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開學了,我們採訪了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結果驚人

編者按:開學之際, 荔枝銳評記者邀請了幾位元老師, 圍繞“教育”這個話題做了一個系列訪談, 從個人體會聊到家國情懷, 問的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回答的也都是大實話, 其中還不乏一些“敏感問題”。 這個訪談旨在加強家長、學生和老師、學校之間的溝通, 將從今天開始陸續刊出。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想問, 也可以給我們留言。

特別鳴謝接受訪談的6位老師, 他們是:琅琊路小學楊卉老師, 南師附中江甯分校孔金梅老師, 南京外國語學院許亮亮老師, 揚州中學王舒成老師, 南京師範大學王少磊老師,

江蘇警官學院馬勇老師。

①、你當初為什麼選擇當老師?現在後悔嗎?

楊卉:我主要是受到父輩影響, 他們上課時就把年幼的我帶在身邊, 坐在最後一排, 當時就覺得課堂很吸引人。 後來看到他們培養的學生一個個長大成材, 覺得這是一份育人的工作, 良心的工作。

孔金梅:一方面是從小受家庭的影響, 我的祖輩都是從事教育的。 另外一方面是我真的很喜歡這份職業, 我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 在自己喜歡的職業裡獲取成功是件很幸福的事。

王舒成:當老師最直接的目的是想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改變我做學生時的教育現狀(其實現在還不如當時呢)。 不後悔。 因為是自己喜愛的職業和慎重的選擇。 而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也帶給我快樂和成就感。

許亮亮:我喜歡跟孩子在一起, 而且學校的人文氛圍好, 能讓我一個理科生對人文喜愛的得到施展。 一旦進了企業, 就單純為了金錢奮鬥了。

馬勇:選擇當老師, 是因為這個職業可以整合我自身全部的性格特點、能力特長, 甚至一些在普通意義上看來是“缺點”的特點。

更好地發揮優勢, 成就自身, 也更好地獲得幸福感。 我從小看書很雜, 很多閱讀完全與學習、考試無關, 並終身保留了這一習慣。 有時就是喜歡學習一些表面上看起來與當前工作無關的東西, 比如小語種, 比如小拳種, 比如哲學, 這些都不能使我們當下更富有, 卻能使我們靈魂更自由。 很多時候, 我們將職業看成了除家庭之外的全部人生, 其實不然, 我們需要對很多東西保持好奇, 讓自己不會淪落為一架職業機器中的零件, 而是有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力量, 這也能反哺我們的職業。 教師職業和你們記者職業很像, 職業特徵決定了, 它允許我們一直保持好奇, 保持赤子之心。 所以, 對於選擇當老師,
我一點也不後悔, 終身甘之如飴。

王少磊:我當初當老師, 是由於嘗試其他失敗。 我現在後悔。 因為應該一開始就當老師, 而不是輾轉了公務員、業務員、廚子、記者和編輯。 事實上我最初入錯行源于特意規避“老師”, 畢竟你不想跟你爸、你媽、你哥、你妹、你舅、你姑……以及幾乎他們全部的配偶同行。

②、你覺得現在的學生上課外班、補習班的多嗎?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楊卉:上課外班的同學還是比較多的。 但更重要的還是學校教育, 家長要充分地信任學校, 信任老師。

孔金梅:現在學生上課外班和補習班的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現象。 一方面。 有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大好想提高成績, 參加補習班也是無可厚非的。 也有家長擔心孩子沒參加課外班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對課外輔導班要有個全面的認識, 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 因材施教, 不要盲目跟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這也是一種市場行為, 有需求就有市場, 教育主管部門還要做好監管工作, 規範好這個市場。

王舒成:太多了。 群體性的盲從、攀比和生存焦慮造成的。

許亮亮:其實,美、日、韓等國的課外輔導班都是非常普遍的,日本甚至有專門針對某一大學的輔導班,比如東京大學輔導班,從小學就開始培養,目標就是考上東京大學。美國中產階級的孩子一放學就背著書包上輔導班。我覺得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必定產生這種現象,以前之所以沒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大家都沒錢,上不起輔導班啊。對此,我不提倡也不反對,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吧。

馬勇:我覺得還是多的,這從兩方面來看待:一是社會層面,現在就像是進入了一種大國爭霸的軍備競賽一樣,我不清楚別的家長給不給孩子補,既然不清楚,那我只能選擇補,孩子輸不起。這樣就弄得大家都很累。二是家庭層面,對孩子的教育,無論是課外班,還是補習班,都應當抓住兩個關鍵:興趣與能力。並且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學習英語,很多補習班致力於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績,結果分數上去了,應用能力沒上去,孩子的寒暑假和週末被侵蝕了,就越來越抵觸和反感;假如不急於、貪於提高分數,而是利用暑假著力增強外語交際能力,孩子一技傍身的感覺找到了,甜頭嘗到了,興趣就會更濃,從而形成良性迴圈。所以教育終究是一個需要目光長遠的課題。

王少磊:除了我女兒,我不知道誰家孩子沒上過課外班、補習班。竊以為不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而是“怎麼應對這種現象”。我悲憤的是很多葉公好龍的家長,一邊咬牙切齒罵所謂“應試教育”,一邊積極回應應試教育——他們難道不是應試教育的一環嗎?你家又不愁吃,不像我當年需要高考解決“商品糧戶口”。另外嚴格意義上說,我孩兒也並非從來沒上過課外補習,畢竟我孩兒還同時是其他人的孩兒。

③、現在很多學生通過作業APP來做作業,你怎麼看?

