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微醫全科何超:醫患樞紐+人才補給可加速國內全科和私人醫生普及?

國內互聯網醫療紛紛向線下發力, 開始構建自己的閉環和競爭壁壘。 在這場剛開始的“馬拉松”上, 杭州的微醫全科中心才只是何超的第一站,

未來3年, 還有百所機構等待破土動工。

文丨尹磊

從院長到職業經理人

儘管已經從公立醫院院長轉換成了一個職業經理人, 但醫療圈在稱呼現任微醫全科掌舵人何超時, 依然習慣叫他何院長。

2015年, 何超跳出體制, 離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十年院長和兩年黨委書記的履職生涯, 讓何超的出走, 一時間引起圈內不小反響, 對其下一步去處的猜測, 也是眾說紛紜。

“我在57歲的時候離開公立醫院, 加入微醫這家互聯網企業, 其實也是因為一直想尋找事業上的……”何院長含蓄地略去了對創業壯志的表述。

微醫本身做的是互聯網醫療, 以線上功能解決醫患之間的連接不足, 通過問診、會診、複診等形式解決患者花時間排隊掛號的困難。

在新的崗位上, 何超原本設想做一個雲端的醫療中心, 但在分析眼前的醫療市場後, 他發現, 雖然網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但依然存在照顧不到的盲區, 尤其是無法解決初級診療、基礎診療和專科之間的銜接。

在定專案的過程中, 恰逢美國一場大規模的年度遠端醫療會議, 會議主題與何超的專案關係緊密, 他便和兩個同事前去“取經”。 回來之後, 他們開始反復研究美國遠端醫療對於當地醫療服務的説明。

“我們瞭解到, 線上醫療在美國成熟的一系列領域中, 包括心理、急診搶救、監護, 病理、影像等等, 其中一個就是初級診療, 即初級診療的遠端化。 他們要解決偏遠地區居民的就醫問題,

其實國內也一樣, 都是缺醫少藥的問題。 ”

美國的做法是, 通過遠端手段, 線上配置醫生助理、健康助理、醫生助手等等一系列的角色, 讓偏遠地區的居民, 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交通勞頓, 就可以獲得醫療服務——解決一般疾病的隨訪, 或一般疾病的初次就診, 以及疾病的複診、隨訪等等。

這給何超團隊帶來了啟發。 依靠微醫本身的線上實力, 是不是也能與國內目前缺乏的初級診療, 即全科醫療對接起來?在和集團、股東們交換意見後, 這一切入點立即得到了全員的認同和支持。

何超團隊正式立項, 並馬不停蹄地在 2016年6月份開始設計, 到9月份著手動工, 直到2017年3月, 2460平米的首家微醫全科(杭州)中心正式對外開放, 其設有健康促進中心、全科服務中心、兒童健康中心、 老年關愛中心、 活力康復中心、遠端會診中心、醫學核對總和影像中心等多個科室。 自此, 微醫全科, 也成為了微醫集團線上診療、遠端會診、線下醫療閉環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醫療專科“飛躍” 全科“掉隊”的困局待解

在很多發達國家,

不管是商業保險、政府醫療保險, 政策要求任何一個保險的物件, 必須要有指定家庭醫生管理者。 因為家庭醫生對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人員組成、成員疾病狀態, 甚至是每個成員的社會關係狀態都十分瞭解, 家庭醫生成了區域性的健康 “守門人”。

“我覺得中國過去改革開放三、四十年時間, 在醫療領域裡面最根本性的進步, 是我們的大醫院的專科醫生, 不論數量、能力、細分都做到了淋漓盡致, 不敢說跟國際水準沒有差距, 但這個差距已經很小了。 ”然而何超同時認為, 在專科、亞專科, 甚至專病專家的突飛猛進中, 卻忽略了對人的健康到疾病, 從小病到大病過程的一個基礎診療。

這也說明醫療水準的提高, 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醫療改革”這個說法。就醫難、看病貴,依然是老百姓掛在嘴邊的抱怨。

一直以來,線下的全科服務,始終是政府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來承擔。“像北上廣地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是存在的,裡面有全科醫生,有公共衛生的專家,有兒科的醫生等等。但是很多人對社區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機構,可能從來沒有關心過。然而,在商業區、新建的社區,或者是一些企業內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來不及建立。”

