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1941年後德國打1000次勝仗都必然滅亡,不需諾曼第!

二戰末期, 盟軍登陸諾曼第開了第二戰場, 宣告了德國即將滅亡, 而當時希特勒計畫先將西線登陸的盟軍擊敗趕下海, 再抽調50個師支援東線支援東線, 擊敗蘇聯的戰略計畫, 只不過失敗了, 且不說這個計畫行不行通, 其實無論能否將盟軍趕出諾曼第, 德國都毫無勝算, 1941年就已經決定了德國的未來。

軸心國的相對優勢是他們相對盟國更早組成軍事集團, 進行戰役發動。 在歐洲1939年時納粹擁有兵力僅次於蘇聯, 戰前吞併奧地利和捷克這兩個重要軍事工業國家使其戎行敏捷完結機械化。 而這個時期英法仍然對機械化推進緩慢, 對軍事改造漠不關心, 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高漲, 軍事開展備受掣肘。

美國則完全處於孤立主義的圍住中, 公民厭惡戰役, 資本家關於推進參加一戰卻沒有取得相應的利益而動火, 很快大規模裁軍約束了其實力, 僅有的優勢在於其強壯的太平洋艦隊, 還被日本海軍限制。 而蘇聯在大清除後, 損失了戰鬥力, 儘管史達林在蘇芬戰役意識到軍隊的懦弱, 開端整理軍隊, 可是這需要時間。

可以說1939年之1941年是軸心國最強的時期, 也是他們最接近成功的時候, 這個時期沒有成功就現已沒有機會了。 德、意、日相對於全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都是小國, 無法進行以綜合國力相比賽的持久戰、總體戰。 現實也如此,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沒有像德國一樣方針清晰完全炸毀美國的戰爭潛力, 反而在瓜島被美軍拖住, 只是6個月時間的美國強壯工業體系全力運轉,

美軍守住前哨島嶼並開端反擊。

總而言之, 戰爭還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軸心國和盟國差的太多了, 如果速戰不成, 即便打再多的勝仗都是徒勞, 因為, 持久的對攻戰, 拼的是消耗和國家資源潛力, 很顯然法西斯國家都不具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