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當人生的小船開始下沉時

當人生的小船開始下沉時

人生就像一艘小船, 一邊前行一邊不停地修修補補。 自從在書中讀到這個比喻之後我一直無法忘掉, 也許我而立之年的不長人生, 看上去並不太適用這樣的說法, 但是, 也許從現在開始, 我的人生、我的同齡人的人生都開始不停地向這個比喻靠攏。

對這句話最深切的體驗就發生在一個禮拜前。 我的表妹在醫院的走廊裡問我:哥, 爸爸的同事說, 人肯定救不活了, 讓我們拔了管子, 回家準備後事, 我該怎麼辦?

我也是腦袋一炸, 不知道怎麼辦, 我應該在這個時候說幾句安慰的話,

說一切會好起來, 或者替她理性的分析一下, 但是, 我一句話也說不出。 此時我的表妹和姑姑已經以淚洗面大半個月, 完全放棄了任何理性思考問題的可能性, 甚至拒絕在病危通知書上簽名, 雖然這只是一份告知書, 但是她們已經被恐懼吞噬, 害怕這一張紙會讓醫院徹底放棄治療姑父。

一、一切來得都很突然, 根本來不及嚴陣以待

今年五月份時, 姑父突發胰腺炎。 治療過程中發現他有非常嚴重的肝膽結石, 所以必須得切掉一部分肝臟並割掉膽囊, 醫生說同時得進行三項小手術, 所以手術有一定風險。

當時, 姑姑和姑父問醫生:“您有多少把握。 ”

醫生說:“應該可以吧。 ”

姑姑當時心咯噔了一下, 醫生的語氣非常沒有把握,

後來一再詢問才知道, 醫生的確對這個手術並沒有把握。 這家醫院已經是老家最好的醫院。 於是, 他們想到了到省城來看病, 於是給我打了電話。 運氣很好的是, 老婆的朋友G醫生就在省城最有名的肝膽外科, 並且是副主任。

手術很順利, 我們現在還記得當時醫生說:“這種級別的手術, 我們經常做, 放心吧。 ”這時候我第一次意識到醫生之間技術差距在言談之間的語氣上就表露無遺。

可是, 姑父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他覺得到省城來麻煩了我們兩口子, 所以每次我們去醫院他都會說:“給你們添麻煩了, 你們去工作吧, 這邊我沒啥事。 ”也許正是這種善解人意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休息兩個月之後要拆管子, 他為了不麻煩我們,

便沒有來省城, 而在前面提到的那家老家的醫院拆了管子。

原本沒事, 突然兩個禮拜後, 他開始便血。 到醫院一查, 胃部潰瘍, 大出血。 當時醫生立馬決定做手術把血管夾住, 但是胃部周圍的血管非常豐富, 手術完第二天又開始大出血。 醫生終於決定開腔做手術, 然而這個時候離第一次手術也只有兩個多月。

但是, 醫生打開腹腔之後仍然只是用線紮住了出血的血管。 當時在向姑姑和妹妹說明情況的時候, 醫生表示, 這次手術幾乎和沒做一樣, 隨時有大出血的危險, 因為上一次在長沙的手術導致了器官粘連(這是外科手術很難避免的), 根本看不清楚裡面的情況。

最後, 醫生說的一句話把姑姑給嚇到了, 他說:“能做的,

我都做了, 沒辦法了。 ”

姑姑在絕望的情況下給我們打了電話問我們怎麼辦, 她幾乎一句話都說不完, 只是不停地抽泣、不停地哭。

二、連續手術, 聽天由命

老婆馬上給上次替姑父開刀的朋友G醫生打了電話, 朋友說, 到這邊來手術!

