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追記文登區峰山村黨支部書記譚新華

◎記者 杜曉瑩

2007年7月23日, 文登區澤頭鎮峰山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 600多名村民一致在選票上寫上“譚新華”這個名字。 這或許是村民們事前商議的結果, 更是全村男女老少的共同期望。

村民們共同推選的這位村委主任, 是一名61歲的退休幹部, 也是一名肝癌晚期患者。

為了不辜負全村人的信任, 譚新華在此後十年時間裡, 始終把群眾的事兒掛在心上, 一邊與病魔鬥爭、與生命賽跑, 一邊積極謀劃村裡的發展事宜, 使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徹底改換了模樣, 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模範村。

譚新華顧不上自家的事, 一心撲在村集體事業上。 這是他生前在整理村裡路邊花壇。 資料片

整治環境, 讓家園美起來

當選村委主任不久, 譚新華於2008年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此時, 他面臨著第一個“難啃的骨頭”——峰山村的環境綜合整治。

當時的峰山村, 用“髒、亂、差”形容一點不過。

髒, 村民沒有衛生意識, 垃圾隨地亂扔, 土堆、糞堆、柴堆圍在房前屋後, 環境惡劣。 亂, 私搭建亂嚴重, 街道兩旁建有豬圈、雞圈60多個, 草棚子200多個。 差, 全村沒有一條硬化路, 也沒有排水溝, 一到雨天道路泥濘, 低窪處的村民家裡甚至進水……鄰里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小吵一三五, 大吵二四六, 整個村子一盤散沙。

萬事開頭難。 面對百姓的觀望, 譚新華選擇從自身做起:“這件事黨員幹部必須走在前頭。 ”

2008年3月, 譚新華與6位黨員組長、7位村民代表率先拆除了自家的占道建築。

之後, 譚新華又領著黨員組長和群眾代表對峰山村所有人家逐家逐戶走訪, 並安排兩委成員和黨員組長分片包戶進行動員、提供幫助。

誰家的屋簷缺了口, 他們給填上,

誰家的糞堆占道了, 他們給挪走……就這樣, 把全村270多戶走了個遍。 譚新華還規劃出村南、村西兩處近7畝的堆柴專用場地, 每戶使用面積近30平方米, 村子環境清亮了, 也沒耽誤村民生活。

村民林均波老人多年患病, 譚新華連續多年從自家林場拉樹枝送到老人家中當柴燒。 環境整治時, 譚新華帶領黨員為老人清理, 幫她把柴搬到村南, 並告訴家人以後把樹枝給老人送到村南。

“看到譚書記他們這麼盡心盡力, 挺過意不去的, 哪還好意思不動彈。 ”村民劉慶蘭說, 是譚書記和黨員幹部讓她徹底支持環境整治。

村民們坐不住了, 跟著動手拆了起來, 峰山村形成了黨員幹部帶頭、村民主動配合的強大合力。 短短十幾天, 全村拆除豬圈、雞窩、草廈子等占道建築400多個,

搬運“三大堆”5000多方, 村內三縱兩橫五條主街道亮堂了。

接著就挖排水溝, 到3月底, 全村4000多米街道全部打通了排水溝, 並進行了漿砌。 那年雨季, 村裡無一戶村民家中進水, 很多村民第一次過上了乾爽的夏天。

一鼓作氣, 譚新華與村民們一道, 徹底改變峰山村的老模樣。 村在綠中、花在村中、人在園中, 2015年峰山村被評為縣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示範村。

那時的譚新華, 早已忘了自己是一位肝癌患者, 忘了每年至少三次穿刺治療的疼痛, 也忘了醫生“絕對不能勞累”的千叮萬囑。

健全設施, 讓生活舒心起來

擔任村委主任不久, 家人便安排譚新華到濟南大醫院看病。

兩個月後, 村子出現了吃水困難:原來位於村北的簡易自來水供應系統年久失修,

選舉之前每天只能供水2小時。 後來, 因為村子無錢交電費, 自來水乾脆停了。 村民們只能到四五裡路以外的鄰村拉水吃, 一些上了年紀行動不便的老年人, 甚至只能在家裡接雨水吃。

