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想要一部iphone 這位媽媽的回答亮了

1

昨天, 蘋果發佈了新一代產品iPhoneX。 一些網友開玩笑:賣腎、賣腎還是賣腎?重要的是“真的無腎可賣了”。

今年9月3日, 北京一名大三學生留遺書後溺水自殺,

遺書中稱自己“一步錯、步步錯, 只怨自己太過浮華”。 自殺後第二天, 他的父親收到多個校園貸追債短信電話。

如何讓孩子克制過度的物質欲望, 從小養成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 避免孩子長大後虛榮浮華、貪圖享樂?今天, 青欖君跟大家分享一個美國華人媽媽的智慧做法。

2

9歲的艾米, 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孩子, 每年她都會和父母一起回祖國探親。 春節時, 中國的親戚都會給她發紅包, 有時候總金額超過了2萬元。

媽媽看了申請書後, 淡淡地說:“美國的課業量並不重, 放學後也有大量時間給你們玩耍, 你還需要減壓嗎?”就這樣, 媽媽果斷地駁回了申請。

3

媽媽告訴她, 如果需要備忘錄, 房間的掛曆就能實現這個功能, 再次駁回。

第三次申請, 艾米的理由是:我這麼想要這款手機, 難道不能作為理由嗎?

這次, 艾米偃旗息鼓了一段時間。

後來, 她再次寫了申請書, 理由是:iPhone手機的APP能夠下載很多小軟體, 説明自己學習外語, 比如XXX軟體, 它是一個免費線上學習語言社區, 能夠讓自己隨時隨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語言。

媽媽看了申請書後, 自己下載了一個XXX軟體體驗了幾天, 發現這個功能確實對學習外語有利, 便批准了艾米的申請。

4

渴望物質是孩子的一種本能, 然而會把物質使用到極致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別, 對於“需要”範疇內的消費需求予以滿足, 而屬於“想要”範圍的消費需求嚴格控制, 留出延遲滿足的時間。

媽媽之所以讓艾米寫購物理由, 就是想讓孩子明白允許消費的規則就是能夠說出正當的、合理的理由。

而申請一次後間隔一個月才能再申請, 則是給孩子一個思考和冷卻的時間, 慢慢學會分辨“需要”和“想要”。

有時候, 在等待和思考的過程中, 孩子的購物需求就會發生變化, 這有助於孩子養成三思而後行的習慣, 同時避免盲目消費造成浪費。

5

今天的中國, 正在面臨一個“尿不濕時代”——

用尿不濕的孩子,跟以前用尿布的孩子有很大的不一樣:當孩子長期處於舒適的狀態中,感覺不到“不舒服”,他反而也沒法感覺到“舒適”了。

“尿不濕時代”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無感。對很多事情、很多東西提不起興趣,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無聊”、“沒勁”是他們的口頭禪。

在大人看來,今天的孩子夠幸福的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比自己小時候不知道強多少倍。可是,當我們仔細觀察,卻發現今天的孩子並不快樂。

原因是,如今的孩子沒有了“渴望”。他們被過量的好東西淹沒了,無法在“渴望”中體驗“得到”的快樂。

渴望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喜悅產生於強烈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沒有需要,就無所謂喜悅。對一個渴得要命的人來說,一杯清水勝於金子。

而今天的孩子,沒有“渴”,只有“望”,他希望得到什麼,就立刻擁有什麼。一個孩子從來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該是多麼不幸啊!

6

這種對什麼都“無感”的精神狀態很可怕,尤其是當它蔓延到學習上的時候。

有個男孩學習懶懶散散,媽媽激勵他說:“你考上重點中學,才能考上重點大學,考上重點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住上大房子、開上小汽車!”

這個男孩一臉疑惑地說:“(房、車)我們家不是已經有了嗎?”

聽教育學者盧勤曾講過她“五十年來穿過的最漂亮的裙子”——

記得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時,十歲的我被選為北京市鮮花隊的成員,去人民大會堂向中央領導獻花。當時,家裡沒有錢給我買新衣服,媽媽答應親手為我縫製一條背帶裙。我盼啊,盼啊,當我穿上那條嶄新的紅白格背帶裙時,喜悅和感激的心情難以言表。雖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我朝思暮想後得到的,於是倍加珍惜。

盧勤的哥哥,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擺弄木工活兒,他回憶說:

“家裡的鉋子很難使,雖然一個鉋子只要5塊錢,但當時家裡生活困難,不好意思向媽媽要。媽媽知道後說,你能做成就給你買。我用舊鉋子滿手磨出了水泡,終於做成了小提琴把,於是媽媽給我買了新鉋子,當時真是如獲至寶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體驗過“渴望”的人,才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只關注自己沒有的,才不會成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

一個家庭,無論富裕還是貧窮,都應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別,給孩子留點“渴望”的餘地。有了渴望,生命才有動感和動力。

正在面臨一個“尿不濕時代”——

用尿不濕的孩子,跟以前用尿布的孩子有很大的不一樣:當孩子長期處於舒適的狀態中,感覺不到“不舒服”,他反而也沒法感覺到“舒適”了。

“尿不濕時代”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無感。對很多事情、很多東西提不起興趣,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無聊”、“沒勁”是他們的口頭禪。

在大人看來,今天的孩子夠幸福的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比自己小時候不知道強多少倍。可是,當我們仔細觀察,卻發現今天的孩子並不快樂。

原因是,如今的孩子沒有了“渴望”。他們被過量的好東西淹沒了,無法在“渴望”中體驗“得到”的快樂。

渴望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喜悅產生於強烈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沒有需要,就無所謂喜悅。對一個渴得要命的人來說,一杯清水勝於金子。

而今天的孩子,沒有“渴”,只有“望”,他希望得到什麼,就立刻擁有什麼。一個孩子從來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該是多麼不幸啊!

6

這種對什麼都“無感”的精神狀態很可怕,尤其是當它蔓延到學習上的時候。

有個男孩學習懶懶散散,媽媽激勵他說:“你考上重點中學,才能考上重點大學,考上重點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住上大房子、開上小汽車!”

這個男孩一臉疑惑地說:“(房、車)我們家不是已經有了嗎?”

聽教育學者盧勤曾講過她“五十年來穿過的最漂亮的裙子”——

記得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時,十歲的我被選為北京市鮮花隊的成員,去人民大會堂向中央領導獻花。當時,家裡沒有錢給我買新衣服,媽媽答應親手為我縫製一條背帶裙。我盼啊,盼啊,當我穿上那條嶄新的紅白格背帶裙時,喜悅和感激的心情難以言表。雖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我朝思暮想後得到的,於是倍加珍惜。

盧勤的哥哥,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擺弄木工活兒,他回憶說:

“家裡的鉋子很難使,雖然一個鉋子只要5塊錢,但當時家裡生活困難,不好意思向媽媽要。媽媽知道後說,你能做成就給你買。我用舊鉋子滿手磨出了水泡,終於做成了小提琴把,於是媽媽給我買了新鉋子,當時真是如獲至寶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體驗過“渴望”的人,才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只關注自己沒有的,才不會成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

一個家庭,無論富裕還是貧窮,都應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別,給孩子留點“渴望”的餘地。有了渴望,生命才有動感和動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