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地下水污染治理沒特效藥

◎實習生 宋國際 本刊記者 鄭挺穎

農業造成的面源污染約占整個水體污染的40%~50%, 其中養殖業又占農業面源污染的90%以上, 可見治理農業面源和水體污染刻不容緩。 我國農村的地下水污染是怎樣形成的?農業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危害有多大?應該如何預防, 怎樣治理?9月4日, 《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來到中國農業大學, 就這個話題採訪了該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季。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

傳統農業不會污染地下水

原本預約的採訪時間是下午4點, 但李季教授特別忙, 直到晚上8點,

才在資源與環境學院的辦公室見到李教授。 話題先從農村地下水污染的來源說起。 李季教授說, 通常講, 化肥、農藥和規模養殖業排放的糞汙, 是農村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化肥裡含的氮、磷, 農藥, 還有飼料中的抗生素、重金屬, 都可能污染地下水。

當然, 現在科技發達了, 讓農民朋友再回到傳統的種植模式已不再可能。

養殖業污染遠大於種植業

在種植業帶來的地下水污染方面, 通常認為:蔬菜種植造成的污染相對最重, 其次是水果種植, 最輕的是糧食。 為什麼會這樣呢?李季教授解釋:“這是因為種蔬菜的農戶投入最高, 種糧食的投入最少。 農戶投入越高, 用的農藥、化肥就越多, 地下水受污染的可能程度也就越高。

除了種植業, 養殖業也會造成地下水污染。 李季教授說:“傳統的養殖模式很難適應養殖戶及市場的需求, 所以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開始使用飼料、獸藥、飼料添加劑等, 而飼料中含有銅、鋅等重金屬, 經動物排出後, 隨著糞便一起流到地表水中, 最終又污染了地下水。 ”

此外, 有的養殖場部分禽畜病死了, 養殖戶沒有妥善處置, 隨意拋棄、填埋, 也可能污染地下水。

那麼, 在農業生產範圍內, 誰是地下水污染的大頭呢?李季教授估計, 農業造成的面源污染約占整個水體污染40%至50%, 其中養殖業又占農業水體污染的90%以上, 整體來看, 養殖業污染遠大於種植業。

農業地下水污染治理沒特效藥

李季教授接著說, 地下水是互相通的,

治理農業帶來的地下水污染沒有“特效藥”, 主要通過大自然的自淨作用來解決。 例如, 通過微生物反硝化自淨機制可以把地下水中含量超標的硝酸鹽轉化為氮氣排到空氣中。

“最好的辦法是源頭控制, 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就很難解決,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要預防為主, 治理為輔。 ”談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 李季教授認為, 要先摸清楚全國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情況, 把地下水的污染監測體系建立起來。 我國的地下水監測體系正在建設當中, 與歐盟相比還落後很多。 歐盟已經有2萬個監測點, 只要有水井的地方都有監測點。

李季教授承認, 弄清楚全國農村的地下水污染確實難度很大, 但一些長期種植蔬菜的區域, 其地下水污染可能會比較嚴重,

可以考慮優先設點監測。 因為長期種植蔬菜的地方, 地下水污染的程度相對會高一些。 李季教授曾對東部某省某縣三個代表鄉、鎮的653個地下水水樣進行過檢測, 結果發現, 全年平均硝態氮含量高達22.6毫克/升,超出我國飲用水標準的水井比例為36.5%,超出最高允許含量 (10毫克/升)的水井比例達59.5%。

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幫地下水療傷

農藥、化肥用了這麼多年, 土壤、地下水也需要療傷, 也就是常說的修復。 除了靠大自然的自淨, 李季教授還建議加強源頭控制, 通過強有力的管控手段, 把氮、磷等化學品的投入降下來。

李季教授介紹, 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治理地下水的硝酸鹽超標, 主要是調整種植品種結構, 採取更合理的農作物種植方式。

例如, 華北部分地下水短缺區域, 就在減少高耗水農作物的種植, 直接休閒或放棄種植小麥, 改種豆科植物, 如大豆、花生。 同時, 國家給這些農戶按照每畝500元的標準發放補助。 等到雨季來臨時, 引清水回灌地下水, 使得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濃度相應降低。

據河北新聞網9月6日報導, 今年10月至明年6月初, 河北省將在廊坊、保定、衡水、滄州、邢臺、邯鄲6市地下水漏斗區, 開展季節性休耕200萬畝, 實施自然休耕和生態休耕。

國外還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李季教授介紹, 荷蘭主要是靠發展景觀農業進行調整, 因為農業景觀的多樣化、種植作物的多樣化可以調整土壤結構, 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 啟動土壤的活力。

常規農業要轉型向生態農業發展

我國現在的農業種植方式是粗放式的,大量依賴化學品的投入。那麼,未來如何轉型?

