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葉天士治腎十法

腎為先天之本, 藏精主骨生髓;腎陰腎陽, 又稱人之元陰、元陽。 強調治腎者, 張景嶽最為著稱, 提倡溫補學說者繼有趙養葵、高鼓峰、呂用晦等。 葉天士遠宗長沙, 近參諸家, 方法大備。

所列治腎十法, 一是根據腎之本身生理功能, 從補益腎陰、腎陽、腎精、腎氣立法;二是從腎與其他四髒的相關性立法, 如腎與肝、腎與脾、腎與肺之間的關係列出同治之法。 三是從祛邪角度立法, 素來有腎無實證之說, 然臨證並非如此, 如腎中賊火宜清、宜降, 在滋腎之中需加清泄之品如丹溪之知柏, 葉氏亦所恒用。 上列諸法, 皆經筆者久經取用而效驗彰著者始經采入,

非泛泛者可比。 治腎十法如下。

1.壯腎固精法

【主治】早婚之害, 精液未充, 遺泄滑漏, 或陽痿, 口鹹等。

【處方】菟絲子60g, 蛇床子60g, 覆盆子60g, 老韭子60g, 五味子60g, 沙苑子60g, 鰉魚膠丸。

【體會】藥僅七味, 皆用子類, 《本草綱目》稱“諸子皆降”, 可以直達下焦。 韭子、蛇床強壯腎陽, 覆盆、沙苑固精止泄, 菟絲、五味補腎益精。 要知精髓虧損之證, 全憑草木之藥, 未必有力, 妙在用鰉魚膠丸, 取血肉有情之品, 不特補其精液, 且可止其滑漏。

方從《千金要方》的韭子丸加減而成, 凡腎陽衰弱, 遺精滑泄, 陽痿不舉, 屢試屢驗。 此方亦可治療口鹹, 因鹹為腎味, 乃腎陽衰微, 腎水上溢口舌所致。 投以此方, 多獲良效。

2.固攝腎氣法

【主治】腎虛, 氣不攝納。 身動則氣促喘息,

或晨起喉舌乾燥, 大便幹結等。

【處方】大熟地24g, 山萸肉12g, 懷山藥12g, 補骨脂6g, 胡桃肉30g, 白茯苓9g, 懷牛膝9g, 五味子9g, 車前子9g, 蜜丸。

【加減】脈沉細, 跗腫, 足寒者, 去萸肉, 加附子;脾虛便溏者, 去牛膝, 加芡實、蓮子;耳鳴者, 加磁石。

【體會】此為加減腎氣丸之法, 減附子、肉桂之辛熱, 因腎惡燥, 不耐剛烈之藥;又減丹皮之辛泄, 澤瀉之流走, 因髒陰宜靜宜守, 惡動走辛泄之品。

加補骨脂溫而不燥, 胡桃肉辛潤多脂, 溫腎陽而滋腎液;入牛膝領諸藥下行, 五味子助腎納氣;車前子味甘質潤, 祛痰行水而不傷正。 是化腎氣丸之辛熱為辛潤之法, 乃補腎納氣之良方也。

以動靜論病, 可知病源。 如以喘證為例。 外感之喘在肺, 則動亦喘, 靜亦喘, 因外邪壅肺, 肺氣失宣降之司,

故其喘不因動靜增減。 唯虛喘之源在腎, 靜則陰凝, 氣尚可納, 動則陽化, 陰弱失納, 乃遂吸遂喘, 故症見動輒喘促, 是下元之虛, 腎氣不納之據。

此陰陽二者, 原為洽調、吸引之用, 在《內經》謂:“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今陰弱陽強, 陰陽不得其平衡, 則陽難以秘固吸納於下, 而上越為喘, 喘之甚者, 陽脫而亡, 《內經》謂“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正此之謂歟。

3.滋陰息風法

【主治】溫邪深陷少陰, 腎液被劫, 厥陽內風上冒。 病見瘛疭, 舌縮, 語音不出, 呼吸似喘, 二便不通, 神迷似寐。

【處方】真阿膠9g, 鮮生地15g, 黑元參15g, 鮮石菖蒲5g, 川黃連6g, 沖童子小便半盞。

【體會】此為護養下焦之陰, 清解深藏之溫熱, 法從仲景白通加豬膽汁湯化出。 白通加豬膽汁湯為寒伏少陰, 故用附子、乾薑溫經,

蔥白通陽, 人尿、豬膽汁咸苦陰藥為使, 引領陽藥下入少陰。

此為熱伏少陰, 溫熱深藏, 故用阿膠、元參、生地滋少陰之液以息風, 川連直清其熱, 佐菖蒲宣竅達邪, 仍以人尿為使, 引諸藥直達於腎。

蓋白通加豬膽汁湯為引陽藥直達少陰以治寒, 此為引陰藥直達少陰以治溫, 二者寒溫病源雖異, 治少陰取法則同。 葉氏將護陽溫經之法變化為護陰清溫之治, 如此推陳出新, 非心靈手巧、深入仲景堂奧者, 曷克臻此?