有位村民在與譚新華打電話問訊病情時, 無問意中說起村裡斷水的事情, 譚新華馬上躺不住了, 不顧家人反對立刻從病床上起來直奔村子。

回村當天, 譚新華立即研究整修自來水方案。 可是錢從哪裡來?峰山村的帳本上還有15.8萬元的外債, 哪有多餘的錢來整修自來水。

為解決管道老舊問題, 譚新華聯繫工程隊進村, 將1600米自來水管道全面更新改造, 安裝新潛水泵, 整修機井房。 改造全程, 他都靠在現場, 發現兩個批次自來水管材質不一樣,他趁著天不亮跑到建材市場換貨,保證了工期和品質。

14天后,峰山村實現了自來水全天候平穩供水,潺潺的自來水甜到了村民們的心裡。

這以後,譚新華組織召開村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談發展、論規劃,峰山新農村建設的序幕就此拉開。

2009年,峰山村街道硬化工作全面展開,在譚新華的帶領下,村子僅用半個月就硬化街道7000多平方米。仔細觀察,就連田間路都是4.5米寬,比4米標準還多出半米來,這是細心的譚新華為方便大貨車進村裡運輸蘋果等農產品而專門設計的。

“豁出去這百十來斤,也要為大傢伙兒幹點事兒。”譚新華立志每年至少要為村裡辦一件實事。

2010年,改造建設了村委辦公室、村民活動室、圖書室、醫療室等,20間新瓦房成了全村的中心;2011年,挖大口井;2012年,北河清淤;2013年,修理河壩;2014年,改造電網,峰山村再無跳閘斷電,成為全鎮電網改造第一村;2015年,全村安裝視頻監控,建成平安村莊;2016年,新挖水塘4個,硬化田間路1300米……峰山村以“一天一個樣”的速度刷新著容顏。

峰山村村民劉大林常年在外打工,每年過年回來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村子。他說:“今年是水泥道,明年是水塘,後年是老年活動中心、廣場……譚書記不容易啊,身體本來就不好,卻為俺們做了這麼多民生工程。”

為了給老百姓辦實事,譚新華夙夜在公。

那是2011年的夏天,譚新華帶領全村人去堵被大水衝垮的河壩。65歲的譚新華把重達60多斤的沙袋扛在肩上,一旁的於所軍看不下去了想過去幫他,譚新華卻連忙擺手說:“你趕緊去堵那邊,別讓洪水糟蹋了咱這100多畝田。”

在譚新華的帶領和感染下,大傢伙更加使勁地堵,僅用一天就把河壩上100多米長的“大口子”堵上了,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

創辦合作社,拓展百姓致富路

峰山村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以蘋果種植為主業,因蘋果口感好、糖分足而聞名。可是隨著更多優良品種的出現,峰山村的蘋果因品相不佳漸漸失去了競爭力。

村民們每年坐在地頭被動等著蘋果商販上門來收,收購價有時還不到一塊一斤,果農除去肥料等費用之外所剩無幾。

一直在外工作的譚新華深知,只有推行標準化種植,增加蘋果的附加值,才能扭轉果農只賺血汗錢的局面。

2010年,譚新華帶領村民在村西開發了200畝經濟示範田,與煙臺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知名科研單位合作,創建了和豐果蔬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先是引進優良新品種,進行反復試驗種植後再將種苗提供給村民。其中,“煙富3”和紅露以其穩定性高成為許多村民的不二選擇。村民劉文棟3年前把家裡的老果樹全部砍掉,種上了“煙富3”。如今,100多棵新果樹進入盛果期,劉文棟相信自家蘋果今年的價格肯定低不了。

譚新華還把蘋果種植技術全部無償提供給合作社成員,並定期選派合作社技術人員外出考察、研修,進行重點培養。2014年4月的一天,峰山村的蘋果園裡人山人海,原來是合作社從日本請來了剪枝專家。

