

陳世傑的工作瑣碎,卻需要事無巨細,但他熱愛社區工作。

2016年3月,陳世傑來到新聞裡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一職,創文以來,這個90後小夥子決心讓這個有33個居民老院壩的社區有點改變。他希望做點實事讓社區變得更好,以創新的想法,以及更加貼近居民群眾需求的視角,挖掘社區特色,把社區工作做好。

10:00

戶籍民警楊柳

自製材料清單 避免辦事者來回跑

“您好,要辦理什麼業務嗎?”楊柳是五華區新村派出所戶籍視窗民警,這是她每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耐心和細心是楊柳必備的品質。在視窗工作,必須要照顧到不同人群的不同時間需求。

上午10點至中午12點,下午2點至4點半,是視窗每天最忙的時候。因為在新村派出所轄區內多是中青年人群,要趕著上班,辦理證件就會比較急躁,楊柳總會以最快的速度辦理,同時保證不出差錯。

為了提高效率,她從2008年開始做視窗工作時,都會利用使用過的廢紙,在另一面列印上辦理相關證件的說明和所需材料。“因為你跟市民說,特別是老年人,他記不住那麼多,列印出來給他,一看就知道該準備什麼材料,這樣就不會因為忘記材料來回跑了。”楊柳說。

23日上午9點半,視窗電話鈴響了,對方詢問身份證辦理情況,楊柳正在回答,此時,視窗又站了一位元手拿表格的女士,請楊柳看證明是否符合要求。

她示意女士把表格給她,一隻耳聽電話,一雙眼看著手中的表格填寫是否合規,兩邊都不耽誤。然後,她對女士點點頭,將表格遞出示意合規了。

9點50分,一名老人來到窗口。十多份複印材料和7本紅紅綠綠的本子從袋子裡拿出來,楊柳仔細核對資料和證明。然後拿起手邊的鉛筆在證明上勾畫起來。她把有標記的各頁證明翻折在一起,在便民條上寫了一遍,打勾的地方要複印,才放心地交給老人。

忙著接待不斷來辦理業務的群眾,楊柳左手邊的一杯菊花茶絲毫未動。她聲音有些幹啞,才端起手邊的花茶喝了一口。

她旁邊的工牌上寫著“換位思考,真誠溝通”。

12:30

市民是創文工作最重要的參與者

隨著昆明市創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市民也通過市長熱線、網路表達他們對“創文”的關心和建議。

創文以來,程靜最直觀的體會是,工作量增大了,市民投訴、建議增多了。而且,相比以往市民關注較為私人化的問題,創文工作開始之後,市民關注的話題也從點到面,變得越來越深刻。

現在很多市民關注的是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經過了一個不常走的路口,看到了不亮的路燈或是破損的護欄,市民也會就這些問題向市長熱線反映。

點點滴滴,讓程靜感受到市民對創文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她覺得,正是因為有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市長熱線才能及時瞭解到創文工作中還存在的問題,市民是創文工作最重要的參與者。

17:00

交通管治增援民警李永智

早晚高峰加班 幫忙疏導路口交通

今年4月以來,每天上班前、下班後,昆明市公安局在主要交通路口增援61位民警協助高峰期的交通協管,在人民東路與北京路交叉路口的交三橋崗亭處,每天都會有4名公安幹警來此增援協調管治交通,李永智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裡,他們的加班時間與正常上班的時間無縫對接,上午9點上班,他們7:30至9:00提前應對早高峰;下午17點下班,他們17:00至19:00加班應對晚高峰。

8月21日,又輪到李永智到交三橋增援,17:00,同事們下班了,李永智沒有晚飯時間,他必須無縫對接到交三橋增援交通管治2小時。李永智從警局出來,走十多分鐘的路來到交三橋,到了崗亭,馬上就融入車流人海中。

