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你總是管不住自己?

其實我一直不太明白直播為什麼會火。

平日休閒的時候看一兩場直播, 算是生活調劑、正規愛好, 沒毛病。

可是真有那麼多人每天守在直播平臺上按兩下666, 送遊艇送跑車, 甚至很多主播為了吸引粉絲關注, 不惜直播大量獵奇、搞怪甚至違法的行為, 這就很匪夷所思了。

本來是生活調劑的娛樂、綜藝內容, 是什麼時候開始佔據了我們生活的大半?

咪蒙的標題火了

因為我們越變越懶了

這個時代, 信息量空前龐大, 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 越來越“懶”。

工作和生活壓力大, 好不容易下了班有了可支配的時間, 看點輕鬆有趣的東西, 愉悅一下自己的大腦, 沒什麼吧?

我們覺得搞笑類比故事類更好懂, 行銷類比乾貨類更吸引眼球。

自媒體大號咪蒙就曾說過:“不能在一秒鐘看明白的標題不適合傳播, 因為讀者只能給咱們一秒”。

我們還期待反轉、腦洞, 喜歡圍觀撕逼,

看熱鬧不嫌事大。

而娛樂內容的製造者們, 一切以新奇好玩為目的, 以爭奪更多的使用者時間為目的。

熱點、爆點, 他們用辛辛苦苦“磨”出來的精神鴉片, 喂飽了我們可憐的碎片化時間。

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 這種短平快的“享受”模式, 是不是也很可怕?

可是, 為什麼人們總喜歡花時間在熱鬧一時但實則意義不大的東西上呢?

道理懂很多

可我的身體就是喜歡毫不費力

美國的心理學家們曾調查採訪過大約 300 名被試(平均年齡為 34 歲), 詢問他們對不同活動的看法。

其中一些活動屬於“被動接受型”,

就是被動地接受內容, 不用自己過多思考, 比如看電視、聽音樂、流覽社交網站;

而另一些則更為主動並且需要付出努力, 比如作畫、健身, 和學習一項新技能。

結果發現, 儘管大部分人在理智層面會把需要更多努力的活動與更長久的快樂聯繫起來, 但是他們的身體卻很誠實, 仍然會去選擇做那些被動的、做起來更為輕鬆的活動, 比如看電視。

這很好理解:我本來可以舒舒服服地葛優躺, 為什麼要費勁走出舒適區, 為長遠的快樂和所謂的“意義”去奮鬥呢?

解釋這個現象, 我想引入一個影響了我很深的物理學概念, 叫“熵”。

所謂的熵, 指的就是一個東西的混亂度。

一張雜亂的桌子, 一個因為沒有紅綠燈而通行混亂的十字路口, 一群到處亂走的遊客, 越是混亂, 越是無序, 我們就說“熵值越高”。

正如你的桌子一段時間沒人收拾就會亂, 耳機線不整理就會卷成一團一樣, 自然界總是傾向於回歸到一種“無序”和“混亂”的狀態, 這才是常態。

但我們不歡迎無序和混亂, 於是就需要付出努力。

小到打掃桌子,大到制定交通規則,都是努力使熵值減小,回到一個有序而可愛的狀態。

人們的學習過程,亦是一個讓自己的熵值減小,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

你花時間在學習工作上,生活越充實、思考越豐富,就越不容易陷入迷茫、焦慮、無所事事的人生的“混亂狀態”。

而正如物理上反自然的“熵減”過程要消耗能量一樣,我們自己的“學習”過程,就需要付出努力、承受痛苦了。

所以我很贊同一位教育專家的話:

“學習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所謂有趣的學習”。

而看綜藝、刷熱點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這種“被動接受型”的活動做起來毫不費力呀,又開心又不用動腦子。

而且更可怕的是,當你處於這種“無序”的娛樂狀態時,時間流失的速度會變得非常快。

我自己也曾是受害者。我平時特別愛刷知乎,看到好的內容也各種收藏。

知乎2016年的資料統計出來,顯示我全年共流覽了3萬多個頁面,閱讀了662萬字,相當於一套魯迅全集。

可是我真的有所收穫嗎?有肯定是有,但更多的恐怕是看個高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碎片化時代

