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杜絕企業上雲“尷尬症”

導讀:“如果你愛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 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 因為那裡是地獄。 ”這是曾經轟動一時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最經典的臺詞。

雲計算, 不管企業是追逐它還是抗拒它, 它都註定是企業數位化轉型避不開的一步。 “雲計算, 一切為了業務。 ”深信服科技CEO何朝曦的這句話鏗鏘有力。

賽迪顧問的調查資料顯示, 2014年到2016年, 中國雲計算市場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 2016年整體市場規模達到2797億元, 其中雲計算基礎設施這一部分所占比例高達60.2%。 雲計算除了在互聯網行業發展比較成熟以外, 電信、政府、金融等行業也處於爆發期, 而製造、能源、醫療等行業緊隨其後。 但是, 我們也發現, 在企業上雲的大潮中, 出現了“為上雲而上雲”或“被逼上雲”的尷尬情況。 企業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上述情況, 順利上雲呢?

讓雲成為關鍵基礎設施

企業雲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業務的成功。 這是企業上雲必須把握的核心原則。 據協力廠商統計資料, 目前中國企業60%的投資還是集中在基礎設施上, 而對於應用系統、運維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 這是企業在上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正和彌補的。

現在大多數的資料中心仍舊採用傳統的三層架構, 而企業在上雲的過程中, 必須對現有的資料中心架構“動大手術”。 “未來, 企業私有雲架構會逐步轉向超融合。 ”何朝曦相信, “使用者需要的是一個融合的、智慧的、安全的和極簡的雲。 這也是深信服努力的方向。 只有融合的雲才能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

這裡需要對“極簡的雲”多做一下解釋。 所謂極簡, 包含三層含義, 即“架構極簡”,

也就是以超融合架構為基礎, 實現部署和管理的簡化, 另外兩個重要因素是“運維極簡”和“使用極簡”。 極簡的雲才是雲的本質和優勢, 也只有極簡的雲才能降低企業上雲的門檻, 讓所有用戶受益。

經過十年的發展和實踐, 人們終於知道雲計算是靠譜的。 從現在開始的接下來的十年, 我們要用雲計算取代傳統IT架構, 讓雲成為關鍵基礎設施。 那麼再下一個十年呢?雲計算可能也會變成“傳統架構”。 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也說明了企業上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進入雲計算的“下半場”, 傳統企業成了上雲的主力軍。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何寶宏概括了企業級雲計算的幾個特徵:

第一, 省錢並不是企業上雲的關鍵點,

企業使用者其實更關注系統可控、資料安全、隱私保護等;

第二, 技術並不是上雲的熱點, 服務才是重點;

第三, 與其說公有雲是焦點, 不如說企業更注重雲生態圈的建立。

《2017可信雲觀察》顯示, 由於政策到位、技術逐漸成熟、需求得到釋放, 在中國, 以下四大雲計算領域將率先迎來爆發:政務雲市場競爭已趨白熱化, 金融雲初入軌道, 人工智慧(AI)雲正在興起, 工業雲正處於醞釀期。

為了滿足企業雲化的多樣化需求, 深信服早就開始佈局並研發, 現擁有四大雲計算產品線——企業級雲、分支雲、桌面雲和公有雲。 企業級雲主要是指企業私有雲, 其基礎框架採用了超融合, 將計算、存儲、網路等IT資源全部虛擬化, 並將安全功能嵌入其中。

目前, 深信服的超融合已經反覆運算到第三代, 最低從2個節點起配, 可隨應用需求輕鬆擴展, 助力企業用戶“一鍵上雲”, 完成無縫遷移。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對此深有感觸, 在其將應用逐一遷移到深信服超融合構建的企業級雲平臺上時, 幾乎沒有改動任何應用代碼, 也基本沒有借助外部的技術力量, 僅靠自己的技術人員就順利完成了遷移。

深信服針對其超融合構建的企業級雲平臺, 對市場主流的資料庫、ERP軟體等進行了優化, 方便應用的平滑遷移。 這也是深信服實現IT資源服務化目標的重要一步。 目前, 深信服的企業級雲用戶已經超過了1000家, 覆蓋政府、金融、教育等行業, 以及大中型企業用戶。 基於超融合構建的企業級雲已經成了企業上雲的最佳途徑之一。

在近日舉行的2017深信服創新技術論壇上,深信服創新性地引入了“小課堂”,針對企業級安全、企業級雲計算,以及金融、政府、運營商、教育和企業無線五大行業應用場景,進行現場教學,而教學所用的系統就是深信服在現場搭建的桌面雲,總共部署了336個點。其中一堂課的主題是“關鍵應用上雲怎麼玩?”,吸引了很多用戶參與。

一步上雲

當前,企業上雲其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有許多互聯網企業上雲的成功案例,但它們的經驗只能做為參考,並不能完全照搬,畢竟企業用戶的需求與互聯網客戶有比較大的差異。