一米八一的大個子,站在路口顯得突出,還有一身淺藍的制服以及螢光綠的馬甲,筆直挺拔的身姿、乾淨俐落的手勢、溫暖陽光的笑容更會讓人多看兩眼。

現在是綠燈,行人和非機動車可以通行了,一位騎電動車的大叔騎到半道忽然熄了火,李永智趕緊跑過去幫他把車推到路邊,幫忙檢修車輛;又是一個綠燈,機動車道上的私家車主動停了下來,騎車的主動下車推行過馬路……

“從這裡去火車站怎麼走?”、“在這裡能坐到47路公車嗎?”“交三橋地鐵站在哪裡?”……李永智還要回答行人這樣那樣的求助問題,聽到對方口中的“謝謝”,他靦腆地笑起來。

李永智說,4月剛來增援時每個早高峰都讓人頭疼。交通擁堵時瘋狂鳴笛的喇叭聲;過馬路時,只有少數騎車車主主動下車推行;行人總是走到斑馬線外過馬路……李永智和其他執勤人員只能一遍一遍提醒市民,“不要著急,現在是高峰期,安全第一”、“請下車推行過馬路”、“請您退回到斑馬線內,注意安全”……

幾個月過去了,重複的勸解和引導後,李永智看到了變化:大多數騎電動車的人過馬路時下車推行、汽車在轉彎時主動禮讓行人、行人過馬路時有默契地線上內有序等待……

19:00,晚高峰過去,路口的擁擠逐漸疏緩,李永智終於可以回家了。

19:00

城管隊員袁嘉成

苦點累點沒事 就是希望能被理解

8月23日下午,昆明暴雨不期而至,下午6點下班高峰期,雨還在淅淅瀝瀝下著,下班的人步履匆匆,城管隊員袁嘉成迅速吃完晚飯,跟往常一樣回到崗位,從南屏街東口開始進行徒步巡查管理工作,從這刻開始一直到晚上11點他才能倒班。

袁嘉成,五華區護國街道執法中隊的隊員,多年前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城管隊員招聘的資訊後前來應聘,沒想到一干就是10年。

每天袁嘉成都會沿著南屏街東口、南屏街西口、寶善街、三市街、正義路五條街道巡視,走得快的話一遍下來需要30分鐘,如果遇到一些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的情況就得花費更多的時間,袁嘉成說創文開始後占道經營的情況好多了。

晚上7點,南屏街東口,有一輛摩托車停在了人行道上,袁嘉成叫上兩名城管隊員把摩托車抬上拖車再運送到不遠處的停車點卸下停好,摩托車主人在聽到摩托車響聲後立即跑出來查看,一看是城管隊員幫他把車停到了該擺放的位置,男子有些不好意思,連連跟城管隊員道歉。

袁嘉成勸了句:“小夥子,以後要把車停到相應的位置上。”

10米外,又有亂停亂放的共用單車,城管隊員們又合力將這些單車抬上拖車再搬運到停放點,排列整齊,反復幾趟下來隊員們早已氣喘吁吁。

袁嘉成介紹,共用單車除了“酷行”和“永安行”兩家沒有派人管理外,其他的共用單車都有人管理,但是人手遠遠不夠,看到市民亂停放,占道阻礙行人通行,他們也會來規範。

單車、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主要集中在早上和下午上下班高峰期,還有些市民會把共用單車騎進步行街,他們也只能勸導。現在規範共用單車、非機動車停放已經成為了他們工作的一大難點。

除了管理占道經營,袁嘉成和他的同事還要監督店家做好門前“三包”工作。

袁嘉成說,他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的,細活粗活都要幹,社區裡有需要,他們也會進社區一起參與小廣告清理、垃圾清理等工作。他說,苦點累點都沒事,就是希望能被理解。

21:00

社區保安馬開強

通宵保持高度警惕 守護社區安寧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整個城市變得絢爛、溫暖。馬開強已經開始他12小時孤單的值班生活。

馬開強是90後,是雲南紳頓保安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名保安員,剛入職一年,主要負責工商部門和金桂苑社區的安全巡邏,工作時間,從19點到第二天淩晨7點。

每天19點接班後,他便開始了12小時的孤單值班生活。查驗保安室安防器材是否完好;發現外來人員仔細盤問其來目的,並做好登記;巡查社區3-4次,在巡邏過程中做好社區的防火、防盜工作,對發現的可疑情況及時排除……