那時候, 姑父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 除了便血, 開始嘔血, 整個人時而清醒時而昏迷。

人到省城之後直接進了病房, 我和老婆去見了G醫生, 因為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把握, 怕姑姑他們支持不住, 所以我們是私下去見的。 那時候, 朋友說, 他對自己的醫術有信心, 只是害怕病人能不能活著下手術臺, 在這麼短短幾天內進行兩次大手術, 病人可能根本沒有挺過去的體力和意志力。

此時的我們真的感覺到,

在絕望的時候, 唯一的希望可能就是醫生的語氣, 他只要語氣堅定, 我們就心安了許多。 眼前這位朋友是名校畢業的海龜, 一直對自己的醫術保持著很高的自信心。

當天下午一點開始, 我們在手術室門口守到晚上八點。 G醫生親自來告訴我們說:“應該不會出血了。 已經把胃割掉了一半。 ”我們看到前面用線紮住的部分全部被割掉了。 姑姑和妹妹很開心地笑了, 但是我隱隱地擔憂, 他說的是“應該”, 我們其實知道他的性格, 那種自信, 這兩個字對他而言其實是沒有多大把握的。

事後我才聽妹妹說, 她聽到我們的朋友在過道裡打了電話給一個人說:“這個手術難度太大了, 我根本沒有把握, 您看……”

後來朋友才告訴我們, 那時候他打了電話給醫院院長, 是這個醫院泰斗級的靈魂人物,也就是這位老先生開創了這個醫院的肝膽外科,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而姑父那次的手術,其實是這位老人親自操刀了四個小時,但是體力不支,就在一旁指導我們的朋友完成的。

當時聽到這裡,我們已經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感激了,我們真的不知道問題已經嚴重到了這種程度。其實當時單是打開腹腔就花了一個多小時,而平時一般的病人可能就十幾分鐘,因為器官粘連太嚴重,必須小心翼翼地進行。

可是好景不長,三天之後開始大出血,早上嘔出了300毫升的血,不是殘留胃內的淤血,而是鮮血。下午五點半左右我和妻子趕到醫院,六點姑父嘔出200毫升,七點嘔出300毫升,八點嘔出190毫升,八點四十嘔出400毫升。此後兩個小時內沒有再嘔血,期間姑父一直處於昏迷狀態。G醫生當時在外地開會,臨時買不到回來的高鐵票,只能坐第二天的飛機,但是他給下屬醫生打了十幾通電話要開四袋血漿,但是醫院只給了三袋。妻子不停地把這邊所有的狀況包括嘔血的照片、量全都微信給朋友,他在那邊則不斷地給血庫打電話,要求放血,最終追加了四袋血漿。

這時候我們得到的消息是:“目前的出血量,只要供血不斷,人不會死。”這也成了我們安慰已經神情呆滯的姑姑和妹妹的唯一辦法,沒有人知道第二天該怎麼辦。而這時候我們在於當班醫生溝通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如果不是因為G醫生一直打電話,血庫那邊根本不會這麼快到血,病人隨時會死於器官衰竭,而且如果不是這樣的大醫院,下面的醫院早就停止供血了。”此時我們也知道這一整天已經輸了六袋血。

八點到十點這兩個小時來了很多人,因為當時已經下達了病危通知書,估計撐不到第二天。姑父平時的人緣有多好可想而知,他們開著車從老家趕過來,前前後後有十幾人,然後這些同事在朋友圈當中發出了祈福的消息,被姑父的學生們看到,連夜趕到了醫院。

就在十點多的時候,大家正在安慰姑姑,突然姑父又嘔血,這一次是1300毫升。當班醫生臨時把早已下班的另一位醫生給叫了過來,做家屬的思想工作,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安撫家屬情緒也就意味著可能已經無力回天了。

三、在病房裡只是在等死

醫生對我們說:“人體正常血量也就四五千毫升,如果再來一次這麼大的嘔血,我們也沒有任何辦法了。”

就在這個時候,姑父的同事跟妹妹說:“你媽媽現在已經沒法理智思考問題了,你現在必須得當起家,如果你父親在醫院死掉,可能沒法回老家安葬。”

我妹妹就在這個時候哭著問我怎麼辦,也就是文章開頭出現的場景。我其實也聽到姑父同事們的說法了,這時候得開始安排後事了,首先得決定土葬還是火葬,土葬沒有喪葬費,表妹還沒有成家,以後不可能負擔家裡的所有債務,所以建議還是火葬,向學校去要一點補助。

