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牙 痛 中醫辨 治良方

話說:“牙痛不是病, 痛起來真要命”。 牙痛雖屬小病, 但西醫西藥治療此病, 往往一兩個星期也未必能治癒, 又是輸液, 又是吃藥, 抗生素濫用了一大堆, 不知不覺間, 病人的醫藥費, 少則一二百元, 多則數百元, 真可謂不堪重負。 但中醫治療牙痛, 簡便廉驗, 止痛迅速, 有立竿見影之效。

在臨床上分成風火牙痛、虛火牙痛和齲齒牙痛三種類型辨治, 療效顯著。 熱微則癢, 熱盛則痛, 因此牙痛一般均屬火症。 實火由風熱上擾或胃火熾盛所致, 虛火由腎虛、血虛、陰虛所致。

本文打破慣例, 不以“辨證分型”立方, 而是效法仲景,

以“方證相應”立方, 有是證用是方, 以求臨床實用。

一、風火牙痛

(一)、牙齦紅腫, 陣發性疼痛, 遇風發作, 得冷痛減, 受熱痛增, 全身伴有發熱、惡寒之表證, 舌苔黃或白乾, 脈浮數或滑數。 此屬風熱上擾, 內治以“風火牙痛方”、“風火牙痛飲”或“牙痛飲”主之, 外治以“冰硝散”或“牙痛散”主之。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風火牙痛方(《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傅宗翰驗方):升麻5克, 細辛2克, 生石膏20~30克, 石斛10克。 水煎服, 每天一劑, 煎煮兩次, 日服兩次, 痛止即停服。 形寒發熱加防風6克、薄荷5克, 以增強疏風清熱之力;大便燥結加生大黃5克;舌紅加玄參6克、麥冬6克, 以清熱養陰;牙齦腫脹者, 加忍冬藤10克、連翹10克, 以清熱解毒。

2、風火牙痛飲(《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張先五驗方):防風6克,

升麻6克, 青皮10克, 生地15克, 丹皮10克, 當歸10克, 細辛3克, 生石膏15克, 知母10克, 牛膝10克。 水煎服。 上門牙痛為心經火, 加麥冬10克、黃連6克;下門牙痛為腎經火, 加黃柏10克;上左牙痛為膽經火, 加羌活6克、龍膽草6克;下左牙痛為肝經火, 加柴胡10克、梔子10克;上右牙痛為大腸經火, 加大黃10克、枳殼6克;下右牙痛為肺經火, 加黃芩10克、桔梗10克;上兩邊牙痛屬胃經火, 加川芎6克、白芷6克;下兩邊牙痛為脾經火, 加白芍10克、白術10克。

3、牙痛飲(《外科證治全生集》):石膏12克, 升麻4.5克, 生地15克, 防風、薄荷、荊芥、前胡、天麻各6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如牙腫, 加銀花、羌活各6克;如牙燥, 去升麻、前胡, 加玄參4.5克;如牙爛, 去前胡、天麻, 加木通、梔子各4.5克。

4、冰硝散(祖傳驗方):方①:芒硝3克, 冰片0.5克, 為末, 外搽患處, 每日2~4次。

經臨床驗證, 本方消腫止痛之力強於“冰硼散”, 藥後片刻痛即止, 但消腫尚需1~2天。 方中芒硝軟堅散結、清熱消腫, 冰片辛散郁火拼強力止痛, 二味配伍治牙齦腫痛已足。 方②:芒硝3克, 大黃2克, 冰片1克, 共為末, 外搽患處。 曾以此方治療一例牙痛患者, 已疼痛十餘天, 牙齦腫痛並化膿, 此屬“牙癰”, 遍用西藥不效, 用本藥外搽一次, 2小時左右, 膿出腫消痛止。

5、牙痛散(《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李鴻全驗方):黃連50克, 大黃50克, 冰片10克, 薄荷冰5克。 共為末, 裝瓶密封保存備用。 每次取藥粉適量, 熱開水調糊敷患牙, 冬季或牙齒遇涼加重者用溫白酒調敷。 本方通治各種牙痛(風火、虛火、齲齒)。 藥敷牙上後, 讓患者閉口咬牙不語, 持續時間越長, 效果越好。 藥到口腔後,

