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畫山水遇瓶頸咋辦?看李可染寫生稿才明白向大自然學習多麼重要

很多人學山水有一段時間了, 畫著畫著發現老是那樣無法突破, 遇到瓶頸時不防靜下心來, 重新向大自然學習。 看看李可染的寫生稿就會明白, 寫生有多重要了。

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 他強調創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 從有到無, 從單純到豐富, 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 他從范寬、李唐、龔賢、黃賓虹等古今大師那裡汲取了創造朴茂深雄風格的營養, 又迥然不同於他們。 他多取材于江南與巴蜀名山大川, 因而融鑄了他風格中的幽與秀。 他的純樸、醇厚的北方素質又使他的風格溶入了樸茂深沉。

並將光引入畫面, 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 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從總體看, 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山水畫更靠近了物件的感性真實, 從某種意義上看減弱了意與形式趣味的獨立性。 這是對於明清以來山水畫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傾向的一種補正和突破, 且與五·四運動以來注重寫實的文藝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遍歷江南, 以傳統筆墨技法旅行寫生, 並自然地化入西畫寫實技巧, 于現實中尋味詩情, 以寫生山水開畫壇新風。 晚年以“計黑當白”的反向思維進行創造性地發揮, 進入益趨渾厚蒼黑的老境。 也說“精讀大自然”的方法唯有寫生。 他的寫生貫穿於50至80年代, 而集中於1954至1959年, 先後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陝西諸省,

每次出去少則兩個月, 多則半年以上, 都畫回大量作品。 最久的一次八個月, 行程兩萬多裡, 得畫兩百餘幅。 為了一個好的景色, 他經常徒步走數十裡;每畫一幅寫生都要坐幾小時甚至一天。 在荒山野地之中, 渴了喝幾口涼水、餓了吃兩口硬燒餅的境況是常事, 有時還會遇到狂風大雨、急流險灘。 為了寫生, 他付出了堅苦的代價。

他認為學習傳統繪畫, 第一步須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 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來。 這是他幾十年藝術實踐的總結, 也體現著他對傳統和創造的普遍看法。

李可染把寫生作為創新的試驗田, 帶著問題去寫生。 他思考的問題都是山水畫領域的基本問題,

諸如如何轉換傳統筆墨, 寫生的筆法如何與傳統對接, 新的社會事物形象如何與山水形象協調, 如何突破傳統構圖模式、提煉新的意境等等

李可染從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從他的素描寫生稿中可見一斑。

素描寫生稿

毛主席詞意圖設色紙本 1972年作

縱觀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滿”、“崛”、“澀”為特色。此幅卻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不由得讓人想起令人過目難忘的《萬山紅遍》。同樣是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紅色題材,《萬山紅遍》濃烈激昂、酣暢淋漓。

李可染代表作之一《萬山紅遍》

《雄關漫道·蒼山如海》李可染毛澤東詩意山水題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雄關漫道·蒼山如海》取材自毛澤東詩意。構圖與技法呈現出李家山水的典型特色:主景幾座山峰巍然聳立,著意強化了山體平面感,更顯其頂天立地、高大雄渾;遠景以疏簡的筆墨勾勒出群山延綿的氣勢宏大,突出空間與意境之深遠。無邊無際的蒼翠峰巒間,無限延伸的山路上則是行進中的紅軍,紅旗飄揚、英姿勃發,可謂氣勢如虹。畫面結構極為單純、筆墨極為豐富,一座座、一層層的山巒化為更加整體、宏偉的山峰,氣勢磅礴、意境廣闊,壯景與詞意相互呼應,雄沉壯闊。

李可染的速寫作品同樣感染力深,他留下的大理速寫稿中,人物、山水、船、碼頭等等一應俱全。可見深入生活之強烈。

動物

雁岩一景設色紙本 1962年作(759萬元,2011年西泠春拍)

