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北國江南”白洋澱

白洋澱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 位於河北省中部, 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匯水形成, 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瀦龍河等河流。 平均蓄水量13.2億立方米。 現有大小澱泊143個, 其中以白洋澱較大, 總稱白洋澱。 2007年5月8日, 保定市安新白洋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景點介紹

景點評級

國家級AAAAA風景區白洋澱分屬保定市的安新、雄縣、容城、高陽以及滄州市的任丘五個縣管轄, 其中85%的水域在保定市安新縣境內, 在眾多的澱泊中, 白洋澱最大, 因此稱為“白洋澱”。 白洋澱由90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 3700多條溝壕, 12萬畝蘆葦, 39個島村組成, 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143個澱泊, 這些形狀各異的澱泊, 最大的有兩萬多畝, 煙波浩淼, 水天一色, 最小的不到百畝, 綠葦環抱, 恬逸幽靜。 白洋澱自古就以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聞名於世,

素有“日進鬥金”、“四季皆秋”之譽。

白洋澱氣候宜人, 風景絕美, 四季競秀, 妙趣天成。 春光降臨, 蘆芽競出, 滿澱碧翠;每至盛夏, “蒲綠荷紅”, 岸柳如煙;時逢金秋, 蘆蕩飛雪, 稻俗飄香;隆冬時節, 堅冰似玉, 坦蕩無垠。

白洋澱是典型的北方濕地, 自古以來就以物產豐富著稱。 它是鳥的王國、魚的樂園、多種水生植的博物館, 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白洋澱遊區分六大景區, 即鴛鴦島民俗文化景區、荷花觀賞景區、生態遊樂景區、休閒娛樂景區、碼頭觀光景區、民俗村觀光景區。 每個景區各具特色,

它們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 使所有的客人游得盡興, 玩得開心、吃得爽意, 住得溫馨。

白洋澱景區介紹

白洋澱位於保定境內的安新縣, 是國家重點旅遊區和開放區。 水域面積 366平方公里, 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南距石家莊189公時, 北距北京162公里, 東距天津155公里,

是京津冀腹地。 白洋澱有143個澱泊, 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 澱澱相通, 溝濠相連, 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宮。 澱區景色秀麗, 物產豐富, 一年四季, 景隨時移。

就取材於“雁翎隊”。 著名作家孫犁的《荷花澱》, 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均以澱區為題材。 白洋澱兒女那颯爽英姿, 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白洋澱的水域構造獨特。它既有異於中國南方的內陸湖泊,又不同於北方的人工水庫,它不是連在一起的一片汪洋,而是由多條河流將各個澱泊連在一起,從而形成溝壕縱橫,河澱相連,蘆蕩蓮塘星羅棋佈,一個個澱泊既相互分割又相互聯結的佈局。白洋澱內有村莊,有田園,3700多條溝壕和12萬畝葦田,將整個澱區分割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澱泊,形成澱中有澱,田園交錯,溝壕縱橫相連,水域遼闊的特有自然景觀。白洋澱水域遼闊,水質良好,物產豐富,鱖魚、鯉魚、元魚、青蝦、河蟹遠近馳名,蓮、藕、菱、芡更是久負盛名。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白洋澱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著名作家孫犁的《白洋澱紀事》,奠定了新中國文壇“荷花澱”流派的基礎。《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雁翎隊》等優秀文學作品,更給白洋澱染上了濃郁的文化和傳奇的色彩。

白洋澱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白洋澱的水上遊擊隊——雁翎隊

相關內容

年均氣溫7.3~12.7℃。全年各澱區均偏鹼性,為水生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它是我國重要的魚、蝦、河蟹、中華鱉和蘆葦等生產基地之一。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生產者,是決定自養型水體初級生產力的重要成分。葉綠素含量、生物量和生產量是浮游植物生態學研究中最常用的3個指標。測定這3個指標就能從不同角度闡明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結構與功能,亦可用來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魚塘肥力、推算初級生產力和魚產量及解決漁業生產中的一些實際應用問題。

主要景點

白洋澱位於38o44'-38o59'N,115o45'-116o26'E,海拔8m,面積366km,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泊。水深2~4m,蓄水量3.12×10m。

白洋澱是華北大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地跨河北眾多縣境,距保定市45公里,距京、津各140餘公里。當水位達10.5米時,水域面積為366平方公里,安新縣境內面積由37000多條溝渠組成。澱內溝壕縱橫,將全澱分割成146個澱泊,因白洋澱面積最大,故以命名。白洋澱自古以風景秀麗聞名於世,素有“華北明珠”“北國江南”之美譽。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西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遊覽指引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莊)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歎。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禦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于澱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裡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遊覽圍獵。

仍被全國人民傳揚歌頌。

白洋澱的水域構造獨特。它既有異於中國南方的內陸湖泊,又不同於北方的人工水庫,它不是連在一起的一片汪洋,而是由多條河流將各個澱泊連在一起,從而形成溝壕縱橫,河澱相連,蘆蕩蓮塘星羅棋佈,一個個澱泊既相互分割又相互聯結的佈局。白洋澱內有村莊,有田園,3700多條溝壕和12萬畝葦田,將整個澱區分割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澱泊,形成澱中有澱,田園交錯,溝壕縱橫相連,水域遼闊的特有自然景觀。白洋澱水域遼闊,水質良好,物產豐富,鱖魚、鯉魚、元魚、青蝦、河蟹遠近馳名,蓮、藕、菱、芡更是久負盛名。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白洋澱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著名作家孫犁的《白洋澱紀事》,奠定了新中國文壇“荷花澱”流派的基礎。《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雁翎隊》等優秀文學作品,更給白洋澱染上了濃郁的文化和傳奇的色彩。

白洋澱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白洋澱的水上遊擊隊——雁翎隊

相關內容

年均氣溫7.3~12.7℃。全年各澱區均偏鹼性,為水生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它是我國重要的魚、蝦、河蟹、中華鱉和蘆葦等生產基地之一。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生產者,是決定自養型水體初級生產力的重要成分。葉綠素含量、生物量和生產量是浮游植物生態學研究中最常用的3個指標。測定這3個指標就能從不同角度闡明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結構與功能,亦可用來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魚塘肥力、推算初級生產力和魚產量及解決漁業生產中的一些實際應用問題。

主要景點

白洋澱位於38o44'-38o59'N,115o45'-116o26'E,海拔8m,面積366km,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泊。水深2~4m,蓄水量3.12×10m。

白洋澱是華北大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地跨河北眾多縣境,距保定市45公里,距京、津各140餘公里。當水位達10.5米時,水域面積為366平方公里,安新縣境內面積由37000多條溝渠組成。澱內溝壕縱橫,將全澱分割成146個澱泊,因白洋澱面積最大,故以命名。白洋澱自古以風景秀麗聞名於世,素有“華北明珠”“北國江南”之美譽。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澱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澱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澱,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西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遊覽指引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莊)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歎。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禦遼。元代大儒劉因任教于澱區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裡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遊覽圍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