勿吐, 可咽下。

(二)、牙齦腫痛, 無發熱、惡寒之表證, 也無便秘裡證, 以及腮腫、牙齦出血潰爛等兼證, 內治以“二辛煎”或“止痛散”主之, 外治以“冰硝散”或“牙痛散”主之。

1、二辛煎:生石膏60克、細辛4.5克, 水煎服。 本方出自《景嶽全書》, 原著以此方(細辛9克, 生石膏30克)水煎乘熱頻漱, 主治風火胃火所致的牙齦腫痛, 並說:“先以此湯漱口, 後以三香散外搽, 或仍服清胃等藥以治其本”。 “三香散”即丁香、川椒或蓽茇各3克, 冰片1克, 共為末。 驗之臨床, 效果不佳, 故改外治之法為內治之法, 三香散藥力辛熱, 於實火牙痛不宜。

2、止痛散(經驗方):方法①:散劑:白芷20克, 川芎20克, 生石膏30克。 共為細末, 成人量一次服5~10克, 溫開水送下。 一般20分鐘見效, 初起者服兩次即克, 痛時較長, 紅腫較甚時,

每日服三次, 連服兩日即可。 方法②:湯劑:生石膏60克(先煎), 川芎10克(次下), 白芷10克(後下), 水煎服, 功效與散劑相同。 本方通治各種牙痛(風火、虛火、齲齒), 但伴惡寒發熱表證以及胃火熾盛之腫痛劇烈之牙痛非本方所宜。 對於牙齦紅腫不甚、不伴表證、無便秘尿黃之症的牙痛, 以及無腎虛、陰虛火旺、血虛症狀的虛火牙痛, 效果很好。 治療齲齒初起的牙痛, 效果也佳, 但已成齲洞, 效果不佳。

(三)、牙痛暴發, 疼痛劇烈, 牙齦腫甚, 或出膿滲血, 或腫連腮頰, 頭痛, 口渴引飲, 口氣穢臭, 大便乾燥秘結, 尿黃赤, 舌苔黃厚, 脈洪數。 此胃火熾盛。 內治以“齒痛立效湯”主之, 外治以“冰硝散”或“牙痛散”主之, 也可配合“大黃地骨皮煎”含漱。 腫連腮頰者, 同時依“痄腮”治法外敷。 牙齦潰爛,“白兒散”主之。

1、齒痛立效湯(張顯臣《雜病辨治》):生石膏30~60克,黃芩15克,玄參25克,升麻10克,連翹15克,生香附15克,生甘草5克,薄荷12克(後下)。水煎服。便秘加生大黃20克,尿黃赤或牙齦出血,加白茅根30~60克。一般少則一劑,多則三劑,可使痛止腫消。

2、大黃地骨皮煎(《中藥現代研究及臨床應用(1)》):大黃90克,地骨皮150克,水煎成600毫升藥液,加醋200毫升。40~50ml/日3~5次含漱,治牙齦腫痛。

3、白兒散(《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煆人中白60克,兒茶30克,黃柏、薄荷、青黛、硼砂各18克,大黃、黃連、細辛各10克,冰片1.5克。共為末,裝瓶密封備用。每用本散少許塗擦患處,每日6~7次,主治牙齦炎、牙根炎、牙齦潰爛。

二、虛火牙痛

其痛較緩,隱隱作痛,日輕夜重,牙齒鬆動,咀嚼無力,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牙齦不腫或微紅略腫。此虛火上炎所致。

(一)、虛火牙痛,牙痛隱隱,牙齦不腫或微紅略腫,但無腎虛、陰虛、血虛之狀,內治以“止痛散”主之,外治以“牙痛散”主之,“虎杖酒”、“哭笑丹”、“嗅金丹”、“四辛茶葉酒”也主之。

1、虎杖酒(經驗方):虎杖25克,生甘草5克,冰片5克,白酒適量浸泡,棉簽蘸藥酒外搽牙床上,每日3次,最多6次可愈。本方通治各型虛火牙痛以及齲齒牙痛,但實火牙痛不宜用。

2、哭笑丹(張顯臣《雜病辨治》):露蜂房(煆炭存性)7克,細辛2克,冰片1克。共為末,取藥粉適量敷於痛處,閉口片刻,待口水多時,張開口任水慢慢自流,一般5分鐘疼痛開始減輕漸至消失。如痛未全止,可如法再敷一次,痛止後用溫鹽湯或溫水漱口。本方可治多種牙痛。