論其辨證:因少陰之液一虧, 肝失所養, 則厥陰之陽自動, 動則風生而上冒, 上冒則清靈之所被蒙, 故神迷如寐;少陰之脈循喉嚨, 挾舌本, 津乏上承, 故舌縮, 語音不出。

又腎司二便, 故二便不通;肺腎為母子之髒, 同司呼吸, 今腎虛納氣無力,

則呼吸似喘。 是辨證悉在少陰之據, 投以滋腎息風之劑, 實為有的放矢, 恰中病機。

4.滋陰降火法

【主治】少陰之陰不能上承, 虛陽炎炎。 咽腐不愈, 咳嗆音嘶, 或口舌生瘡等。

【處方】大生地18g, 糯稻根須30g, 人中白6g, 黑元參18g, 生甘草3g, 大雞子黃1枚。

【體會】少陰之脈循喉嚨, 挾舌本, 腎水不能上承於咽喉, 則虛火上炎而咽腐;咳嗆、音嘶為火逆津枯。 故取生地、元參滋少陰之液, 雞子黃鹹潤降火, 糯稻根甘涼生津, 人中白降火解毒, 甘草甘守津還。

同書另有案雲:“少陰空虛, 沖氣上逆, 臥則咳嗆, 咽幹隱隱燥痛, 少陰之脈循喉嚨, 陰少上承, 陽乃亢耳。 熟地、女貞子、金釵石斛、天冬、人中白、糯稻根須。 ”前者為咽腐音嘶, 陰傷過甚, 佐雞子黃、元參之鹹潤;後者為咽乾燥痛, 但取天冬、石斛之清潤,兩案互較,細微出入,各具精義。

5.降火歸腎法

【主治】齒痛數年,諸藥無效者。

【處方】山萸肉9g,北五味9g,女貞子9g,旱蓮草9g,懷牛膝9g,青鹽1.5g。

【體會】昔有“暴痛屬實,久痛屬虛”之說。虛則乃肝腎虛火之上擾,非石膏、知母等所宜,故取萸肉、五味滋肝陰,女貞、旱蓮(二至丸)補腎陰,牛膝引諸藥下行,入青鹽之咸,合成酸鹹降下、引火歸腎之法,用於虛火牙痛最宜。

6.平補三陰法

【主治】肝脾腎三髒陰液虧虛。夜熱形消,汗出,咳嗽,胃納減少,倦怠乏力等。

【處方】人參9g,熟地18g,炒懷山藥12g,五味子9g,炒黑杞子9g,芡實12g。

【加減】火升氣促,遺精者,去人參、杞子,加蓮子、金櫻子、魚膠;頭暈者,去人參,加阿膠、白芍、龜甲。

【體會】平補者,和平之補也。熟地、五味、杞子補肝腎之陰,芡實、懷山平補脾陰,髒屬陰,宜守,諸藥皆柔靜之品,加人參者,調複元氣之虛也。

7.安神交腎法

【主治】小兒或成人神氣衰弱,睡熟小便自遺。

【處方】人參9g,阿膠9g,炒黑遠志(甘草湯泡去心)6g,茯神9g,炒棗仁12g,炙黑甘草3g,桂圓肉9g。

【加減】去阿膠,加歸、芍,即“肝脾同治”法。

【體會】人參、桂圓、棗仁養心神,阿膠行陰入腎,茯神行陽入心,遠志為心腎交通之介,入甘草以和中,炒黑者,欲其入下而不守。務使水升火降,心神壯則精靈複職,心腎交而遺溺自止,不用止澀之藥,治從王道立法。

8.斂氣平沖法

【主治】脈微細,形尪羸,嗽而氣逆,下焦陽氣頗衰,最慮喘脫。

【處方】白茯苓9g,炙黑甘草3g,制附子6g,川桂枝5g,五味子9g,紫衣胡桃24g。

【體會】此《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之加味法。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茯苓淡滲化水,附子辛熱壯陽;嗽而氣逆,則腎虛失納,孤陽有無依之勢,故加五味子、胡桃肉之味酸多脂類,引陽氣下納於腎,庶免喘脫之患。

