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那麼多人想當陶淵明,卻成不了陶淵明?

東晉名士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毅然離開了曾經混跡一十三年的官場, 歸隱於廬山腳下, 躬耕田園, 飲酒賦詩, 終老一生。 著實是活出了另一番精彩!

因此, 陶淵明一直被視為超凡脫俗的代表。 而他曾住過的“世外桃源”, 也帶給後人以無限嚮往。

殊不知, 陶淵明歸隱的背後, 卻藏著一系列不為人知的複雜的“隱情”。

陶淵明(西元365年-427年), 又名潛, 字元亮, 號五柳先生,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據《晉書·淵明傳》記載, 他年輕時一度出仕, 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 在41歲時掛印去職, 開始了隱居生涯。

從以上生平簡歷來看, 陶淵明的人生和仕途似乎都很失敗。 他少年才學便已名滿天下, “少懷高尚, 博學善屬文”, 本應有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生。

他在20歲時就外出求仕, 發出了“猛志逸四海, 騫翮思遠翥”的人生宏願。 卻到了29歲才做上祭酒(一個應付場面無實權的工作),

可他沒幹幾天就“不堪官吏職”辭職回家了。 此後便一直賦閑在家, 喝喝酒, 賞賞花, 耕耕田, 寫寫詩。

陶淵明詩意圖

家裡蹲到快四十歲時, 陶淵明雄心再起, 不信自己在官場“混不吝”, 開始在各路軍閥的幕府裡擔任參軍。 這一晃又是幾年, 卻終究沒有一點起色。

在東晉行將就木的時候, 陶淵明終於撈到了他一生所做過的最有實權的官職——彭澤縣令。 這個位置, 本來是個繼續晉升的極好平臺, 可陶淵明卻沒有抓住又憤然離職了。

傅抱石《還莊圖》

《晉書》記載, 東晉安皇帝的義熙元年, 陶淵明受命擔任彭澤令。

冬天的時候, 郡太守派出督察巡視彭澤。 督察官員到了彭澤便使人換陶淵明來見。

陶淵明是十分厭煩這種接待工作的, (這和他的性格有著極大關係)不願面對這些上面派來的公差趾高氣昂的樣子, 可又不能不見, 只得勉強準備去了。

這時, 身邊的幹事提醒他道:“老爺您得穿上官服, 再打扮一番, 恭敬行李拜見。 否則會給上面留下不好的印象, 以後升官就難咯”。

聽了這話後, 陶淵明愈加不耐煩了, 索性轉身回縣衙, 路上還順帶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硬氣話:“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回到縣衙後, 陶淵明隨手取出官印, 並附上了封辭職信——《歸去來兮辭》, 交給幹事後甩手就走, 頭也不回。 至此, 結束了只幹了八十天的縣令生涯。

北宋·蘇軾 行書《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拂袖而去, 在後人的眼中留下了瀟灑、豁達的背影。 可又有幾人能看穿, 這瀟灑轉身的背後, 其實藏著一顆極其難言又無可奈何的心。

他性格本不適做官

眾所周知, 陶淵明性格散漫不羈, 曠達豪邁。

可要想做一個好官卻必須有極強的自律精神,要不苟言笑,要有威嚴,有氣魄。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做官想要長久,還必須懂得和光同塵,必須拍上司馬屁。

陶淵明的天性決定了,上述哪一條他都做不到。他的一生追求著自由平等,生活上更是散漫,自在,無拘無束,也實在是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和阿諛奉承。

陶淵明的文友顏延之很瞭解朋友的這個特性,因此在陶淵明死後,為其撰寫的《陶徵士誄》中講:俺這哥們“不護細行”——不注意小節;俺這哥們“道不偶物,棄官從好”——性格不適合官場,不如轉而去幹自己喜歡幹的事,逍遙自在。

家裡條件差,高度缺乏政治背景,升官無望

眾所周知,想不想當官是自己的事,但升不升官卻是上級的事。陶淵明混跡官場十多年都升不了官,很大的原因是他缺乏政治背景。

有資料顯示陶淵明出身官宦,據傳為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但就算陶侃兄當年再猛,傳到陶淵明這裡也是人走茶涼,糞土當年了,跟熟人互相吹吹牛還行。

當年的東晉名臣——陶侃

事實上,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自小家徒四壁,“弱年逢家乏”,窮的就差睡大街了。再加上他性格孤傲,不善積累人脈,四十歲時能幹到縣太爺已經是盡力了。

雖然陶淵明是有才,但官場上那些都是“實誠人”,你沒背景,沒靠山,還不會搞關係,誰肯幫你?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陶淵明心裡也想明白了,自己升官那就是一夢想,與其勾心鬥角,“不如跳舞”——回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也其樂無窮!