李季教授認為:“要減少化學品的投入,走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這也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常規農業要轉為生態農業,在轉變過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逐步減少,用有機肥料來替代。有機肥料主要來源於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一些發達國家有機肥的施用比例已超過化肥。”

那麼,生態農業會不會讓農民的收入減少呢?李季教授認為不會,“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要走綠色種養結合的道路,發展綠色經濟。化肥、農藥用量減少了,土壤品質就會變好,自然而然地農業就變得越來越可持續,這樣一來,農民朋友投資減少了,收益反而提高了。”

李教授建議,在發展迴圈生態農業方面,要促進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在兩者之間實現迴圈,這樣不僅可以處理大量的農業廢棄物,減少了環境污染,還可以讓廢物回到土壤,不斷提高土壤品質和生產能力。迴圈農業體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還要成立專門的機構。例如,在日本,農業廢棄物處理就是交給協力廠商運營的。

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源頭治理好了,土壤板結現象就會減少,土壤結構也會變好,保水性也會提高。李教授微笑著說:“這樣一來,土壤中有了大量微生物,它們會幫助修復土壤,土壤污染程度自然會降低。”

【環境百科】

環境自淨

環境自淨指的是自然環境可以通過大氣、水流的擴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污染物化為無害物。環境自淨是環境的一種特殊功能。當環境受到污染時,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下,環境可以逐步消除污染物達到自然淨化。

以大氣為例,充分掌握和利用大氣自淨能力,靠大氣的稀釋、擴散、氧化等物理化學作用,能使進入大氣的污染物質逐漸消失,這就是大氣自淨。例如,排入大氣中的顆粒物經過雨、雪的淋洗而落到地面,從而使空氣澄清的過程,就是一種大氣自淨過程。

常規農業要轉型向生態農業發展

我國現在的農業種植方式是粗放式的,大量依賴化學品的投入。那麼,未來如何轉型?

李季教授認為:“要減少化學品的投入,走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這也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常規農業要轉為生態農業,在轉變過程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逐步減少,用有機肥料來替代。有機肥料主要來源於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一些發達國家有機肥的施用比例已超過化肥。”

那麼,生態農業會不會讓農民的收入減少呢?李季教授認為不會,“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要走綠色種養結合的道路,發展綠色經濟。化肥、農藥用量減少了,土壤品質就會變好,自然而然地農業就變得越來越可持續,這樣一來,農民朋友投資減少了,收益反而提高了。”

李教授建議,在發展迴圈生態農業方面,要促進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在兩者之間實現迴圈,這樣不僅可以處理大量的農業廢棄物,減少了環境污染,還可以讓廢物回到土壤,不斷提高土壤品質和生產能力。迴圈農業體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還要成立專門的機構。例如,在日本,農業廢棄物處理就是交給協力廠商運營的。

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源頭治理好了,土壤板結現象就會減少,土壤結構也會變好,保水性也會提高。李教授微笑著說:“這樣一來,土壤中有了大量微生物,它們會幫助修復土壤,土壤污染程度自然會降低。”

【環境百科】

環境自淨

環境自淨指的是自然環境可以通過大氣、水流的擴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污染物化為無害物。環境自淨是環境的一種特殊功能。當環境受到污染時,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下,環境可以逐步消除污染物達到自然淨化。

以大氣為例,充分掌握和利用大氣自淨能力,靠大氣的稀釋、擴散、氧化等物理化學作用,能使進入大氣的污染物質逐漸消失,這就是大氣自淨。例如,排入大氣中的顆粒物經過雨、雪的淋洗而落到地面,從而使空氣澄清的過程,就是一種大氣自淨過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