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法學事業新成就

陳冀平,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分黨組副書記

□ 陳冀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全面依法治國離不開科學的理論引領,法治建設的發展也極大地解放了法學的生產力,為法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法學事業發展最迅速、成就最豐碩的五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深入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厲行法治、依法執政、依法治國、推進法治改革、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新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

法學界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與建設。

系統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鮮活經驗,將党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理論化,深入發掘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豐富資源,認真研究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法治經驗,科學回答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在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法治與改革、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相結合、党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係、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係、憲法實施和監督、人權的法治保障、法治政府建設、司法文明、司法規律、司法改革等若干問題上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們黨在法治領域的話語權,全國上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越來越認可。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方位佔領高校、科研機構等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陣地。

中國法學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研究闡釋、豐富發展、推廣傳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常態性工作來抓,將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拓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會,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研究中心,組織引領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在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積極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 起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發展規劃》,發表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系列論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化、文本化。

持續開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主導的“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每年舉辦報告會2000餘場,直接聽眾超過100萬人次。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發表重要講話以來,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方向更加明晰。

法學學科體系進一步完備。 著力推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黨內法規學、國家安全法學、網路法學、科技法學、空間法學、司法學、法律經濟學、法律社會學等一批社會亟需的新興交叉學科蓬勃發展,打破了學科壁壘造成的智識隔絕,提升了法學應對新問題新挑戰的能力,擴充了法學學科的知識容量。 以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凸顯中國特色為導向,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等傳統學科也在實現轉型升級。 更加注重立足國情實踐和本土資源開展研究,對複雜現實進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學總結,提煉規律性認識,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並將其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逐漸擺脫了對西方法學理論和研究資源的依賴。 傳統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不斷形成。

法學學術體系進一步豐富。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是十八大以來法學研究的重要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已經形成並不斷發展完善,立法、執法、司法、法治監督、法治保障、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自治等各領域均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各部門法均已形成自己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各部門法學中起支架性作用的核心觀點,如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理論、三重所有權與平等保護並重的物權法理論、生態文明理論,均屬於中國原創或在繼承和借鑒基礎上發展而來。法學學術評價體系更加完備,各法學院校建立了科學的學術委員會評議制度和同行評價制度,學術評價體系由重數量向重品質轉變,對違反學術道德、學術規範的行為實行零容忍。

法治話語體系逐步形成。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良法善治,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党的領導、党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這些飽含中國元素的法治話語不僅滲透進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在國際上也逐漸得到理解、認同和接受。廣大法學工作者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正確解讀中國現實、回答中國問題,提煉標識性學術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議題設置能力、與國際法學界平等對話能力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在國際權威法學組織中擔任重要職位,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一批優秀的法學成果被翻譯成外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法學法治的最新成就。

法學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更加完善。法學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調整,在原有的16門核心課程基礎上擬增加兩門,即法律職業倫理和證據科學。18門核心課程分為兩類,9門A類、9門B類。原來的核心課程教材全部納入“馬工程”計畫,其中《法理學》《憲法學》教材由中宣部組織編寫,經過多年使用,已經進入修訂程式,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其他核心課程教材陸續通過或即將通過審定並交付使用,這些教材全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在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的同時,更加重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梳理和繼承,對西方法學理論在認真鑒別基礎上合理吸收,絕不照搬照抄。同時出版了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和實踐特色的選修教材。中國特色法學教材體系基本形成。

法學人才體系優化升級。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重點打造了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準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形成馬克思主義法學大家、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幹代有傳承、梯隊銜接的法學研究專門人才體系。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在打牢法學知識功底的同時加強道德養成,培養並堅守法治精神。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畫”自2013年實施以來,共有899位法律實務部門專家到高校掛職任教,842位高校教師到法院檢察院掛職,促進了法學研究與法治實踐更加緊密結合,提升了法學教育的實踐性。

法學研究空前繁榮服務實踐更加有力

廣大法學工作者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改革舉措,特別是重點領域立法、法治政府建設、司法改革、法治社會建設開展研究,以理論的形式參與各項法治改革,為法治領域改革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援。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憲法監督和實施、民法典編纂、法治經濟建設、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行政程式法、網路犯罪、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等重大問題,召開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充分凝聚學界共識。十八大以來,國家社科基金在法學領域設置了35項重大項目、129項重點專案、980項一般專案、431項青年專案,教育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都設置了許多重要課題,發揮引領繁榮法學研究的“導航儀”“指揮棒”作用。撰寫、出版了一大批高品質的專著和教材,翻譯了一系列外國法學經典和法律文獻,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上千部學術專著問世,近8萬篇論文發表,法學研究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發展局面。法學研究與法治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得到較大程度解決,研究成果更加“接地氣”,成果轉化機制更加完善,越來越多的優秀成果進入決策層,指導並服務於實踐。