提高蘋果的品質,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管理和種植模式。合作社培植的圓柱、仿錐等樹形也在峰山村推廣開來,省時省力的同時,蘋果的色澤、甜度、口感提升不少,次果率則逐年下降。

“有了好品種和好技術,蘋果再也不愁賣,去年平均每畝收入2萬多元哩!”村民王志義說,“顏值”高、口感好的峰山村蘋果,價格一年比一年好。

7年來,合作社已吸收3700多戶果農,註冊了“品味真”“澤峰園”兩個商標,成為當地有名的蘋果專業合作社,影響帶動了全村及周邊5個鄉鎮的有機蘋果產業發展。

為了讓村裡的婦女可以在家門口就業,2016年下半年,譚新華開始為建設家紡車間奔走。

一天,譚新華去鎮上和包村幹部譚淑萍商量家紡車間事宜。交流過程中,譚新華突然臉色變白、捂著肚子,原來出來太急的譚新華忘了吃止痛藥。譚淑萍勸譚新華先回去吃藥休息,譚新華卻說:“沒事,疼過這一陣就好了。”停了一會,譚新華像沒事人一樣繼續和譚淑萍討論。

2016年,譚新華先後住院七次,身體狀況急劇下降。但他仍堅持組織村裡新挖水塘4個,硬化田間路1300米,謀劃村家紡車間,爭取市級美麗鄉村示範點……其中的很多事,都是譚新華在病床上通過電話來溝通完成的。

“你看俺們村的蘋果地,還有剛建好的家紡車間,都是老譚留給我們村的寶貴遺產啊!”劉文棟說,譚新華這十年的奉獻和付出,至少為峰山村謀劃了50年以上的發展。

峰山村的帳本上也記著譚新華為村裡百姓的打算,2007年村子欠著15.8萬元的外債,現在的帳本上還餘有30多萬元資金。

率先垂範,

支部成為村民的主心骨

“我是黨員,就應當帶頭幹!”

從2007年至今,譚新華時刻不忘黨員的擔當和使命,積極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團結帶領兩委一班人幹事創業,峰山村實現了產業發展、自然生態、人居環境、農民增收和農民素質全面提升。

村民李玲說,村民們當時選譚書記就看上他的人品,實事證明了村民們的眼光。

老百姓的口碑是對譚新華的最佳褒獎。10年來,譚新華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要求群眾不幹的事情,自己和親屬絕不幹,為群眾樹立了好的榜樣。

因為經常要跑贊助,譚新華自費買了一輛汽車,不會開車的他雇了一名司機,工資和油費全是自費,絕不占公家一分錢。為節省開支,建材都是譚新華親自去材料市場買,多次討價還價買來的材料物美價廉。他的大兒子譚業明租用了村裡的瓦房作為辦公場地,租金不僅沒給便宜,每年還都根據市場價格確定租金。

建設村子最難的事還是“沒錢”。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太薄,根本沒有資金推進各項工程建設。譚新華卻始終堅信——“沒錢不是藉口,想不想幹是關鍵。”

譚新華先向自己“開刀”,傾盡家產也要推進村子建設。村會計于所軍曾粗略統計過,這10年來譚新華無償為村裡投入100多萬元。當老百姓問哪兒來這麼些錢時,譚新華就說是拉的贊助,只有於所軍知道,譚新華是把自家壓箱底的錢都拿出來了。

譚新華這樣看待金錢和村子的關係——“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要用在正道上,只要用在為百姓辦實事上,拿多少錢都值。”

自家的錢花完了,譚新華就團結兩委班子四處籌資。經常早上6點就出門了,一去就是一整天,口袋裡必須裝著止痛藥。2008年,他上濟南、跑青島,找自己的老友“化緣”,一位青島的朋友被他感動,前後捐資8萬元。

一心為民的譚新華對自家的事幾乎顧不上。大兒子譚業明最開始非常不理解,曾說他這麼拼命也改變不了多少。只有初中學歷的譚新華卻回答道:“我能夠給老百姓的,就是我的辛勞、我的汗水、我的忠誠。”

