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黨建」傳承紅色基因 強化使命擔當——新華社黨務幹部延安尋根

幾回回夢裡去延安, 淚眼凝望清涼山。

延安清涼山, 是幾代新華人魂牽夢縈的地方。

9月的初秋, 44名在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習的黨務幹部終於圓夢, 來到了自己心中的聖地——清涼山。

大家認真閱讀舊址內展示的每一幅圖片資料, 細細觀看陳列的每一件展品。 國內部的同志在掛有國內部牌子的舊址辦公室前不停地拍照;參編部、參考消息的同志則在掛有編譯室的房間前流連忘返, 編譯室是參編部、參考消息的前身……

圖為新華社黨務幹部在新華社舊址前合影留念。 王躍嶺 攝

清涼山, 根之所在

新華社於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 原名紅中社。 紅軍長征後, 紅中社追隨黨中央轉戰各地, 並於1936年到達陝北。

1937年, 為適應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形勢, 根據中共中央決定, 紅中社改名為新華社, 長期辦公地點, 就是清涼山。

就在這兩排石砌窯洞裡, 新華人日夜不停地抄收國內外電訊,

為黨中央提供決策參考。 毛澤東同志時常在夜晚十一二點鐘由警衛員提著馬燈陪同到新華社來, 看當天抄收的國內外電訊, 一面看, 一面問。

就在這兩排石砌窯洞裡, 新華人夜以繼日向全世界播發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各革命根據地的消息, 《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黨的重要文件, 《論持久戰》等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著作, 都是在這裡播發到全中國乃至世界的。

也是在這兩排窯洞裡, 毛澤東同志專程來看望新華社工作人員。 他不僅多次修改新華社電訊稿, 還親自為新華社撰寫新聞稿和評論。 其中, 著名社論《質問國民黨》等, 都是中國新聞史上閃爍著時代光芒的名篇。 毛澤東也被新華社工作人員親切地稱為“新華社的首席記者”。

新華人以這兩排窯洞為起點走向全國, 在華北、晉綏、晉察冀、山東、華中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相繼成立分社。

他們一手拿筆, 一手拿槍。 他們白天打遊擊, 晚上寫消息;自己背著油印機和筆墨紙張, 輾轉於鬥爭前線。 他們衝鋒戰鬥在對敵鬥爭的最前沿, 在戰火中堅持采寫新聞和收發電訊, 很多同志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何雲、李竹如、鬱永言、黃君玨、沈蔚、戴燁……這些為國捐軀的新華人中有分社負責人, 有深入一線採訪的編輯記者, 還有技術和後勤人員。

據不完全統計, 新華社86年歷史中犧牲的150位烈士中, 抗戰時期就有110多位。

清涼山, 初心所在

80年天翻地覆, 換了人間。

新華人跟隨黨中央,

從延安走到西柏坡, 從西柏坡走進了北京, 從北京又走向了世界。 一代又一代新華人團結拼搏, 砥礪奮進,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

兩排石砌窯洞, 變成了高大的筆字型新聞大廈;

當年每天只有一兩頁新聞資料的參考消息, 發行量已超300萬, 成為世界名列前茅的大報;

當年只有兩三部電臺、100名左右工作人員的小小通訊社, 如今軟硬體條件一流, 已躋身世界四大通訊社行列......

變了的是辦公地點、環境條件, 是工作人員的新老交替, 不變的是新華人對傳統的繼承, 對清涼山的嚮往, 那是孩子對母親的孺慕, 綠葉對根的情意!

新華人一直重視清涼山新華社舊址維護與修繕, 並與延安市等單位共同出資, 修建了延安新聞紀念館。

該館迄今仍是中國唯一一家新聞專題紀念館。

新華人已經走向世界, 但新華人走得哪怕再遠, 也從未忘記從哪裡走來, 為什麼出發。

傳承紅色基因, 發揚新華精神, 踏著先輩的足跡前進, 更好地履行黨中央賦予的使命。

圖為新華社黨務幹部參觀延安新聞紀念館。 王躍嶺 攝

清涼山,力量之源

致敬,是為了不忘初心!

致敬,是為了砥礪奮進!

在新華社86年的歷史中,經過一代又一代新華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逐漸凝結成以“對党忠誠、勿忘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新華精神。這是新華社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華社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期,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偉大事業鼓與呼,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世界意識形態領域和新聞輿論鬥爭空前激烈,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如何贏得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勝利,更好地引導國內外輿論?

技術變革帶來新媒體迅猛發展,引發新聞傳播領域激烈的競爭,如何在傳媒領域空前劇烈的變革中完成轉型升級,在世界輿論鬥爭和新聞競爭中手擎紅旗、勇立潮頭?

新華社在對形勢任務認真研判、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三五”規劃,繪製了發展藍圖。這份規劃涉及範圍廣、發展任務重、目標要求高,如何才能將藍圖變為現實?非常重要的是向先輩學習,傳承精神,汲取力量,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

44名黨務幹部來這裡,在緬懷先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傳承紅色基因,發揚新華精神,踏著先輩的足跡前進,更好地履行黨中央賦予的使命職責。

44名黨務幹部在新華社舊址前,作出了莊嚴承諾:

我們要傳承和發揚老一輩新華人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全面提高政治能力,為新華社事業的騰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努力,奮勇向前!

王躍嶺 攝

清涼山,力量之源

致敬,是為了不忘初心!

致敬,是為了砥礪奮進!

在新華社86年的歷史中,經過一代又一代新華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逐漸凝結成以“對党忠誠、勿忘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新華精神。這是新華社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華社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期,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偉大事業鼓與呼,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世界意識形態領域和新聞輿論鬥爭空前激烈,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如何贏得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勝利,更好地引導國內外輿論?

技術變革帶來新媒體迅猛發展,引發新聞傳播領域激烈的競爭,如何在傳媒領域空前劇烈的變革中完成轉型升級,在世界輿論鬥爭和新聞競爭中手擎紅旗、勇立潮頭?

新華社在對形勢任務認真研判、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三五”規劃,繪製了發展藍圖。這份規劃涉及範圍廣、發展任務重、目標要求高,如何才能將藍圖變為現實?非常重要的是向先輩學習,傳承精神,汲取力量,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

44名黨務幹部來這裡,在緬懷先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傳承紅色基因,發揚新華精神,踏著先輩的足跡前進,更好地履行黨中央賦予的使命職責。

44名黨務幹部在新華社舊址前,作出了莊嚴承諾:

我們要傳承和發揚老一輩新華人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全面提高政治能力,為新華社事業的騰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努力,奮勇向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