3、嗅金丹(張顯臣《雜病辨治》):生半夏10克,生白芷10克,生川芎10克,細辛10克,冰片10克。共為末備用。本方對多種頭痛和牙痛均有很好的療效。用法:紗布包藥塞鼻孔。左側疼痛塞左鼻孔,右側疼痛塞右鼻孔,前額、巔頂、後腦部痛,則男左女右。塞後仰臥休息片刻,慢慢深吸氣,令藥氣直透腦部,若15分鐘無效者,則為無效,改用它法。牙痛者除塞鼻外,亦可取藥粉少許直敷痛處,則止痛更好。對實火、虛火、齲齒牙痛均有療效。

4、四辛茶葉酒(《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生石膏45克,細辛、川芎個3克,川椒、茶葉各5克。共為末,白酒300毫升浸泡備用。主治各種牙痛,用藥1分鐘內止痛。用法:棉球蘸藥酒咬於痛處,或含漱,並塞患側鼻孔(雙側牙痛則任選一鼻孔),痛止後5~10分鐘去掉棉球。

經臨床驗證,原方是用75%酒精浸泡,但酊劑對口腔黏膜刺激性強,只能用2次,多則灼傷黏膜,不若白酒平和。用於治療齲齒牙痛,如效而不愈,則改用“靈香霜”。

(二)、虛火牙痛,牙齒鬆動,或伴腰部酸軟不舒,此腎虛也。內治以“熟地骨碎補湯”主之,外治以“牙痛散”主之,“虎杖酒”、“哭笑丹”、“嗅金丹”、“四辛茶葉酒”也主之。

熟地骨碎補湯:熟地30克,骨碎補30克,水煎服,一般1~2劑可止痛。

病案舉例:曾治一婦人,虛火齲齒,辨證屬腎虛者,牙痛不腫,日輕夜重,伴腰部不舒,服“熟地骨碎補湯”,1劑即效,2劑即愈。又治一例無腎虛症狀之虛火牙痛患者,牙痛不腫,無齲齒,“虎杖酒”外用不效,服“止痛散”1劑也不效,服“熟地骨碎補湯”1劑還是無效。仔細審查病因,該患者同時伴有復發性口瘡以及多發性癤,故而服此二方均不效,因藥不對症。由此可見,“熟地骨碎補湯”適宜於腎虛牙痛,腎虛有火則不宜。骨碎補性溫,堅腎固齒治牙痛,伴腰部酸痛不舒的腎虛患者用之宜,若陰虛火旺及血虛牙痛不宜服用。

(三)、腎虛火動,陰虛火旺,症見:牙齒隱痛,牙根搖動,顴紅唇赤,咽幹而痛,腰脊酸軟,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火之有餘,無非水之不足,此有餘之火為相火也。治宜滋陰降火。內治以“滋陰愈齒飲”主之,也可以“牙仙丹”或“玉女煎”化裁,也可選用《民眾萬病驗方大全》治療陰虛牙痛的偏方(生地30克,枸杞子24克,粟子去殼數枚,精豬肉120克)煮服。外治以“牙痛散”主之,並可用吳茱萸粉醋調糊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晚敷晨取,一般敷1~3次可愈。治療期間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助陽升火。

1、滋陰愈齒飲(張顯臣《雜病辨治》):熟地、鹽黃柏、鹽知母、地骨皮、生香附等5味藥,煎湯,如茶飲,日飲四五次。療效很好。本方滋陰降火,強於六味地黃丸、左歸飲。

2、牙仙丹(《辨證錄》):生地、玄參,水煎服。玄參、生地大補津液,滋充腎水,水足則相火自安其位。若相火亢盛,可加生石膏、菊花、蘆根;引動心火者,少加黃連、黃柏、知母。

名醫驗案(田合祿《醫易火病學》):杜某,男,26歲,工人。牙痛5天,時輕時重,晝輕夜重,徹夜難眠,飲食不香。曾服止痛片、麥迪黴素、黃連上清丸、三黃片等藥無效。就診與餘。察上大牙周微腫,舌微紅,薄白苔,脈細數。查前醫用藥,及觀其脈症,乃虛火牙痛。治宜滋陰制火止痛。方用牙仙丹加味。處方:生地30克、元參15克、米殼3克、細辛3克。1劑痛減,3劑痊癒。(注:元參,即玄參;米殼,即罌粟殼。)

