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宇宙》:劉慈欣科幻小說的取材寶地

關於宇宙的書籍, 我一直很留意。 可能是在內心裡有一個不解的情結, 就是我們生活著的宇宙是從何而來的。 而這個謎底至今也沒有完全解開。

如果說宇宙有一個創生的始點, 那麼, 在這個始點之前, 究竟是什麼?那應該是一個不存在的空間啊。 那麼, 宇宙, 怎麼突然間就誕生了?小時候想問題最終會進入到一個窒息的狀態, 這個問題想久了, 誰都無法給出答案, 會使人覺得生而無歡, 食而無趣。 這個問題就成為留在心裡的一個梗, 希望能夠尋覓到答案。

近年來, 我讀過的有關宇宙的書籍有:趙寧編著的《宇宙密碼》、李然所著的《漫步到宇宙盡頭》、英國學者西蒙·辛格所著的《大爆炸簡史》、法國學者派翠克·德韋弗、讓—弗朗索瓦·布翁克利斯蒂亞尼著繪的《地球之美》, 這類涉及到宇宙的書籍, 都免不了這樣的思路:宇宙是怎麼樣的?——人怎麼知道宇宙是這樣的?——人是如何從宇宙中誕生的?人與宇宙是理解宇宙的一個難解難分的雙子星座。

它體現出人類的唯心觀與唯物觀的一種糾纏不清、難分彼此的困惑所在。 宇宙是客觀存在的, 但這種客觀存在是通過人的思維反映出來的, 它是一種意識裡的客觀存在, 那麼, 宇宙最終是否像《駭客帝國》裡所描寫的那樣, 現實世界只不過是一種人造的意識存在, 只不過我們身陷其中, 所經識到的意象太過真實而難以分辨出它只不過是一種虛擬?

上述的這些事關宇宙書籍都是近期出版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 美國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出版於1980年的《宇宙》更是這一科普種類的集大成之作。 美國國會圖書館曾將《宇宙》一書評為“塑造美國”的88本書之一。 一本關於宇宙的科普著作, 竟然能享受到如此盛大的榮譽, 想必這本書隱藏著什麼“武林密籍”般的可圈可點之處。 這才是這本書引人好奇的原因的地方。

卡爾·薩根這本書中譯本最早由海洋出版社引進我國, 近日, 該書又由廣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新譯本, 此時, 已距它的原版出版時間相隔37年, 從今天的這個時間維度看待這本書, 會發現很多資訊都已經過時了, 如書中提到冥王星還是地球的一個行星之一, 美蘇爭霸仍是作者在書中念念不忘的討論主題, 如今看來, 這一切“俱往矣”。 而從今天我們這個角度來看這一本經典著作,

會發現作者的立論與敘述, 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並不是說作者說的是一些老生常談, 而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觀念, 已經被各種其它的科普讀物融入到自己的血脈與骨肉之中, 這種現象, 也是我們讀書時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 我們在讀很久年代的一本書時, 發現它的觀點與語詞, 已經成為流行詞的司空見慣的一種表述方式, 如我們讀李澤厚的一些學術著作, 會發現他創造的一些語詞, 在今天學術界已經是一種高頻使用的片語了。 這就是學者蓽路藍縷、開疆拓土的建業之功。 從這個意義上講, 卡爾·薩根的《宇宙》也堪稱是一部對“宇宙”進行全方位表述的創新之作, 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它也成為這類著作的開山鼻祖,規範著之後的這類著作的表述方向。

我特意翻了一下原版於2005年的《大爆炸簡史》,它在書後對《宇宙》有著如下的評點:“本書基於著名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這部作品已經成為眾多天文學家職業生涯的靈感來源。”

這句話確實是一語道破了《宇宙》一書開啟思維、拓寬思路的巨大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版《宇宙》一書的封底頁上,特意羅列了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推薦語:“卡爾·薩根的《宇宙》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真的為我打開了看科學的第三隻眼。”

這句話,可以看著是劉慈欣的客套之語,但話中透露的卻是,卡爾·薩根直接啟發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創作。

劉慈欣是中國科幻小說的一個異數,他的與眾不同之處,是跳開了科幻的技術層面的展覽,而是深入到科學的哲學層面進行構思與演繹,而他能有如此之高的站位,不能不說他站在世界科普巨人的肩上,這個巨人,據作者的自供,必定少不了卡爾·薩根的《宇宙》。

其實我們閱讀卡爾·薩根的《宇宙》,會發現書中的一些論述,直接啟發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創作。比如在《宇宙》一書中,作者專門對鯨歌進行了詩意化的闡述,作者寫道:“有些鯨的聲音被稱為歌唱,但我們還是對它們的真正本質和意義一無所知。……通常鯨群的成員會一起演唱同一首歌。它們按照共同的意見,合作創作歌曲,每個月都會換新歌。”(P285)

