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周浩:跟隨伯南克,重新理解經濟指標

對話方塊回復「內訓」, 送你一份頂尖私募內訓筆記

9月16日起《見聞閱讀》推出首個主題投資訓練特輯《14節課跟隨美聯儲投資》, 希望能成為一部手把手教程, 幫你搭建宏觀經濟知識圖譜, 跟隨聯儲政策重審你的投資策略, 瞭解美聯儲的發展與未來。

課程分三部分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 講讀伯南克版《宏觀經濟學》英文教材

賓夕法尼亞州布萊恩茅厄美國金融服務學院主席羅伯特·詹森新著《跟隨美聯儲投資》

關於美聯儲最經典的著作《美聯儲傳——一部現代金融史》最新版本

訂閱方式見文末

伯南克宏觀訓練01.02

書名:宏觀經濟學(第八版·英文版)

作者:安德魯·B.亞伯、本·S.伯南克、迪安·克勞肖

出版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主講人:周浩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 負責北亞地區宏觀和市場研究

對內平衡指標:GDP、通脹、失業率, 及其相關性

各位《華爾街見聞》的聽眾大家好, 我是周浩, 很高興能夠參加這一次跟大家做一個讀書方面分享的活動。 其實我在這個活動之前跟編輯做了很多的溝通, 最後我們選定了這本書, 這本書叫做《宏觀經濟學》, 我拿到的這本是英文版的第8版, 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選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一個影響, 另外一點是因為這本書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作者, 它的第二作者是美聯儲的前主席Ben S Bernanke, 當然它的第一作者是Andrew Abel, 第三作者是Dean Croushore, 如果我們做教材來說的話, 它其實寫得非常深入淺出, 同時有很多的案例。

在我們讀書的時候, 尤其是讀這樣一個經濟學的教科書的時候, 往往比較重視去理解一些概念, 同時會去比較專注於做一些習題, 做一些數學上的分析, 但是我可能不太會去講過多的一些數學方面的理論, 我覺得更需要從一個相對比較宏觀的架構上去看這本書, 看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按照這樣的結構去寫這本書, 同時它對我們現實的指導意義有多大。

這本書其實整個框架是非常清晰的, 前六章講述的是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和這些理論對我們現實生活的一些實質性的影響, 那這前六節我其實把它濃縮為兩個中心思想, 一個是平衡, 一個是trade off。 trade off其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中文解釋, 我覺得可能是權衡。

那我們先講平衡的概念, 為什麼我會認為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平衡的概念呢?或者說經濟學告訴我們是需要考慮一個平衡的問題呢?

比如說這本書開宗明義講的是我們應該怎樣去衡量經濟, 衡量經濟有很多指標, 方方面面相互聯繫, 但是背後更加重要的東西就是它們互相影響必須要達到一個平衡, 或者說平衡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一個東西。

比如說我們衡量經濟的發展,

很常用的一個指標就是GDP。 我們知道GDP有三種統計方式, 像中國比較常用的是生產法,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比較常用的是支出法, 那另外一種就是所謂的收入法。

生產法GDP=總產出-中間投入

支出法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

收入法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在解釋完GDP的概念之後, 這本書講述了第二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通脹, 也就是全社會的價格水準。 跟通脹相關的一個概念就是失業率的問題, 他們之間有非常高的相關度, 這就是我們經濟學裡講的菲力浦斯曲線的問題, 它們之間應該是呈現一個負相關的關係。

解釋完內部的三個概念之後,我們就要考慮外部的問題,比如說這個國際收支的問題,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家庭與政府的關係,家庭與企業的關係,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這些概念看起來是孤立的,其實它們都是聯繫在一起的。

舉個例子,如果就GDP本身來說,我們知道一般意義上經濟學所衡量的GDP是指去除了通脹之後的實際的GDP產出。那為什麼我們要考慮通脹呢?因為如果我們的經濟發展的背後帶來的是惡性的通貨膨脹的話,其實這樣的經濟發展是無效的,因為人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可以消費的東西,因為東西的價格其實是上漲了。

同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就業市場,很多人說我們要降低失業率,當然失業率要保持在相對比較低的水準上,但是失業率是不是越低越好呢?其實並不是的,失業率保持過低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問題。

同時我們要考慮勞動力的健康自由的流轉,和很多人在考慮就業和休閒之間的問題,有些人可能就是不會就業的,不管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或者說不管我們給他多高的工資,他可能是不會就業的。

同時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高科技行業現在需要很多人,但是很多基礎工人不具備這樣的技能,所以他們就會存在結構性失業的問題,硬讓這些人去做高科技行業做的事情,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浪費。

對外平衡中各大指標的相互關係

剛剛我們講的這幾個概念是所謂的內在平衡,當我們把內在平衡往外擴展到國際收支平衡,因為我們有對外貿易,有對外貿易就產生了國際收支。

那麼國際收支平衡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巨大意義呢?