3、玉女煎(《景嶽全書》):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麥冬6克、知母4.5克、牛膝4.5克,水煎服。如火盛極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子14粒;小便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4.5克,或茯苓也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6~9克。

名醫驗案(田合祿《醫易火病學》):楊某,男,65歲,幹部。左側牙痛已20多天,經用麥迪黴素、青黴素、牛黃解毒丸等藥無明顯效果。只見牙齦紅腫,訴說頭部自覺有火,大小便時覺熱,口鼻乾燥,腰困腿軟,舌紅少苔,脈數,證屬肺腎陰虛有火,方用玉女煎化裁:熟地20克、麥冬10克、熟牛膝20克、知母20克、石膏30克、升麻10克,3劑。上藥服後牙痛即止。囑其再服六味地黃丸2盒以善後調理。

(四)、血虛有火的牙痛患者,內治宜四物東加丹皮、地骨皮主之,外治宜牙痛散。

三、齲齒牙痛

齲齒牙痛又稱蟲牙痛,牙齒被齲蝕成洞,牙痛時發時止,遇冷熱酸甜刺激疼痛加重。多由腎虛、陰虛火旺所致,伴牙齦紅腫者多由風熱、胃火所致。

(一)、齲齒初起牙痛,齲洞尚未形成,牙齦不紅腫或紅腫較輕,內治以“止痛散”主之,外治以“牙痛散”主之。

(二)、齲齒牙疼,齲洞已成,牙痛時發時止,發作時疼痛劇烈,遇冷熱酸甜刺激加重,牙齦不紅腫,雖屬虛火,但無腎虛、陰虛火旺之症,視其兼夾風寒風熱輕重,隨症選方治之。寒熱之象不明顯,或者遇冷加重,以“齲齒散”、“靈香霜”、“牙痛酒”、“止痛酒”主之,有虛熱或風熱、肝火之象,“虎杖酒”、“牙痛散”、“冰硝散”、“含漱湯”、“立效散”主之。

1、齲齒散(張顯臣《雜病辨治》):細辛、雄黃、樟腦、川椒殼等分為末。用時取少許藥粉按於齲齒洞內,咬牙,吸冷氣,片刻痛止後,用溫水漱口。

2、靈香霜(《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花椒120克、蓽茇10克(碾碎)、薄荷30克、樟腦120克。

制法:將上藥置於不銹鋼鍋中,依層次放藥。底層放花椒,第二層放蓽茇,第三層放薄荷,最上層放樟腦。再將鍋蓋蓋嚴實,蓋與鍋之間用泥鹽封固。將密封好的藥鍋,放置一長高圓筒上,筒內放一油燈,用大麻子油作燃料,將燈點著,燈之藍火燒藥鍋4~6個小時,鍋蓋頂上放一塊藥棉,待棉花下面發糊黃時,離火稍冷。將鹽泥輕輕除去,緩緩將鍋蓋掀起,則見鍋蓋內面覆蓋有一層白色結晶如霜之物,即是“靈香霜”。貯瓶備用,勿洩氣。

用法:每取靈香霜少許塗擦牙痛處。立時止痛。

本方主治牙痛、局部腫痛、蚊叮蟲咬瘙癢、關節疼痛等病。用之臨床,止痛如神。

3、牙痛酒(《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公丁香、蓽茇各15克,細辛、川烏、草烏、肉桂各10克,薄荷腦、冰片各2克,為末,白酒適量浸泡得濾液200毫升備用。

用法:棉簽蘸藥液,置於牙痛處,或令用牙齒輕輕咬緊藥簽,待約10分鐘,取出藥簽,牙痛即止。或用藥液塗擦痛處也可。本藥主要是淺表性麻醉止痛,除了治療牙痛,還可以用於拔牙止痛。

4、止痛酒(《當代中藥外治臨床精要》):川烏、草烏、細辛、白芷、高良薑各3克,白酒100毫升浸泡備用,含漱或者藥棉蘸藥酒塞於齲齒內,一般2分鐘痛止。

5、含漱湯(《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獨活、當歸、川芎、蓽茇、黃芩各10克,細辛5克,丁香、甘草各3克。偏于風寒者加荊芥、防風各10克;偏於風熱者加薄荷、銀花各10克;陽明實熱者加大黃、玄明粉各10克;陰虛火升者加生地、黃柏各10克;疼痛劇烈者加白芷10克、川椒3克。水煎2次,藥水混合備用。待冷含漱5分鐘後再吞服,每次2~3口,每日含漱6~7次。