法學界充分發揮智庫功能,在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積極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中國法學會立法專家諮詢會自2015年1月創辦以來已經舉辦了95場,就64部法律、25部行政法規和6部重要部門規章進行了討論,共1700人次專家參與研討。立足中立協力廠商地位,開展立法評估、司法改革評估、法律實施狀況評估、政府重大決策法律風險評估。針對“南海仲裁案”、香港非法“占中”事件等,法學界集體發聲,從法理的角度深入剖析,正確引導輿論。圍繞黨內法規、一帶一路、南海問題、反恐、司法改革、法治評估等成立了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的法治專門智庫,智庫體系更加健全。

傳統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不斷形成。

法學學術體系進一步豐富。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是十八大以來法學研究的重要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已經形成並不斷發展完善,立法、執法、司法、法治監督、法治保障、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自治等各領域均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各部門法均已形成自己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各部門法學中起支架性作用的核心觀點,如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理論、三重所有權與平等保護並重的物權法理論、生態文明理論,均屬於中國原創或在繼承和借鑒基礎上發展而來。法學學術評價體系更加完備,各法學院校建立了科學的學術委員會評議制度和同行評價制度,學術評價體系由重數量向重品質轉變,對違反學術道德、學術規範的行為實行零容忍。

法治話語體系逐步形成。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良法善治,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党的領導、党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這些飽含中國元素的法治話語不僅滲透進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在國際上也逐漸得到理解、認同和接受。廣大法學工作者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正確解讀中國現實、回答中國問題,提煉標識性學術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議題設置能力、與國際法學界平等對話能力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在國際權威法學組織中擔任重要職位,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一批優秀的法學成果被翻譯成外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法學法治的最新成就。

法學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更加完善。法學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調整,在原有的16門核心課程基礎上擬增加兩門,即法律職業倫理和證據科學。18門核心課程分為兩類,9門A類、9門B類。原來的核心課程教材全部納入“馬工程”計畫,其中《法理學》《憲法學》教材由中宣部組織編寫,經過多年使用,已經進入修訂程式,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其他核心課程教材陸續通過或即將通過審定並交付使用,這些教材全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在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的同時,更加重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梳理和繼承,對西方法學理論在認真鑒別基礎上合理吸收,絕不照搬照抄。同時出版了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和實踐特色的選修教材。中國特色法學教材體系基本形成。

法學人才體系優化升級。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重點打造了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準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形成馬克思主義法學大家、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幹代有傳承、梯隊銜接的法學研究專門人才體系。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在打牢法學知識功底的同時加強道德養成,培養並堅守法治精神。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畫”自2013年實施以來,共有899位法律實務部門專家到高校掛職任教,842位高校教師到法院檢察院掛職,促進了法學研究與法治實踐更加緊密結合,提升了法學教育的實踐性。

法學研究空前繁榮服務實踐更加有力

廣大法學工作者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改革舉措,特別是重點領域立法、法治政府建設、司法改革、法治社會建設開展研究,以理論的形式參與各項法治改革,為法治領域改革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援。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憲法監督和實施、民法典編纂、法治經濟建設、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行政程式法、網路犯罪、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等重大問題,召開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充分凝聚學界共識。十八大以來,國家社科基金在法學領域設置了35項重大項目、129項重點專案、980項一般專案、431項青年專案,教育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都設置了許多重要課題,發揮引領繁榮法學研究的“導航儀”“指揮棒”作用。撰寫、出版了一大批高品質的專著和教材,翻譯了一系列外國法學經典和法律文獻,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上千部學術專著問世,近8萬篇論文發表,法學研究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發展局面。法學研究與法治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得到較大程度解決,研究成果更加“接地氣”,成果轉化機制更加完善,越來越多的優秀成果進入決策層,指導並服務於實踐。

法學界充分發揮智庫功能,在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積極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中國法學會立法專家諮詢會自2015年1月創辦以來已經舉辦了95場,就64部法律、25部行政法規和6部重要部門規章進行了討論,共1700人次專家參與研討。立足中立協力廠商地位,開展立法評估、司法改革評估、法律實施狀況評估、政府重大決策法律風險評估。針對“南海仲裁案”、香港非法“占中”事件等,法學界集體發聲,從法理的角度深入剖析,正確引導輿論。圍繞黨內法規、一帶一路、南海問題、反恐、司法改革、法治評估等成立了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的法治專門智庫,智庫體系更加健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