舉個例子,一個相對比較小的開放的經濟體,比如說它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內需推動,如果內需的增速較快,很有可能這個經濟體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經常項目會出現赤字。經常項目的赤字其實會對匯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就是本國的匯率可能會貶值。那從央行的角度來說,如果你希望避免匯率的大幅度貶值對經濟產生負面衝擊,可能就需要考慮加息,因為加息會避免匯率的過度波動,在加息之後就會對國內消費產生收縮性的影響,這樣就會改善經常專案的赤字,同時可以穩定匯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其實跟很多指標有非常明顯的相關性,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國內經濟的發展,也需要考慮外部經濟條件對本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本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外部經濟條件產生變化之後的一些新的動態平衡。

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更多地去瞭解各種經濟資料和經濟指標之間的相互聯繫。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大學期間學到的另外一門非常有用的課程,這門課程是IMF和世界銀行給新入職的經濟學家準備的比較實用的一門課,這門課程不是跟大家講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和概念,而是讓大家做一些實踐性的操作。

那其實這些工作主要是圍繞一張Excel表展開的,在這個表裡面,它會把整個經濟分為幾個比較大的部門,比如說國內經濟、對外貿易、財政、貨幣,那這幾個spreadsheet之間是用公式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在現實的操作中遇到的很大的問題是,比如說我想修改一個對內的財政資料,那財政資料修改之後就會影響到一些對外的資料,比如國際收支、外債,這樣一種互相影響告訴我們當我們做很多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的實際分析的時候,其實我們要考慮各個部門和各個指標之間相互的影響,最後想達到的一個結果就是一種平衡。

當然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如果我們外部的環境或者說相應的條件發生了變化,我們也需要對這樣的一個平衡做相應的動態調整,所以說很多經濟學家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地在做動態的均衡的調整過程。

消費、儲蓄和投資

解釋完基礎的概念之後,其實這本書講到了三個指標之間的關係,就是消費、儲蓄和投資。這三個之間的關係,當然我們想要達到的結果是平衡,但是我們要考慮其中的trade off,就是如何權衡的問題。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假設所有的產出都是固定的,把更多的資源用於消費的話,儲蓄就會降低,儲蓄降低就會影響到未來的投資。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過多的儲蓄來用於投資的話,若不能滿足當下大多數家庭的消費,又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重工業過大。

在這三個之間我們就要做一個相互的取捨,在取捨之前我們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生產函數。生產函數是指我們整個社會的產出整體上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勞動力、第二個是資本,第三個叫做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我們要知道資本和勞動力之間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關係,比如說如果我的資本積累夠多的話,那我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力就可以達到相同的產出,反之亦然。另外一點就是勞動力在休閒和工作的選擇之間,它自己也有一個權衡,這可能跟工資有關。接下來,勞動的實際工資水準和消費、儲蓄之間其實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聯繫。

對於資本來說,其中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合宜的資本存量問題。那麼什麼是最佳的一個資本存量?因為我們知道資本的邊際產出是會下滑的,同時資本的邊際成本會上升,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資本存量在一個相對比較有效率的狀況下,這當中就涉及所謂的成本和收益之間做取捨的問題,這也是另外一個trade off。

那麼剛剛提到勞動力,它本身有一個休閒和工作,有消費或儲蓄的選擇,那對消費本身來說,還有一個眼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選擇,同時還有一個所謂的預算限制的問題。因為收入不是永恆不斷增長的,所以我必須要考慮預算的約束,同時我要考慮我自己眼前的消費多一點還是儲蓄多一點為將來的消費做準備。

索羅經濟增長模型

所以把這些因素考慮到一起之後,我們得出了一個相對較簡單的長期增長的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有些地方叫做Solow model,這個經濟學家交Solow。

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經濟的產出是由三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勞動力,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那這樣一個模型被很多人認為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經濟發展的問題,就是什麼可以用來解釋經濟發展,什麼可以為經濟發展做一個正向的貢獻。

其實在現實的考量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在把經濟學,或者說把一個經濟體做一個所謂的growth accounting,經濟增長分類計算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把產出、勞動力以及資本這三者之間的餘數作為一個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這裡面有一點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說在大多數的經濟學研究裡面,尤其是在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裡面,都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性增長的一個指標。

但是我們在現實的數學操作中,卻是通過一個所謂的餘數的概念來得到這個指標的。那這個東西是不是真實的存在著,或者說有任何誤差的話,是不是都被歸類于這個餘數項?這也是我們在很多經濟發展研究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當然有很多方式可以去改進這樣的狀況,或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發展的實際影響,當然這不是我們這本書裡面需要解釋的問題。

傳統模型真的可以實現無限增長嗎?