每隔1小時就重複著同樣的工作內容,這12小時成為了他最難熬的一段時光。12小時裡,他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並且嚴格遵守夜班巡邏制度。孤單和困乏是他值夜班遇到的最大挑戰。

“都說夜班很難熬,但這對於我們年輕人應該不是問題,白天我已經做了充分準備,養足了精神。”馬開強說。

他覺得,對於保安員,文明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的基本要求,更是踐行人民保安為人民的服務宗旨。遇到老人,馬開強主動幫忙提東西,遇到小孩,時時注意,防止他們摔倒。

馬開強希望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身邊人,讓大家互相幫助互相理解。

創文以來,馬開強感觸頗多。金桂苑社區的環境更好了,住戶也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目前,金桂苑社區增設了很多的分類垃圾桶,也規劃了許多停車位。社區裡都十分乾淨整潔,車輛沒有出現亂停亂放現象。

以前,馬開強經常遇到因停車而發生的糾紛,化解住戶之間的矛盾也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現在,他觀察,對於這種糾紛,只要稍微勸說,住戶就會互相理解,主動化解矛盾,素質提高了。

一些住戶還會給他們送去土特產、水果,馬開強覺得溫暖,他決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要繼續努力工作讓社區更安全,讓居民們更滿意。

00:00

夜班護士高利堅

照顧老年病人 辛苦但很有意義

當時鐘的指標指向下午5點,白班的護士交接完工作後,夜班護士開始了工作。在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夜班時間是下午5點到第二天早上9點。

高利堅在2004年進入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2006年進入老年病一科工作,到現在已經是第11年。由於老年病一科的特殊性,高利堅夜間值班,幾乎都在腳不離地地工作。

對待症狀較輕的老人,需要每兩個小時查房一次,對待重病人,需每隔半小時就得進病房查看情況。尤其在給老人翻身時,需要特別小心。

照顧老人,高利堅有經驗。老年人血管比較脆,皮膚比較薄,所以在做最簡單的靜脈穿刺時都需要特別小心。

“照顧老人有時就像照顧小孩一樣,需要哄著。”高利堅說,比如有的老人看見旁邊的老人有子女來看望,但自己親人沒有來,他們就會鬧脾氣,不吃飯,遇到這樣的“老小孩”,護士和護工就要哄著他們。

在市二院老年病一科,護士們會把在同一個月過生日的老人聚在一起,組織活動,和他們做一些遊戲,給他們買一個大蛋糕,讓他們一起過生日。

工作很辛苦,但高利堅覺得很有意義。“想到這些老人的現在就是我們的以後,所以會堅持下去。”高利堅說。

早上9點,夜班結束,太陽已經升起老高。在交接給白班之前,高利堅總是要把晚上老人出現的情況和各項注意事項告訴同事。這樣,她才能放心交班,安心回家。

昆明發佈整理編輯

一些駕駛員不理解他的工作,在並道過程中,也會因為洗掃車擋道吼他。

不過,創文以來,張芝偉覺得,機動車駕駛員的素質明顯提高了。行駛過程中,機動車司機會跟著清掃車走,等可以並道時,再並去其他機動車道。司機們也開始尊重張芝偉的勞動成果。最近,在洗掃作業時,張芝偉明顯感到車道上的煙頭等垃圾變少了。

洗掃車有兩個發動機,一個控制車輛行駛,一個控制洗掃。洗掃車集掃路車和高壓清洗車功能於一體,實現在一次作業中完成清掃、高壓清洗和垃圾、污水收集的目的。所以,張芝偉要兼顧兩方面的操作,精力必須比一般駕駛員更集中。洗掃車刷盤與路面臺階的位置必須剛好碰到,才能將路面洗掃乾淨。尤其是轉彎的時候,不能離路邊臺階太近,否則車輛刷盤會被撞掉。