蓋方為痰飲素盛,陽氣衰微而設,如無痰濕之嗽之逆,而有腎氣不攝之喘,前有固攝腎氣之法在。此方在《未刻本葉氏醫案》中兩見,如又一案雲:“嗽逆,沖氣不納,形浮。茯苓、桂枝、北五味、炙甘草。”此則脈不微細,其陽未傷,故無附子、胡桃,直為仲景原方。細推葉氏方藥,多本仲景,或取其意,或用其方,唯善於加減變化,推陳出新,是人所難能之處。

9.脾腎同治法

【主治】脾腎兩虛,火虛不能生土。不饑妨食,或脾腎不攝,五更泄瀉。

【處方】人參9g,巴戟肉9g,益智仁5g,白茯苓9g,胡蘆巴6g,炒菟絲子9g。

【加減】能食,泄瀉者,去茯苓、胡蘆巴,加補骨脂、芡實;脈細,肢涼者,去茯苓,加附片;腎虛腰痛者,去益智,加杜仲。

【體會】脾腎之陽兩衰,命門無火,不能上溫脾土。脾主升,如不升則清氣下陷,以致精反為濁而泄瀉;脾主運化,如失運化,即不瀉亦必腹滿、不饑而妨食;又腎為胃關,腎火衰則關門不固而為瀉。用參、苓、益智以補脾陽,巴戟、菟絲、胡蘆巴以補腎陽,全方使腎火充而脾土溫,腎陽壯而胃關固。補下溫中,一方兩利,故曰同治。

10.金水同治法

【主治】肺腎臟陰虧損,或陰虛內熱。咳嗽,氣逆吐血,盜汗,脈細數等。

【處方】大熟地18g,白茯神9g,天門冬9g,原麥冬9g,北沙參18g,川石斛9g。

【加減】脈左弦數,肝陽上逆吐血者,去沙參、麥冬,加牡蠣、阿膠(乙癸同治法);陰虛陽亢,頭旋,不寐或咽幹者,去沙參、麥冬,加龜甲、雞子黃;氣逆吐血者,去沙參、麥冬,加牡蠣、牛膝;盜汗者,去沙參、麥冬,加五味子、牡蠣。

【體會】肺金、腎水子母之髒,金旺可以生水,水旺亦可涵金,故有同治之法。用熟地補水,有滋膩之滯,唯協茯苓(神)則不滯;石斛益陰養胃,天冬生津滋腎,二者皆甘平之性,涼潤生津,佐熟地以補腎陰;補肺陰,則沙參、麥冬兩味已足。

蓋石斛、天冬、生地(熟地亦可改用生地)亦為養肺陰之佳品,如減去沙參、麥冬兩味肺經之藥,即為地、斛、冬、神四味入腎之品,與六味地黃丸相較,彼有萸肉、丹皮之酸收辛泄,此則純為甘涼養陰,藥性更為馴良。

若以地、斛、冬、神為基方,加牡蠣、女貞或阿膠、白芍,即成乙癸同治法,用治腎津虧乏,肝陽上冒極效;或加重鎮以攝腎,或入止澀以固精,或加安神以寧心,或入苦味以堅陰,或入介類以潛陽,或更入大隊厚味以填下,妙用多端,凡陰虧諸證,無不鹹宜。

以上治腎十法,以調補腎陰、腎陽為主,旁及腎與肺,腎與心,腎與肝,腎與脾等證治,僅以示例而已,其中變法甚多,不能一一備舉。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葉方發微》,俞嶽真著,俞行整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但取天冬、石斛之清潤,兩案互較,細微出入,各具精義。

5.降火歸腎法

【主治】齒痛數年,諸藥無效者。

【處方】山萸肉9g,北五味9g,女貞子9g,旱蓮草9g,懷牛膝9g,青鹽1.5g。

【體會】昔有“暴痛屬實,久痛屬虛”之說。虛則乃肝腎虛火之上擾,非石膏、知母等所宜,故取萸肉、五味滋肝陰,女貞、旱蓮(二至丸)補腎陰,牛膝引諸藥下行,入青鹽之咸,合成酸鹹降下、引火歸腎之法,用於虛火牙痛最宜。

6.平補三陰法

【主治】肝脾腎三髒陰液虧虛。夜熱形消,汗出,咳嗽,胃納減少,倦怠乏力等。

【處方】人參9g,熟地18g,炒懷山藥12g,五味子9g,炒黑杞子9g,芡實12g。

【加減】火升氣促,遺精者,去人參、杞子,加蓮子、金櫻子、魚膠;頭暈者,去人參,加阿膠、白芍、龜甲。

【體會】平補者,和平之補也。熟地、五味、杞子補肝腎之陰,芡實、懷山平補脾陰,髒屬陰,宜守,諸藥皆柔靜之品,加人參者,調複元氣之虛也。

7.安神交腎法

【主治】小兒或成人神氣衰弱,睡熟小便自遺。

【處方】人參9g,阿膠9g,炒黑遠志(甘草湯泡去心)6g,茯神9g,炒棗仁12g,炙黑甘草3g,桂圓肉9g。

【加減】去阿膠,加歸、芍,即“肝脾同治”法。

【體會】人參、桂圓、棗仁養心神,阿膠行陰入腎,茯神行陽入心,遠志為心腎交通之介,入甘草以和中,炒黑者,欲其入下而不守。務使水升火降,心神壯則精靈複職,心腎交而遺溺自止,不用止澀之藥,治從王道立法。

