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是越來越聰明?

為什麼有的孩子擁有旺盛的主動學習精神, 不懼挑戰與競爭, 不畏失敗與挫折;而有的孩子卻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 畏懼競爭, 並且承受不起失敗和挫折?

對此, 在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獲得世界廣泛讚譽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憑藉多年的科學研究無疑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洞察與發現, 值得每一位父母來瞭解和學習。

不同的思維模式, 不同的行為表現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像這樣的:懷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

總是喜歡實驗搗鼓, 總是渴望學習新東西, 總是以巨大的熱情去探索和挑戰他人生中每一個艱難的任務(比如蹣跚學步)。

然而, 幾年以後, 他們中的一些人就變成了這樣:對學習提不起勁, 覺得無聊, 覺得疲憊, 畏懼挑戰和失敗。

我們都知道, 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 無論是對成人還是對孩子來說。 Carol Dweck教授發現:正是錯誤的思維模式致使孩子害怕挑戰、害怕努力、害怕挫折。

那麼, 這些思維模式是從何而來, 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又如何被改變的——這就是Carol Dweck教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研究成果。

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 有些孩子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的(稱其為Fixed Mindset)——他們認為自己的天賦與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特性,

比如某個指數的智商水準。

而另外一些孩子的思維模式則是成長型的(稱其為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自身的天賦與能力是能夠通過練習、學習和被循循善誘而不斷發展進步的。 他們並不認為每個人都是相同的, 或者每個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 但是他們懂得, 即使是愛因斯坦也得年復一年地投入不懈的努力。

思維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Carol Dweck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曾經對幾百個剛升入7年級的孩子進行了為期2年的追蹤調查。 選擇7年級入學學生作為實驗物件, 是因為在美國的學制中, 這個時期是一個關鍵的轉型期, 進入7年級後通常課業負擔急劇加重, 成績競爭愈發激烈, 會讓很多孩子不堪重負,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能反映問題的時期。

在孩子們剛進入7年級之初, Carol Dweck教授的團隊對這些孩子的思維模式進行了測評, 之後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 持續跟蹤這些孩子的成績走向。 然後, 發現:被評定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在剛入學時尚能取得合格的數學成績, 然而在一個學期之後就顯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 在接下來的2年中與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的差距日益懸殊。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造成孩子對以下三個關鍵問題的看法截然不同。

第一:關於目標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只關心自己是不是看上去聰明:永遠看上去聰明, 且從不犯蠢。 所以他們趨向于避免挑戰高難度的測試、沒有深入學習的動力。

而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 他們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看上去聰明, 他們更喜歡挑戰和征服高難度的測試所帶來的快感, 始終保持初生嬰兒所擁有的那種探索精神。

第二:關於努力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努力是一件不好的事。 他們覺得,

如果一個孩子真的天賦過人, 那麼就不需要那樣強調努力;如果必須付出大量的努力, 那麼就說明這個孩子算不上聰明。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練習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他們明白, 即使是天才也同樣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來成就偉大的發明。 所以他們享受努力。

第三:關於挫折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挫折是消極的, 它意味著你不是聰明的孩子。 他們覺得, 如果你足夠聰明, 你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尤其是看上去很蠢的錯誤), 導致失敗。 所以, 他們會傾向於避免和隱藏失敗來進行自我防禦。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是學習必定會經歷的過程;他們懂得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和不足, 並且從中吸取教訓。

Carol Dweck教授進行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不同思維模式的孩子在考了低分之後的心理活動。她發現: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這門課不能體現我的聰明,我以後不想再投入這麼多時間在這裡了。

下次考試我能不能做點弊?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在班裡的名次更靠前!

這門課我比較弱,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它提上去!

所以說,固定型思維模式造成孩子無法解決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會選擇放棄、逃避、抵禦(比如,抱怨無聊、抱怨老師、行為失常等),這通常是為了掩飾內心恐懼:我是不是看上去並不聰明?

