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再見HTC,為什麼受傷的總是硬體巨頭?

對話方塊回復「內訓」, 送你一份頂尖私募內訓筆記

本周, 接連兩件大事在科技界引起震動。

週二晚, 國內投行界的“藍血貴族”中金公司發佈公告,

將引入騰訊作為戰略投資者, 後者出資逾28億港幣認購4.95%的股份。

成為戰略投資者, 和經常看到互聯網巨頭和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的意義完全不同。 騰訊此次拿出的真金白銀, 雖然還不及王者榮耀一個月的流水, 卻因此成為中金的第三大股東。

這一新聞尚未塵埃落定, 手機巨頭HTC又爆出大新聞——宣佈以11億美元的價格將整個Pixel手機部門出售給了Google。 儘管按照HTC的說法, 未來還會繼續開展自己的智慧手機業務, 但大家都明白的, 又一個知名手機品牌從此成為傳說。

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星夜趕科場。

同樣是科技公司中的領頭羊,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硬體巨頭?

1

鐵打的軟體巨頭, 流水的硬體霸主

先從HTC的落寞收場說起。

六年前, HTC還是手機市場中風光無限的主角。

那一年, HTC坐上全球智慧手機市占率的第三把交椅, 公司市值超過1.06兆新臺幣, 將董事長王雪紅一度推上了臺灣首富的寶座。

2011年的第三季度, HTC迎來最輝煌的時刻——它在美國市場成為了第一大品牌, 市場佔有率超越iPhone,

達到驚人的22.9%。

臺灣人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 生女當如王雪紅”。

六年過去, 物是人非。 根據IDC的最新出貨資料, HTC已經跌出了智慧手機市場排行榜前10名, 市占率不到1%。 母公司宏達電8月營收腰斬, 創下近13年單月營收新低。

此文無意剖析HTC由盛轉衰在公司層面的原因。 事實上, 任何一個大公司的轟然倒下, 背後一定有自身的問題。

只是, 你不覺得, 硬體廠商出問題的幾率有些高麼?

從PC時代的王者惠普和戴爾, 到功能手機時代的霸主諾基亞和摩托羅拉, 無一逃不過失意收場的結局, 現在終於輪到了智慧手機領域的昔日龍頭。

不要提蘋果, 因為蘋果超高的使用者黏性中, 歸功於硬體的部分已經越來越少, iOS系統以及相關的軟體生態圈才是關鍵。

是的, 軟體。 和硬體廠商越來越快的風水輪流轉不同, 軟體公司的生命週期似乎要長得多。

即使是在智慧手機時代毫無建樹的微軟, 也仍然依靠辦公軟體的霸主地位和快速成長的雲業務保持著科技行業的一線地位, 市值甚至仍在創出歷史新高。

所以除了被自己作死的雅虎之外, 軟體巨頭們的生存環境, 為什麼會比硬體霸主們好這麼多呢?

2

猜想一:軟體靈活的反覆運算能力 VS 硬體高昂的試錯成本

事實上, 軟體企業和互聯網服務公司不是不會遇到危機。

硬體廠商不是不想反覆運算, 也不是沒有試圖發展新業務,只是硬體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的試錯成本比軟體服務高出好幾個層級。

研發一項創新的硬體技術需要多少時間?

打造一款和公司目前業務截然不同的消費科技產品需要多少資源?

而將這樣一款產品推向管道推向市場,相關部門又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以HTC為例,其實早在2015年,HTC就試圖將重心轉移到VR業務上。無論是設立虛擬實境風投聯盟,宣稱將投入100億美元打造VR產業鏈,還是推出HTC Vive,成為VR眼鏡中的執牛耳者,都是HTC在新業務上的探索和嘗試。

然而從目前看,這些並沒有挽救HTC的營收,2016財年仍然同比斷崖式下跌了36%,以至於到最後不得不斷臂求生。

VR領域尚不成熟固然是轉型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但高昂的轉型成本、生產製造和管道領域的重金投入也是硬體廠商面臨的轉型之殤。

3

猜想二:軟體服務的延展性 VS 硬體產品技術溢價的消失

從騰訊入股中金公司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軟體平臺一旦形成了規模優勢,具有多麼大的延展可能性。

根據業內人士分析,中金瞄上的是騰訊理財通的團隊和使用人群,後續通過資料分析將其中的高淨值用戶梳理出來,就可以對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根據中金公司2017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財富管理的客戶數量為35540戶,而騰訊旗下軟體服務有多少使用者呢?想像空間不言而喻。