即使在一二線城市裡,社區的衛生服務機構也只有少數做的令人滿意。據知乎網友所述,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說是門可羅雀,甚至有人進來打聽是不是提供按摩服務的。有時候,機構收集居民檔案,需要醫生挨家挨戶去敲門,多數都吃到閉門羹。

更有媒體調研,近六成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滿意,大多是認為醫師水準不及大醫院,設備沒有大醫院全。

政府的社區機構,最近幾年比較重視慢病管理,但是事實上對於慢病管理的效果,對老百姓的健康維持、促進的能力,以及轉診、會診的能力,社區衛生機構無瑕面面俱到。部分地區做的比較好,但是更全面的,具有一個樞紐功能的機構,卻是罕見的。

微醫全科如何解決社會痛點?

那麼,微醫全科中心能提供些什麼?

首先,它是一個區域居民就診中心,在就診基礎上,收集客人從健康到疾病早期,再到慢病發生,這個過程中的所有資訊。

第二,它是一個會診中心,不管是骨關節的疾病,皮膚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隨著疾病的嚴重程度,晚期和重症時候的處理,跟早期和輕症的處理是完全不同的,通過會診的形式,把這種變化結合微醫自身的專科醫生的技術、知識、水準運用到病人身上。

第三,當病人的處理不是全科中心所能夠實現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轉診中心,全科醫生為患者提供科學意見,並與微醫覆蓋的 29 個省、2400 多家重點醫院、28萬名專家資源進行對接。“醫療上任何一點判斷和指導,我對你都會有一些説明,有的幫助可能很大,絕對的,有的可能是建議性的。但無論如何都要比患者自己去求醫更可靠、高效。”

第四,可以是一個隨診中心、隨訪中心。“作為外科醫生我很瞭解,三分醫療七分護理,七分護理裡面隱含的意思是醫生做了診斷、治療的方案,護理幫助跟蹤。外科醫生做了這樣一個手術,手術以後,進行相應的護理,才能實現治療方案和手術結果的最有效化。”

何超告訴四百味,隨診中心就是專科醫生在接收一位病人之前,全科醫生把資料準備好,給到專科醫生。很多情況下,這會讓診斷更容易操作,處理結果也更有效。處理完以後,所有的用藥或手術,事後的隨訪要點,全科醫生對資訊全面跟蹤,而專科醫生與全科醫生的交接,與專科醫生跟家屬、病人交接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何超解釋稱,轉診也好,會診也好,隨診也好,這些服務都是基於微醫的線上平臺所提供的支援。“我為什麼願意做全科?如果叫我自己去開一間全科醫院,我認為像我這樣的背景,都怕難為情。但是通過互聯網眾多專家資源、專科資源、知識資源,才讓全科醫院真正落地。而且我們幫大醫院的專科管理好病人了以後,我相信這種關係一定是良性的,互動的。而不是換一個人情,或者一筆偶然交易。”

除此以外,微醫全科還是一個家庭、企業、社區的健康促進中心。對於何超來說,他們的目標客戶更側重以群體來歸類。

對於家庭單位來說,因為家庭成員不論從遺傳基因、生活習慣,甚至社會關係上,都有同質性。“這個同質性,我們知道現在疾病的發作中,外界對於個體的影響是一個很大的組成部分,我們以家庭為中心,來應對外界變化,來減少導致負向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我相信,一種疾病由一個家庭(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共同應對,一定比一個人應對更有效”

而在企業方面,微醫全科正和幾個大的科技公司在談。由於科技公司是年輕人的密集地,他們願意接受新的東西,而且對新的服務方式:一鍵預防、早期發現的健康醫療方法,更願意接受。在這些地方建立企業醫務室,都是微醫全科下一步的目標,“我們要在一個中心的基礎之上,慢慢的延伸。”

“我們希望企業和家庭在這種情況下面,希望我們是一個健康的加油站,或者是一個健康的維持者、幫助者,不管是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像最近杭州有一個登革熱的流行性傳染病。這個時候,我們希望通過家庭、企業,給予正確的應該有的衛生知識,應該有的防禦的知識,來保持自己的健康狀態,這個就很好。”

人才自培養:補行業缺口,建品牌壁壘

實際上,近兩年互聯網醫療企業佈局線下已不是新鮮事,例如春雨醫生、丁香園等等早有動作。移動醫療開始賣藥、醫藥電商開始問診、重資產開診所雇三甲醫院主治醫生、簽約掛牌線下醫院……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線下打法多種多樣。