明·陸冶《幽居樂事圖》

他有基礎資本支撐

換句話說就是家有餘資,能讓他折騰。雖說祖輩上的名已經不好使了,到陶淵明手裡更是家道中落,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陶家依然有房有田。

陶淵明敢果斷辭職,心裡肯定是有底的。他沒有了“五斗米”的工資,但也能保證一大家子去隱居能生活得下去。

於是他辭職後,變賣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田產,帶著一家老小隱居廬山腳下。據傳,歸隱之初陶淵明尚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心態十分輕鬆,在他的詩中也留下了一份歡樂和浪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運氣不太好,義熙四年的一場大火,燒掉了陶淵明所有的資產。房子沒了,地也沒了的一家人只能先寄宿在一條破船上,後又遠遷至“南村”,從那時起,他才過上了真正的與世隔絕、活在精神世界的歸隱生活。

清·石濤《陶淵明詩意圖》

嗜酒如命,官場體制難容他的習性

陶淵明的一生,幾乎都是泡在酒缸裡生存的!

陶淵明嗜酒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便可說明。據《晉書》記載,陶淵明初任彭澤縣令,朝廷為做嘉賞,賜予他三百畝田地。他收到田地後,不假思索便令手下全種可釀酒的高粱。

在老婆一再地懇求下,他才勉強答應讓出五十畝給老婆去種粳米,其餘二百五十畝還是全種上了高粱,供他釀酒喝。

陶淵明眼中,酒是須臾不離的好東西,有酒便是朋友。要說陶淵明厭惡當官的,也不一定。

當時江州有個刺史叫做王弘,是個貪官,他很想結識陶淵明這種雅士,但陶淵明的卻都不正眼看他。可這王弘是個官場老油條,多方打聽後,得知陶淵明愛飲酒,便準備從此處下手。

有一天,王弘聽說陶淵明要去廬山閒逛,便帶著酒具與好酒在去廬山的必經之路上等著邀請陶淵明來喝酒。

陶淵明當時正患腳疾,一瘸一拐的行走很不方便。但當看到遠處有人提著美酒向自己招呼時,陶淵明仿佛開掛了一樣,一溜煙便跑到了近前。“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也顧不上討厭王弘了。

陶淵明飲酒圖

陶淵明的心中,飲酒大於一切。他那個哥們顏延之,公差路過潯陽,造訪老友陶淵明,兩人便是天天都喝,每喝,“必酣飲致醉”,不喝醉不甘休。

還有更令人叫絕的,顏延之臨別的時候,給陶淵明送了二萬錢,陶淵明這邊剛與好友揮手告別,後轉身就去了酒家,把二萬錢全放在了賣酒的那兒。酒家正詫異,只聽陶說:“稍就取酒 ”,這樣我到你這兒就能即時喝上酒——點錢數錢耽誤工夫。

與陶淵明相識不相識,有酒便可成其座上賓。所謂“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周圍鄉親鄰里,只要你請我喝,“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返。” 誰叫都到,隨叫隨到,喝倒為止。

陶淵明與家人共飲菊花酒

陶淵明到死都始終牽掛,也是酒。臨終前,他為自己寫的挽歌中曾明言:“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據統計,陶淵明的所有作品中,幾乎篇篇都有酒!

試問,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哪個朝廷的體制可以容得下他呢?所以他毅然丟棄了官印,歸隱于田園,整日與酒相伴,那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

元·錢選《陶公扶醉圖》

陶淵明的處事風格與飲酒賦詩的愛好,很像當年的“竹林七賢”,但他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將七賢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若酒後無詩,陶淵明全然就是一個醉鬼,但他卻首創了田園詩派,也更為他的歸隱添加了一束閃耀的光輝。

清·王翬《桃花漁艇》

綜合來看,陶淵明的歸隱,是一種大環境下的無奈,小環境下的自由之舉。在他拒絕"為五斗米折腰"時,便註定他的仕途從此再無出路。

可他的歸隱卻又不得不說是一種明智之舉,他的歸隱,讓他做了他自己最喜歡的事,成為了他喜歡的自己。也正因此,他才有機會將田園詩發揚到極致,才讓後世讀到了如此美麗的詩。

滾滾紅塵多歧路,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東籬賞菊圖》

可要想做一個好官卻必須有極強的自律精神,要不苟言笑,要有威嚴,有氣魄。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做官想要長久,還必須懂得和光同塵,必須拍上司馬屁。

陶淵明的天性決定了,上述哪一條他都做不到。他的一生追求著自由平等,生活上更是散漫,自在,無拘無束,也實在是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和阿諛奉承。

陶淵明的文友顏延之很瞭解朋友的這個特性,因此在陶淵明死後,為其撰寫的《陶徵士誄》中講:俺這哥們“不護細行”——不注意小節;俺這哥們“道不偶物,棄官從好”——性格不適合官場,不如轉而去幹自己喜歡幹的事,逍遙自在。

家裡條件差,高度缺乏政治背景,升官無望

眾所周知,想不想當官是自己的事,但升不升官卻是上級的事。陶淵明混跡官場十多年都升不了官,很大的原因是他缺乏政治背景。

有資料顯示陶淵明出身官宦,據傳為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但就算陶侃兄當年再猛,傳到陶淵明這裡也是人走茶涼,糞土當年了,跟熟人互相吹吹牛還行。

當年的東晉名臣——陶侃

事實上,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自小家徒四壁,“弱年逢家乏”,窮的就差睡大街了。再加上他性格孤傲,不善積累人脈,四十歲時能幹到縣太爺已經是盡力了。

雖然陶淵明是有才,但官場上那些都是“實誠人”,你沒背景,沒靠山,還不會搞關係,誰肯幫你?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陶淵明心裡也想明白了,自己升官那就是一夢想,與其勾心鬥角,“不如跳舞”——回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也其樂無窮!