譚新華還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村裡每位60歲以上的老人在春節、中秋等節日都會拿到雞蛋和米麵。誰家有病人他都會親自看望,每戶至少送上200元錢,這些錢全部自己負擔。譚新華的車也成了村裡的“公用車”,誰家有事都可以隨便使。

體重從170斤降到110斤,今年2月,譚新華倒在了建設峰山村的路上。

躺在病床上靠注射杜冷丁止痛的譚新華仍然牽掛村裡的事。為了隨時掌握村子裡的情況,他將手機藏在枕頭下,24小時開機,家裡人只得偷偷把電話號碼換了。6月6日,71歲的譚新華說出了生命裡的最後一句話:“天氣這麼旱,村裡群眾怎麼辦?”

譚新華走後,大兒子譚業明自費為村子修建了15個水塘,讓村民灌溉無憂。峰山村果蔬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級示範社,譚新華生前一直奔波的“美麗鄉村”試點村專案也剛確定下來……充滿希望的峰山村群眾,正沿著譚新華用心血鋪就的發展之路繼續前行。

■編後語

共產黨員就要衝在前當先鋒

十年抱病之軀,十年無私奉獻。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譚新華,拖著病體帶領群眾修水溝、鋪幹道、建廣場、推廣蘋果標準化種植,撂下自己的家庭,一心撲在集體事業上……

“幹吧,我是黨員!”十年的心血,譚新華用盡了“人脈”拉贊助,使盡了方法改善村子面貌,想盡了招數為村民增收入。在和死神的較量中,譚新華用為百姓幹實事的堅強意志和病魔進行一次又一次抗爭,無怨無悔地踐行著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目標。

人們常常用“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來讚譽共產黨員,譚新華就是這樣的“特殊材料製成的人”。這種特殊,尤其體現在先鋒模範作用上,體現在關鍵時刻、危急關頭,能夠站出來,敢於豁出去。這種先鋒模範行為對於每名黨員來說,是黨性要求和黨性體現。在群眾看來,是無形的影響力和無聲的動員令。

彙聚黨性力量,才能築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擔再次落在每個共產黨員肩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僅是責任,更是一種信仰的考驗。廣大黨員都要像譚新華那樣,時刻不忘黨的宗旨,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以優良作風作示範,才能把人民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現代化幸福威海建設新跨越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發現兩個批次自來水管材質不一樣,他趁著天不亮跑到建材市場換貨,保證了工期和品質。

14天后,峰山村實現了自來水全天候平穩供水,潺潺的自來水甜到了村民們的心裡。

這以後,譚新華組織召開村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談發展、論規劃,峰山新農村建設的序幕就此拉開。

2009年,峰山村街道硬化工作全面展開,在譚新華的帶領下,村子僅用半個月就硬化街道7000多平方米。仔細觀察,就連田間路都是4.5米寬,比4米標準還多出半米來,這是細心的譚新華為方便大貨車進村裡運輸蘋果等農產品而專門設計的。

“豁出去這百十來斤,也要為大傢伙兒幹點事兒。”譚新華立志每年至少要為村裡辦一件實事。

2010年,改造建設了村委辦公室、村民活動室、圖書室、醫療室等,20間新瓦房成了全村的中心;2011年,挖大口井;2012年,北河清淤;2013年,修理河壩;2014年,改造電網,峰山村再無跳閘斷電,成為全鎮電網改造第一村;2015年,全村安裝視頻監控,建成平安村莊;2016年,新挖水塘4個,硬化田間路1300米……峰山村以“一天一個樣”的速度刷新著容顏。

峰山村村民劉大林常年在外打工,每年過年回來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村子。他說:“今年是水泥道,明年是水塘,後年是老年活動中心、廣場……譚書記不容易啊,身體本來就不好,卻為俺們做了這麼多民生工程。”