而微醫全科的策略是,下設微醫全科中心和微醫全科學院。學院是全科醫生教育培訓的專業平臺,依託復旦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系主任、微醫全科學院院長祝墡珠團隊,培養並向全科中心、合作醫療機構輸送人才。

微醫全科學院的授課方式包括線下培訓及遠端教育,對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村衛生院等在內的各類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全科醫學臨床技能、衛生服務管理培訓、指導,以滿足社會健康服務需求,並根據各級衛計部門需要,輸出全科師資的服務。

全科醫生(英文名:General Practitioner)制度在發達國家比較普遍,基於某一片區域充當健康“守門人”的角色,是治療急性病和慢性病,為病人提供預防性照顧和健康教育的醫療從業者。全科醫生關注的是對病人的整體研究,包括與病人相關的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因素。他們的工作不限於身體的特殊組織器官,他們在眾多健康問題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

截止2015 年,我國的全科醫生無論在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例方面,較發達國家的差距仍非常明顯。據業內人士反映,儘管政策鼓勵高校辦”全科醫學專業“,但就業市場還未形成,另外沒有健全的全科醫學實踐體系支撐,還在”摸石頭過河“探索階段。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目前,全科醫生數量仍存在巨大缺口,微醫全科則在此實際,開闢了專業團隊,來發展全科人才打造的事業。

當互聯網醫療的業務越鋪越大,終歸還是很難脫離線下。在浙江的十幾年,何超一手把邵逸夫醫院的醫療服務和品質打造了出來。而如今,國內互聯網醫療均向線下發力,開始構建自己的閉環和競爭壁壘。在這場剛開始的“馬拉松”上,杭州才只是何超的第一站,未來3年,微醫全科還將建設100家全科中心。這也意味著,他的管理半徑和擔子的重量,將要擴大幾乎百倍。

對話何超:不會為了連接而連接

四百味:在你們的區域鋪店的職能劃分上,城區的全科中心,跟商業中心的全科的區別是什麼?

何超:商業中心的全科對象更多是純粹的年輕人;那麼城區的覆蓋更全,男女老幼全方位。基於這樣一些差別,我們來設定不同的體量,不同的人員組成,不同的設備構成。當然,一些功能互相是有重疊的。我們所謂的城區,就是跟社區更加相近,但是沒有社區那麼局限,像是北京的一個回龍觀、望京這樣的大型區域。

四百味:也就是說城區、社區、企業、家庭這幾種類型,基本覆蓋了你們能看到所有的受眾。

何超:對,我們正在跟魯能談合作的事。社區裡面,我們是針對一些家庭婦女,或者是一些家庭主婦。我們說起來是有一定收入的家庭主婦作為我們主要種子使用者、目標物件,來覆蓋她的家庭、身邊的親朋好友。

四百味:既然要負責轉診,主要是從微醫的已有資源中對接嗎?如果沒有恰當匹配的專家資源怎麼辦?

何超:大部分都是已有的資源,另一方面,我們也發掘一些,特別是專科化的專家,去尋找這樣一些合適的資源,來對特別的需求進行匹配。或者說我們作為一個組織,尤其是轉診的量比較大的時候,我們會跟醫生商議綁定合作,你成為我們的微醫醫生,然後我們以後線上會診、隨診、複診都進行合作,病人當然會按照有關的政策規定來支付一定的費用,您也會得到這樣一個費用。

大部分的醫生,尤其是對他的專科,儘管我們專科醫生很忙,但是你知道,我也是醫生,我以前忙的可能三分之二的時間,至少是二分之一的時間是忙的,可以不需要我做,或者不應該我來做的一些很多的常規、普通的、基本的這種病人。

對於患者來說,我們要幫助他成為一個終極解決的目標,或者一個場地,就是說他的疾病、健康都在我們這裡得到解決。所謂的得到解決,我們的延伸是通暢的,是毫無障礙的,是非常有效的。跟專科醫生、專家之間的有效的連結,這就是我們判斷這個專家適不適將來我們跟他建立長期關係的一個基礎,而不是為了連接而連接。

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醫療改革”這個說法。就醫難、看病貴,依然是老百姓掛在嘴邊的抱怨。