近些年來,類似金融科技這樣利用自身流量入口嫁接服務平臺和新業務的例子,在各家軟體巨頭身上比比皆是。

通過阿裡電商生態發展起來的菜鳥網路,借助直播業務獲得新生的陌陌,以及脫胎於騰訊社交平臺的遊戲、音樂等業務線,軟體服務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入口和極低的開發成本,已經形成了開拓-試錯-成功的業務發展閉環。

而在科技領域的另一頭,硬體巨頭們卻很難享受到這一波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流量紅利。更關鍵的是,電腦、手機乃至其他消費數碼產品,正一步步的從潮流品變成生活必需品,又進一步“淪為”人人都有,但夠用就行的日常工具。

這意味著除了蘋果等極少數品牌之外,絕大部分的硬體產品一方面要忍受科技溢價逐漸削減造成的利潤率下降,一方面還必須在研發上持續投入重金以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硬體巨頭的苦,有誰能懂?

標普500科技公司(及三星)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軟硬體公司各占一半

4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曾幾何時,說到科技巨頭,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那些威名赫赫的硬體公司,譬如IBM,譬如惠普,還有諾基亞和摩托羅拉。

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那是屬於科技硬體推陳出新,摩爾定律持續生效的時代。

然而現在,除了軟硬兼修的蘋果之外,更讓人耳熟能詳的科技公司已經變成了清一色的軟體龍頭,從中國的BATJ,到美國的FANG。

或許,只有等到下一輪科技的突破,帶來全新的產品品類,才會讓硬體廠商重煥光彩。

在此之前,科技界越來越屬於軟體。

*本文由雲鋒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於本平臺,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

轉載請回復 授權 查看須知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也不是沒有試圖發展新業務,只是硬體的特性決定了它們的試錯成本比軟體服務高出好幾個層級。

研發一項創新的硬體技術需要多少時間?

打造一款和公司目前業務截然不同的消費科技產品需要多少資源?

而將這樣一款產品推向管道推向市場,相關部門又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以HTC為例,其實早在2015年,HTC就試圖將重心轉移到VR業務上。無論是設立虛擬實境風投聯盟,宣稱將投入100億美元打造VR產業鏈,還是推出HTC Vive,成為VR眼鏡中的執牛耳者,都是HTC在新業務上的探索和嘗試。

然而從目前看,這些並沒有挽救HTC的營收,2016財年仍然同比斷崖式下跌了36%,以至於到最後不得不斷臂求生。

VR領域尚不成熟固然是轉型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但高昂的轉型成本、生產製造和管道領域的重金投入也是硬體廠商面臨的轉型之殤。

3

猜想二:軟體服務的延展性 VS 硬體產品技術溢價的消失

從騰訊入股中金公司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軟體平臺一旦形成了規模優勢,具有多麼大的延展可能性。

根據業內人士分析,中金瞄上的是騰訊理財通的團隊和使用人群,後續通過資料分析將其中的高淨值用戶梳理出來,就可以對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根據中金公司2017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財富管理的客戶數量為35540戶,而騰訊旗下軟體服務有多少使用者呢?想像空間不言而喻。

近些年來,類似金融科技這樣利用自身流量入口嫁接服務平臺和新業務的例子,在各家軟體巨頭身上比比皆是。

通過阿裡電商生態發展起來的菜鳥網路,借助直播業務獲得新生的陌陌,以及脫胎於騰訊社交平臺的遊戲、音樂等業務線,軟體服務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入口和極低的開發成本,已經形成了開拓-試錯-成功的業務發展閉環。

而在科技領域的另一頭,硬體巨頭們卻很難享受到這一波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流量紅利。更關鍵的是,電腦、手機乃至其他消費數碼產品,正一步步的從潮流品變成生活必需品,又進一步“淪為”人人都有,但夠用就行的日常工具。

這意味著除了蘋果等極少數品牌之外,絕大部分的硬體產品一方面要忍受科技溢價逐漸削減造成的利潤率下降,一方面還必須在研發上持續投入重金以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硬體巨頭的苦,有誰能懂?

標普500科技公司(及三星)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軟硬體公司各占一半

4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曾幾何時,說到科技巨頭,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那些威名赫赫的硬體公司,譬如IBM,譬如惠普,還有諾基亞和摩托羅拉。

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那是屬於科技硬體推陳出新,摩爾定律持續生效的時代。

然而現在,除了軟硬兼修的蘋果之外,更讓人耳熟能詳的科技公司已經變成了清一色的軟體龍頭,從中國的BATJ,到美國的FANG。

或許,只有等到下一輪科技的突破,帶來全新的產品品類,才會讓硬體廠商重煥光彩。

在此之前,科技界越來越屬於軟體。

*本文由雲鋒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於本平臺,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

轉載請回復 授權 查看須知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