劉慈欣有一篇小說叫《鯨歌》,其中寫道:“海洋科學家們研究鯨歌有很長時間了,至今無法明瞭其含義。”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劉慈欣在構思這篇小說時,有著明顯的地受到卡爾·薩根《宇宙》影響的痕跡。

卡爾·薩根《宇宙》中論述了生物進化的偶然性,特別提到:“就在6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是不起眼的哺乳動物……哪怕生物學家要推測這種動物最終能夠成為今天地球的主宰,是需要冒險精神的。……如果這些恐龍能存活下來,也許今天我們行星上主導的智慧物種就是它們,四米高、綠皮膚、有著尖利牙齒的恐龍,而人類則是蜥蜴科幻作品中的可怕幻覺。”(P297)。

卡爾·薩根提出了一個非常精妙的科幻構思,就是假如進化按照另一條線索發展下去,恐龍成為地球的主人,而人類成為恐龍的手下玩物。這個巧妙的構思,被劉慈欣捕捉到了,他很快創作出了《命運》,在這篇小說中,劉慈欣假想了一次偶然的干預,導致了地球發展進程走上了另一條軌道,人類成為恐龍養殖的寵物與食物。

這也體現出卡爾·薩根所著的《宇宙》一書的特點,它不僅介紹了一個科學事實,一個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過程,更在於,他能夠將宇宙的發現與認識,鉤連進人類的哲學、思維、思想體系,從而使得宇宙的客觀境界始終交織著人類的思維維度。比如,作者在論述地球生物在產生“性別”之後,“進化出性別的生物被保留下來,那些對此不感興趣的物種則迅速滅絕。這不僅對20年前的微生物是千真萬確的,直到今天我們人類也有著顯而易見的交換DNA片段的熱情。”(P30)在這一段話中,作者把自然規律,引申出人類的社會特徵,我們可以從這個來源於“物競天擇”的人類本性中,解讀出人類需要溝通、社會需要開放、資訊需要交流的更為浩大的命題。

而作者的這種寫法用意,在書中,作者也專門作了一點特別的說明。作者寫道:“我們一直在追求與宇宙的聯繫,試圖將宏大的事物納入胸懷。事實上我們的確與宇宙息息相關——並非是個人的、小規模的、無趣的占星術,而是最深層次的聯繫,包括物質起源、地球的宜居性、人類的進化與終極命運。”(P50)。

就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在這樣一部介紹宇宙的書籍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現地球生命的進化、人類的演化、元素的物化,因為作者恪守著的一個原則,就是人類與宇宙息息相關,難分彼此。所以作者在書中,除了開頭,以一個全能的上帝的視角,從外天空逼近地球的生息的空間,仿佛從宇宙的大全景拉向了地球的特寫,全書的其它章節,都沒有脫離人類的視角與存在,通過人類的誕生,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人類與宇宙未來的關係等各個章回,來呈現宇宙作為一個映射在我們人類目光中的存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因循著這樣的思路,必然在碰到作者在著述的八十年代最為憂思的美蘇爭霸的時代糾結,作者對美蘇進行核比拼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指出這是威脅人類生存的最大的隱患。而事過境遷,世界兩極在倒了一極之後,並沒有帶來期望的和平,獨極世界在橫行了三十多年之後,會發現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依然混亂無序,而這恰恰違背了“宇宙”一詞的希臘語原意。在書中,作者特別道明“宇宙”在希臘語中的原意是“世界的秩序”,“某種意義上它是‘混亂’的反義詞,暗示了萬物之間深藏的相互聯繫,表達了對既錯綜複雜又極為精妙的宇宙之道的敬畏”。(P15)現在看來,西方文化語境下的“宇宙”一詞中所期待的“秩序”,在作者的這本書出版的三十多年之後,依舊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作者的憂思停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但作者賦就的“宇宙”一書,卻將這一詞的本性所道及的“秩序”留給了我們,在我們思考著“宇宙”這一“秩序”的代名詞的時候,會禁不住對照我們人類生存的世界,究竟還有多少的落差與裂隙。

這就是卡爾·薩根《宇宙》一書給我們永恆的提醒與警醒。

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它也成為這類著作的開山鼻祖,規範著之後的這類著作的表述方向。

我特意翻了一下原版於2005年的《大爆炸簡史》,它在書後對《宇宙》有著如下的評點:“本書基於著名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這部作品已經成為眾多天文學家職業生涯的靈感來源。”

這句話確實是一語道破了《宇宙》一書開啟思維、拓寬思路的巨大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版《宇宙》一書的封底頁上,特意羅列了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推薦語:“卡爾·薩根的《宇宙》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真的為我打開了看科學的第三隻眼。”

這句話,可以看著是劉慈欣的客套之語,但話中透露的卻是,卡爾·薩根直接啟發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創作。