工作時間主要是早晨5點-7點,中午12點-14點,晚上19點-21點。如果發現路面不乾淨,張芝偉也會立馬開車去處理,加班是常事。

6:00

女交警張凱

柔性執法4個月改變路口交通秩序

清晨5點50分,天還沒亮透。交警六大隊的民警張凱的手機鬧鐘響了,她從床上爬起來,去廁所洗了把臉,防曬霜過敏的她只簡單擦了點補水乳液,然後拿起昨晚準備好的麵包下樓,到交警隊換好著裝,騎著摩托趕赴執勤崗亭。

7點10分,張凱準時出現在江東花園北路與北京路交叉口北口的崗亭——她執勤的地方。另外3名女交警、30多名交通協管員、交通體驗員也陸續趕到這裡,迎接早高峰的到來。

新一天的工作,將在張凱執勤4個月、800多個小時的工作記錄上再增加8小時。創文以來,張凱有100多個早晚高峰在路口維持交通秩序、整治交通亂象。此外,值班、站崗、勸導、調解、專項整治、處理交通事故等任務,張凱一個也沒落下。

早高峰的路口車來人往,她167釐米的個子、身材勻稱,移動步伐,以便對交通動態及時做出反應。

騎電動車的小夥在人行道上穿行,她連忙上前制止,勸告小夥下車推行;兩個老人拄著拐杖緩慢踱步到路口時,她快步上前對右轉彎的機動車打停車禮讓行人的手勢。

“剛開始比較難管,經過4個月的整治後,現在這個路口交通秩序好多了。”張凱說起話來語調溫柔,愛笑,她的同事說,這是女交警的優勢——“柔性執法”。

在張凱執勤的4個月裡,查處機動車違法3500起,非機動車違法1200起,勸導教育的司機和行人數以萬計。

北京路早晚高峰車水馬龍,一次綠燈只能通行40多個人以及近90輛機動車,張凱和同事們要疏導龐大的人流和車流,工作緊張又有條不紊。

晴天,烈日暴曬後地表溫度接近30℃,站崗到晚高峰結束,汗流浹背是常有的事。在高溫天氣下工作,張凱一有時間就喝水,但她的嘴唇還是乾燥起皮,臉上曬出不少紅點。

雨天,執勤五分鐘後,整條褲子都是濕的。如果是晚班,晚上10點乃至更晚,張凱才收工回家,當她脫去警服走在大街上,人們看不出,她是一名女交警。

7:00

交通協管員錢能發

指揮車輛和行人有序通過有成就感

比張凱稍晚一些,清晨6點半,32歲的錢能發準時起床,步行10分鐘來到北京路和人民東路交叉口。穿上橘黃色背心,戴上帽子和白手套,挎著口哨和對講機。7點正式開始一天的交通協管工作。

紅燈亮起,錢能發一隻手拉著繩子,防止非機動車直行,另一邊提醒走到斑馬線外的行人走回線內。綠燈閃爍,錢能發提醒走在路中間的行人加快步伐。

綠燈亮起,錢能發收起繩子,一聲長哨,排列整齊的非機動車依次通過。這期間,他還會撿起掉落在路中間的垃圾。錢能發說,以前偶爾會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市民,不遵守交通規則,自己上前勸阻,還會挨幾個白眼。

不過,這種情況創文以來有了改觀。行人過馬路不怕非機動車亂闖了,右轉車輛也會禮讓行人,交通更有序了。

上週三值守時,錢能發幫助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綠燈閃爍,老人走路慢,才走到路中間就變成紅燈了。“她不敢過去,車來車往,老人年紀又大,撞到咋個整。我們就趕緊跑過去把她攙扶到路對面。”事後,老人一直說著感謝。錢能發說:“不用謝,我們就是為大家服務的。”

每次站在路中間,看著在自己指揮下,車輛和行人有序通過,錢能發覺得“挺有成就感”。

對於自己的工作,錢能發說:“就是累,每天腿都站僵了,嗓子也喊啞了。幹這個,就是要能曬太陽,能淋雨。”