孔金梅:學習類APP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由於APP承載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家長,可親子教育和交流互動卻少了很多。

王舒成:能用APP是一種進步,也是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流行下的必然。只是作業能通過APP找到標準答案,說明我們的作業形式和與之代表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

許亮亮:作業類APP似乎小學用的比較多,中學用的少。這類APP能讓學生利用閒置時間提升學業,還是有幫助的。但也會有學生不動腦筋,拿到作業就直接上APP查答案。任何電子產品都一定要在父母監督下使用,作業類APP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定要在家長的引導下使用。

馬勇:挺好的。APP和紙筆各有優缺,對於掌握知識而言都能勝任,關鍵看哪些特點能有助於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甚至是人格特徵。設計科學的APP至少可以糾正紙質作業時期的一個毛病,就是強迫性地“回頭看”,總是感覺答題不完美、不踏實,好的作業APP能夠幫助孩子過一關是一關,這和真實的人生更像,對孩子爽快麻利的做事風格有幫助。而傳統的紙筆、手寫的字跡更接近真實生活,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樸素的生活實在感,在主觀題方面,使用紙筆作業更好。

王少磊:本質上,我不排斥現代科技輔助無論教、學。比如有老師貶低PPT,似乎板書更深刻一些,這很可笑。PPT增加了課堂表現手段,而且它是豐富而非取代。同理,我覺得新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便利。不過因為作業是為了訓練而設計,所以APP有義務設計某種限制門檻,它應該發展為某種學習軟體而非作弊工具。孩子不上網無法想像,但管理可以參照電視電影,進行內容分級和時長控制。

群體性的盲從、攀比和生存焦慮造成的。

許亮亮:其實,美、日、韓等國的課外輔導班都是非常普遍的,日本甚至有專門針對某一大學的輔導班,比如東京大學輔導班,從小學就開始培養,目標就是考上東京大學。美國中產階級的孩子一放學就背著書包上輔導班。我覺得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必定產生這種現象,以前之所以沒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大家都沒錢,上不起輔導班啊。對此,我不提倡也不反對,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吧。

馬勇:我覺得還是多的,這從兩方面來看待:一是社會層面,現在就像是進入了一種大國爭霸的軍備競賽一樣,我不清楚別的家長給不給孩子補,既然不清楚,那我只能選擇補,孩子輸不起。這樣就弄得大家都很累。二是家庭層面,對孩子的教育,無論是課外班,還是補習班,都應當抓住兩個關鍵:興趣與能力。並且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學習英語,很多補習班致力於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績,結果分數上去了,應用能力沒上去,孩子的寒暑假和週末被侵蝕了,就越來越抵觸和反感;假如不急於、貪於提高分數,而是利用暑假著力增強外語交際能力,孩子一技傍身的感覺找到了,甜頭嘗到了,興趣就會更濃,從而形成良性迴圈。所以教育終究是一個需要目光長遠的課題。

王少磊:除了我女兒,我不知道誰家孩子沒上過課外班、補習班。竊以為不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而是“怎麼應對這種現象”。我悲憤的是很多葉公好龍的家長,一邊咬牙切齒罵所謂“應試教育”,一邊積極回應應試教育——他們難道不是應試教育的一環嗎?你家又不愁吃,不像我當年需要高考解決“商品糧戶口”。另外嚴格意義上說,我孩兒也並非從來沒上過課外補習,畢竟我孩兒還同時是其他人的孩兒。

③、現在很多學生通過作業APP來做作業,你怎麼看?

孔金梅:學習類APP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由於APP承載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家長,可親子教育和交流互動卻少了很多。

王舒成:能用APP是一種進步,也是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流行下的必然。只是作業能通過APP找到標準答案,說明我們的作業形式和與之代表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

許亮亮:作業類APP似乎小學用的比較多,中學用的少。這類APP能讓學生利用閒置時間提升學業,還是有幫助的。但也會有學生不動腦筋,拿到作業就直接上APP查答案。任何電子產品都一定要在父母監督下使用,作業類APP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定要在家長的引導下使用。

馬勇:挺好的。APP和紙筆各有優缺,對於掌握知識而言都能勝任,關鍵看哪些特點能有助於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甚至是人格特徵。設計科學的APP至少可以糾正紙質作業時期的一個毛病,就是強迫性地“回頭看”,總是感覺答題不完美、不踏實,好的作業APP能夠幫助孩子過一關是一關,這和真實的人生更像,對孩子爽快麻利的做事風格有幫助。而傳統的紙筆、手寫的字跡更接近真實生活,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樸素的生活實在感,在主觀題方面,使用紙筆作業更好。

王少磊:本質上,我不排斥現代科技輔助無論教、學。比如有老師貶低PPT,似乎板書更深刻一些,這很可笑。PPT增加了課堂表現手段,而且它是豐富而非取代。同理,我覺得新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便利。不過因為作業是為了訓練而設計,所以APP有義務設計某種限制門檻,它應該發展為某種學習軟體而非作弊工具。孩子不上網無法想像,但管理可以參照電視電影,進行內容分級和時長控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