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為在此之前姑父住院做過手術,後來大出血進過ICU,每天就近一萬的花費,扣除了報銷也是一筆不小的錢。姑姑和姑父雖然有點積蓄,但是兩個縣城中學老師能有多少錢呢,而表妹才參加工作在鄉村當特崗教師,工資還不夠生活費。

可是,此時我也沒法幫助他們做決定,這種決定也必須他們自己做出,而分析利弊他們已然是聽不下去了,我也很苦惱自己什麼忙都幫不上。這時候醫生問:病人有兒子嗎?叫兒子來做決定。

姑父只有妹妹一個女兒,一個尚未來得及承擔家庭重擔的女兒,於是所有的決定就得等到姑父的三個弟弟來醫院商量,而此時由於高鐵晚點,他們還在路上。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面。外婆進過三次ICU,有一次當時我在旁邊聽著醫生的病危告知,並且要決定是否撤出ICU運回老家,因為希望非常渺茫,而且花費巨大,救活了生活品質也會有巨大影響。然而,當時小舅根本沒有猶豫地說:“幾十萬我都出,你只要救人就行了。”

後來我問小舅:“為什麼?”

他說:“老人在就有念想,家裡才有靈魂,你外婆走了,這個大家也就散了,我也就沒有多少理由再回來看看了。”

回想起這些事,我只能將額頭不停地砸向醫院的牆面,眼淚止不住地淌。悔恨的是,我沒有足夠的能力改變這一切。父母年事已高,爺爺更是八十高齡,我們不得不體驗這種無助和絕望的幾率越來越大,我們更不來不及將自身全副武裝。

人生的確像小舟一樣,但是家庭的小舟是彼此相聯的,如果一艘船開始滲水,如果大家有足夠的力量把這些水排出去,把小船修補好,人就能活。但是,有的人手中只有杯子,有的人手中有盆子,也許有的人的小船上放著水泵,這時候是多麼希望自己強大到力挽狂瀾呵。

不能力挽狂瀾的我們能選的只有祈禱。那一晚姑父的同事、學生在朋友圈不停地祈福,當晚沒再大規模嘔血,但是人已經奄奄一息。此時院長和正主任一起做出決定,已經沒有別的治療手段,只能進行手術,能不能活著下手術臺就看老天了。三個月內四次開腔手術,半個月內三次,無論誰都只能聽天由命了。第二天一大早送進了手術室找到出血點,隨即開始第四次手術,由於G醫生還沒回來,這次主刀的是他的領導。剛進了手術室,姑姑就笑起來了,她說:“進了手術室,就有希望,在病房裡就是等死。”

這一切來得很慢嗎?並不會,有時候很快,快到你還來不及囑託兒女親人、來不及向世界莊嚴告別,來不及哲學地想一想生與死這回事,來不及信仰死後輪回。你靜靜地躺在小舟上,昏迷著,水漸漸沒過你的身體,你甚至來不及留戀一下生的美好。

四、尚未成年的我們?

姑父手術成功了,進了ICU觀察,四天后轉普通病房。我和老婆帶著孩子去看望,姑姑終於樂呵呵地逗我的女兒,看得出來,那種笑容太幸福了,即便同樣是每天守在醫院,但是每天被死亡攫住的恐懼讓她只能對醫生重複著說一句話:“不要跟我說話,我聽不見,根本聽不見。”我能明白她的心理,因為她和姑父太相愛了,她根本離不開丈夫,姑父是那種在外撐起整個家回家還要做家務的好男人,脾氣好又體貼,夫妻倆人沒吵過架沒紅過臉,女兒也是極度寵愛中長大。我們家和姑姑家很近,有一次我和老婆去超市買東西,看到姑姑姑父一起,問他們是不是去超市,她說不是,就是到樓下買個醬油。老婆當時就驚訝了,買個醬油他們也是形影不離嗎?我說,經你這麼一提醒,好像從小到大看他們都是形影不離哦。老婆還對我說,你五十歲的時候也要像姑父一樣!