9:00

90後社區書記陳世傑

工作事無巨細讓老小區變得宜居

早起後從家裡出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陳世傑8點半到達新聞裡社區服務中心。安排好社區工作,他帶上“創文”橫幅、居民意見建議表、防盜門鑰匙,準備去走訪社區。

他當天的工作,是要去各個社區發放防盜門鑰匙,一個院子兩棟單元樓的防盜門有點問題要處理,還要徵集居民意見。

9點20分,陳世傑和社區工作人員到達西壩路迎春巷2號院,“院長”李世珍早已在社區門口等候。新聞裡社區有33個居民院壩,其中24個沒有物管,每個院壩選出一名“院長”來協助社區管理。每個社區前都設有點位,居民有意見可以填寫意見徵集表,有什麼困難也可以跟點位上的志願者反映,社區來幫助解決。

處理完迎春巷2號院的工作,上午10點,陳世傑出發去新聞南路56號院,要在兩個單元安裝防盜門。防盜門只能安裝在樓梯上,開門時要在樓梯上往後傾才能順利開門。然而,這裡老人多,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一番討論後,他們決定在原來樓梯上再澆築一個平臺來解決。

陳世傑的工作瑣碎,卻需要事無巨細,但他熱愛社區工作。

2016年3月,陳世傑來到新聞裡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一職,創文以來,這個90後小夥子決心讓這個有33個居民老院壩的社區有點改變。他希望做點實事讓社區變得更好,以創新的想法,以及更加貼近居民群眾需求的視角,挖掘社區特色,把社區工作做好。

10:00

戶籍民警楊柳

自製材料清單 避免辦事者來回跑

“您好,要辦理什麼業務嗎?”楊柳是五華區新村派出所戶籍視窗民警,這是她每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耐心和細心是楊柳必備的品質。在視窗工作,必須要照顧到不同人群的不同時間需求。

上午10點至中午12點,下午2點至4點半,是視窗每天最忙的時候。因為在新村派出所轄區內多是中青年人群,要趕著上班,辦理證件就會比較急躁,楊柳總會以最快的速度辦理,同時保證不出差錯。

為了提高效率,她從2008年開始做視窗工作時,都會利用使用過的廢紙,在另一面列印上辦理相關證件的說明和所需材料。“因為你跟市民說,特別是老年人,他記不住那麼多,列印出來給他,一看就知道該準備什麼材料,這樣就不會因為忘記材料來回跑了。”楊柳說。

23日上午9點半,視窗電話鈴響了,對方詢問身份證辦理情況,楊柳正在回答,此時,視窗又站了一位元手拿表格的女士,請楊柳看證明是否符合要求。

她示意女士把表格給她,一隻耳聽電話,一雙眼看著手中的表格填寫是否合規,兩邊都不耽誤。然後,她對女士點點頭,將表格遞出示意合規了。

9點50分,一名老人來到窗口。十多份複印材料和7本紅紅綠綠的本子從袋子裡拿出來,楊柳仔細核對資料和證明。然後拿起手邊的鉛筆在證明上勾畫起來。她把有標記的各頁證明翻折在一起,在便民條上寫了一遍,打勾的地方要複印,才放心地交給老人。

忙著接待不斷來辦理業務的群眾,楊柳左手邊的一杯菊花茶絲毫未動。她聲音有些幹啞,才端起手邊的花茶喝了一口。

她旁邊的工牌上寫著“換位思考,真誠溝通”。

12:30

市民是創文工作最重要的參與者

隨著昆明市創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市民也通過市長熱線、網路表達他們對“創文”的關心和建議。

創文以來,程靜最直觀的體會是,工作量增大了,市民投訴、建議增多了。而且,相比以往市民關注較為私人化的問題,創文工作開始之後,市民關注的話題也從點到面,變得越來越深刻。

現在很多市民關注的是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經過了一個不常走的路口,看到了不亮的路燈或是破損的護欄,市民也會就這些問題向市長熱線反映。

點點滴滴,讓程靜感受到市民對創文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她覺得,正是因為有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市長熱線才能及時瞭解到創文工作中還存在的問題,市民是創文工作最重要的參與者。