《雁岩一景》是一件瞭解李可染山水寫生觀的演變,以及認識李家山水畫面貌特徵的關鍵作品。此件於1962年創作完成。從李可染踐行山水寫生至此,歷時數十年,他昇華“寫生”提出“采一煉十”的創作主張。《雁岩一景》體現了李可染山水畫中對山體塑造的飽滿、結實、緊湊的特徵。而在層層渲染的墨色山林中,處處都有令我們眼前一亮的神來之筆,如近景處表現溪水活脫出挑的“飛白”;“留白”的村落;宛如山體高光、反光的“擠白”以及遊移在遠山間的氤氳之白,畫家巧妙地製造出強烈的對比,通過幾處亮點串聯成畫面的觀賞線索,這一切處理的如此巧妙,極具功底。

樓臺煙雨圖1962年作

這是李可染畫江南風景的代表作,描繪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幽淡為宗,極盡渾厚華滋之致,清新生動、酣暢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質樸。安靜清新的江南水鄉,綠色掩映下的小橋流水人家,水乳交融的江南風景,早已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而在掩映了黑與白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畫藝,妙手成春,令人敬仰。光彩、亮快、亮點閃爍之間,一條長河,縱貫古城。此圖屋宇亭台,疏疏落落,神奇交錯。石橋、舟船,清晰可鑒。通道河流作為主要中軸,而那原本熙攘的街景,隱沒於暗影之中,消失蹤影。

李可染從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從他的素描寫生稿中可見一斑。

素描寫生稿

毛主席詞意圖設色紙本 1972年作

縱觀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滿”、“崛”、“澀”為特色。此幅卻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不由得讓人想起令人過目難忘的《萬山紅遍》。同樣是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紅色題材,《萬山紅遍》濃烈激昂、酣暢淋漓。

李可染代表作之一《萬山紅遍》

《雄關漫道·蒼山如海》李可染毛澤東詩意山水題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雄關漫道·蒼山如海》取材自毛澤東詩意。構圖與技法呈現出李家山水的典型特色:主景幾座山峰巍然聳立,著意強化了山體平面感,更顯其頂天立地、高大雄渾;遠景以疏簡的筆墨勾勒出群山延綿的氣勢宏大,突出空間與意境之深遠。無邊無際的蒼翠峰巒間,無限延伸的山路上則是行進中的紅軍,紅旗飄揚、英姿勃發,可謂氣勢如虹。畫面結構極為單純、筆墨極為豐富,一座座、一層層的山巒化為更加整體、宏偉的山峰,氣勢磅礴、意境廣闊,壯景與詞意相互呼應,雄沉壯闊。

李可染的速寫作品同樣感染力深,他留下的大理速寫稿中,人物、山水、船、碼頭等等一應俱全。可見深入生活之強烈。

動物

雁岩一景設色紙本 1962年作(759萬元,2011年西泠春拍)

《雁岩一景》是一件瞭解李可染山水寫生觀的演變,以及認識李家山水畫面貌特徵的關鍵作品。此件於1962年創作完成。從李可染踐行山水寫生至此,歷時數十年,他昇華“寫生”提出“采一煉十”的創作主張。《雁岩一景》體現了李可染山水畫中對山體塑造的飽滿、結實、緊湊的特徵。而在層層渲染的墨色山林中,處處都有令我們眼前一亮的神來之筆,如近景處表現溪水活脫出挑的“飛白”;“留白”的村落;宛如山體高光、反光的“擠白”以及遊移在遠山間的氤氳之白,畫家巧妙地製造出強烈的對比,通過幾處亮點串聯成畫面的觀賞線索,這一切處理的如此巧妙,極具功底。

樓臺煙雨圖1962年作

這是李可染畫江南風景的代表作,描繪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幽淡為宗,極盡渾厚華滋之致,清新生動、酣暢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質樸。安靜清新的江南水鄉,綠色掩映下的小橋流水人家,水乳交融的江南風景,早已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而在掩映了黑與白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畫藝,妙手成春,令人敬仰。光彩、亮快、亮點閃爍之間,一條長河,縱貫古城。此圖屋宇亭台,疏疏落落,神奇交錯。石橋、舟船,清晰可鑒。通道河流作為主要中軸,而那原本熙攘的街景,隱沒於暗影之中,消失蹤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