一直以來,線下的全科服務,始終是政府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來承擔。“像北上廣地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是存在的,裡面有全科醫生,有公共衛生的專家,有兒科的醫生等等。但是很多人對社區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機構,可能從來沒有關心過。然而,在商業區、新建的社區,或者是一些企業內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來不及建立。”

即使在一二線城市裡,社區的衛生服務機構也只有少數做的令人滿意。據知乎網友所述,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說是門可羅雀,甚至有人進來打聽是不是提供按摩服務的。有時候,機構收集居民檔案,需要醫生挨家挨戶去敲門,多數都吃到閉門羹。

更有媒體調研,近六成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滿意,大多是認為醫師水準不及大醫院,設備沒有大醫院全。

政府的社區機構,最近幾年比較重視慢病管理,但是事實上對於慢病管理的效果,對老百姓的健康維持、促進的能力,以及轉診、會診的能力,社區衛生機構無瑕面面俱到。部分地區做的比較好,但是更全面的,具有一個樞紐功能的機構,卻是罕見的。

微醫全科如何解決社會痛點?

那麼,微醫全科中心能提供些什麼?

首先,它是一個區域居民就診中心,在就診基礎上,收集客人從健康到疾病早期,再到慢病發生,這個過程中的所有資訊。

第二,它是一個會診中心,不管是骨關節的疾病,皮膚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隨著疾病的嚴重程度,晚期和重症時候的處理,跟早期和輕症的處理是完全不同的,通過會診的形式,把這種變化結合微醫自身的專科醫生的技術、知識、水準運用到病人身上。

第三,當病人的處理不是全科中心所能夠實現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轉診中心,全科醫生為患者提供科學意見,並與微醫覆蓋的 29 個省、2400 多家重點醫院、28萬名專家資源進行對接。“醫療上任何一點判斷和指導,我對你都會有一些説明,有的幫助可能很大,絕對的,有的可能是建議性的。但無論如何都要比患者自己去求醫更可靠、高效。”

第四,可以是一個隨診中心、隨訪中心。“作為外科醫生我很瞭解,三分醫療七分護理,七分護理裡面隱含的意思是醫生做了診斷、治療的方案,護理幫助跟蹤。外科醫生做了這樣一個手術,手術以後,進行相應的護理,才能實現治療方案和手術結果的最有效化。”

何超告訴四百味,隨診中心就是專科醫生在接收一位病人之前,全科醫生把資料準備好,給到專科醫生。很多情況下,這會讓診斷更容易操作,處理結果也更有效。處理完以後,所有的用藥或手術,事後的隨訪要點,全科醫生對資訊全面跟蹤,而專科醫生與全科醫生的交接,與專科醫生跟家屬、病人交接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何超解釋稱,轉診也好,會診也好,隨診也好,這些服務都是基於微醫的線上平臺所提供的支援。“我為什麼願意做全科?如果叫我自己去開一間全科醫院,我認為像我這樣的背景,都怕難為情。但是通過互聯網眾多專家資源、專科資源、知識資源,才讓全科醫院真正落地。而且我們幫大醫院的專科管理好病人了以後,我相信這種關係一定是良性的,互動的。而不是換一個人情,或者一筆偶然交易。”

除此以外,微醫全科還是一個家庭、企業、社區的健康促進中心。對於何超來說,他們的目標客戶更側重以群體來歸類。

對於家庭單位來說,因為家庭成員不論從遺傳基因、生活習慣,甚至社會關係上,都有同質性。“這個同質性,我們知道現在疾病的發作中,外界對於個體的影響是一個很大的組成部分,我們以家庭為中心,來應對外界變化,來減少導致負向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我相信,一種疾病由一個家庭(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共同應對,一定比一個人應對更有效”

而在企業方面,微醫全科正和幾個大的科技公司在談。由於科技公司是年輕人的密集地,他們願意接受新的東西,而且對新的服務方式:一鍵預防、早期發現的健康醫療方法,更願意接受。在這些地方建立企業醫務室,都是微醫全科下一步的目標,“我們要在一個中心的基礎之上,慢慢的延伸。”

“我們希望企業和家庭在這種情況下面,希望我們是一個健康的加油站,或者是一個健康的維持者、幫助者,不管是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像最近杭州有一個登革熱的流行性傳染病。這個時候,我們希望通過家庭、企業,給予正確的應該有的衛生知識,應該有的防禦的知識,來保持自己的健康狀態,這個就很好。”