明·陸冶《幽居樂事圖》

他有基礎資本支撐

換句話說就是家有餘資,能讓他折騰。雖說祖輩上的名已經不好使了,到陶淵明手裡更是家道中落,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陶家依然有房有田。

陶淵明敢果斷辭職,心裡肯定是有底的。他沒有了“五斗米”的工資,但也能保證一大家子去隱居能生活得下去。

於是他辭職後,變賣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田產,帶著一家老小隱居廬山腳下。據傳,歸隱之初陶淵明尚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心態十分輕鬆,在他的詩中也留下了一份歡樂和浪漫: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運氣不太好,義熙四年的一場大火,燒掉了陶淵明所有的資產。房子沒了,地也沒了的一家人只能先寄宿在一條破船上,後又遠遷至“南村”,從那時起,他才過上了真正的與世隔絕、活在精神世界的歸隱生活。

清·石濤《陶淵明詩意圖》

嗜酒如命,官場體制難容他的習性

陶淵明的一生,幾乎都是泡在酒缸裡生存的!

陶淵明嗜酒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便可說明。據《晉書》記載,陶淵明初任彭澤縣令,朝廷為做嘉賞,賜予他三百畝田地。他收到田地後,不假思索便令手下全種可釀酒的高粱。

在老婆一再地懇求下,他才勉強答應讓出五十畝給老婆去種粳米,其餘二百五十畝還是全種上了高粱,供他釀酒喝。

陶淵明眼中,酒是須臾不離的好東西,有酒便是朋友。要說陶淵明厭惡當官的,也不一定。

當時江州有個刺史叫做王弘,是個貪官,他很想結識陶淵明這種雅士,但陶淵明的卻都不正眼看他。可這王弘是個官場老油條,多方打聽後,得知陶淵明愛飲酒,便準備從此處下手。

有一天,王弘聽說陶淵明要去廬山閒逛,便帶著酒具與好酒在去廬山的必經之路上等著邀請陶淵明來喝酒。

陶淵明當時正患腳疾,一瘸一拐的行走很不方便。但當看到遠處有人提著美酒向自己招呼時,陶淵明仿佛開掛了一樣,一溜煙便跑到了近前。“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也顧不上討厭王弘了。

陶淵明飲酒圖

陶淵明的心中,飲酒大於一切。他那個哥們顏延之,公差路過潯陽,造訪老友陶淵明,兩人便是天天都喝,每喝,“必酣飲致醉”,不喝醉不甘休。

還有更令人叫絕的,顏延之臨別的時候,給陶淵明送了二萬錢,陶淵明這邊剛與好友揮手告別,後轉身就去了酒家,把二萬錢全放在了賣酒的那兒。酒家正詫異,只聽陶說:“稍就取酒 ”,這樣我到你這兒就能即時喝上酒——點錢數錢耽誤工夫。

與陶淵明相識不相識,有酒便可成其座上賓。所謂“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周圍鄉親鄰里,只要你請我喝,“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返。” 誰叫都到,隨叫隨到,喝倒為止。

陶淵明與家人共飲菊花酒

陶淵明到死都始終牽掛,也是酒。臨終前,他為自己寫的挽歌中曾明言:“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據統計,陶淵明的所有作品中,幾乎篇篇都有酒!

試問,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哪個朝廷的體制可以容得下他呢?所以他毅然丟棄了官印,歸隱于田園,整日與酒相伴,那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

元·錢選《陶公扶醉圖》

陶淵明的處事風格與飲酒賦詩的愛好,很像當年的“竹林七賢”,但他結合自身的性格特點,將七賢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若酒後無詩,陶淵明全然就是一個醉鬼,但他卻首創了田園詩派,也更為他的歸隱添加了一束閃耀的光輝。

清·王翬《桃花漁艇》

綜合來看,陶淵明的歸隱,是一種大環境下的無奈,小環境下的自由之舉。在他拒絕"為五斗米折腰"時,便註定他的仕途從此再無出路。

可他的歸隱卻又不得不說是一種明智之舉,他的歸隱,讓他做了他自己最喜歡的事,成為了他喜歡的自己。也正因此,他才有機會將田園詩發揚到極致,才讓後世讀到了如此美麗的詩。

滾滾紅塵多歧路,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東籬賞菊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