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離開了人口紅利該如何發展?中國奶粉啟示錄

諾蘭電影《敦克爾克》正在熱映。 瞭解這段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 任何一次有效的戰略撤退, 都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捲土重來, 東山再起。

而十年前經歷了三聚氰胺事件的中國奶業, 今天成功地實現了諾曼地登陸。 日前, 央視《消費主張》用上下兩集的專題節目, 向消費者披露了長時間研究和系統檢測的結果:進口奶粉居然66%不符合中國標準, 而國產奶粉不僅符合中國標準, 反過來卻對歐美日三大標準均達標。

是不是大跌眼鏡?相信這一結果, 會令那些癡迷進口產品的觀眾吃驚。 那麼奶業的這次逆襲, 或者說“重新登陸”, 能否給其他行業的發展帶來一點啟示?

中國的很多行業, 都躺在人口紅利的搖籃裡睡大覺, 享受可觀的效益和光鮮的發展資料。 尤其是邊際成本趨於零的互聯網和IT行業, 包括社交網路、電子商務、智慧手機等等。 騰訊在IT江湖舉足輕重、一言九鼎,

阿裡枝繁葉茂、甚至佔據了全球電子商務的半壁江山, 而以小米為代表的各個手機品牌在成功擊敗日本和歐洲產品之後, 也威脅和蠶食著蘋果和三星的生存空間。 最近如火如荼的共用單車, 更是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起來, 成為了全球創業者的新榜樣。

但是, 這些成功, 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人口紅利。 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上, 每一個互聯網行業的細分領域, 每一個靠山寨和模仿起家的中國企業, 幾乎都比國外的企業擁有更加突出的規模效益, 所以成功得更快。 象汽車行業也是一樣, 無論是吉利還是長安、比亞迪, 它們的崛起都是在低成本、低價格和大用戶數的前提下實現的, 依靠的也是人口紅利。 所以它們可以陸續擊敗鈴木、雪鐵龍等三線合資品牌,

甚至並購富豪等二線豪華品牌, 卻無法撼動德系三甲(BBA)半根毫毛。 而共用單車也不可否認受惠于人口紅利。

張維迎教授曾經就企業和企業家的經濟作用做過一個系統性的劃分, 一種是套利型, 一種是創造型。 套利的空間源自中國的開放政策, 依靠的是國內外的資源差異。 剛剛說到的人口紅利, 在本質上也是套利的一種。

中國大飛機、中國航母、中國高鐵, 任何一個沒有人口紅利可以坐享的拳頭產品, 都是創造型發展的結果。 智慧手機產業唯一的一股清流也許是華為, 華為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和產出, 都令人歎為觀止, 早已有能力與蘋果和三星在專利戰上大打出手。

今天中國手機行業的老大, 不是曾經依靠營運商管道享盡鄉鎮人口紅利的聯想, 也不是靠饑餓行銷的商業模式成功套利的小米, 而是用技術實力寫就5G標準的華為。

從敦克爾克悲壯撤退、數年後又率先在諾曼地登陸的主力, 是英國軍隊。 而巧合的是, 在央視專題中, 捲土重來的, 恰恰是三聚氰胺事件中潔身自好的三個品牌:飛鶴、三元和完達山。

有人會說, 奶粉不過是一個傳統行業, 有什麼可以創造的呢?當然有。 國家制定比歐美日更加苛刻的中國標準, 就是創造;企業拿出比歐美日競品更高端的產品, 就是創造;監管執行比其它傳統行業更嚴格的管控, 就是創造。 禁止貼牌、配方註冊等等奶業新政, 都是以犧牲短期效益為代價的發展策略,

與今天雷厲風行的環保新政相比, 並不遜色。 孔子不是講因材施教麼?作為一個傳統產業, 能夠超越歷史局限, 樹立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理念, 就是創造。 正如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創造, 也就沒有今天中國的輝煌成就一樣的道理。

隨著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原來越小, “套利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當套利空間越來越小, 模仿的選擇越來越少的時候, 只有創造才是可行的道路。 所以, 請不要反問環保新政是否太苛刻, 請不要埋怨行業監管是否太嚴厲, 除非你想繼續躺在人口紅利的美夢中安睡。 當務之急, 是要開拓資源、創新技術, 不斷擴大企業自身乃至所處整個行業的生產可行性邊界。

諾曼第的先頭部隊登陸之後,盟軍大軍跟進,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戰爭西線局勢迅速扭轉。從套利到創造,本身就是一個結構性的轉變。這次,央視專題報導了中國奶業的重振;我們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行業成功逆襲。

諾曼第的先頭部隊登陸之後,盟軍大軍跟進,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戰爭西線局勢迅速扭轉。從套利到創造,本身就是一個結構性的轉變。這次,央視專題報導了中國奶業的重振;我們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行業成功逆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