要有更深重的危機感

今年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上提了一個理論叫做“國民總時間”,意思是隨著線民數量趨於穩定,中國線民們每天用來上網的時間的總和是一個定值了。

無論各個媒體和平臺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本質上都是對用戶的時間進行爭奪。

你看我們的時間已經稀碎了,還有這麼多人惦記著。

爭奪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犯“娛樂至上”的毛病,提供大量新奇有趣的娛樂內容,導致我們長時間沉浸其中,熵值越來越大。

所以除了這種娛樂化的活動,不妨也勸自己狠下心來,多花一些時間在需要主動完成、而痛苦亦不可避免的學習上。

這就是“離開舒適區”:你需要改變最自然放鬆的狀態,去接受一些痛苦和約束。

一味追求輕鬆有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個無序而混亂的人格,又怎能擺脫迷茫,有足夠的資本去追求想要的人生呢?

就像上面這張圖一樣,內心有序而強大,就可以讓整個人的力量指向一處,使生活充滿前進的動力和改變的可能;

而不至於在一陣狂歡之後,離開螢幕便陷入空虛和失落,連生活的方向都看不清。

請慎重對待你時間的去處,正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治療師Meg Jay在TED演講中所說:

你20多歲時所選擇做的每一件事,

都在決定你的30歲。

寫在最後

人的改變是很難的,進化以來的強大基因告訴我們,追求安穩才是常態。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經歷了人生的波折,比如考研、戀愛、求職失敗後,才有了足夠的勇氣和動力做出改變。

那樣的故事當然很勵志,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危機感來得更早一點呢?

小到打掃桌子,大到制定交通規則,都是努力使熵值減小,回到一個有序而可愛的狀態。

人們的學習過程,亦是一個讓自己的熵值減小,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

你花時間在學習工作上,生活越充實、思考越豐富,就越不容易陷入迷茫、焦慮、無所事事的人生的“混亂狀態”。

而正如物理上反自然的“熵減”過程要消耗能量一樣,我們自己的“學習”過程,就需要付出努力、承受痛苦了。

所以我很贊同一位教育專家的話:

“學習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所謂有趣的學習”。

而看綜藝、刷熱點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這種“被動接受型”的活動做起來毫不費力呀,又開心又不用動腦子。

而且更可怕的是,當你處於這種“無序”的娛樂狀態時,時間流失的速度會變得非常快。

我自己也曾是受害者。我平時特別愛刷知乎,看到好的內容也各種收藏。

知乎2016年的資料統計出來,顯示我全年共流覽了3萬多個頁面,閱讀了662萬字,相當於一套魯迅全集。

可是我真的有所收穫嗎?有肯定是有,但更多的恐怕是看個高興,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碎片化時代

要有更深重的危機感

今年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上提了一個理論叫做“國民總時間”,意思是隨著線民數量趨於穩定,中國線民們每天用來上網的時間的總和是一個定值了。

無論各個媒體和平臺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本質上都是對用戶的時間進行爭奪。

你看我們的時間已經稀碎了,還有這麼多人惦記著。

爭奪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犯“娛樂至上”的毛病,提供大量新奇有趣的娛樂內容,導致我們長時間沉浸其中,熵值越來越大。

所以除了這種娛樂化的活動,不妨也勸自己狠下心來,多花一些時間在需要主動完成、而痛苦亦不可避免的學習上。

這就是“離開舒適區”:你需要改變最自然放鬆的狀態,去接受一些痛苦和約束。

一味追求輕鬆有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個無序而混亂的人格,又怎能擺脫迷茫,有足夠的資本去追求想要的人生呢?

就像上面這張圖一樣,內心有序而強大,就可以讓整個人的力量指向一處,使生活充滿前進的動力和改變的可能;

而不至於在一陣狂歡之後,離開螢幕便陷入空虛和失落,連生活的方向都看不清。

請慎重對待你時間的去處,正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治療師Meg Jay在TED演講中所說:

你20多歲時所選擇做的每一件事,

都在決定你的30歲。

寫在最後

人的改變是很難的,進化以來的強大基因告訴我們,追求安穩才是常態。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經歷了人生的波折,比如考研、戀愛、求職失敗後,才有了足夠的勇氣和動力做出改變。

那樣的故事當然很勵志,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危機感來得更早一點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