從2015年開始構思新的資料中心建設方案,到2016年項目實施,直至2017年初完成以超融合為基礎的雲平臺建設項目終驗,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是國內較早接觸企業雲超融合的用戶。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實踐,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總結出的經驗是:企業上雲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需求、雲的應用場景,以及要達到的目標等,然後再看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那樣針對性會更強,才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將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考慮進來,準備好預案。

與許多傳統企業一樣,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前的IT構建模式也是“煙囪式”的,即為每一個交易或應用單獨構建一套IT系統,從而導致了資料不能共用,交易受到影響。2015年是一個轉捩點,上海聯合產權交易下決心將原有IT系統推倒重建,而且要一步從原有架構跨越到雲。同時,為了配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事業改制,交易所的IT部門計畫實現公司化運作,這對交易所IT基礎設施的變革也是一個契機。

“我曾經設想過最壞的結果,就是新的資料中心建成後,原來的所有應用都不能順利遷移上雲。但是實際結果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等待更好遷移時間點的交易系統以外,其他所有應用都已平滑地遷移到了新的雲平臺上。”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網路資訊部總經理劉曉軍解釋說,“我們的情況比較特殊,正好要建新的資料中心,而且歷史包袱小,所以才敢一步上雲。如果企業有比較重的歷史包袱,在轉雲的過程中還是要循序漸進,持續反覆運算,走得更穩妥一點。”

上海聯交所資料中心拓撲圖

在雲解決方案的選擇上,雖然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最終選擇了超融合構建的企業級雲,不過它並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追時髦,而是真正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舉例來說,現在非常流行的超融合一體機,可以大大簡化方案的部署、應用和運維。雖然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也追求簡單、易用,但是考慮到IT系統整體投資情況、自身技術人員的能力養成,以及不希望被廠商綁定,所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根據自己的業務定位和長遠規劃,放棄了超融合一體機,而採用了深信服的企業級雲超融合軟體,搭配標準的x86伺服器。從實際效果看,達到了當初的預期。

行業雲的探索

作為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領頭羊之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利用此次IT基礎架構變革之機,也在行業雲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比如在金融行業,像興業數金這樣的創新性企業,除了為銀行自身的業務提供支援以外,也對本行業內的中小金融機構輸出技術和服務。行業雲正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興起。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作法是:對內,先逐步將其下屬的各交易服務平臺都遷移到雲上來;對外,通過引進產權行業SaaS軟體供應商等,為行業內的其他交易所,或者政府部門、集團型大客戶等提供雲服務。

據估算,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遠期規劃的雲基礎設施中,只有30%-40%用於滿足自己的業務需求,其他都可以根據需要開放出來,如果論規模,可望容納全國的產權交易。

基於交權交易行業的特殊性,各產權交易所基本按地域劃分,同行之間更多是合作,而非競爭。通過資本或資訊系統的方式,而非行政手段,有可能形成區域性的交易中心市場,實現集聚和規模效應,這是一種趨勢。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產權交易所有可能脫穎而出,成為產權交易領域行業雲的最先探索者。上海聯合交權交易所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按照計畫,上海聯合交權交易所最核心的交易系統將於今年9月遷到雲上。之後,上海聯合交權交易所將著手建立同城雙活資料中心,然後向兩地三中心演進,以後就是視應用所需再進行擴容。你可能想像不到,劉曉軍負責的網路資訊部有8個人,其中只有“半個人”負責機房的運維,這也是雲計算帶來的好處之一吧,大大減輕了運維人員的工作量。

對於所有的企業來說,安全、穩定都是第一位的,上雲也不例外。“性能有時候是第二位元的。”劉曉軍說得很坦白,“雲計算的特性之一就是彈性擴容,如果性能不夠,可以用更多設備進行堆疊,但是安全不是只靠錢可以買來的。小到一個產品的設計,大到一個雲計算系統的建設,必須從一開始就將安全因素考慮進去。超融合、多副本機制等本身就是對安全的一種有效保障。”

剛開始接觸深信服的企業級雲超融合解決方案時,劉曉軍也曾感到疑惑,為什麼做安全的深信服“跨界”做起了雲計算?在對深信服的企業級雲超融合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瞭解後,劉曉軍認為,深信服的做法是對的,它將安全的特性、能力都植入了其企業級雲超融合解決方案,這讓用戶感到放心。

關鍵是自己

其實,企業上雲的途徑有很多種,並沒有一定之規。企業可以借鑒成功者的經驗,但最終一定要對自己的需求有深入的瞭解,對上雲這件事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從傳統IT架構一步上雲,看似冒著巨大風險,但實際上因為它對自己的需求心中有數,而且在上雲前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包括策略、方案選型,以及遇到問題後的應急預案等,再加上一個像深信服這樣志同道合又具備相當技術能力的合作夥伴,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上雲之旅有了一個漂亮的開端。

在近日舉行的2017深信服創新技術論壇上,深信服創新性地引入了“小課堂”,針對企業級安全、企業級雲計算,以及金融、政府、運營商、教育和企業無線五大行業應用場景,進行現場教學,而教學所用的系統就是深信服在現場搭建的桌面雲,總共部署了336個點。其中一堂課的主題是“關鍵應用上雲怎麼玩?”,吸引了很多用戶參與。