如何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過,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盡可能早點開始。

1. 告訴孩子,努力和不斷挑戰難點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科學已經證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發展的。每一次挑戰大腦舒適區(Comfort Zone)的極限去學習一些新的和有難度的東西,大腦神經元就會發展出新的連結,長此以往,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告訴孩子這一點,他一定會愛上這個資訊。

2. 從嬰兒期就開始運用正確的“Praise稱讚”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這樣稱讚孩子“你好棒啊!你好聰明啊!你真是天才啊!寶寶最棒了!你好能幹啊!”試圖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Carol Dweck教授經過超過15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對孩子有害無益,完全不利於孩子幼小的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

常見的錯誤稱讚

Carol Dweck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無語言的智商測試,而後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果。

實驗組一(稱讚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真聰明啊!

實驗組二(稱讚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對照組:這是個很好的分數。

稱讚完了之後,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

現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

其中,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而最後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被稱讚了天賦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身上“天賦孩子(Gifted Child)”的標籤。而被稱讚其過程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針對父母對孩子的稱讚方法所做的追蹤調查。此研究發現:根據孩子1-3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5年之後孩子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而根據孩子10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孩子今後一生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

所以,盡可能早開始,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盡可能早點開始。

3. 運用“yet(尚未達到)”這個詞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

Carol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所以,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數學而已;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如果孩子說“我試過了,但是不行”,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這一次不行,繼續努力,下一次你會做得更好。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即: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文末附Carol Dweck教授的TED演講《The Power of Yet》)

4. 教育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Carol Dweck教授對美國13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聚焦差生的研究。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孩子,只是接受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教育,比方如何能提高記憶力等等;而實驗組的孩子,則同時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線上課程。

3個月之後,實驗組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明顯高出許多,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研究還發現,實驗組的孩子在學校更待得住,更少蹺課,更少參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今後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最後的總結

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的孩子,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

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能使孩子:

擁抱學習和成長

理解努力對智力成長的作用

擁有面對挫折的良好適應能力

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可以被教育和培養的。

並且從中吸取教訓。

Carol Dweck教授進行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不同思維模式的孩子在考了低分之後的心理活動。她發現: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這門課不能體現我的聰明,我以後不想再投入這麼多時間在這裡了。

下次考試我能不能做點弊?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在班裡的名次更靠前!

這門課我比較弱,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它提上去!

所以說,固定型思維模式造成孩子無法解決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會選擇放棄、逃避、抵禦(比如,抱怨無聊、抱怨老師、行為失常等),這通常是為了掩飾內心恐懼:我是不是看上去並不聰明?

如何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過,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盡可能早點開始。

1. 告訴孩子,努力和不斷挑戰難點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科學已經證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發展的。每一次挑戰大腦舒適區(Comfort Zone)的極限去學習一些新的和有難度的東西,大腦神經元就會發展出新的連結,長此以往,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告訴孩子這一點,他一定會愛上這個資訊。

2. 從嬰兒期就開始運用正確的“Praise稱讚”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這樣稱讚孩子“你好棒啊!你好聰明啊!你真是天才啊!寶寶最棒了!你好能幹啊!”試圖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Carol Dweck教授經過超過15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對孩子有害無益,完全不利於孩子幼小的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

常見的錯誤稱讚

Carol Dweck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無語言的智商測試,而後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果。

實驗組一(稱讚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真聰明啊!

實驗組二(稱讚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對照組:這是個很好的分數。

稱讚完了之後,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

現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

其中,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而最後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被稱讚了天賦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身上“天賦孩子(Gifted Child)”的標籤。而被稱讚其過程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針對父母對孩子的稱讚方法所做的追蹤調查。此研究發現:根據孩子1-3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5年之後孩子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而根據孩子10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言孩子今後一生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

所以,盡可能早開始,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盡可能早點開始。

3. 運用“yet(尚未達到)”這個詞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

Carol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所以,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數學而已;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如果孩子說“我試過了,但是不行”,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這一次不行,繼續努力,下一次你會做得更好。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即: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文末附Carol Dweck教授的TED演講《The Power of Yet》)

4. 教育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Carol Dweck教授對美國13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聚焦差生的研究。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孩子,只是接受關於大腦運作知識的教育,比方如何能提高記憶力等等;而實驗組的孩子,則同時接受了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線上課程。

3個月之後,實驗組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明顯高出許多,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研究還發現,實驗組的孩子在學校更待得住,更少蹺課,更少參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今後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最後的總結

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的孩子,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

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能使孩子:

擁抱學習和成長

理解努力對智力成長的作用

擁有面對挫折的良好適應能力

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可以被教育和培養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