按:《急備千金要方》含漱湯:獨活、當歸各90克,黃芩、川芎、蓽茇、細辛、丁香各30克。煎水含漱。

6、立效散(《臨證會要》):龍膽草、升麻、防風、甘草各10克,細辛5克。水煎含漱或泡茶含漱。含熱後吐之,再換冷藥水含漱。每次含漱約10多分鐘即可。主治風、火、蟲所致牙痛,一般多立時止痛。

(三)、齲齒牙痛,伴腎虛者,內治以“熟地骨碎補湯”主之;陰虛火旺者,“滋陰愈齒飲”類主之。外治以“虎杖酒”、“牙痛散”主之。

病案舉例:1、一老年婦女,下兩邊牙痛,其中左邊牙已有齲齒,牙痛暴發,疼痛劇烈,牙齒浮動,腰酸腿軟。用“虎杖酒”外用,立時止痛。囑服2劑“熟地骨碎補湯”,以善其後。2、一老年男子,上左牙齲齒痛,牙齦不腫,日輕夜重,無腰酸腿軟之感,用“止痛酒”疼痛加劇,改用“虎杖酒”,疼痛立止。囑服2劑“滋陰愈齒飲”,以善其後。

(四)、齲齒牙痛,伴牙齦腫痛,風熱上擾者,“風火牙痛方”類主之;胃火熾盛者,“齒痛立效湯”主之。外治以“牙痛散”、“冰硝散”主之。

病案舉例:本人多年前曾患左下牙齲齒痛,牙痛前幾天曾多次飲酒,發作時適逢旅途勞頓,形寒微發熱,牙齦腫勢不甚,眼球發脹,腮頰腫,張嘴不便。左頷下轝核微腫,觸之微痛,脈浮數,小便黃。藥用“風火牙痛方”基本方加防風、薄荷,水煎含漱並飲服,處方:升麻5克、細辛2克、生石膏30克、石斛10克、防風6克、薄荷5克,1劑痛減。因發現牙齦出血,腫脹消退緩慢,小便時清時黃,2劑于方中加白茅根15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藥後又好轉一些,但仍惡寒,眼球仍有點發脹,牙床微腫,小便仍時清時黃,複於“風火牙痛方”基本方加防風6克、柴胡10克、梔子10克、車前子10克、丹皮10克,以清泄肝火。外搽“冰硝散①”於牙床上,藥搽上後即止痛,半小時後即開始消腫,嘴也能順利張開了。

本案為齲齒風火牙痛,兼夾肝火。惡寒當加荊芥,合防風解表,其效當更快。小便黃,白茅根可增加劑量至30克,用15克量輕了,所以藥後小便時清時黃,直至再用車前子之後才完全轉清。為了對比藥效,我親嘗親試了幾個藥方的藥性和藥力反應,治療前曾試服“滋陰愈齒飲”1劑無效,試用“虎杖酒”、“哭笑丹”、《千金要方》“含漱湯”均無明顯效果,晚用吳茱萸粉外敷足心一次也無效。治療期間曾試服一次“牙痛散”,不效反劇。所以,牙痛雖屬小病,也需仔細審察病機,隨證治之。

牙齦潰爛,“白兒散”主之。

1、齒痛立效湯(張顯臣《雜病辨治》):生石膏30~60克,黃芩15克,玄參25克,升麻10克,連翹15克,生香附15克,生甘草5克,薄荷12克(後下)。水煎服。便秘加生大黃20克,尿黃赤或牙齦出血,加白茅根30~60克。一般少則一劑,多則三劑,可使痛止腫消。

2、大黃地骨皮煎(《中藥現代研究及臨床應用(1)》):大黃90克,地骨皮150克,水煎成600毫升藥液,加醋200毫升。40~50ml/日3~5次含漱,治牙齦腫痛。

3、白兒散(《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煆人中白60克,兒茶30克,黃柏、薄荷、青黛、硼砂各18克,大黃、黃連、細辛各10克,冰片1.5克。共為末,裝瓶密封備用。每用本散少許塗擦患處,每日6~7次,主治牙齦炎、牙根炎、牙齦潰爛。

二、虛火牙痛

其痛較緩,隱隱作痛,日輕夜重,牙齒鬆動,咀嚼無力,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牙齦不腫或微紅略腫。此虛火上炎所致。

