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元節的由來和習俗,祭祀祖先的講究真不少!

中元節, 俗稱鬼節, 七月半, 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 乃慶元宵, 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 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

乃食寒食, 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 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原是小秋, 有若干農作物成熟, 民間按例要祀祖, 用新米等祭供, 向祖先報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 家家祭祀祖先, 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 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 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 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 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 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 例要上新墳,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所以, 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

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民俗專家認為, 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一種文化, 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 每個人都有父母, 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 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中元節的傳統習俗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 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 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 任其漂泛。

《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 例有盂蘭盆會, 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 晚間, 沿河燃燈, 謂之放河燈。 ”

傳說水上放河燈是為亡魂引路。

2、祭祖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 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 就有開鬼門的儀式, 直到月底關鬼門止, 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

時至今日, 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3、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

人們都會于入黑後, 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 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 有食物果腹。

4、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 施孤之夜, 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 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中元節的飲食文化

1、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3、蒸面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4、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形,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中元節的飲食文化

1、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3、蒸面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4、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形,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