姑父得了什麼重病嗎?其實並沒有,由於是當老師的人,經常不能按點就餐,所以得了胃病發展成潰瘍,由於常常沒時間喝水導致了結石,這些如果分開手術都不是大手術,但是集中在一起就成了致命的大出血,作為家人我們平時真的對這些小病重視了嗎?恐怕沒有,姑父每到吃飯的時候胃就會痛,卻沒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一次,有個同齡的朋友對我說,我們真的做好準備當一個成年人了嗎?我笑著回答說,你都三十多的人了,還在矯情地想這種問題,幼不幼稚。

其實我知道他想說的是,我們真得做好準備,並擁有足夠的力量扛起整個家了嗎?

是這個醫院泰斗級的靈魂人物,也就是這位老先生開創了這個醫院的肝膽外科,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而姑父那次的手術,其實是這位老人親自操刀了四個小時,但是體力不支,就在一旁指導我們的朋友完成的。

當時聽到這裡,我們已經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感激了,我們真的不知道問題已經嚴重到了這種程度。其實當時單是打開腹腔就花了一個多小時,而平時一般的病人可能就十幾分鐘,因為器官粘連太嚴重,必須小心翼翼地進行。

可是好景不長,三天之後開始大出血,早上嘔出了300毫升的血,不是殘留胃內的淤血,而是鮮血。下午五點半左右我和妻子趕到醫院,六點姑父嘔出200毫升,七點嘔出300毫升,八點嘔出190毫升,八點四十嘔出400毫升。此後兩個小時內沒有再嘔血,期間姑父一直處於昏迷狀態。G醫生當時在外地開會,臨時買不到回來的高鐵票,只能坐第二天的飛機,但是他給下屬醫生打了十幾通電話要開四袋血漿,但是醫院只給了三袋。妻子不停地把這邊所有的狀況包括嘔血的照片、量全都微信給朋友,他在那邊則不斷地給血庫打電話,要求放血,最終追加了四袋血漿。

這時候我們得到的消息是:“目前的出血量,只要供血不斷,人不會死。”這也成了我們安慰已經神情呆滯的姑姑和妹妹的唯一辦法,沒有人知道第二天該怎麼辦。而這時候我們在於當班醫生溝通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如果不是因為G醫生一直打電話,血庫那邊根本不會這麼快到血,病人隨時會死於器官衰竭,而且如果不是這樣的大醫院,下面的醫院早就停止供血了。”此時我們也知道這一整天已經輸了六袋血。

八點到十點這兩個小時來了很多人,因為當時已經下達了病危通知書,估計撐不到第二天。姑父平時的人緣有多好可想而知,他們開著車從老家趕過來,前前後後有十幾人,然後這些同事在朋友圈當中發出了祈福的消息,被姑父的學生們看到,連夜趕到了醫院。

就在十點多的時候,大家正在安慰姑姑,突然姑父又嘔血,這一次是1300毫升。當班醫生臨時把早已下班的另一位醫生給叫了過來,做家屬的思想工作,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安撫家屬情緒也就意味著可能已經無力回天了。

三、在病房裡只是在等死

醫生對我們說:“人體正常血量也就四五千毫升,如果再來一次這麼大的嘔血,我們也沒有任何辦法了。”

就在這個時候,姑父的同事跟妹妹說:“你媽媽現在已經沒法理智思考問題了,你現在必須得當起家,如果你父親在醫院死掉,可能沒法回老家安葬。”

我妹妹就在這個時候哭著問我怎麼辦,也就是文章開頭出現的場景。我其實也聽到姑父同事們的說法了,這時候得開始安排後事了,首先得決定土葬還是火葬,土葬沒有喪葬費,表妹還沒有成家,以後不可能負擔家裡的所有債務,所以建議還是火葬,向學校去要一點補助。

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為在此之前姑父住院做過手術,後來大出血進過ICU,每天就近一萬的花費,扣除了報銷也是一筆不小的錢。姑姑和姑父雖然有點積蓄,但是兩個縣城中學老師能有多少錢呢,而表妹才參加工作在鄉村當特崗教師,工資還不夠生活費。

可是,此時我也沒法幫助他們做決定,這種決定也必須他們自己做出,而分析利弊他們已然是聽不下去了,我也很苦惱自己什麼忙都幫不上。這時候醫生問:病人有兒子嗎?叫兒子來做決定。

姑父只有妹妹一個女兒,一個尚未來得及承擔家庭重擔的女兒,於是所有的決定就得等到姑父的三個弟弟來醫院商量,而此時由於高鐵晚點,他們還在路上。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面。外婆進過三次ICU,有一次當時我在旁邊聽著醫生的病危告知,並且要決定是否撤出ICU運回老家,因為希望非常渺茫,而且花費巨大,救活了生活品質也會有巨大影響。然而,當時小舅根本沒有猶豫地說:“幾十萬我都出,你只要救人就行了。”

後來我問小舅:“為什麼?”