為了給老百姓辦實事,譚新華夙夜在公。

那是2011年的夏天,譚新華帶領全村人去堵被大水衝垮的河壩。65歲的譚新華把重達60多斤的沙袋扛在肩上,一旁的於所軍看不下去了想過去幫他,譚新華卻連忙擺手說:“你趕緊去堵那邊,別讓洪水糟蹋了咱這100多畝田。”

在譚新華的帶領和感染下,大傢伙更加使勁地堵,僅用一天就把河壩上100多米長的“大口子”堵上了,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

創辦合作社,拓展百姓致富路

峰山村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以蘋果種植為主業,因蘋果口感好、糖分足而聞名。可是隨著更多優良品種的出現,峰山村的蘋果因品相不佳漸漸失去了競爭力。

村民們每年坐在地頭被動等著蘋果商販上門來收,收購價有時還不到一塊一斤,果農除去肥料等費用之外所剩無幾。

一直在外工作的譚新華深知,只有推行標準化種植,增加蘋果的附加值,才能扭轉果農只賺血汗錢的局面。

2010年,譚新華帶領村民在村西開發了200畝經濟示範田,與煙臺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知名科研單位合作,創建了和豐果蔬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先是引進優良新品種,進行反復試驗種植後再將種苗提供給村民。其中,“煙富3”和紅露以其穩定性高成為許多村民的不二選擇。村民劉文棟3年前把家裡的老果樹全部砍掉,種上了“煙富3”。如今,100多棵新果樹進入盛果期,劉文棟相信自家蘋果今年的價格肯定低不了。

譚新華還把蘋果種植技術全部無償提供給合作社成員,並定期選派合作社技術人員外出考察、研修,進行重點培養。2014年4月的一天,峰山村的蘋果園裡人山人海,原來是合作社從日本請來了剪枝專家。

提高蘋果的品質,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管理和種植模式。合作社培植的圓柱、仿錐等樹形也在峰山村推廣開來,省時省力的同時,蘋果的色澤、甜度、口感提升不少,次果率則逐年下降。

“有了好品種和好技術,蘋果再也不愁賣,去年平均每畝收入2萬多元哩!”村民王志義說,“顏值”高、口感好的峰山村蘋果,價格一年比一年好。

7年來,合作社已吸收3700多戶果農,註冊了“品味真”“澤峰園”兩個商標,成為當地有名的蘋果專業合作社,影響帶動了全村及周邊5個鄉鎮的有機蘋果產業發展。

為了讓村裡的婦女可以在家門口就業,2016年下半年,譚新華開始為建設家紡車間奔走。

一天,譚新華去鎮上和包村幹部譚淑萍商量家紡車間事宜。交流過程中,譚新華突然臉色變白、捂著肚子,原來出來太急的譚新華忘了吃止痛藥。譚淑萍勸譚新華先回去吃藥休息,譚新華卻說:“沒事,疼過這一陣就好了。”停了一會,譚新華像沒事人一樣繼續和譚淑萍討論。

2016年,譚新華先後住院七次,身體狀況急劇下降。但他仍堅持組織村裡新挖水塘4個,硬化田間路1300米,謀劃村家紡車間,爭取市級美麗鄉村示範點……其中的很多事,都是譚新華在病床上通過電話來溝通完成的。

“你看俺們村的蘋果地,還有剛建好的家紡車間,都是老譚留給我們村的寶貴遺產啊!”劉文棟說,譚新華這十年的奉獻和付出,至少為峰山村謀劃了50年以上的發展。

峰山村的帳本上也記著譚新華為村裡百姓的打算,2007年村子欠著15.8萬元的外債,現在的帳本上還餘有30多萬元資金。

率先垂範,

支部成為村民的主心骨

“我是黨員,就應當帶頭幹!”