8.斂氣平沖法

【主治】脈微細,形尪羸,嗽而氣逆,下焦陽氣頗衰,最慮喘脫。

【處方】白茯苓9g,炙黑甘草3g,制附子6g,川桂枝5g,五味子9g,紫衣胡桃24g。

【體會】此《金匱》桂苓五味甘草湯之加味法。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茯苓淡滲化水,附子辛熱壯陽;嗽而氣逆,則腎虛失納,孤陽有無依之勢,故加五味子、胡桃肉之味酸多脂類,引陽氣下納於腎,庶免喘脫之患。

蓋方為痰飲素盛,陽氣衰微而設,如無痰濕之嗽之逆,而有腎氣不攝之喘,前有固攝腎氣之法在。此方在《未刻本葉氏醫案》中兩見,如又一案雲:“嗽逆,沖氣不納,形浮。茯苓、桂枝、北五味、炙甘草。”此則脈不微細,其陽未傷,故無附子、胡桃,直為仲景原方。細推葉氏方藥,多本仲景,或取其意,或用其方,唯善於加減變化,推陳出新,是人所難能之處。

9.脾腎同治法

【主治】脾腎兩虛,火虛不能生土。不饑妨食,或脾腎不攝,五更泄瀉。

【處方】人參9g,巴戟肉9g,益智仁5g,白茯苓9g,胡蘆巴6g,炒菟絲子9g。

【加減】能食,泄瀉者,去茯苓、胡蘆巴,加補骨脂、芡實;脈細,肢涼者,去茯苓,加附片;腎虛腰痛者,去益智,加杜仲。

【體會】脾腎之陽兩衰,命門無火,不能上溫脾土。脾主升,如不升則清氣下陷,以致精反為濁而泄瀉;脾主運化,如失運化,即不瀉亦必腹滿、不饑而妨食;又腎為胃關,腎火衰則關門不固而為瀉。用參、苓、益智以補脾陽,巴戟、菟絲、胡蘆巴以補腎陽,全方使腎火充而脾土溫,腎陽壯而胃關固。補下溫中,一方兩利,故曰同治。

10.金水同治法

【主治】肺腎臟陰虧損,或陰虛內熱。咳嗽,氣逆吐血,盜汗,脈細數等。

【處方】大熟地18g,白茯神9g,天門冬9g,原麥冬9g,北沙參18g,川石斛9g。

【加減】脈左弦數,肝陽上逆吐血者,去沙參、麥冬,加牡蠣、阿膠(乙癸同治法);陰虛陽亢,頭旋,不寐或咽幹者,去沙參、麥冬,加龜甲、雞子黃;氣逆吐血者,去沙參、麥冬,加牡蠣、牛膝;盜汗者,去沙參、麥冬,加五味子、牡蠣。

【體會】肺金、腎水子母之髒,金旺可以生水,水旺亦可涵金,故有同治之法。用熟地補水,有滋膩之滯,唯協茯苓(神)則不滯;石斛益陰養胃,天冬生津滋腎,二者皆甘平之性,涼潤生津,佐熟地以補腎陰;補肺陰,則沙參、麥冬兩味已足。

蓋石斛、天冬、生地(熟地亦可改用生地)亦為養肺陰之佳品,如減去沙參、麥冬兩味肺經之藥,即為地、斛、冬、神四味入腎之品,與六味地黃丸相較,彼有萸肉、丹皮之酸收辛泄,此則純為甘涼養陰,藥性更為馴良。

若以地、斛、冬、神為基方,加牡蠣、女貞或阿膠、白芍,即成乙癸同治法,用治腎津虧乏,肝陽上冒極效;或加重鎮以攝腎,或入止澀以固精,或加安神以寧心,或入苦味以堅陰,或入介類以潛陽,或更入大隊厚味以填下,妙用多端,凡陰虧諸證,無不鹹宜。

以上治腎十法,以調補腎陰、腎陽為主,旁及腎與肺,腎與心,腎與肝,腎與脾等證治,僅以示例而已,其中變法甚多,不能一一備舉。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葉方發微》,俞嶽真著,俞行整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