那如果把這個model放在中國經濟的增長當中,其實可以很好地去解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比如說中國相對而言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因此在一個相對比較高儲蓄率的狀況下,中國其實比較快地積累了資本存量,那這樣一個較快的資本存量的積累其實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有一個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中國有相對比較大的勞動力,那相對比較多的勞動力,尤其是年齡結構比較合理的勞動力的存在,其實也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另外一點就是中國實行了計劃生育,在過去的三十年當中,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減少了社會的消費。

第三個就是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問題,一般而言我們認為至少兩到三種舉措或者說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第一個就是教育,我們知道中國在教育上的投資非常大。第二是所謂的科技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海外引入了非常多的外商直接投資,它們帶來了新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科技性人才也在不斷地產生。第三個就是政府的相關舉措,比如說中國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之內,保持了政治的穩定,同時也對外商的投資比較友好,也對教育事業進行了比較多的投資,所以政府的一些舉措對於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也有很大幫助。

那麼其實從這個模型本身來說,我覺得很好地解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問題,或者說解釋了中國為什麼可以實現經濟發展。這樣的一個模型其實在很多的新興市場國家也被認為是可以解釋經濟增長的一個奧秘。

當然我們的經濟學發展到現在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尤其是這樣的一個模型本身,其實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內生性,或者說包容性增長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按照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型來看,經濟發展似乎是可以無限增長的。

那麼現實中是不是真的可以達到無限增長的可能性呢?這樣的一個無限增長是不是會帶來新的問題?

掃碼訂閱《見聞閱讀》、《14節課跟隨美聯儲投資》繼續收聽

解釋完內部的三個概念之後,我們就要考慮外部的問題,比如說這個國際收支的問題,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家庭與政府的關係,家庭與企業的關係,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這些概念看起來是孤立的,其實它們都是聯繫在一起的。

舉個例子,如果就GDP本身來說,我們知道一般意義上經濟學所衡量的GDP是指去除了通脹之後的實際的GDP產出。那為什麼我們要考慮通脹呢?因為如果我們的經濟發展的背後帶來的是惡性的通貨膨脹的話,其實這樣的經濟發展是無效的,因為人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可以消費的東西,因為東西的價格其實是上漲了。

同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就業市場,很多人說我們要降低失業率,當然失業率要保持在相對比較低的水準上,但是失業率是不是越低越好呢?其實並不是的,失業率保持過低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問題。

同時我們要考慮勞動力的健康自由的流轉,和很多人在考慮就業和休閒之間的問題,有些人可能就是不會就業的,不管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或者說不管我們給他多高的工資,他可能是不會就業的。

同時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高科技行業現在需要很多人,但是很多基礎工人不具備這樣的技能,所以他們就會存在結構性失業的問題,硬讓這些人去做高科技行業做的事情,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浪費。

對外平衡中各大指標的相互關係

剛剛我們講的這幾個概念是所謂的內在平衡,當我們把內在平衡往外擴展到國際收支平衡,因為我們有對外貿易,有對外貿易就產生了國際收支。

那麼國際收支平衡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巨大意義呢?

舉個例子,一個相對比較小的開放的經濟體,比如說它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內需推動,如果內需的增速較快,很有可能這個經濟體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經常項目會出現赤字。經常項目的赤字其實會對匯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就是本國的匯率可能會貶值。那從央行的角度來說,如果你希望避免匯率的大幅度貶值對經濟產生負面衝擊,可能就需要考慮加息,因為加息會避免匯率的過度波動,在加息之後就會對國內消費產生收縮性的影響,這樣就會改善經常專案的赤字,同時可以穩定匯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其實跟很多指標有非常明顯的相關性,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國內經濟的發展,也需要考慮外部經濟條件對本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本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外部經濟條件產生變化之後的一些新的動態平衡。

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更多地去瞭解各種經濟資料和經濟指標之間的相互聯繫。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大學期間學到的另外一門非常有用的課程,這門課程是IMF和世界銀行給新入職的經濟學家準備的比較實用的一門課,這門課程不是跟大家講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和概念,而是讓大家做一些實踐性的操作。

那其實這些工作主要是圍繞一張Excel表展開的,在這個表裡面,它會把整個經濟分為幾個比較大的部門,比如說國內經濟、對外貿易、財政、貨幣,那這幾個spreadsheet之間是用公式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在現實的操作中遇到的很大的問題是,比如說我想修改一個對內的財政資料,那財政資料修改之後就會影響到一些對外的資料,比如國際收支、外債,這樣一種互相影響告訴我們當我們做很多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的實際分析的時候,其實我們要考慮各個部門和各個指標之間相互的影響,最後想達到的一個結果就是一種平衡。