(一)、虛火牙痛,牙痛隱隱,牙齦不腫或微紅略腫,但無腎虛、陰虛、血虛之狀,內治以“止痛散”主之,外治以“牙痛散”主之,“虎杖酒”、“哭笑丹”、“嗅金丹”、“四辛茶葉酒”也主之。

1、虎杖酒(經驗方):虎杖25克,生甘草5克,冰片5克,白酒適量浸泡,棉簽蘸藥酒外搽牙床上,每日3次,最多6次可愈。本方通治各型虛火牙痛以及齲齒牙痛,但實火牙痛不宜用。

2、哭笑丹(張顯臣《雜病辨治》):露蜂房(煆炭存性)7克,細辛2克,冰片1克。共為末,取藥粉適量敷於痛處,閉口片刻,待口水多時,張開口任水慢慢自流,一般5分鐘疼痛開始減輕漸至消失。如痛未全止,可如法再敷一次,痛止後用溫鹽湯或溫水漱口。本方可治多種牙痛。

3、嗅金丹(張顯臣《雜病辨治》):生半夏10克,生白芷10克,生川芎10克,細辛10克,冰片10克。共為末備用。本方對多種頭痛和牙痛均有很好的療效。用法:紗布包藥塞鼻孔。左側疼痛塞左鼻孔,右側疼痛塞右鼻孔,前額、巔頂、後腦部痛,則男左女右。塞後仰臥休息片刻,慢慢深吸氣,令藥氣直透腦部,若15分鐘無效者,則為無效,改用它法。牙痛者除塞鼻外,亦可取藥粉少許直敷痛處,則止痛更好。對實火、虛火、齲齒牙痛均有療效。

4、四辛茶葉酒(《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生石膏45克,細辛、川芎個3克,川椒、茶葉各5克。共為末,白酒300毫升浸泡備用。主治各種牙痛,用藥1分鐘內止痛。用法:棉球蘸藥酒咬於痛處,或含漱,並塞患側鼻孔(雙側牙痛則任選一鼻孔),痛止後5~10分鐘去掉棉球。

經臨床驗證,原方是用75%酒精浸泡,但酊劑對口腔黏膜刺激性強,只能用2次,多則灼傷黏膜,不若白酒平和。用於治療齲齒牙痛,如效而不愈,則改用“靈香霜”。

(二)、虛火牙痛,牙齒鬆動,或伴腰部酸軟不舒,此腎虛也。內治以“熟地骨碎補湯”主之,外治以“牙痛散”主之,“虎杖酒”、“哭笑丹”、“嗅金丹”、“四辛茶葉酒”也主之。

熟地骨碎補湯:熟地30克,骨碎補30克,水煎服,一般1~2劑可止痛。

病案舉例:曾治一婦人,虛火齲齒,辨證屬腎虛者,牙痛不腫,日輕夜重,伴腰部不舒,服“熟地骨碎補湯”,1劑即效,2劑即愈。又治一例無腎虛症狀之虛火牙痛患者,牙痛不腫,無齲齒,“虎杖酒”外用不效,服“止痛散”1劑也不效,服“熟地骨碎補湯”1劑還是無效。仔細審查病因,該患者同時伴有復發性口瘡以及多發性癤,故而服此二方均不效,因藥不對症。由此可見,“熟地骨碎補湯”適宜於腎虛牙痛,腎虛有火則不宜。骨碎補性溫,堅腎固齒治牙痛,伴腰部酸痛不舒的腎虛患者用之宜,若陰虛火旺及血虛牙痛不宜服用。

(三)、腎虛火動,陰虛火旺,症見:牙齒隱痛,牙根搖動,顴紅唇赤,咽幹而痛,腰脊酸軟,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火之有餘,無非水之不足,此有餘之火為相火也。治宜滋陰降火。內治以“滋陰愈齒飲”主之,也可以“牙仙丹”或“玉女煎”化裁,也可選用《民眾萬病驗方大全》治療陰虛牙痛的偏方(生地30克,枸杞子24克,粟子去殼數枚,精豬肉120克)煮服。外治以“牙痛散”主之,並可用吳茱萸粉醋調糊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晚敷晨取,一般敷1~3次可愈。治療期間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助陽升火。

