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安也許就是時代進步的犧牲品

朱安和舊中國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樣, 從小被教養成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典型:脾氣和順, 會做針線, 擅長烹飪, 不識字。 由於封建社會的體質, 是兩個完全沒有瓜葛的人走在了一起, 這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 在思想上存在著嚴重的障礙, 朱安對於魯迅和他身邊的人視她為一份無法推辭的饋贈, 是他苦惱的來源。

婚後兩個人一直未圓房。 朱安希望新郎對她的態度會改善, 她很快就失望了:婚後第二個晚上, 她的丈夫睡到母親房間裡去, 三天后他就離開紹興, 回到日本。 朱家的“安姑娘”離開了富裕的娘家, 變成景況拮据的周家媳婦。 作為小安的媳婦, 她有兩份職責, 一是延續香火, 二是操持家務, 她既然無法完成第一項, 就全心全意投入第二項裡。 既然她是小輩中惟一的媳婦, 家務的擔子自然不輕, 而大家也認為她是個稱職的主婦。

大家族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對朱安來說是個熟悉的環境, 她性格和順, 與人相處並不困難, 婆婆魯瑞對她十分喜愛

一九○九年夏季, 朱安覺得光明到來了, 因為她的丈夫終於決定回國了。 魯瑞自然也希望借此讓兒子和媳婦重聚。 周樹人在杭州找到一份教職, 本來有不少機會回家, 但他並不如此, 而每次短暫的逗留, 也不和朱安說話, 更不進她的房間。 一九一○年夏天, 情況變得更壞了。 魯迅回到紹興教書, 學堂離家不過幾十分鐘路程, 而他決定住在學校。 他們兩個之間就像陌生生人一樣, 沒有任何的交流。 但與此同時, 朱安也感到她熟悉的世界正在改變。 她的小叔子周作人帶著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回到紹興, 朱安一輩子頭一次接觸外國人,

頭一次體會到丈夫進出自如的另一個世界。 作人和信子是經過自由戀愛而結合的, 這一點也讓朱安感受到, 她從小奉為金科玉律的禮教傳統, 已經權威大減了。 魯迅得到了一份教育的工作, 離家去了北京, 因此魯迅的離家反而減輕了朱安承受的痛苦和壓力。

朱安可以說是個時代的典型。 雖然社會規範的劇變令她無所適從, 又不能不接受, 但她始終保留著一份尊嚴和品格, 而她能承受打擊的原因, 是她知道自己一直遵守自小形成的道德觀去做人處世。 同時, 她對於把她摒棄的新世界也達到一份瞭解。 朱安死前說到她和魯迅及許廣平的關係, 充分顯示她的思想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單純:周先生對我並不算壞, 彼此間並沒有爭吵, 各有各的人生, 我應該原諒他„„許先生待我極好, 她懂得我的想法, 她肯維持我„„她的確是個好人。 朱安自幼身體飽受摧殘, 婚後感情生活有如枯井, 年又面對經濟困難, 一生不可謂不淒苦, 但她卻從沒有遷怨於旁人,

光是這一點, 就值得大家尊敬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