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熊貓?貓熊?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 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 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 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 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 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只。 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 經過進化, 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 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 仍然劃分為食肉目。 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 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 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

大熊貓的分佈區已經相當狹小,

實際上它的分佈地點僅限於中國陝西秦嶺南坡, 甘肅、四川交界的岷山, 四川的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彼此分割的6個分佈區域, 棲息於海拔為1400米~3600米之間的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中, 總面積為29500平方公里。 每個區域又由於高山、河流或公路、耕地等人為因素的影響, 再被分離成更小的單位, 所以棲息地實際面積不足總面積的20%, 僅有約5900平方公里。 總計全中國有30個小的種群, 總數為1000只左右。 其中除四川臥龍外, 每個種群不足50只, 有的僅有10餘隻。 支離破碎的棲息地和孤立分佈的生存狀態對於大熊貓的繁殖和抵抗自然災害都是十分不利的。

由於近親繁殖不可避免,

使得大熊貓致隱性基因的純合, 後代生命力降低, 甚至畸型或致死。 這種現象在動物園內人工飼養的大熊貓中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絕大多數個體是來自於同一野生地區, 使很多在動物園中繁殖的幼仔在出生後出現畸型或者發育不良, 大部分早期夭亡, 種群難以得到維持和發展。

因為大熊貓是世界上極其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 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其生存和保護現狀, 為世人所關注。 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 促進野外和飼養大熊貓的繁殖, 完善和強化管理手段, 採取科學的方法, 為大熊貓的生存創造必需的條件, 穩定進而發展大熊貓種群數量, 發展和恢復大熊貓的潛在棲息。

截止2011年底, 全世界圈養單位共圈養熊貓333只。 能夠經常維持10只以上飼養種群的單位僅有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陝西省珍惜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和北京動物園4家。 大熊貓屬於高度瀕危的物種。

中國國家林業局稱, 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從2003年底的1596只升至2013年底的1864只。 與此同時, 由於中國動物學家在這種珍稀動物的人工飼養方面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功, 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75只, 是上次調查的兩倍多。 雖然中國加快了在熊貓棲息地建立大型保護區的工作, 幫助恢復種群數量, 但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的工作卻沒有取得太大成功。

大熊貓為什麼會出現瀕臨滅絕現象?

1、由於人類的盲目活動,使其生境遭到破壞,導致其棲息地面積縮減;

2、由於生境的破壞,其唯一的食物竹子被大面積破壞,而竹子本身也發生大面積開花現象,所以,食物的減少也是其原因之一;

3、熊貓的食物來源單一,只吃竹子,一旦竹子遭到破壞,其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4、熊貓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統受到某些細菌的感染,雌性的產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這也是導致熊貓即將滅絕的一大原因;

5、熊貓寶寶的存活率較低;

6、熊貓對居住地的依賴性較強,對環境變遷的適應性較差.

人類應該從瀕臨滅絕的動物中得到反思

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生物, 動物與植物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

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 除了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各種用品之外, 還是維持這個星球生命平衡的重要一環, 我們應該愛護他們, 與他們和睦相處, 但由於人類的發展和貪婪, 這個世界的環境正在慢慢惡化, 而直接的受害者, 正是那些看似普通卻極為重要的動物們。

前段時間一組攝影作品深深的觸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作品的主角就是那些因為人類破壞環境而遭到直接受害的動物們, 也許我們需要徹底的反思了, 據統計每小時就有3種動物滅絕, 今天是動物受害, 明天呢, 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