他說:“老人在就有念想,家裡才有靈魂,你外婆走了,這個大家也就散了,我也就沒有多少理由再回來看看了。”

回想起這些事,我只能將額頭不停地砸向醫院的牆面,眼淚止不住地淌。悔恨的是,我沒有足夠的能力改變這一切。父母年事已高,爺爺更是八十高齡,我們不得不體驗這種無助和絕望的幾率越來越大,我們更不來不及將自身全副武裝。

人生的確像小舟一樣,但是家庭的小舟是彼此相聯的,如果一艘船開始滲水,如果大家有足夠的力量把這些水排出去,把小船修補好,人就能活。但是,有的人手中只有杯子,有的人手中有盆子,也許有的人的小船上放著水泵,這時候是多麼希望自己強大到力挽狂瀾呵。

不能力挽狂瀾的我們能選的只有祈禱。那一晚姑父的同事、學生在朋友圈不停地祈福,當晚沒再大規模嘔血,但是人已經奄奄一息。此時院長和正主任一起做出決定,已經沒有別的治療手段,只能進行手術,能不能活著下手術臺就看老天了。三個月內四次開腔手術,半個月內三次,無論誰都只能聽天由命了。第二天一大早送進了手術室找到出血點,隨即開始第四次手術,由於G醫生還沒回來,這次主刀的是他的領導。剛進了手術室,姑姑就笑起來了,她說:“進了手術室,就有希望,在病房裡就是等死。”

這一切來得很慢嗎?並不會,有時候很快,快到你還來不及囑託兒女親人、來不及向世界莊嚴告別,來不及哲學地想一想生與死這回事,來不及信仰死後輪回。你靜靜地躺在小舟上,昏迷著,水漸漸沒過你的身體,你甚至來不及留戀一下生的美好。

四、尚未成年的我們?

姑父手術成功了,進了ICU觀察,四天后轉普通病房。我和老婆帶著孩子去看望,姑姑終於樂呵呵地逗我的女兒,看得出來,那種笑容太幸福了,即便同樣是每天守在醫院,但是每天被死亡攫住的恐懼讓她只能對醫生重複著說一句話:“不要跟我說話,我聽不見,根本聽不見。”我能明白她的心理,因為她和姑父太相愛了,她根本離不開丈夫,姑父是那種在外撐起整個家回家還要做家務的好男人,脾氣好又體貼,夫妻倆人沒吵過架沒紅過臉,女兒也是極度寵愛中長大。我們家和姑姑家很近,有一次我和老婆去超市買東西,看到姑姑姑父一起,問他們是不是去超市,她說不是,就是到樓下買個醬油。老婆當時就驚訝了,買個醬油他們也是形影不離嗎?我說,經你這麼一提醒,好像從小到大看他們都是形影不離哦。老婆還對我說,你五十歲的時候也要像姑父一樣!

姑父得了什麼重病嗎?其實並沒有,由於是當老師的人,經常不能按點就餐,所以得了胃病發展成潰瘍,由於常常沒時間喝水導致了結石,這些如果分開手術都不是大手術,但是集中在一起就成了致命的大出血,作為家人我們平時真的對這些小病重視了嗎?恐怕沒有,姑父每到吃飯的時候胃就會痛,卻沒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一次,有個同齡的朋友對我說,我們真的做好準備當一個成年人了嗎?我笑著回答說,你都三十多的人了,還在矯情地想這種問題,幼不幼稚。

其實我知道他想說的是,我們真得做好準備,並擁有足夠的力量扛起整個家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