1、滋陰愈齒飲(張顯臣《雜病辨治》):熟地、鹽黃柏、鹽知母、地骨皮、生香附等5味藥,煎湯,如茶飲,日飲四五次。療效很好。本方滋陰降火,強於六味地黃丸、左歸飲。

2、牙仙丹(《辨證錄》):生地、玄參,水煎服。玄參、生地大補津液,滋充腎水,水足則相火自安其位。若相火亢盛,可加生石膏、菊花、蘆根;引動心火者,少加黃連、黃柏、知母。

名醫驗案(田合祿《醫易火病學》):杜某,男,26歲,工人。牙痛5天,時輕時重,晝輕夜重,徹夜難眠,飲食不香。曾服止痛片、麥迪黴素、黃連上清丸、三黃片等藥無效。就診與餘。察上大牙周微腫,舌微紅,薄白苔,脈細數。查前醫用藥,及觀其脈症,乃虛火牙痛。治宜滋陰制火止痛。方用牙仙丹加味。處方:生地30克、元參15克、米殼3克、細辛3克。1劑痛減,3劑痊癒。(注:元參,即玄參;米殼,即罌粟殼。)

3、玉女煎(《景嶽全書》):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麥冬6克、知母4.5克、牛膝4.5克,水煎服。如火盛極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子14粒;小便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4.5克,或茯苓也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6~9克。

名醫驗案(田合祿《醫易火病學》):楊某,男,65歲,幹部。左側牙痛已20多天,經用麥迪黴素、青黴素、牛黃解毒丸等藥無明顯效果。只見牙齦紅腫,訴說頭部自覺有火,大小便時覺熱,口鼻乾燥,腰困腿軟,舌紅少苔,脈數,證屬肺腎陰虛有火,方用玉女煎化裁:熟地20克、麥冬10克、熟牛膝20克、知母20克、石膏30克、升麻10克,3劑。上藥服後牙痛即止。囑其再服六味地黃丸2盒以善後調理。

(四)、血虛有火的牙痛患者,內治宜四物東加丹皮、地骨皮主之,外治宜牙痛散。

三、齲齒牙痛

齲齒牙痛又稱蟲牙痛,牙齒被齲蝕成洞,牙痛時發時止,遇冷熱酸甜刺激疼痛加重。多由腎虛、陰虛火旺所致,伴牙齦紅腫者多由風熱、胃火所致。

(一)、齲齒初起牙痛,齲洞尚未形成,牙齦不紅腫或紅腫較輕,內治以“止痛散”主之,外治以“牙痛散”主之。

(二)、齲齒牙疼,齲洞已成,牙痛時發時止,發作時疼痛劇烈,遇冷熱酸甜刺激加重,牙齦不紅腫,雖屬虛火,但無腎虛、陰虛火旺之症,視其兼夾風寒風熱輕重,隨症選方治之。寒熱之象不明顯,或者遇冷加重,以“齲齒散”、“靈香霜”、“牙痛酒”、“止痛酒”主之,有虛熱或風熱、肝火之象,“虎杖酒”、“牙痛散”、“冰硝散”、“含漱湯”、“立效散”主之。

1、齲齒散(張顯臣《雜病辨治》):細辛、雄黃、樟腦、川椒殼等分為末。用時取少許藥粉按於齲齒洞內,咬牙,吸冷氣,片刻痛止後,用溫水漱口。

2、靈香霜(《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花椒120克、蓽茇10克(碾碎)、薄荷30克、樟腦120克。

制法:將上藥置於不銹鋼鍋中,依層次放藥。底層放花椒,第二層放蓽茇,第三層放薄荷,最上層放樟腦。再將鍋蓋蓋嚴實,蓋與鍋之間用泥鹽封固。將密封好的藥鍋,放置一長高圓筒上,筒內放一油燈,用大麻子油作燃料,將燈點著,燈之藍火燒藥鍋4~6個小時,鍋蓋頂上放一塊藥棉,待棉花下面發糊黃時,離火稍冷。將鹽泥輕輕除去,緩緩將鍋蓋掀起,則見鍋蓋內面覆蓋有一層白色結晶如霜之物,即是“靈香霜”。貯瓶備用,勿洩氣。

用法:每取靈香霜少許塗擦牙痛處。立時止痛。

本方主治牙痛、局部腫痛、蚊叮蟲咬瘙癢、關節疼痛等病。用之臨床,止痛如神。

3、牙痛酒(《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公丁香、蓽茇各15克,細辛、川烏、草烏、肉桂各10克,薄荷腦、冰片各2克,為末,白酒適量浸泡得濾液200毫升備用。

