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珠三角空氣品質成全國標杆!

經過多年治理, 珠三角地區空氣品質持續好轉, 已連續兩年實現全省六項污染物全面達標, 提前兩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改善考核目標要求。 目前, 珠三角空氣品質成為全國三大重點防控區標杆, 綠色發展造就廣東新名片。

珠三角地區三面環山一面朝海, 每年10月後期開始南海季風逐漸減弱退出大陸, 導致南北氣流交換能力比較弱, 海上從珠江口附近吹向陸地的風, 經常因不夠強, 遇山體後就會轉向形成渦旋, 在珠三角地區打轉轉, 從而導致珠江口一帶形成重污染帶。

珠三角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 學術界開始系統地研究這個問題, 之後開始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加大污染治理。 廣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廣州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有不少創新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上世紀90年代廣州開始對PM2.5進行監測, 2012年又在全國率先按照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全面公佈PM2.5等監測資料。 同時于廣州塔四個高度層建成空氣品質梯度監測網, 其中488米監測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相對高度最高的空氣品質自動監測點。 2014年廣州完成《廣州市大氣顆粒物PM 2.5來源解析研究》, 此後進行持續研究, 弄清了PM 2.5的來源、成分組成以及分佈規律等,

業內人士表示,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廣東省環保廳介紹, 2009年, 廣東出臺全國首個大氣污染防治地方政府規章———《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大氣污染防治辦法》, 在珠三角地區建立了全國首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

2013年, 廣東在國內最早發佈實施首個面向城市群的大氣複合污染治理計畫———《廣東省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畫》, 率先以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為目標實施區域聯防聯控。

這一做法得到國家環保部的贊許。 2017年1月, 在國家環保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 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針對廣州取得的大氣污染治理成績表示, 廣州的現象需放在珠三角的框架下考慮, 整個珠三角包括廣州市政府領導重視大氣治理比較早, 2000年率先提出大氣複合型污染治理, 制定規劃早, 執行也非常到位。

李幹傑在今年7月4日接見廣東省環保廳負責人時表示, 近期廣東出臺《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 並借鑒京津冀及周邊大氣強化督察模式開展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專項督察,

強力推進污染防治工作。 這充分體現了廣東省委、省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工作力度。

針對廣東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和年度方案, 省與各市簽署目標責任書, 對地市政府實行年度考核, 同時實施空氣品質月警示制度及重點工作調度督辦制度,對工作進展滯後地區發出預警函,對空氣品質惡化的城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結合環保大檢查、聯合督察、日常執法巡查、專項檢查等工作,對進展較慢的地市進行督察。

各市也出臺環保目標考核方案,廣州出臺的考核方案同時對“品質目標”和“措施過程”也進行考核。

廣東省環保廳表示,由於關注早、預防早、行動早,目前廣東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機制,為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珠三角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確實對污染物擴散相對有利一點,但治理得當得力才是根本原因,取得今天的成果極其不易。廣州的空氣治理是珠三角地區的一個縮影,具有區域性的空氣污染問題,需要多個城市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同時實施空氣品質月警示制度及重點工作調度督辦制度,對工作進展滯後地區發出預警函,對空氣品質惡化的城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結合環保大檢查、聯合督察、日常執法巡查、專項檢查等工作,對進展較慢的地市進行督察。

各市也出臺環保目標考核方案,廣州出臺的考核方案同時對“品質目標”和“措施過程”也進行考核。

廣東省環保廳表示,由於關注早、預防早、行動早,目前廣東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機制,為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珠三角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確實對污染物擴散相對有利一點,但治理得當得力才是根本原因,取得今天的成果極其不易。廣州的空氣治理是珠三角地區的一個縮影,具有區域性的空氣污染問題,需要多個城市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