當然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如果我們外部的環境或者說相應的條件發生了變化,我們也需要對這樣的一個平衡做相應的動態調整,所以說很多經濟學家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地在做動態的均衡的調整過程。

消費、儲蓄和投資

解釋完基礎的概念之後,其實這本書講到了三個指標之間的關係,就是消費、儲蓄和投資。這三個之間的關係,當然我們想要達到的結果是平衡,但是我們要考慮其中的trade off,就是如何權衡的問題。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假設所有的產出都是固定的,把更多的資源用於消費的話,儲蓄就會降低,儲蓄降低就會影響到未來的投資。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過多的儲蓄來用於投資的話,若不能滿足當下大多數家庭的消費,又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重工業過大。

在這三個之間我們就要做一個相互的取捨,在取捨之前我們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生產函數。生產函數是指我們整個社會的產出整體上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勞動力、第二個是資本,第三個叫做全要素生產率。

同時我們要知道資本和勞動力之間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關係,比如說如果我的資本積累夠多的話,那我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力就可以達到相同的產出,反之亦然。另外一點就是勞動力在休閒和工作的選擇之間,它自己也有一個權衡,這可能跟工資有關。接下來,勞動的實際工資水準和消費、儲蓄之間其實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聯繫。

對於資本來說,其中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合宜的資本存量問題。那麼什麼是最佳的一個資本存量?因為我們知道資本的邊際產出是會下滑的,同時資本的邊際成本會上升,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資本存量在一個相對比較有效率的狀況下,這當中就涉及所謂的成本和收益之間做取捨的問題,這也是另外一個trade off。

那麼剛剛提到勞動力,它本身有一個休閒和工作,有消費或儲蓄的選擇,那對消費本身來說,還有一個眼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選擇,同時還有一個所謂的預算限制的問題。因為收入不是永恆不斷增長的,所以我必須要考慮預算的約束,同時我要考慮我自己眼前的消費多一點還是儲蓄多一點為將來的消費做準備。

索羅經濟增長模型

所以把這些因素考慮到一起之後,我們得出了一個相對較簡單的長期增長的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有些地方叫做Solow model,這個經濟學家交Solow。

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經濟的產出是由三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一個是資本,一個是勞動力,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那這樣一個模型被很多人認為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經濟發展的問題,就是什麼可以用來解釋經濟發展,什麼可以為經濟發展做一個正向的貢獻。

其實在現實的考量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在把經濟學,或者說把一個經濟體做一個所謂的growth accounting,經濟增長分類計算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把產出、勞動力以及資本這三者之間的餘數作為一個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這裡面有一點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說在大多數的經濟學研究裡面,尤其是在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裡面,都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經濟長期可持續性增長的一個指標。

但是我們在現實的數學操作中,卻是通過一個所謂的餘數的概念來得到這個指標的。那這個東西是不是真實的存在著,或者說有任何誤差的話,是不是都被歸類于這個餘數項?這也是我們在很多經濟發展研究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當然有很多方式可以去改進這樣的狀況,或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發展的實際影響,當然這不是我們這本書裡面需要解釋的問題。

傳統模型真的可以實現無限增長嗎?

那如果把這個model放在中國經濟的增長當中,其實可以很好地去解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比如說中國相對而言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因此在一個相對比較高儲蓄率的狀況下,中國其實比較快地積累了資本存量,那這樣一個較快的資本存量的積累其實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有一個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中國有相對比較大的勞動力,那相對比較多的勞動力,尤其是年齡結構比較合理的勞動力的存在,其實也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另外一點就是中國實行了計劃生育,在過去的三十年當中,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減少了社會的消費。

第三個就是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問題,一般而言我們認為至少兩到三種舉措或者說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第一個就是教育,我們知道中國在教育上的投資非常大。第二是所謂的科技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海外引入了非常多的外商直接投資,它們帶來了新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科技性人才也在不斷地產生。第三個就是政府的相關舉措,比如說中國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之內,保持了政治的穩定,同時也對外商的投資比較友好,也對教育事業進行了比較多的投資,所以政府的一些舉措對於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也有很大幫助。

那麼其實從這個模型本身來說,我覺得很好地解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問題,或者說解釋了中國為什麼可以實現經濟發展。這樣的一個模型其實在很多的新興市場國家也被認為是可以解釋經濟增長的一個奧秘。

當然我們的經濟學發展到現在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尤其是這樣的一個模型本身,其實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內生性,或者說包容性增長的問題。因為這裡面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按照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型來看,經濟發展似乎是可以無限增長的。

那麼現實中是不是真的可以達到無限增長的可能性呢?這樣的一個無限增長是不是會帶來新的問題?

掃碼訂閱《見聞閱讀》、《14節課跟隨美聯儲投資》繼續收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