用法:棉簽蘸藥液,置於牙痛處,或令用牙齒輕輕咬緊藥簽,待約10分鐘,取出藥簽,牙痛即止。或用藥液塗擦痛處也可。本藥主要是淺表性麻醉止痛,除了治療牙痛,還可以用於拔牙止痛。

4、止痛酒(《當代中藥外治臨床精要》):川烏、草烏、細辛、白芷、高良薑各3克,白酒100毫升浸泡備用,含漱或者藥棉蘸藥酒塞於齲齒內,一般2分鐘痛止。

5、含漱湯(《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獨活、當歸、川芎、蓽茇、黃芩各10克,細辛5克,丁香、甘草各3克。偏于風寒者加荊芥、防風各10克;偏於風熱者加薄荷、銀花各10克;陽明實熱者加大黃、玄明粉各10克;陰虛火升者加生地、黃柏各10克;疼痛劇烈者加白芷10克、川椒3克。水煎2次,藥水混合備用。待冷含漱5分鐘後再吞服,每次2~3口,每日含漱6~7次。

按:《急備千金要方》含漱湯:獨活、當歸各90克,黃芩、川芎、蓽茇、細辛、丁香各30克。煎水含漱。

6、立效散(《臨證會要》):龍膽草、升麻、防風、甘草各10克,細辛5克。水煎含漱或泡茶含漱。含熱後吐之,再換冷藥水含漱。每次含漱約10多分鐘即可。主治風、火、蟲所致牙痛,一般多立時止痛。

(三)、齲齒牙痛,伴腎虛者,內治以“熟地骨碎補湯”主之;陰虛火旺者,“滋陰愈齒飲”類主之。外治以“虎杖酒”、“牙痛散”主之。

病案舉例:1、一老年婦女,下兩邊牙痛,其中左邊牙已有齲齒,牙痛暴發,疼痛劇烈,牙齒浮動,腰酸腿軟。用“虎杖酒”外用,立時止痛。囑服2劑“熟地骨碎補湯”,以善其後。2、一老年男子,上左牙齲齒痛,牙齦不腫,日輕夜重,無腰酸腿軟之感,用“止痛酒”疼痛加劇,改用“虎杖酒”,疼痛立止。囑服2劑“滋陰愈齒飲”,以善其後。

(四)、齲齒牙痛,伴牙齦腫痛,風熱上擾者,“風火牙痛方”類主之;胃火熾盛者,“齒痛立效湯”主之。外治以“牙痛散”、“冰硝散”主之。

病案舉例:本人多年前曾患左下牙齲齒痛,牙痛前幾天曾多次飲酒,發作時適逢旅途勞頓,形寒微發熱,牙齦腫勢不甚,眼球發脹,腮頰腫,張嘴不便。左頷下轝核微腫,觸之微痛,脈浮數,小便黃。藥用“風火牙痛方”基本方加防風、薄荷,水煎含漱並飲服,處方:升麻5克、細辛2克、生石膏30克、石斛10克、防風6克、薄荷5克,1劑痛減。因發現牙齦出血,腫脹消退緩慢,小便時清時黃,2劑于方中加白茅根15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藥後又好轉一些,但仍惡寒,眼球仍有點發脹,牙床微腫,小便仍時清時黃,複於“風火牙痛方”基本方加防風6克、柴胡10克、梔子10克、車前子10克、丹皮10克,以清泄肝火。外搽“冰硝散①”於牙床上,藥搽上後即止痛,半小時後即開始消腫,嘴也能順利張開了。

本案為齲齒風火牙痛,兼夾肝火。惡寒當加荊芥,合防風解表,其效當更快。小便黃,白茅根可增加劑量至30克,用15克量輕了,所以藥後小便時清時黃,直至再用車前子之後才完全轉清。為了對比藥效,我親嘗親試了幾個藥方的藥性和藥力反應,治療前曾試服“滋陰愈齒飲”1劑無效,試用“虎杖酒”、“哭笑丹”、《千金要方》“含漱湯”均無明顯效果,晚用吳茱萸粉外敷足心一次也無效。治療期間曾試服一次“牙痛散”,不效反劇。所以,牙痛雖屬小病,也需仔細審察病機,隨證治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