人才自培養:補行業缺口,建品牌壁壘

實際上,近兩年互聯網醫療企業佈局線下已不是新鮮事,例如春雨醫生、丁香園等等早有動作。移動醫療開始賣藥、醫藥電商開始問診、重資產開診所雇三甲醫院主治醫生、簽約掛牌線下醫院……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線下打法多種多樣。

而微醫全科的策略是,下設微醫全科中心和微醫全科學院。學院是全科醫生教育培訓的專業平臺,依託復旦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系主任、微醫全科學院院長祝墡珠團隊,培養並向全科中心、合作醫療機構輸送人才。

微醫全科學院的授課方式包括線下培訓及遠端教育,對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村衛生院等在內的各類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全科醫學臨床技能、衛生服務管理培訓、指導,以滿足社會健康服務需求,並根據各級衛計部門需要,輸出全科師資的服務。

全科醫生(英文名:General Practitioner)制度在發達國家比較普遍,基於某一片區域充當健康“守門人”的角色,是治療急性病和慢性病,為病人提供預防性照顧和健康教育的醫療從業者。全科醫生關注的是對病人的整體研究,包括與病人相關的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因素。他們的工作不限於身體的特殊組織器官,他們在眾多健康問題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

截止2015 年,我國的全科醫生無論在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例方面,較發達國家的差距仍非常明顯。據業內人士反映,儘管政策鼓勵高校辦”全科醫學專業“,但就業市場還未形成,另外沒有健全的全科醫學實踐體系支撐,還在”摸石頭過河“探索階段。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目前,全科醫生數量仍存在巨大缺口,微醫全科則在此實際,開闢了專業團隊,來發展全科人才打造的事業。

當互聯網醫療的業務越鋪越大,終歸還是很難脫離線下。在浙江的十幾年,何超一手把邵逸夫醫院的醫療服務和品質打造了出來。而如今,國內互聯網醫療均向線下發力,開始構建自己的閉環和競爭壁壘。在這場剛開始的“馬拉松”上,杭州才只是何超的第一站,未來3年,微醫全科還將建設100家全科中心。這也意味著,他的管理半徑和擔子的重量,將要擴大幾乎百倍。

對話何超:不會為了連接而連接

四百味:在你們的區域鋪店的職能劃分上,城區的全科中心,跟商業中心的全科的區別是什麼?

何超:商業中心的全科對象更多是純粹的年輕人;那麼城區的覆蓋更全,男女老幼全方位。基於這樣一些差別,我們來設定不同的體量,不同的人員組成,不同的設備構成。當然,一些功能互相是有重疊的。我們所謂的城區,就是跟社區更加相近,但是沒有社區那麼局限,像是北京的一個回龍觀、望京這樣的大型區域。

四百味:也就是說城區、社區、企業、家庭這幾種類型,基本覆蓋了你們能看到所有的受眾。

何超:對,我們正在跟魯能談合作的事。社區裡面,我們是針對一些家庭婦女,或者是一些家庭主婦。我們說起來是有一定收入的家庭主婦作為我們主要種子使用者、目標物件,來覆蓋她的家庭、身邊的親朋好友。

四百味:既然要負責轉診,主要是從微醫的已有資源中對接嗎?如果沒有恰當匹配的專家資源怎麼辦?

何超:大部分都是已有的資源,另一方面,我們也發掘一些,特別是專科化的專家,去尋找這樣一些合適的資源,來對特別的需求進行匹配。或者說我們作為一個組織,尤其是轉診的量比較大的時候,我們會跟醫生商議綁定合作,你成為我們的微醫醫生,然後我們以後線上會診、隨診、複診都進行合作,病人當然會按照有關的政策規定來支付一定的費用,您也會得到這樣一個費用。

大部分的醫生,尤其是對他的專科,儘管我們專科醫生很忙,但是你知道,我也是醫生,我以前忙的可能三分之二的時間,至少是二分之一的時間是忙的,可以不需要我做,或者不應該我來做的一些很多的常規、普通的、基本的這種病人。

對於患者來說,我們要幫助他成為一個終極解決的目標,或者一個場地,就是說他的疾病、健康都在我們這裡得到解決。所謂的得到解決,我們的延伸是通暢的,是毫無障礙的,是非常有效的。跟專科醫生、專家之間的有效的連結,這就是我們判斷這個專家適不適將來我們跟他建立長期關係的一個基礎,而不是為了連接而連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