劉慈欣是中國科幻小說的一個異數,他的與眾不同之處,是跳開了科幻的技術層面的展覽,而是深入到科學的哲學層面進行構思與演繹,而他能有如此之高的站位,不能不說他站在世界科普巨人的肩上,這個巨人,據作者的自供,必定少不了卡爾·薩根的《宇宙》。

其實我們閱讀卡爾·薩根的《宇宙》,會發現書中的一些論述,直接啟發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創作。比如在《宇宙》一書中,作者專門對鯨歌進行了詩意化的闡述,作者寫道:“有些鯨的聲音被稱為歌唱,但我們還是對它們的真正本質和意義一無所知。……通常鯨群的成員會一起演唱同一首歌。它們按照共同的意見,合作創作歌曲,每個月都會換新歌。”(P285)

劉慈欣有一篇小說叫《鯨歌》,其中寫道:“海洋科學家們研究鯨歌有很長時間了,至今無法明瞭其含義。”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劉慈欣在構思這篇小說時,有著明顯的地受到卡爾·薩根《宇宙》影響的痕跡。

卡爾·薩根《宇宙》中論述了生物進化的偶然性,特別提到:“就在6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是不起眼的哺乳動物……哪怕生物學家要推測這種動物最終能夠成為今天地球的主宰,是需要冒險精神的。……如果這些恐龍能存活下來,也許今天我們行星上主導的智慧物種就是它們,四米高、綠皮膚、有著尖利牙齒的恐龍,而人類則是蜥蜴科幻作品中的可怕幻覺。”(P297)。

卡爾·薩根提出了一個非常精妙的科幻構思,就是假如進化按照另一條線索發展下去,恐龍成為地球的主人,而人類成為恐龍的手下玩物。這個巧妙的構思,被劉慈欣捕捉到了,他很快創作出了《命運》,在這篇小說中,劉慈欣假想了一次偶然的干預,導致了地球發展進程走上了另一條軌道,人類成為恐龍養殖的寵物與食物。

這也體現出卡爾·薩根所著的《宇宙》一書的特點,它不僅介紹了一個科學事實,一個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過程,更在於,他能夠將宇宙的發現與認識,鉤連進人類的哲學、思維、思想體系,從而使得宇宙的客觀境界始終交織著人類的思維維度。比如,作者在論述地球生物在產生“性別”之後,“進化出性別的生物被保留下來,那些對此不感興趣的物種則迅速滅絕。這不僅對20年前的微生物是千真萬確的,直到今天我們人類也有著顯而易見的交換DNA片段的熱情。”(P30)在這一段話中,作者把自然規律,引申出人類的社會特徵,我們可以從這個來源於“物競天擇”的人類本性中,解讀出人類需要溝通、社會需要開放、資訊需要交流的更為浩大的命題。

而作者的這種寫法用意,在書中,作者也專門作了一點特別的說明。作者寫道:“我們一直在追求與宇宙的聯繫,試圖將宏大的事物納入胸懷。事實上我們的確與宇宙息息相關——並非是個人的、小規模的、無趣的占星術,而是最深層次的聯繫,包括物質起源、地球的宜居性、人類的進化與終極命運。”(P50)。

就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在這樣一部介紹宇宙的書籍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現地球生命的進化、人類的演化、元素的物化,因為作者恪守著的一個原則,就是人類與宇宙息息相關,難分彼此。所以作者在書中,除了開頭,以一個全能的上帝的視角,從外天空逼近地球的生息的空間,仿佛從宇宙的大全景拉向了地球的特寫,全書的其它章節,都沒有脫離人類的視角與存在,通過人類的誕生,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人類與宇宙未來的關係等各個章回,來呈現宇宙作為一個映射在我們人類目光中的存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因循著這樣的思路,必然在碰到作者在著述的八十年代最為憂思的美蘇爭霸的時代糾結,作者對美蘇進行核比拼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指出這是威脅人類生存的最大的隱患。而事過境遷,世界兩極在倒了一極之後,並沒有帶來期望的和平,獨極世界在橫行了三十多年之後,會發現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依然混亂無序,而這恰恰違背了“宇宙”一詞的希臘語原意。在書中,作者特別道明“宇宙”在希臘語中的原意是“世界的秩序”,“某種意義上它是‘混亂’的反義詞,暗示了萬物之間深藏的相互聯繫,表達了對既錯綜複雜又極為精妙的宇宙之道的敬畏”。(P15)現在看來,西方文化語境下的“宇宙”一詞中所期待的“秩序”,在作者的這本書出版的三十多年之後,依舊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作者的憂思停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但作者賦就的“宇宙”一書,卻將這一詞的本性所道及的“秩序”留給了我們,在我們思考著“宇宙”這一“秩序”的代名詞的時候,會禁不住對照我們人類生存的世界,究竟還有多少的落差與裂隙。

這就是卡爾·薩根《宇宙》一書給我們永恆的提醒與警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