一步上雲

當前,企業上雲其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有許多互聯網企業上雲的成功案例,但它們的經驗只能做為參考,並不能完全照搬,畢竟企業用戶的需求與互聯網客戶有比較大的差異。

從2015年開始構思新的資料中心建設方案,到2016年項目實施,直至2017年初完成以超融合為基礎的雲平臺建設項目終驗,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是國內較早接觸企業雲超融合的用戶。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實踐,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總結出的經驗是:企業上雲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需求、雲的應用場景,以及要達到的目標等,然後再看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那樣針對性會更強,才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將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考慮進來,準備好預案。

與許多傳統企業一樣,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前的IT構建模式也是“煙囪式”的,即為每一個交易或應用單獨構建一套IT系統,從而導致了資料不能共用,交易受到影響。2015年是一個轉捩點,上海聯合產權交易下決心將原有IT系統推倒重建,而且要一步從原有架構跨越到雲。同時,為了配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事業改制,交易所的IT部門計畫實現公司化運作,這對交易所IT基礎設施的變革也是一個契機。

“我曾經設想過最壞的結果,就是新的資料中心建成後,原來的所有應用都不能順利遷移上雲。但是實際結果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等待更好遷移時間點的交易系統以外,其他所有應用都已平滑地遷移到了新的雲平臺上。”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網路資訊部總經理劉曉軍解釋說,“我們的情況比較特殊,正好要建新的資料中心,而且歷史包袱小,所以才敢一步上雲。如果企業有比較重的歷史包袱,在轉雲的過程中還是要循序漸進,持續反覆運算,走得更穩妥一點。”

上海聯交所資料中心拓撲圖

在雲解決方案的選擇上,雖然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最終選擇了超融合構建的企業級雲,不過它並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追時髦,而是真正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舉例來說,現在非常流行的超融合一體機,可以大大簡化方案的部署、應用和運維。雖然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也追求簡單、易用,但是考慮到IT系統整體投資情況、自身技術人員的能力養成,以及不希望被廠商綁定,所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根據自己的業務定位和長遠規劃,放棄了超融合一體機,而採用了深信服的企業級雲超融合軟體,搭配標準的x86伺服器。從實際效果看,達到了當初的預期。

行業雲的探索

作為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領頭羊之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利用此次IT基礎架構變革之機,也在行業雲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比如在金融行業,像興業數金這樣的創新性企業,除了為銀行自身的業務提供支援以外,也對本行業內的中小金融機構輸出技術和服務。行業雲正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興起。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作法是:對內,先逐步將其下屬的各交易服務平臺都遷移到雲上來;對外,通過引進產權行業SaaS軟體供應商等,為行業內的其他交易所,或者政府部門、集團型大客戶等提供雲服務。

據估算,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遠期規劃的雲基礎設施中,只有30%-40%用於滿足自己的業務需求,其他都可以根據需要開放出來,如果論規模,可望容納全國的產權交易。

基於交權交易行業的特殊性,各產權交易所基本按地域劃分,同行之間更多是合作,而非競爭。通過資本或資訊系統的方式,而非行政手段,有可能形成區域性的交易中心市場,實現集聚和規模效應,這是一種趨勢。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產權交易所有可能脫穎而出,成為產權交易領域行業雲的最先探索者。上海聯合交權交易所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按照計畫,上海聯合交權交易所最核心的交易系統將於今年9月遷到雲上。之後,上海聯合交權交易所將著手建立同城雙活資料中心,然後向兩地三中心演進,以後就是視應用所需再進行擴容。你可能想像不到,劉曉軍負責的網路資訊部有8個人,其中只有“半個人”負責機房的運維,這也是雲計算帶來的好處之一吧,大大減輕了運維人員的工作量。

對於所有的企業來說,安全、穩定都是第一位的,上雲也不例外。“性能有時候是第二位元的。”劉曉軍說得很坦白,“雲計算的特性之一就是彈性擴容,如果性能不夠,可以用更多設備進行堆疊,但是安全不是只靠錢可以買來的。小到一個產品的設計,大到一個雲計算系統的建設,必須從一開始就將安全因素考慮進去。超融合、多副本機制等本身就是對安全的一種有效保障。”

剛開始接觸深信服的企業級雲超融合解決方案時,劉曉軍也曾感到疑惑,為什麼做安全的深信服“跨界”做起了雲計算?在對深信服的企業級雲超融合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瞭解後,劉曉軍認為,深信服的做法是對的,它將安全的特性、能力都植入了其企業級雲超融合解決方案,這讓用戶感到放心。

關鍵是自己

其實,企業上雲的途徑有很多種,並沒有一定之規。企業可以借鑒成功者的經驗,但最終一定要對自己的需求有深入的瞭解,對上雲這件事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從傳統IT架構一步上雲,看似冒著巨大風險,但實際上因為它對自己的需求心中有數,而且在上雲前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包括策略、方案選型,以及遇到問題後的應急預案等,再加上一個像深信服這樣志同道合又具備相當技術能力的合作夥伴,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上雲之旅有了一個漂亮的開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