從2007年至今,譚新華時刻不忘黨員的擔當和使命,積極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團結帶領兩委一班人幹事創業,峰山村實現了產業發展、自然生態、人居環境、農民增收和農民素質全面提升。

村民李玲說,村民們當時選譚書記就看上他的人品,實事證明了村民們的眼光。

老百姓的口碑是對譚新華的最佳褒獎。10年來,譚新華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要求群眾不幹的事情,自己和親屬絕不幹,為群眾樹立了好的榜樣。

因為經常要跑贊助,譚新華自費買了一輛汽車,不會開車的他雇了一名司機,工資和油費全是自費,絕不占公家一分錢。為節省開支,建材都是譚新華親自去材料市場買,多次討價還價買來的材料物美價廉。他的大兒子譚業明租用了村裡的瓦房作為辦公場地,租金不僅沒給便宜,每年還都根據市場價格確定租金。

建設村子最難的事還是“沒錢”。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太薄,根本沒有資金推進各項工程建設。譚新華卻始終堅信——“沒錢不是藉口,想不想幹是關鍵。”

譚新華先向自己“開刀”,傾盡家產也要推進村子建設。村會計于所軍曾粗略統計過,這10年來譚新華無償為村裡投入100多萬元。當老百姓問哪兒來這麼些錢時,譚新華就說是拉的贊助,只有於所軍知道,譚新華是把自家壓箱底的錢都拿出來了。

譚新華這樣看待金錢和村子的關係——“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要用在正道上,只要用在為百姓辦實事上,拿多少錢都值。”

自家的錢花完了,譚新華就團結兩委班子四處籌資。經常早上6點就出門了,一去就是一整天,口袋裡必須裝著止痛藥。2008年,他上濟南、跑青島,找自己的老友“化緣”,一位青島的朋友被他感動,前後捐資8萬元。

一心為民的譚新華對自家的事幾乎顧不上。大兒子譚業明最開始非常不理解,曾說他這麼拼命也改變不了多少。只有初中學歷的譚新華卻回答道:“我能夠給老百姓的,就是我的辛勞、我的汗水、我的忠誠。”

譚新華還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村裡每位60歲以上的老人在春節、中秋等節日都會拿到雞蛋和米麵。誰家有病人他都會親自看望,每戶至少送上200元錢,這些錢全部自己負擔。譚新華的車也成了村裡的“公用車”,誰家有事都可以隨便使。

體重從170斤降到110斤,今年2月,譚新華倒在了建設峰山村的路上。

躺在病床上靠注射杜冷丁止痛的譚新華仍然牽掛村裡的事。為了隨時掌握村子裡的情況,他將手機藏在枕頭下,24小時開機,家裡人只得偷偷把電話號碼換了。6月6日,71歲的譚新華說出了生命裡的最後一句話:“天氣這麼旱,村裡群眾怎麼辦?”

譚新華走後,大兒子譚業明自費為村子修建了15個水塘,讓村民灌溉無憂。峰山村果蔬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級示範社,譚新華生前一直奔波的“美麗鄉村”試點村專案也剛確定下來……充滿希望的峰山村群眾,正沿著譚新華用心血鋪就的發展之路繼續前行。

■編後語

共產黨員就要衝在前當先鋒

十年抱病之軀,十年無私奉獻。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譚新華,拖著病體帶領群眾修水溝、鋪幹道、建廣場、推廣蘋果標準化種植,撂下自己的家庭,一心撲在集體事業上……

“幹吧,我是黨員!”十年的心血,譚新華用盡了“人脈”拉贊助,使盡了方法改善村子面貌,想盡了招數為村民增收入。在和死神的較量中,譚新華用為百姓幹實事的堅強意志和病魔進行一次又一次抗爭,無怨無悔地踐行著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目標。

人們常常用“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來讚譽共產黨員,譚新華就是這樣的“特殊材料製成的人”。這種特殊,尤其體現在先鋒模範作用上,體現在關鍵時刻、危急關頭,能夠站出來,敢於豁出去。這種先鋒模範行為對於每名黨員來說,是黨性要求和黨性體現。在群眾看來,是無形的影響力和無聲的動員令。

彙聚黨性力量,才能築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擔再次落在每個共產黨員肩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僅是責任,更是一種信仰的考驗。廣大黨員都要像譚新華那樣,時刻不忘黨的宗旨,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以優良作風作示範,才能把人民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現代化幸福威海建設新跨越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