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第五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綜述

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8月26日至27日,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之路”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壇在東北大學舉辦。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工程領導小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東北大學主辦,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省馬克思主義學會承辦,

《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毛澤東研究》《黨政研究》 協辦, 15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 共同圍繞論壇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和交流。

當代中國理論創新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當代中國理論創新的主題, 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 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植根中國實踐, 聚焦中國問題, 總結中國經驗, 關注人民利益, 突出改革創新, 彰顯文化底蘊,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當前,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 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 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現實問題的緊密聯繫,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的緊密聯繫, 與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緊密聯繫, 與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實踐的緊密聯繫, 讓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過程中煥發生機與活力。

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 努力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第一要義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堅持從現實的人出發,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這是其科學研究最鮮明的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 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堅持。 要把這一重要論斷落實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中。 為此, 必須認清並走出三種主要誤區:一是把馬克思主義視為“外來文化”而從學科和話語體系上加以排斥, 二是把馬克思主義視為“意識形態”而從學術體系上加以撇清, 三是視西方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心,
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正宗, 否定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的可能性。 解決這些問題, 就要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方法論, 將其作為確定學科研究物件和學術研究的根本方法, 開拓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 要以具體的客觀規律和本質揭示為追求, 進行科學的學術發問, 從而構建“學術的中國”。

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創新理論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統一的。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它並沒有結束真理, 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馬克思哲學固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理論基礎, 但必須敢於和善於講“新話”;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固然有其自身發展演進的理論邏輯, 但必須直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文化資源, 但必須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實現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人類創造的文明優秀成果固然需要借鑒, 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 必須明辨是非, 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