17:00

交通管治增援民警李永智

早晚高峰加班 幫忙疏導路口交通

今年4月以來,每天上班前、下班後,昆明市公安局在主要交通路口增援61位民警協助高峰期的交通協管,在人民東路與北京路交叉路口的交三橋崗亭處,每天都會有4名公安幹警來此增援協調管治交通,李永智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裡,他們的加班時間與正常上班的時間無縫對接,上午9點上班,他們7:30至9:00提前應對早高峰;下午17點下班,他們17:00至19:00加班應對晚高峰。

8月21日,又輪到李永智到交三橋增援,17:00,同事們下班了,李永智沒有晚飯時間,他必須無縫對接到交三橋增援交通管治2小時。李永智從警局出來,走十多分鐘的路來到交三橋,到了崗亭,馬上就融入車流人海中。

一米八一的大個子,站在路口顯得突出,還有一身淺藍的制服以及螢光綠的馬甲,筆直挺拔的身姿、乾淨俐落的手勢、溫暖陽光的笑容更會讓人多看兩眼。

現在是綠燈,行人和非機動車可以通行了,一位騎電動車的大叔騎到半道忽然熄了火,李永智趕緊跑過去幫他把車推到路邊,幫忙檢修車輛;又是一個綠燈,機動車道上的私家車主動停了下來,騎車的主動下車推行過馬路……

“從這裡去火車站怎麼走?”、“在這裡能坐到47路公車嗎?”“交三橋地鐵站在哪裡?”……李永智還要回答行人這樣那樣的求助問題,聽到對方口中的“謝謝”,他靦腆地笑起來。

李永智說,4月剛來增援時每個早高峰都讓人頭疼。交通擁堵時瘋狂鳴笛的喇叭聲;過馬路時,只有少數騎車車主主動下車推行;行人總是走到斑馬線外過馬路……李永智和其他執勤人員只能一遍一遍提醒市民,“不要著急,現在是高峰期,安全第一”、“請下車推行過馬路”、“請您退回到斑馬線內,注意安全”……

幾個月過去了,重複的勸解和引導後,李永智看到了變化:大多數騎電動車的人過馬路時下車推行、汽車在轉彎時主動禮讓行人、行人過馬路時有默契地線上內有序等待……

19:00,晚高峰過去,路口的擁擠逐漸疏緩,李永智終於可以回家了。

19:00

城管隊員袁嘉成

苦點累點沒事 就是希望能被理解

8月23日下午,昆明暴雨不期而至,下午6點下班高峰期,雨還在淅淅瀝瀝下著,下班的人步履匆匆,城管隊員袁嘉成迅速吃完晚飯,跟往常一樣回到崗位,從南屏街東口開始進行徒步巡查管理工作,從這刻開始一直到晚上11點他才能倒班。

袁嘉成,五華區護國街道執法中隊的隊員,多年前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城管隊員招聘的資訊後前來應聘,沒想到一干就是10年。

每天袁嘉成都會沿著南屏街東口、南屏街西口、寶善街、三市街、正義路五條街道巡視,走得快的話一遍下來需要30分鐘,如果遇到一些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的情況就得花費更多的時間,袁嘉成說創文開始後占道經營的情況好多了。

晚上7點,南屏街東口,有一輛摩托車停在了人行道上,袁嘉成叫上兩名城管隊員把摩托車抬上拖車再運送到不遠處的停車點卸下停好,摩托車主人在聽到摩托車響聲後立即跑出來查看,一看是城管隊員幫他把車停到了該擺放的位置,男子有些不好意思,連連跟城管隊員道歉。

袁嘉成勸了句:“小夥子,以後要把車停到相應的位置上。”

10米外,又有亂停亂放的共用單車,城管隊員們又合力將這些單車抬上拖車再搬運到停放點,排列整齊,反復幾趟下來隊員們早已氣喘吁吁。

袁嘉成介紹,共用單車除了“酷行”和“永安行”兩家沒有派人管理外,其他的共用單車都有人管理,但是人手遠遠不夠,看到市民亂停放,占道阻礙行人通行,他們也會來規範。

單車、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主要集中在早上和下午上下班高峰期,還有些市民會把共用單車騎進步行街,他們也只能勸導。現在規範共用單車、非機動車停放已經成為了他們工作的一大難點。

除了管理占道經營,袁嘉成和他的同事還要監督店家做好門前“三包”工作。

袁嘉成說,他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的,細活粗活都要幹,社區裡有需要,他們也會進社區一起參與小廣告清理、垃圾清理等工作。他說,苦點累點都沒事,就是希望能被理解。

21:00

社區保安馬開強

通宵保持高度警惕 守護社區安寧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整個城市變得絢爛、溫暖。馬開強已經開始他12小時孤單的值班生活。

馬開強是90後,是雲南紳頓保安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名保安員,剛入職一年,主要負責工商部門和金桂苑社區的安全巡邏,工作時間,從19點到第二天淩晨7點。

每天19點接班後,他便開始了12小時的孤單值班生活。查驗保安室安防器材是否完好;發現外來人員仔細盤問其來目的,並做好登記;巡查社區3-4次,在巡邏過程中做好社區的防火、防盜工作,對發現的可疑情況及時排除……

每隔1小時就重複著同樣的工作內容,這12小時成為了他最難熬的一段時光。12小時裡,他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並且嚴格遵守夜班巡邏制度。孤單和困乏是他值夜班遇到的最大挑戰。

“都說夜班很難熬,但這對於我們年輕人應該不是問題,白天我已經做了充分準備,養足了精神。”馬開強說。

他覺得,對於保安員,文明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的基本要求,更是踐行人民保安為人民的服務宗旨。遇到老人,馬開強主動幫忙提東西,遇到小孩,時時注意,防止他們摔倒。

馬開強希望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身邊人,讓大家互相幫助互相理解。

創文以來,馬開強感觸頗多。金桂苑社區的環境更好了,住戶也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目前,金桂苑社區增設了很多的分類垃圾桶,也規劃了許多停車位。社區裡都十分乾淨整潔,車輛沒有出現亂停亂放現象。

以前,馬開強經常遇到因停車而發生的糾紛,化解住戶之間的矛盾也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現在,他觀察,對於這種糾紛,只要稍微勸說,住戶就會互相理解,主動化解矛盾,素質提高了。

一些住戶還會給他們送去土特產、水果,馬開強覺得溫暖,他決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要繼續努力工作讓社區更安全,讓居民們更滿意。

00:00

夜班護士高利堅

照顧老年病人 辛苦但很有意義

當時鐘的指標指向下午5點,白班的護士交接完工作後,夜班護士開始了工作。在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夜班時間是下午5點到第二天早上9點。

高利堅在2004年進入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2006年進入老年病一科工作,到現在已經是第11年。由於老年病一科的特殊性,高利堅夜間值班,幾乎都在腳不離地地工作。

對待症狀較輕的老人,需要每兩個小時查房一次,對待重病人,需每隔半小時就得進病房查看情況。尤其在給老人翻身時,需要特別小心。

照顧老人,高利堅有經驗。老年人血管比較脆,皮膚比較薄,所以在做最簡單的靜脈穿刺時都需要特別小心。

“照顧老人有時就像照顧小孩一樣,需要哄著。”高利堅說,比如有的老人看見旁邊的老人有子女來看望,但自己親人沒有來,他們就會鬧脾氣,不吃飯,遇到這樣的“老小孩”,護士和護工就要哄著他們。

在市二院老年病一科,護士們會把在同一個月過生日的老人聚在一起,組織活動,和他們做一些遊戲,給他們買一個大蛋糕,讓他們一起過生日。

工作很辛苦,但高利堅覺得很有意義。“想到這些老人的現在就是我們的以後,所以會堅持下去。”高利堅說。

早上9點,夜班結束,太陽已經升起老高。在交接給白班之前,高利堅總是要把晚上老人出現的情況和各項注意事項告訴同事。這樣,她才能放心交班,安心回家。

昆明發佈整理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